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杜樓與杜甫

羅思

距偃師城關鎮西4公里處有一個叫杜樓的村莊,310國道穿村而過,途經這裡的行人若不留神,會想當然地認為大概是村裡姓杜的人家多,便以杜樓為村名吧。

其實不然——杜樓村,原名叫「土樓村」。

土樓為何變成杜樓村?這要從唐朝詩人杜甫和偃師的淵源說起了。

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741年),雲遊十年的杜甫回到首陽山南麓築室定居,這是他的祖塋之地,有他十三世祖晉鎮南大將軍當陽候杜預與祖父杜審言的墳墓。杜甫在其先人故塋之側的土樓村,築陸渾庄安家。他在《祭元祖當陽君文》中說:「小子築室首陽山下,不敢忘本,不敢違仁。」在他以後的詩中也留下「河南陸渾庄」、「結廬在偃師」、「屍鄉余土室,誰話祝雞翁?」等句。其中提到的土室,就在今偃師城關鎮杜樓村。

在這裡,杜甫迎娶了弘農縣(天寶年間改為靈寶縣)司農少卿楊怡之女為妻。新婚之初的杜甫,時而居家,時而東都,過了段悠閑日子。

杜甫一生在偃師斷斷續續居住了十三年。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24歲時,他曾赴京師應進士不第。但心胸、氣魄、才智絕不亞於李白的杜甫,怎肯蝸居偃師。然十載長安,歷盡辛酸,獻賦上書,干謁贈詩,希求汲引,全都落空。

安史之亂,杜甫落入叛軍手中,逃出後,冒著生命危險到達鳳翔,於46歲被肅宗任命為左拾遺。不久,因上疏申救房琯觸怒肅宗,被貶為華州(今甘肅寧縣)司功參軍。

自此,國破家亡,流離遷徙,滿目凄涼。杜甫以自己的親歷目擊寫下《春望》、《三吏》、《三別》等名篇佳作。

杜甫晚年投靠節度使嚴武,在成都過了段相對安定的生活,嚴武死後,杜甫失卻憑藉,只好乘舟東下。

大曆三年(768年)春,杜甫思鄉心切,乘舟出峽,先到江陵,又轉公安,年底漂泊到湖南嶽陽。這段時間杜甫一直住在船上,生活困難,不但不能北歸,還要被迫南行。行到耒陽,江水暴漲,只得停泊方田驛,幸得聶姓縣令送食品解救。後來杜甫由耒陽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這時洪水未退,杜甫原一心北歸,只得改變計劃,順流而下,折回潭州。

大曆五年(770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陽的一條小船上去世,時年59歲,《舊唐書·杜甫傳》云:「吃牛肉喝白酒,一夕而卒於耒陽。」

唐玄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杜甫死後40年,其孫杜嗣業才將其屍骨由湖南嶽陽運回偃師,葬於首陽山之陽,實現了杜甫魂歸祖塋的願望。清乾隆《偃師縣誌》載:「唐杜甫墓在縣西土樓村。」元代著名詩人元稹為其撰《杜君墓志銘》。

明弘治《偃師縣誌》載:土樓村在縣西寺庄保,諺雲,民居以土築樓,故名。新中國成立初期,仍設「土樓鄉」,屬二區管轄。1953年,時任偃師縣農工部長的張千嶺建議,為紀念偉大詩人杜甫,改「土樓」為「杜樓」,賦予村名新的文化內涵。自此,土樓村以「杜樓」村名行於世,居於杜甫墓南的稱「前杜樓」,居於墓北的稱「後杜樓」。

如今的杜甫墓位於偃師城關鎮前、後杜樓之間——偃師城關三中的後院。195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撥款重修,青磚砌築,呈八角形,周長31.9米,高約2米。1963年確定為河南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後,「杜甫陵園」在原有基礎上又有擴建,園雖不大,但碑樓巋然,松柏蒼翠,花草漫徑。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紀念杜甫
杜甫的詩
每日一詩007唐·杜甫《春望》
杜甫詩三首《秋興八首》(其一)教案

TAG:杜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