心理諮詢的起效原理
6 人贊了文章
不了解心理諮詢且初次踏入諮詢室的人,心裡總是充滿疑問的:
這種形式有用嗎?會不會在浪費時間?
我很理解他們為什麼這樣想,因為七年前,當我作為實習心理諮詢師接待來訪者時,心裡也在嘀咕類似的聲音:
這樣一次次地談話,真的能幫到人嗎?
後來,隨著我的個人體驗的深入,以及在心理諮詢工作里的經驗累積,包括閱讀各種理論、研究和相關文獻,越來越理解到這種「一次次地談話」的治療力量,也發現了這種工作形式的內在原理。
情緒、智商和容貌
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當情緒混亂痛苦的時候,原本熟練的技能無法正常發揮,很難清晰表達自己的想法,處理生活事務的能力也被削弱。
美國和義大利的心理學家發現,發生在成長過程中的苦難,將很大程度上影響神經系統的發育,也導致情緒和心理方面的缺陷。這些缺陷會影響智商的整體表現,當然也會影響容貌的美觀,因為人臉的對稱性和成長過程中經受的苦難——現實的和心理的——呈反比。即經受的苦難越多,臉型就越不對稱,反之則臉型就越對稱,而眾所周知的是,臉型越對稱人就越漂亮。
上述研究結論可用圖示來表達:
心理創傷導致神經系統受損,還影響智商和容貌?這可能是大部分人始料未及的結論。我們可以把人看作一個構造精密的系統,在系統之內,有身體、精神、思想、情緒四個部分,四者之間互相依存,彼此影響:
大部分人對自己的認識,都只停留在身體層面,然而經由圖示我們可以知道,當身體出現病症,往往意味著那些看不見的部分——情緒、思想和精神——也有狀況發生,或者這個理論還可以反過來說,心理的問題也必然關聯著身體、思想和精神,它們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關係。
當一個人的情緒變得平穩,思想自然也隨之廣闊,精神世界也變得明凈——當情緒不再輕易控制思想、行為和精神,智商當然會得到提升。這一切又會反過來影響身體的狀態,讓細胞變得更有活力,增強身體的免疫系統,讓人們更少受到疾病的侵擾。慢慢地睡眠質量越來越好,緩慢的呼吸讓肌肉更容易放鬆,時間久了臉部線條就會變柔和——有一些神經細胞被激活和修復。
在並不長的職業生涯里,我見證了很多來訪者如何變得神采奕奕、閃閃發光,由內而外散發的自信和力量,也讓他們的身體更加健康和漂亮。真正決定人們幸福和健康的因素,是思想、情緒和精神,但人類卻對此非常陌生。心理諮詢的功能,就是在幫助人們去認識這些部分,讓自己趨向整合——身體和思想、心理、精神的整合——從而汲取到無窮的力量和智慧,然後幫助自己走上心中所想的路途。
神經科學的研究
神經科學還不太發達的時候,人們一度懷疑基於心理假設的精神分析是否有用,因為它的理論不符合現代科學的「可證偽」原則。所以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弗洛伊德都被認為是哲學家,甚至是宗教教主,而非心理學家。
在被稱為「腦的十年」的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神經科學的蓬勃發展和神經影像學的創新技術,讓弗洛伊德在《科學心理學綱要》里提出的夢想——把人類心靈的理論落實在神經心理學上——有了實現的可能。
讓我們以掌管情緒學習和記憶的杏仁核為例,來談談現代神經科學對心理治療的最新研究。
杏仁核位於前顳葉背內側部,附著在海馬體的末端,它又被稱為「生存中樞」,因為當人們面臨安全威脅時(憤怒的表情或咆哮的大狗),它負責做出勇敢戰鬥還是轉身逃跑的瞬間決斷,而這個過程在一秒之內就能完成。而讓杏仁核做出反應的依據,往往是那些極其內隱的無法用語言描述的記憶痕迹,是超出人類覺知之外的。比如在童年早期被無情拋棄或虐待的人,可能不自覺地把別人伸出的友誼之手解讀為危險的信號;比如經歷過大地震的倖存者,可能被樓上鄰居推倒桌椅的聲音驚出一身冷汗,甚至反射性地往門外跑。
簡單來說,杏仁核的反應越是非理性地活躍,個體內心的安全感就越弱,心理健康程度也越低——通過持續穩定的心理諮詢,可以降低杏仁核的活躍度,進而提升心理安全感和健康度。
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很多人都對談論令人悲傷的往事感到困惑。「事情都已經發生,現在再來說還有什麼意義?」。而神經科學的研究告訴我們,講述那些過去發生的創傷事件,並對事件引發的情緒體驗進行定義,能夠降低創傷事件對神經系統的負面影響。研究者讓被試看著令人悲傷的畫面,同時按照指令對這些畫面進行描述,杏仁核的激活程度會遠遠低於不對畫面進行描述的被試。
大腦研究還顯示,對困難的情緒體驗進行重構——比如換個角度看問題——可以起到調節杏仁核反應的作用。通過關注呼吸過程中的身體,情緒的調節能力也可能得到提高,尤其是當人在緩慢呼氣時,可以降低杏仁核的放電,使大腦和身體安靜下來,使得自我理解和心理成長有了基礎。
內部關係模型
當我們還是嬰兒的時候,在和主要看護者(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相處過程中,會進行大量反反覆復的互動,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獲取了有關人際世界的各種知識,即在心裡勾勒出人際互動的基本原則、模式和習慣——看護者是怎樣的人,在哪裡可以找到他們,如何獲取他們的愛和關注,他們慣常的反應是什麼,他們有多接納或不接納自己,自己的需要能否被滿足,等等。
心理學家把這些內化了的原則和信念,叫做內部關係模型。簡單來說,人們雖然會在現實中和各種各樣的人進行互動,但是在自己的心裡卻始終有一個固定的關係模型,無論現實的關係是怎樣的,人們都依據那個固有的關係模型去理解和感受它。比如一個內心有「我必將被拒絕」的聲音的人,可能會把別人的善意理解為「他只是在可憐我」。那麼他也就很難做出積極的反應,一來二去別人也慢慢變得冷淡,如此便強化了「我必將被拒絕」的關係模型。所以,內部關係模型塑造了現實的關係互動,而現實的關係互動也會反過來強化內部關係模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內部關係模型,並且各不相同。人們會通過敘事、語言、想像和行為來呈現自己的關係模型,但大部分時候都是無意識的,如果不加以關注,一般人也很難發現自己的內部關係模型,這就成了幸福生活的潛在阻礙——有些內部關係模型會導致人們自我挫敗,帶來關係的困擾,並因為關係的困擾而影響自我評價。就像我在上面提到的例子。
如果沒有經過長時間的自我探索,人們可能傾向於認為世界就「是」那樣,而非在內部關係模型的推動下,是幾分現實,幾分想像,外加幾分塑造而得到的結論。
諮詢關係也是人際關係的一種,所以來訪者也會用內部關係模型來參與諮詢互動。不同於來訪者生活中的親朋,經過嚴格訓練的心理諮詢師,將有能力識別來訪者的內部關係模型——尤其是對情緒和關係有損害的部分,然後根據不同的關係模型來醞釀相應的治療方案,在一段時間持續、穩定的諮詢互動之後,具有調節功能的諮詢關係,能夠修正來訪者的內部關係模型,使得他們逐漸有能力建立更能滋養自己的親密關係。
焦慮的諮詢初期
但是要達到上述效果,新來訪者們必須要有能力忍受諮詢初期的焦慮和不確定,也有能力就這個部分的體驗進行語言表達。
這是不容易做到的。
當人們決定去見心理諮詢師,大多是因為在生活里遇到了長時間的痛苦,在各種掙扎和糾結之後,才做出了這個審慎的決定。當他們滿懷希望去找到那個可以幫助自己的人,卻被告知他們的痛苦不能被立刻解決,非但如此,他們還需要帶著痛苦慢慢地談論自己和自己的生活,以及學習如何參與陌生的心理諮詢,此時就很容易激發人們的各種情緒:失望的、質疑的、生氣的、焦慮的、無助的……
有些人可以跟諮詢師表達這個部分,通過語言的談論而得到部分緩解,並從中對自己的情緒和需要有所理解;而另外一些人卻會選擇離去,他們要麼無力承受這些複雜的情緒體驗,要麼是無法通過語言來表達自己,當然,這恰好也是給人際關係帶來阻礙的內部模型之一。
一般來說,來訪者們參與心理諮詢到15-30次時,才會開始感受到明顯的效果,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效果會越來越豐富和明顯。然而,不是每個人都有耐心等候那個效果的來臨,正如我在上文的所言,這確實很不容易做到。
世界上有很多種解決情緒痛苦的方式,而心理諮詢只是其中一種。沒有完美的解決問題的方式,心理諮詢也一樣,它不完美,無法解決所有人的問題,甚至難以用令人愉悅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所以,心理諮詢是有局限性的,而這一份的局限,卻恰好又是人們需要去接納的,因為世界本身就是有局限的,我們所生活的社會環境、家庭、父母、他人和自己,都是有局限的。
推薦閱讀:
※拖延是種病,得治!
※無法笑著說出只是不能原諒自己的愚蠢
※「覺得自己不夠好」這種病,說的是你吧?
※2015年11月二級心理諮詢師技能真題及答案
TAG:心理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