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不同年代的青春印記

  托爾斯泰曾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如果將這句話套在青春上,我們可以說,青春歲月的美好是相似的,不同年代的青春有著各自的時代烙印。  5月4日,是一個特殊的日子,百年之前,一群有志之士給予了我們國家新的希望,百年之後,回顧青年們奮鬥的日子,留下的都是美好的回憶。  時光飛逝,一代又一代人把熱血的青春獻給了歲月,留下了對時代和青春的理解。在這燦爛的5月青年季節,我們將每個年代人的青春回憶串聯起來,追憶新中國成長下不同時代的青年編年史。

50後:激情燃燒的歲月


「文革」、上山下鄉

  與新中國共成長的50後,在他們的成長期經歷了諸多苦難。  在不少人眼中,50後是充滿磨難的一代,這代人「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經歷過上山下鄉,沐浴過改革春風」,幼年或童年時期的「三年自然災害」,將飢餓的烙印深深留在他們心裡;少年時期,政治、階級、集體主義取代了文化和知識;青年時期,上山下鄉,艱苦勞動又在他們的青春中,畫下了不可磨滅又濃墨重彩的一筆。  然而,大多數50後,將他們青春歲月中的這些苦難當做人生最寶貴的財富,正是因為這些苦難,造就了他們堅韌、理想、腳踏實地的心態,尤其是青年時期的知青歲月,遠離家鄉,在農村的勞作經歷是50後集體青春回憶中的一抹亮色。

  海南知青在膠林里排練樣板戲。馮大廣 攝  那個年代好好勞動是知青們的共識,無論出生富裕、或是貧賤,大家都會積极參与農場的勞動,絕沒有特殊化。

60後:知識改變命運


恢復高考、女排精神

清華大學1977級的學生在課堂上  60後,他們出生於封閉固守的「洗腦式」「文革」時代,經歷過動亂時期,也是恢復高考接受高等教育、在改革開放中找到發展價值的一代人。  「知識改變命運」,是60後最深刻的青春烙印。1977年的高考破冰,讓這一代人的求知慾大爆發,引發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高考現象。  從60後起,高考成為了每代人一段難以忘懷的旅程,受制於國家畢業分配政策的影響,通過高考,用知識改變命運,是60後這一代人中最大的青春夢想。  或許是因為童年時期目睹過「文化大革命」的艱辛苦難,這代人的青春成長中,更多的是想著如何用知識改變命運,為祖國建設貢獻力量。「五講四美三熱愛」、「科教興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從這一代人的流行語中,可見一斑。

  女排精神,是60後青春的標誌。  女排精神,是60後青春的標誌。1981至1986年,中國女排在世界盃、世界錦標賽和奧運會上5次蟬聯世界冠軍,成為世界排球史上第一支連續5次奪冠的隊伍,也是我國體育健兒在三大球比賽中第一次獲得世界冠軍,整個國家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都得到了極大地提升,「女排精神」成為了當時的文化流行語。70後:流行歌曲影響一代人


電視機、港台流行文化

  成長於中國改革開放時期的70後,是被譽為「黃金時代的一代人」,這代人與改革開放共成長,接受了港台流行音樂的衝擊,經歷了國家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的變化,他們既不像60後般保守,也不如80後新潮獨立,他們穩重、踏實,一步步地走到了今天。  這是第一代伴隨電視機長大的孩子,幾乎每個70後都有著集體面對9英寸黑白電視機的模糊記憶,在這小小電視機里,他們學會了模仿《上海灘》里許文強的壞笑,拿著木棍學《少林寺》耍武術、留著長發唱齊秦《北方的狼》……港台流行文化兵分各路,進入了人們的生活。  大學校園,也是眾多70後的集體青春記憶之一。打拖拉機、小霸王遊戲機、鐵皮飯盒、回力牌球鞋、BP機……這都是王志對大學四年的記憶碎片。「我印象很深刻的是當時看申奧直播,最後北京以兩票之差敗給悉尼,全校轟動,因為沒人想到中國竟然會失敗。」

  王志依舊清晰記得1993年的「9·23北京之夜」,這個剛從小縣城考到北京上大學的19歲少年,第一次感覺到自己與國家的成長如此貼近。禮堂里人山人海,很多學生準備直播後慶祝北京申奧成功,甚至連狂歡的方式都設計好了。當聽到了悉尼和北京45:43的選票數結果後,大禮堂里一片喧囂,同學們使勁跺著腳,拍打桌子,本來準備慶祝成功的啤酒,最後成為了大家宣洩失望的利器。  的確良襯衫、直筒褲、中分頭,1993年的冬天,初戀女友的一句鼓勵,20歲的馮福田就是這樣一副裝扮,懷揣著母親給的600塊錢,獨自從河北到洛陽去闖蕩天下。「我的青春可能跟大多數人不一樣,當我的同學們還在大學裡埋頭苦讀時,我已經在外面獨立創業,想著如何掙錢買桑塔納了。」得益於改革開放政策,70後這一代人青春期起就有了創業意識,中學時期還在用糧票打飯,大學已在課外時間倒賣磁帶掙錢了。80後:共唱「後青春」之歌


獨生子女、網路

  他們生於改革開放伊始,長在社會劇烈變革的上世紀90年代,就業於日新月異的新世紀,被稱為「泡在蜜罐里長大的一代」。  由於80後所經歷的特殊歷史背景,在他們的成長期里常呈現出一種負面的印象。人們總愛用自私、叛逆、代溝這些詞語來形容80後,社會上對80後的追求時尚潮流、崇拜外來文化、蔑視權威、不講規矩的批評層出不窮。  反叛是每代人青春期世襲的頭銜,就像50後愛穿軍裝,60後愛穿喇叭褲聽鄧麗君,70後愛燙頭髮聽校園民謠一樣。每個年代人都有他所鍾愛的東西,在當時被視為離經叛道,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它都會成為一種老朽。隨著80後陸續進入而立之年,成為了社會中堅力量,在「5·12」汶川地震、北京奧運會聖火護衛戰等危機事件中,80後臨危不懼,以行動證明了他們同樣愛國、思辨、正義、人性的一面,又一次燃起了國人的愛國熱潮,改變了很多人對80後的誤讀。

  80後的青春期正好趕上了中國社會發生巨變,他們面臨的競爭變得日益激烈,大學擴招了,畢業不包分配了,房價漲了,就業難了……面臨這些成年人的壓力,再回想起童年、少年的幸福,很多80後產生了一種心理落差,懷舊就變成了對現實的安撫。  這代人的童年其實挺寂寞的,小時候的很多傻事都是自己做,自己偷著樂。多年以後,當發現有人和自己共享同樣的記憶,特別幸福。脖子上掛著家門鑰匙,和「發小兒」們在街邊跳房子、彈彈弓、到郊區挖紅薯、在池塘抓泥鰍……但這些兒時的夥伴、玩具、玩耍場所大多已經消失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

  然而,這一代人也正是這個社會中流砥柱的一代,是打拚的一代,是追夢的一代,是即將打造未來的一代。社會劇變,儘管有著和以往不同的時代背景,但這一代的青春之歌,必將是最為響亮的。


來源/海南日報原標題/青春編年史:不同年代裡的青春志作者/孫慧 黃媛艷主編、監製/振華副主編/曉潔責編/家筱製作/蘭宇、躍升

版權聲明:【閱讀公社所使用的文章、圖片及音樂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敬請相關權利人隨時與我們聯繫及時處理。】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汪國真熱潮」與詩歌的年代
四十年代的天安門圖片 太珍貴了!
[轉帖]70年代出生的人,最大的42歲,最小的33歲
不同年代的圈椅 竟有這些區別!

TAG:青春 | 年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