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補肺,冬天補腎,春天補肝,夏天補心和胃.
秋天補肺,冬天補腎,春天補肝,夏天補心和胃.
長壽的秘訣養生要補肺 老年養生,除了注重心、腦血管保健外,肺部也應作為重點。清代名醫江筆花有句名言:「肺氣之衰旺,關乎壽命之短長。」《黃帝內經》也指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可見,注重肺部養生,實為祛病延年之關鍵。 人的衰老為何與肺相關呢?傳統醫學認為,肺為人體十二經脈之始,主氣司呼吸。如果肺氣虛衰,功能下降,必然導致氣機機宣降失常,影響呼吸,不僅使人氣短喘促,而且易感外邪,引發疾病。而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人的壽命長短與肺活量大小密切相關,肺活量的大小是衡量一個人健康狀況和精力的標誌之一。人進入老年期以後,由於肺組織肌肉和胸腔的彈性逐漸減弱,功能慢慢衰退,肺活量逐漸下降。由於呼吸功能減退,機體獲得的氧就少,難以滿足各組織器官的需求。尤其是大腦,耗氧量約佔全身的25%,如果供氧不足,則影響腦組織代謝,腦細胞缺氧會變得死氣沉沉,失去活力,加速大腦的衰老,從而使人的壽命縮短。 老年人肺氣虛,肺功能衰退,易患感冒、肺炎、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等症,顧及健康及生命。那麼,如何延緩肺的衰老,保持一定的肺活量呢?一句話——補肺。 中醫將老年人的肺虛分為肺氣虛和肺陰虛。肺氣虛主要表現為:呼吸氣短、痰液清稀、聲音低怯、神疲乏力、自汗畏風、面色淡白,易患感冒;肺陰虛為:形體消瘦、口燥咽干、乾咳少痰、五心煩熱、盜汗顴紅,甚則痰中帶血、聲音嘶啞等。有些老年人上述癥狀都有,則為氣陰兩虛。因此,應採取相應的措施進行調補,以延緩肺的老化,推遲「老年肺」的發生。肺氣虛的老年人應多選用人蔘、黃芪、潞党參、白述、黃精、蛤妙、核桃仁、五味子等葯食兼補之品;肺陰虛的老年人則應多選用太子參、沙參、百合、麥冬、玉竹、銀耳、阿膠、冬蟲夏草、鮮梨汁、蜂蜜等。氣陰兩虛可用上述藥物視具體情況靈活選用,也可服中成藥生脈飲。 俗語說:「養生當需食補,治病才用藥療」,科學合理的飲食調配,也會有很好的補肺效果。肺氣虛的老年人,可多用生曬參、核桃仁、生薑、紅棗煎湯飲用,也可常吃些核桃仁、生薑,肉類可選瘦羊肉加生薑、當歸煮食;肺陰虛者可用百合、糯米、花生米煮粥食用,或以銀耳配鮮梨燉湯服用,也可用百合、花生米配豬肺煮食。耐鮮藕、白蘿蔔、胡蘿蔔、大白菜、梨、蜂蜜、銀耳等食物,多吃也有補氣潤肺療效。 此外,持之以恆參加體育鍛煉,有利於延緩肺組織老化。老年人可根據自己的體質來選擇鍛煉項目,比如步行、慢跑、打太極拳、跳健身舞、做廣播體操、練氣功等,都有改善肺活量的作用。不管採用何種鍛煉方法,貴在堅持。老年人還應注重日常的自我保健,起居有度,保證睡眠,防寒保暖,心胸豁達,不要吸煙,這樣才能保肺防虛,促進健康,祛病延年。 紅豆補心綠豆補肝黑豆補腎白豆補肺五豆全補 補脾臟,綠豆紅豆補心臟,黃豆補脾臟,綠豆補肝臟,白豆豆補心臟,黃豆補脾臟,綠豆補肝臟,白豆補肺臟,黑豆補腎臟,五豆補五臟。補肝臟,白豆補肺臟,黑豆補腎臟,五豆補五臟。 一說到維生素C,很多人馬上會聯想到綠葉蔬菜、鮮棗、沙棘、檸檬、獼猴桃等新鮮蔬菜和水果,您有沒有想到豆芽?一粒豆子,無意間落入水中,不需要從外界補充任何的養料,就能長出一棵生機勃勃的小芽,這就足以說明豆芽的營養非同一般。據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海軍因無意中吃了受潮發芽的綠豆,竟然治癒了困擾全軍多日的壞血病,這就是因為豆芽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的緣故。 豆類富含蛋白質,幾乎不含膽固醇。含有豐富的賴氨酸和生物類黃酮而享有「植物肉」、「綠色的乳牛」等美譽。成為中國人物美價廉的優質蛋白質以及鈣和微量元素鋅的最佳來源。豆類是唯一能與動物性食物相媲美的高蛋白、低脂肪的食品。豆類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居多,成為防止冠心病、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等疾病的理想食品,所以,提倡老百姓多吃豆類及其製品。 許多老百姓,尤其是老年人很喜歡吃黃豆,把黃豆、綠豆等豆類作為他們的主要食物,如拌雪裡蕻黃豆、蒸煮黃豆。也常見很多人直接拿它來磨豆漿作為早點來喝。其實,這樣做是很不合算的,原豆中含有很多人們並不熟知的抗營養因素: 除了含有抗胰蛋白酶因子,能抑制胰蛋白酶的消化之外,還含有大量的植酸,會影響微量元素鋅、鐵以及礦物質鈣的吸收,所以,現實生活中就會出現吃進去許多的豆類,還會有貧血、鋅缺乏症和缺鈣的現象,這是因為豆類中的抗營養因素使得其中的鐵、鋅、鈣的吸收率相當的低,譬如:雖然黃豆含鐵豐富,但鐵的吸收率卻僅為3%左右。 由此可見,豆類雖然好,食用起來卻有講究,食之不當將會適得其反。本人在1988年的「國家自然基金資助項目」所做的研究生課題中發現:將豆子浸泡(一份豆子八份水)並使之發芽,是降低豆子中植酸的一個非常好的辦法。 研究發現:將大豆發芽之後,蛋白質含量增長18%,還原型維生素C增加40%(原豆中是不含維生素C的),維生素B2以及乳酸脫氫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都有較大幅度的增加,促進鈣吸收的遊離氨基酸(天門冬氨酸等)、總遊離氨基酸明顯增加,植酸酶活性不斷升高,不斷地水解植酸,致使植酸———這一妨礙鈣吸收的主要抑制因子呈現下降趨勢,比大豆或豆腐中植酸含量下降40%。 得出的結論是:以發芽3~4天(長度約為4~5厘米)的豆芽營養為最好,並不是人們所想像的發芽時間越久越好、芽長得越長越好、越有營養。 發芽後的豆芽,不僅植酸含量大為降低,大大地提高了微量元素鋅、鐵和礦物質鈣的吸收和利用,可防治缺鐵性貧血、鋅缺乏症以及鈣缺乏; 而且,豆芽是低熱量、高纖維素、高維生素C的食物,可美容、排毒,抗氧化,提高機體免疫力;還具有清除血管壁中膽固醇和脂肪的堆積、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作用;還能減少體內乳酸堆積,治療神經衰弱,消除疲勞。豆芽含有核黃素,很適合春季易發口腔潰瘍的人食用。 在日常生活中,你可以應用中醫養生學「紅豆補心臟,黃豆補脾臟,綠豆補肝臟,白豆補肺臟,黑豆補腎臟,五豆補五臟」的理論。各取紅豆、黃豆、綠豆、白豆和黑豆分別浸泡使之發芽三天,然後,每天吃紅、綠、黃、白、黑不同顏色的豆芽,既可使您的心、肝、脾、肺、腎五臟都得到大大的補益,又可促進鐵、鋅的吸收利用,是一道很好的補鈣、補鋅、補鐵、健腦、益智、護眼、排毒、美容、促進生長發育的保健菜肴。 同時,謹記以下幾點: 吃豆芽要比吃原豆好得多。製作豆漿時,也最好將豆子浸泡一夜,第二天再拿去磨豆漿,會減少一部分植酸。 在生髮各種豆子時,注意豆芽不要生得過長,以3~5厘米為宜,時間以3~4天為宜。 綠豆芽性寒,烹調時應配上一點薑絲,以中和它的寒性,十分適合夏季食用。 烹調時油鹽不宜過多,要盡量保持其清淡的性味和爽口的特點。芽菜下鍋後要急速快炒、適當加些醋,才能保存水分及維生素B2和維生素C,口感才好。 有的豆芽看起來肥胖鮮嫩,但有一股難聞的化肥味,甚至可能含有激素,千萬不要輕易購買和食用,最好是自己動手製作豆芽。 食物的四氣五味 2007-10-6 15:32:56 食物的四氣五味 四氣是指寒、熱、溫、涼,五味指甘、酸、苦、辛、咸。中醫合稱四氣五味為性味。食物性味不同而功能各異,人們選擇食物時,尤其是進行食補時,就得根據各種食品的性味合理選擇,因人施補。食物的性能通常分平補、清補、溫補三大類型。 平補(性平)食品有粳米、大豆、玉米、甘薯、高粱、蠶豆、豌豆、芋頭、胡蘿蔔、蓮子、百合、花生、芝麻、葡萄、李子、臍橙、豬肉、鴨肉、青魚、黃魚、銀魚、鯽魚、海蜇、泥鰍等。 清補食物(性寒食物)有小米、綠豆、蕎麥、豆芽、豆腐、大麥、梨、甘蔗、蘋果、香蕉、冬瓜、茄子、地瓜、西瓜、黃瓜、甜瓜、苦瓜、荸薺、藕、海帶、紫菜、菜籽油、兔肉、鴨蛋、田螺、豬排骨湯、豬腎、蛙肉等。 溫補食物(性溫食物有麵粉、豆油、糯米、酒、醋、辣椒、生薑、萵苣、韭菜、龍眼、核桃、荔枝、大棗、桃子、公雞肉、狗肉、羊肉、蝦、鯉魚等。人們知道各種食物的性味後,就可以依照中醫這一原則合理選擇食物。 國人選擇食物,講究四氣五味,這裡面有很獨特的生活科學道理。 四氣是指寒、熱、溫、涼,五味指甘、酸、苦、辛、咸。中醫合稱「四氣五味」為「性味」。食物性味不同而功能各異,人們選擇食物時,尤其是進行「食補」時,就得根據各種食品的性味合理選擇,因人施補。 食物的性能通常分平補、清補、溫補三大類型。平補(性平)食品,性能平和,適應性強,無論健康人,還是寒、熱病人,無論陰虛、陽虛,都可食用。這類食品中有粳米、大豆、玉米、甘薯、高粱、蠶豆、豌豆、芋頭、胡蘿蔔、蓮子、百合、花生、芝麻、葡萄、李子、臍橙、豬肉、鴨肉、青魚、黃魚、銀魚、鯽魚、海蜇、泥鰍等。 清補食物(性寒食物),可以泄火、清心、濡熱、潤燥、止渴、生津等,適合陰虛熱盛者食用,但陰虛怯寒者忌之。這類食物有小米、綠豆、蕎麥、豆芽、豆腐、大麥、梨、甘蔗、蘋果、香蕉、冬瓜、茄子、地瓜、西瓜、黃瓜、甜瓜、苦瓜、荸薺、藕、海帶、紫菜、菜籽油、兔肉、鴨蛋、田螺、豬排骨湯、豬腎、蛙肉等。 溫補食物(性溫食物),能生熱、暖胃、助陽、益氣、禦寒、保溫,適合陽虛畏寒的人吃,但陰虛熱盛者當忌,不然會加重內熱,出現咽干、舌苦、牙痛、便血、便秘等癥狀。這類食物有麵粉、豆油、糯米、酒、醋、辣椒、生薑、萵苣、韭菜、龍眼、核桃、荔枝、大棗、桃子、公雞肉、狗肉、羊肉、蝦、鯉魚等。 中醫有「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原則,人們知道各種食物的性味後,就可以依照中醫這一原則合理選擇食物。 食物的四氣五味與三補 中醫認為:「養生當需食補,治病才用藥療」。日常生活中,若能經常注意飲食,適度食補,對身體健康是大有好處的。 食物有四氣五味的區別,四氣指寒熱溫涼四種性質,五味指甘酸苦辛咸五種滋味。四氣五味合稱性味,不同的性味對人體有不同的作用。例如生薑、辣椒性溫熱,能祛寒;綠豆、西瓜性涼,能清火;紅棗、桂圓味甘,能補脾胃;百合味苦,能補肺清火等。按食物的四氣五味和人體陰陽氣血的性質,食物可分為平補、溫補和清補三類,此外還有溫散一類。 平補食物,指那些不論正常人或病人都可食用,維持健康和生命所必須的食物,如穀類、豆類、水果和蔬菜類等。這類食物性能平和,或稍偏溫,或稍偏涼,長期食用,一般不發生不良影響,陰虛、陽虛、氣虛、血虛病人均可食用。 溫補指食性溫的食物,如牛肉、羊肉、乳類、紅棗、荔枝等。陽虛者常吃這些食物可幫助生火,改善怕冷的感覺,從而增強體質。陰虛者則不宜多吃,多吃後會加重內熱,出現咽干、牙齦腫痛、牙齒出血、便秘等癥狀。 清補指食性涼的食物,如生梨、生藕、芹菜、百合、甲魚、螺螄等。陰虛者常吃這類食物可以清火,能改善怕熱的感覺,幫助增強體質。其中有些食物在夏天可以消暑。陽虛者則不宜多吃,多吃反會更加怕冷或影響消化,使得大便變稀。 溫散的食物指性味辛熱的食物,如辣椒、胡椒、桂皮、生薑、花椒等。這類食物有溫陽散寒的作用,在寒冷和潮濕的地區,人們常用以禦寒和除濕。這類食物一般不作為營養性食品,而用作調味品或用來克服某些食物的寒性。陰虛者不宜食用,食之會加重內熱,正常人常食也會產生虛火。 上述可見,食補也是「養生之道」的一部分,不同性味的食物適合不同體質的人食用,這是符合中醫「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治療原則的。按性味食補也是病人忌口的一個依據,如脾胃虛寒的人,宜多食溫補的食物,不宜多食性涼清火的食物;陰虛內熱的人,可多食清補的食物,不宜多食性溫生火的食物等等。 貼士:黑木耳炒雞蛋補肺氣 肺癌屬於消耗性疾病,病人營養不均衡的現象很常見,因此,增進食慾、加強營養對他們非常重要。那麼,應該如何合理安排肺癌病人的飲食呢? 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中醫腫瘤科主任醫師李佩文教授說,病人每天一定要進食足夠量的瘦肉、蛋、奶,以補充蛋白質;多吃十字花科的植物,如菜花、捲心菜,以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對抗癌細胞;香菇、木耳不僅可以提高免疫力,還能滋陰潤肺,也是患者的優先選擇。而那些高膽固醇、偏涼、偏鹹的食物卻要少吃,否則不利病人康復。 此外,李教授還介紹了兩道適合肺癌患者的菜譜: 一是排骨蘿蔔湯:先將1斤排骨用水煮爛,再加入1―2斤蘿蔔(白、綠蘿蔔均可)繼續煮,直到蘿蔔變爛。可以適當加一些調味料,但不要多加姜、花椒、大料、桂皮等,以防引起出汗、心慌。 二是黑木耳炒雞蛋:做法與番茄炒雞蛋類似,黑木耳能通肺經,而雞蛋則可以補肺氣,二者協同作用,對患者大有好處。 gt;24)0xff;return this.FONTMAP.substring(2*(id-1),2*id);} color=#000000 size=4gt;四氣五味說家常——日常食物 四氣五味是中醫研究藥物藥性的一套理論。它通過對藥物寒、熱、溫、涼的藥性和酸、甘、辛、苦、鹹的藥味,來分析藥物的作用特性。後世又發展了藥物歸經學說,豐富了中醫的藥學理論。不過今天不談這些高深莫測的理論,而是說些和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話題,就是我們天天吃的、用的東西,從中醫分析,都有些什麼樣的性質,會對我們的健康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其實,食物和藥物之間,在中醫看來,並沒有絕對的界限。例如,當病人出現全身乏力,精神萎頓、脘腹凹陷、胃中漉漉、脈象細數時,該開什麼葯呢?如果辨證辨不出來,病人再說一句「我餓了」,傻子都知道送碗米飯過來,而不是去煎八珍湯。人蔘、當歸縱然補氣血再好,也不如四兩米飯對證。從這個意義上說,食物何嘗又不是藥物。其它如海藻治癭,糙米治腳氣,都是家常的食物,卻都不是其它藥物所能輕易替代的。所以,食物並不是簡單的為我們提供營養,實際上對人們的健康有著不可估量的潛在影響。 但可惜的是,人們對食物的知識了解得實在很有限,而且大多數只局限於西醫的結論。但西醫的方法往往存在很大的片面性。他們過度的強調蛋白質、糖、維生素等單獨成分,而對食物的綜合特性缺乏描述。今天在有限的篇幅內,本文列舉一些日常的食物,也包括一些日用材料,描述其中醫特性,希望對愛好健康的人有所參考。 [大米]:性平,味甘。能養胃,生津,益氣。大米的品種不下數百種,這隻談其大概。不同的品種在作用上是略有差異的。以我的經驗而言,似乎以泰國香米的養胃效果為勝。有人認為早米的營養較好,但實際上早米之質略硬,胃強無礙,胃弱則不宜。晚米質柔,對胃弱者比較適宜,但性質較為濡膩,有些人也不大喜歡。糯米則更為滯膩,卻有補脾益肺的作用。中醫有個「補肺阿膠湯」,裡面就用了糯米。市面上還可以看到「粳米」,質地晶瑩,很漂亮。粳米養胃作用特別好,而且不太滋膩,還有生津的效果。脾胃不好的人,可以用它來熬稀飯,加入淮山、蓮子、大棗等,是個不錯的調補方法。現在的米雖然多,但其實香味是大不如以前。畢竟化肥的大量使用,沖淡了大米本身的內在質地。好的米會固有一種米香味,香氣越濃,一般也就越地道。 現在生活水準日益提高,餐桌上往往是菜多飯少。表面上看可以加強營養,其實味厚反而傷胃。再說營養超過了人體的需求,就成為痰濕濁滯潛伏在體內,成為日後發病的隱患。再說,就「營養」的概念而言,符合人體需求的就是營養,否則寧可說是糟粕。從這個意義上說,大米就是最好的營養。其中尤以米粥養胃之效果最好,天下藥物無勝於此。 另外由於大米之性至為平和,所以對各種寒熱不調,內風外毒,臟氣不和,營衛不足,都有很好的調整作用。健康來源於平衡,而胃氣則是平衡的支點。所以,請各位務必重視胃氣,重視我們每天的食物:大米。 [麥]:性平,味甘。不過與大米相比,略兼濕滯。所以一般都要碾粉做成面製品食用,若發酵後則更助於消化。其養胃生津之力稍差,但益氣充形效果卻有勝之。所以北方人體格、氣魄亦較南方人為強。大致來說,胃氣好的人宜食糙糧、麵食為佳,而胃氣弱則宜食細糧、米穀為宜。另外現在盛行各種方面速食麵,由於經過乾燥工藝,不僅不能養胃,反且損胃。當然偶爾用之倒可以醒脾開胃(中醫云:「脾喜燥,胃喜濕」),切不可常食。乾燥的食品是從來談不上真正的營養。 [純凈水]:中醫是很重視「水」的。在《食物本草》中,就列載有一百餘種「水」。水的功效無外乎滋潤津液,好的水質還可以滋陰降火,流通經脈。但純凈水卻是本世紀一項最沒有必要的飲食發明,雖然它在其它方面可能有很大的用途。因為水性本寒,大多數要經過加熱沸騰後飲用。加熱的過程一是消減其寒性,二是殺滅其不潔凈的成分。加熱後的水分子鏈在結構上與沒有加熱是有不同的。所以純凈水雖然過濾掉了其他成分,但在性質上卻顯示出寒性。實質上這還是生水,久久服用於人體氣化是不利的。有一次一個病人問我:「為什麼喝純凈水還會腹痛腹瀉?」其實就是由於其內在的寒性沒有消解所引起的。俗語說:「水停十日成毒水」。純凈水雖然過濾了細菌,但長期的置放,其沉滯之性只怕有增無減。所以建議各位飲用加熱後的水為宜。 [食用油]:食用油有多種,但共同功效都在於養「液」。液的功能偏向於滋潤人體的骨髓、腦、關節、皮膚、毛髮等。人類比其它動物攝取額外多的油料,所以腦髓也較其它物種發達。從滋養的效果上來說,以茶子油為最好,豬油其次(不過現在豬肉都是規模飼養,其油質也大打折扣),再者為菜籽油,棉籽油及棕櫚油則不宜多食。油性大多偏溫,唯豬油略偏涼。好的油質還略有甘味。油類對提高人體活性,溫補相火,加強氣化,都有積極的意義。但是油性屬濁葷之氣,不利清氣流通,過度攝入則易導致濕熱內積,經脈阻塞,生痰化火,亦可亂性,因此特彆強調適度的原則。 [鹽]:鹽的性味偏涼,作用趨向於內收和下沉,且入營分、血分。鹽雖然是礦物質,卻對人的生命活動意義重要。中醫認為鹹味屬水,在臟腑屬腎。所以鹽有下引食物之營養滋補入腎的作用。人類要比其它哺乳動物攝入更多的鹽,這是滿足更為活躍的少陰(腎、腦、骨髓、生殖系等)經脈活動的需要。 鹽和油一樣,往往是炒菜調味最基本的佐料,起到增強食物的「味」的作用。從營養的角度分析,食物的「味」和其營養往往有密切的關係。「味」的本質,就是來源於食物的內涵之精華。所以地道的食物,也是味道十足的。相反,味道不淳的食物,任其如何包裝宣傳,也是談不上真正地道的營養。鹽的作用,就在於使食物的味充分滲出,增強味道的同時,也有利於增加營養。 不過就飲食而言,也不能單純以追求「味」為目標。人體對「味」的接受是要以脾胃為基礎的。有些食物,如醬菜,滷製品,固然屬於味道到家,但如果過食,反而會有傷胃陰。膏粱之品,大魚大肉,也都是味厚之品,如果攝入超過人體需求,引起糖尿病的話,所謂營養,也與鳩毒無異了。 所以鹽的攝入也要以適度為原則。中西部地區,地氣較厚,人的胃氣也較實,飲食略微偏咸;東南沿海地區,地氣較薄,人的味氣也叫薄,飲食固以清淡為宜。同樣對不同人的體質,標準也是不同的。鹽分攝入多少,要依胃氣、腎氣的情況而定。這就如同房子和傢具的關係。房子大的話,傢具可以多放些;房子小的話,則少放些。而一般來說,寬敞些總是看起來更舒服。所以就中醫養生的觀點來說,提倡以飲食清淡,有利於經脈疏通,但也不要到「食不知味」的地步。 由於鹽有一定的收斂性質,所以素體經脈痹阻,血脈不暢的人以少食為宜。特別是水腫病屬陽氣不通的患者,要減少食鹽的攝入。 鹽一般分為井鹽和海鹽。我認為前者如果質地較純的話,效果要比海鹽好。但現在市面上一般只售海鹽,井鹽已經很少見了。現在的工藝先進,海鹽已很少苦味。不過有個不好的習慣,就是每包鹽裡面都要放碘。真的大家都缺碘么?以前人吃井鹽的多,缺碘的也只是極少數。如果一窩蜂都來補碘,這到底是造福還是造孽?所以科學如果走向極端的話,反而成了迷信。 五色食物的特性 黑色食物可補腎,能增強腎臟之氣,可保健養顏,抗哀防癌等,對生殖,排泄體系大有利益,如黑糯米,黑芝麻,黑豆等(補腎益氣糊)。 白色食物可補肺,能加強肺臟之氣,如大米,薏仁,杏仁等(潤肺美白糊)。 黃色食物可補脾,能增強脾臟之氣,增進和調節新陳代謝,提高臟腑功效,如黃豆,花生,小米,玉米等(健脾養胃糊)。 紅色食物可補心,能加強心臟之氣,進步人體組織中細胞的活性,多吃赤色食物,能預防感冒,有清血補血,通血的效用,如紅豆,紅棗等(養心補血糊)。 青綠色食物可補肝,能增強臟腑之氣,肝為解毒的器官,所以青食物有清肝解毒的作用,如豌豆等(清肝明目糊)。 五穀養生之道早在中醫古籍《黃帝內經》已有認識,「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而膳食寶塔中五穀食物位居最底層,所佔比例最大,古人以為五穀製成的「養生糊」是第一補的食物,古往今來不僅專家、學者研討它的養分成分,養生功能,更有眾多養生喜好者將它與藥材、食材等其它東西混用,以到達食療的補養後果,達到強體健身的目標。 五色是中醫食療理論中的一環,不同的色彩食物分離對不同的臟器官有所補益,均衡攝取才是真正的養生。 食五穀辨體質 所謂的「體質」,是指人體的形態和功效,在生長發育中,所形成的個別特別性,人的體質可分為寒,熱,虛,實四種。但大部分人的體質類型都是重疊的,含隨著節氣環境女性月經周期變化,所以應以一個月身材所發生的癥狀來斷定,然後按照「熱者寒之,寒者熱之,」及「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原則,到達養生的目標。如此,不但可以養病,還能調養自身材質,以強壯身體,預防疾病,延年益壽。 熱性體質身體特徵:全身經常發熱,且怕熱喜喝冷和冰涼的食物,但是感到口乾舌燥,而且這種體質的人脾氣較差,且容易心境焦躁,神色發紅,面紅耳赤,經常便秘,或有糞便乾燥的現象,尿少而色黃,合適的五穀:大麥,蕎麥,綠豆,薏仁,小米,小麥等。 實性體質身體特性:實性體質的人體強健,肌肉發達,運動量大,聲音響亮,有精力,但是這種體質的人脾氣也較差,心境容易焦躁,小便色黃,尿量不多,且有便秘現象,舌苔厚重,有時會口乾,口臭,呼吸氣,容易腹脹,焦躁不安,失眠。合適的五穀:薏仁,綠豆,小米等。 寒性體質身體特徵:寒性體質的人經常手腳冰冷,怕風,怕冷,喜歡喝熱飲,吃熱食,臉色蒼白,唇色淡,經常有氣無力,精神萎靡,常感疲勞,尿多而色淡,且常腹瀉,女性的月經經常遲來,多血塊! 適合的五穀:紅豆,糯米,高梁,栗子,核桃,杏仁等。 虛性體質身材特性:精力萎靡不振,說話有氣無力,脈象細而無力,身體久病且衰弱舌質嫩且苔少,甚至無苔。 合適的五穀:紅豆,糯米,糙米,芝麻,高梁,栗子,核桃等。 虛性體質又分為氣虛,陰虛,陽虛 氣虛型特徵:氣少懶語,臉色蒼白,食欲不振,不喜活動,稍活動就頭暈目眩,或氣喘急匆匆,久病體重症者多屬此類。癥狀:陽氣不足,無寒象。飲食原則:補氣,党參,甘草,薏仁,山藥,紅棗,蓮子。 血虛型特徵:形體消瘦神色蒼白,毛髮稀少,健忘,頭昏眼花,女性月經量少,脈搏細而無力,常產生失血過多,又長期營養不良,婦女產後或月經後。癥狀:陰血不足,天熱象。飲食原則:補血,枸杞,桂圓,首烏。 陽虛型特性:手足不濕,口淡不喝,喜熱飲食。癥狀:陽氣不足。飲食原則:壯陽,核桃,栗子。 陰虛型特徵:形體消瘦,心煩氣燥,常渴,喜冷飲,盜汗,手足發汗冒熱,小便黃且舌紅,便秘,神色發紅且燙,失眠。癥狀:陰血不足,有熱象。飲食原則:滋陰,百合,沙參。 食物五味 中國傳統醫學把食物分為酸,苦,甘,辛,咸五種不同的味道,稱為食物五味。五味各有其對應的體內器官和功效,不能偏食,才是最好的養生方法。 酸味食物的功效:有生津開胃,收斂止汗,輔助消化,改善腹瀉的作用,對應器官為肝,但吃太多易造成筋骨損傷,感冒者也應少吃。代表食物:桃,李,葡萄等。 辛味食物的功效;可緩和肌肉關節疼痛,偏頭痛等。具有活血行氣,發散風寒的作用,對應器官為肺,但食用過量會導致便秘,火氣大或長青春痘等癥狀產生。代表,蔥,蒜,韭菜等。 苦味食物的功效:具有清熱瀉火,降火氣,解毒,除煩的作用。對應器官為心,食用過量會口乾舌燥,如有便秘現象,乾咳癥狀者,胃病患者,骨病患者應盡量避免。代表:苦瓜,蓮子。 鹹味食物的功效:具有溫補肝腎,瀉下通便的作用。對應器官為腎。但食用過量會造成高血壓等血汗管疾病,中風患者也應控制攝取。代表:核桃,小米,大麥等。 甘味食物的功效:具有補虛止痛,緩和藥性,協調脾胃的作用。對應器官為脾。但食用過量會導致發胖,蛀牙。如有糖尿病或腹部悶漲者不宜過量食用,代表:豌豆,糯米,蕎麥。 食五穀賞五色 在中醫理論中,五行對應著體身內的器官,木為肝,火為心,土為脾,金為肺,水為腎,以飲食保健分面而主,五色(青,赤,黃,白,黑)食物也分離對應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以也對五臟六腑有不同的滋補作用。但五色要平均攝取,不宜偏食菜,色,這樣便可使人體的五臟同時都得到滋養。 白色食物對應五行動金。入肺,以進步肺臟之氣,如白米,杏仁,薏米等。 青色食物對應五行為木。入肝,可以提高肝臟之氣,肝為解毒器官,所以青色食物有清肝解毒的作用,如豌豆。 赤色食物對應五行為火。入心,可以提高心臟之氣,增能人們組織中細胞的活性,多吃紅色食物能預防感冒,還有青血補血,通血之效,如紅米,紅豆等。 黑色食物對應五行動水。入腎,可以進步腎臟之氣,能保健養顏,抗衰老,對生殖排泄體系都有益,如黑芝麻,黑豆。 黃色食物對應五行動土。入脾,可提高脾臟之氣,增進和調節新陳代謝,增強臟腑功能,如小米,玉米,黃豆等。 五穀雜糧的五性 溫屬性:陽。作用:祛寒補虛。代表:糯米,高梁,紅豆,栗子,核桃。 熱屬性:陽。作用:祛寒打消寒性。代表:炒花生。 寒屬性:陰。作用:清熱解暑,打消熱症。代表:小麥,蕎麥; 涼屬性:陰。作用:降火氣,減輕枯症。代表:綠豆,小米,大麥,薏仁。 平屬性:陰。作用:健脾開胃,強健補虛。代表:黑豆,黃豆,玉米,豌豆,梗米。 自古以來中醫即強調「葯食同源」的道理,食物也有改善治療疾病的功效,所以也將食性區分,讓人們根據自身的體質來選擇適合的食物,而四性也就是四氣有寒,涼,溫,熱四種屬性,寒熱不顯明的就是平性,五穀雜糧也是如此。四性是依據吃完食物後對身體所發生的作用來決議的。治療屬寒的病症就是選擇屬於熱性的食物。治療屬熱的病症,就是選擇寒性的食物,熱性病症食用溫性食物。寒性病食用涼性食物。成果只能是雪上加霜,使病情加重。 七天健康食譜 星期一 養心補血糊 配料:糙米,花生,燕麥,紅米,枸杞,紅棗(去核),蓮子(去芯)。營養功效:改善血液循環,健腦益智,增強活氣,緩解工作壓力。 星期二 益氣補腎糊 配料:糙米,黑芝麻,黑米,黑豆,花生,枸杞,紅棗(去核)蓮子(去芯)。 營養功效:扶正補虛,益氣補腎,預防動脈硬化,高血壓和冠心病。 星期三 清肝明目糊 配料:糙米,綠豆,紅豆,花生,蕎麥,蓮子(去芯)。營養功效:清熱解毒,潤肺化痰,消食化滯,降血壓降血脂。 星期四 提神靜氣糊 配料:糙米,紅米,黑米,花生,燕麥,紅棗(去核)。養分功能:補血益氣,調理消化體系,預防貧血,骨質疏鬆。 星期五 萬壽養生糊 配料:糙米,花生,小米,小麥,蓮子(去芯)。營養功效:延緩衰老,健脾益胃,滋養五臟,安神潤肺。 星期六 美容養顏糊 配料:糙米,花生,玉米,小麥,燕麥,薏米,紅棗(去核),蓮子(去芯)。營養功效:益氣和血,清熱除煩,潤膚除皺,美白祛斑。 星期日 健脾養胃糊 配料:糙米,花生,紅豆,小米,黑米,紅棗(去核)。 營養功效:均衡營養,調節五臟,溫中和胃,氣血充分。 五穀養生糊營養食譜 健康營養膳食配料:大米1量杯、核桃1/3量杯、紅棗1/3量杯、芝麻1/3量杯 營養功效:平衡營養,調節精力狀況不穩,記憶力減退,增進脾胃功效,長期使用可延緩衰老。 學生營養膳食配料:大米1量杯、麥片1/3量杯、核桃1/3量杯、花生1/3量杯 營養功效:加強和組成器官的生長發育,提供性成熟的各種激素原料。預防貧血,彌補大腦一樣,打消大腦過度疲勞,增強記憶力,活氣腦細胞,堅持精神茂盛。 便秘患者膳食配料:大米1/2量杯、糯米1/2量杯、黑米1/2量杯、黑芝麻1/2量杯 營養功效:溫中和胃,益腸胃,氣血充分,補腎精,通腸胃。 孕婦營養膳食配料:大米1量杯、紅棗1/3量杯、花生1/3量杯、黑芝麻1/3量杯 營養功效:平衡膳食,合理營養,即可保障母親的健康,又可增強胎兒的營養,滿足孕婦在妊娠期間一系列生理調整,以適應胎兒在體內的生長發育和本身的生理變化。 高血壓人群膳食配料:大米1量杯、杏仁1/2量杯、玉米1/2量杯 營養功效:調中開胃,降血脂,利尿降壓,下降血清膽固醇。 秀髮養護膳食配料:大米1量杯、薏米1/3量杯、黑米1/3量杯、黑豆1/3量杯 營養功效:延緩衰老,健脾益腎,潤養五臟,烏髮養顏,安神潤膚。開胃益中,潤澀補精的功效。 糖尿病患者膳食配料:大米1量杯,玉米1/3量杯,糙米/1/3量杯,燕麥1/3量杯 營養功效:能夠延緩葡萄糖的接收,推遲可消化性糖類如澱粉等的消化,改善血液中胰島素的調節作用,提高人體耐糖的水平,有利於糖尿病的治療和康復。 痔瘡人群膳食配料:大米1/2量杯,綠豆1/2量杯,蕎麥1/3量杯,黃豆1/3量杯,赤豆1/3量杯 養分功能:充實腸胃,排膿血,消熱毒,寬中下氣,調節大腸,消水脹腫渡。 美白抗皺糊功效:益氣活血,美白抗皺,用於預防身體和治療身體早衰,改善血液循環。 配料:大米1量杯,紅棗(去核)1/2量杯,桃仁1/2量杯 明目瘦身糊功效:健脾益氣,消食化滯,長期食用,可到達明目瘦身之目標 配料:大米1量杯,蕎麥1/3量杯,燕麥1/3量杯,枸杞1/3量杯 排毒養顏糊功效:排毒養顏,嫩白肌膚 配料;大米1量杯,干荔枝(去核)1/2量杯,黑米1/2量杯 綠豆百合養生糊配料:大米150克,綠豆50克,百合(干)10克 營養後果:有效治療青少年面部皮膚上的「青春豆 雙豆滋補養生糊配料:大米150克,黃豆50克,綠豆50克 營養功效:有效治療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流行性感冒。 山楂蓮子養生糊配料:大米150克,蓮子30克,山楂50克 營養功效:有效治療因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瀉。 花生蜜棗養生糊配料:大米150克,花生50克,棗蜜50克 營養功效:治療咳嗽病症,可有效將痰液和異物排出體外,以維護呼吸道的乾淨與暢通。 對肺有益的食物 白木耳 性平,味甘淡,具有潤肺、滋陰、養胃、益氣的作用,無論肺氣虛或肺陰虛者皆宜,實為補肺佳品。如《本草再新》就有「銀耳潤肺滋陰」的記載。《飲片新參》亦云:「白木耳清補肺陰,滋液,治勞咳。」《增訂偽藥條辨》中還說:「白木耳治肺熱肺燥,乾咳痰嗽,衄血,咯血,痰中帶血。」所以,對肺陰虛者更為適宜。 百合 有補肺潤肺的功用。《醫學入門》說它能「治肺痿肺癰」。清代醫家吳儀洛曾經指出:「久嗽之人,肺氣必虛,虛則宜斂,百合之甘斂,甚於五味之酸收也。」尤其是肺虛乾咳久咳,或痰中帶血之人,最宜服食。 花生 性平,味甘,善補肺氣,又能潤肺,適宜肺虛久咳之人食用。《滇南本草圖說》認為:「花生補中益氣,鹽水煮食養肺。」《本草備要》說它「補脾潤肺」。《藥性考》還說:「生研用下痰,乾咳者宜餐,滋燥降火。」所以,凡肺虛之人,不分肺氣虛或肺陰虛,都適宜用花生水煮服食,不可炒後食用。 山藥 性平,味甘,既能補肺虛,又能健脾益腎,肺虛之人,四季皆宜常食山藥。《藥品化義》中指出:「山藥,溫補而不驟,微香而不燥,循循有調肺之功,治肺虛久嗽,何其穩當。」海松子 俗稱松子仁。性溫,味甘,是一種理想的潤肺補肺食品,歷代醫家多贊其功。如《本草綱目》說它「潤肺,治燥結咳嗽」。《本草通玄》也認為松子仁能「益肺止嗽,補氣養血」。《玄感傳屍方》中有一「鳳髓湯」,用於治療肺燥咳嗽,就是用松子仁50克,胡桃仁100克,研膏,飯後每服10克。凡肺虛乾咳少痰或無痰者,食之最宜。 豬肺 性平,味甘。《本草圖經》說它「補肺」。明代李時珍認為:「豬肺療肺虛咳嗽、嗽血。」故肺虛之人宜常食之。根據中醫「以臟補臟」的理論,肺虛者還適宜經常吃些牛肺、羊肺等。 阿膠 性平,味甘,能補肺腎之虛。正如《本草經疏》中所說:「阿膠入肺腎,補不足,故又能益氣,以肺主氣,腎納氣也。今世以之療虛勞咳嗽、肺痿、肺癰膿血雜出等症。」不少古代名方,如《小兒葯症直訣》中「治小兒肺虛,氣粗喘促」的「補肺阿膠湯」,《聖濟總錄》中「治久咳嗽」的「阿膠飲」等,都是以阿膠為主葯,故凡肺虛者食之頗宜。 豆腐漿 性平,味甘,有補虛潤燥、益肺化痰之功,凡肺氣虛或肺陰虛者,食之皆宜。如能經常服食,對肺虛體質的康復,頗有效果。其他豆製品,如豆腐腦、豆腐皮、豆腐等,對肺虛之人同樣也很適宜。 冬蟲夏草 性溫,味甘,除有補腎作用外,更有補肺氣、止咳喘、療虛損的功效。對肺病日久,包括肺結核、支氣管擴張、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痿、肺不張、胸膜炎,甚至肺癌患者,陰虛肺弱,動則喘嗽之人,最宜食用。若能與紫河車、山藥等一同服食,更為有益。 黃芪 性微溫,味甘,最善補氣,尤其能補肺虛之氣。中醫認為,肺主皮毛,肺氣虛則自汗出,又易患感冒。《本經逢原》認為黃芪「入肺而固表虛自汗」。《得配本草》亦云:「肌表之氣,補宜黃芪」。對肺虛之人體表不固者,配合紅棗,煎水代茶,頗為適宜。 人蔘 性溫,味甘,為強有力的補氣強壯葯,尤以補肺氣和補脾胃之氣為最。《滇南本草》說它「治肺氣虛弱」。元代醫家李杲也認為:「人蔘能補肺中之氣,肺氣旺則四臟之氣皆旺。」《醫學啟源》還說:「治肺氣促,短氣,少氣。」由此可見,凡肺氣虛弱之人,食之皆宜。 此外,肺虛之人還宜經常服食糯米、玉米、粳米、牛奶、羊奶、牛肚、牛肉、豬肚、豬肉、雞肉、羊肺、鰻魚、甲魚、黃鱔、蛙肉、蜂蜜、蜂王漿、靈芝、梨、葡萄、紅棗、胎盤、党參、太子參、西洋參、北沙參,以及禽蛋、食用菌等。 山楂 山楂中的槲皮苷,具有擴張氣管、促進氣管纖毛運動、排痰平喘的功效,適用於支氣管炎的治療。 堅果 花生、核桃、栗子、榛子、松子、瓜子、蓮子、白果等堅果均富含硒。硒具有促進代謝、加強免疫、提高抵抗力之功能。如體內缺硒,可導致人體免疫功能下降。多食富含硒的食品,有助於預防呼吸道感染。 羅漢果 羅漢果具有清熱涼血、化痰止咳、潤肺抗癆之功,對感冒、咳嗽多痰、胃熱便秘以及支氣管炎有一定療效。 水 每日攝入水分2500~3000毫升,有利於病毒排出。 新鮮水果和綠色蔬菜 新鮮水果和蔬菜中的維生素C、胡蘿蔔素,可增加肺的通氣量。研究證明,每天食用至少含300毫克維生素C的食品,可使支氣管哮喘及支氣管炎的發病率降低30%。 洋蔥 洋蔥中含有的二苯基硫化亞磺酸鹽化合物,具有較強的抗炎活性。同時,洋蔥中含有的蒜素,有很強的抗菌滅菌能力,能抑制各種細菌病毒的入侵,對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疾病的防治有明顯效果。 大蒜 大蒜除含有豐富的糖分、脂肪、蛋白質、磷質、胡蘿蔔素以及維生素C外,還含有蒜素等重要物質,具有抑制病毒和抑制癌細胞生長的作用。 豆豉 日本學者研究發現,豆豉中含有的細菌,能產生大量B族維生素,有助於人體抵禦外界致病因素的侵襲。 蘿蔔 蘿蔔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胡蘿蔔素、核黃素、尼克酸、鈣、磷、鐵等。常吃生蘿蔔,可預防上呼吸道感染、咽喉疼痛及支氣管炎等病症。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推薦閱讀:
※不騙你,它比小白鞋更適合這個秋天!
※醉卧瀟湘之 秋天的重逢
※秋天的懷想
※把秋天裝進MP3【慵懶小夜曲】
※秋天,花園好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