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怎樣生活
應該過怎樣的一種生活?人一旦解決了溫飽之後,一定會想這個問題。
所有人都在感嘆:人只能活一次。所以有的演員說,做演員最大的幸福就是可以經歷不同的人生。其實真實的人生也一樣,為什麼只能給自己貼上一個標籤——張醫生、王老師,從20歲開始的一輩子都被人如此稱呼,只過一種生活。現在社會自由得多,這兩年乾乾這個,下幾年換個全新的行當未嘗不可。只要自己想做,大可以去嘗試一下另一種完全不同的生活。
很多人才20多歲,即使對現有生活不滿足,卻也想著要保住飯碗的平安,而懼怕改變。到了三四十歲,更是擔心年紀大了,想找個安穩的所在混到退休就是了。有了一點歲數,兒女也長大了,覺得人生好像就差不多了,總是對自己進行這樣的心理暗示,就會真的老了。好像小飛俠彼得?潘一樣,我們變老是因為我們想讓自己變老。很多上一輩的人,在一個單位干到退休之後,閑下來才懊悔自己哪裡也沒去過,什麼也沒有做,幾十年好像是一片空白。有的遷怒於家庭或子女,認為自己都是為了別人,奉獻太多。如果不想老了以後後悔,那麼現在想幹什麼,就努力地去干吧。經歷了就不後悔。
最近有一部電影《雲的南方》,故事讓人感動:工廠幹部徐大勤退休之後,最大的願望就是去雲南。到了雲南之後他只想去512廠看看。別人都不理解是為什麼。只是因為多年前他差點跟人對調到這個單位,但因為有了女朋友,就沒來成。從那時開始,他覺得自己的人生好像服了一個漫長的苦役。每當他覺得生活不堪重負的時候,就後悔自己為什麼沒去雲南。所以退休以後一定要來看看。在雲南接待他的老黃卻正好相反,他是一個後悔來了雲南的人……生活的事情怎麼說呢,夢想與現實總是又痛又癢的互相牽制。
所謂「終生學習」的態度是正確的。中年以後還可以重新開始讀書,然後干一些全新的事情。老了以後也可以開始學習新的東西,不一定有什麼用,「朝聞道,夕死可矣」,學習本身就帶來成就感。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求職簡歷當中劃分出一道明顯的分界線,一個在大公司做了20年高層經理的人可能會去應徵一個完全不同類別的入門職位。職業分層現象會越來越多地出現:職業生涯最初階段做一些高報酬、高壓力的工作;中間階段做一些結構性強、但是報酬稍低的工作,例如教師;然後到老年的時候還可以做一些輕鬆的、報酬很低的工作,甚至義工,世界許多著名古城的博物館裡都能看見一些拿著退休金、和藹可親的老年義工。
如果問100個人他們的人生理想,大概有90個以上的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回答是「週遊世界」。去到不同的地方,體驗各種風物,的確是一件不錯的事情。或者如《瓦爾登湖》的作者梭羅一樣,他的一生十分簡單,從哈佛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執教兩年,在大作家、思想家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家裡借住過,然後獨自在無人的瓦爾登湖邊自建木屋居住,嘗試寫作,44歲時去世。他的一生如此孤獨而芬芳。也可以說,他的一生十分不簡單,也毫不孤獨。他的讀者將會發現,他的精神生活十分豐富,而且是精美絕倫,世上罕見,和他交往的人不多,而神交的人可就多得多了。古人所說的「身居陋室,胸懷天下」也有這個意思。無論是否真的行萬里路,精神的豐足是很重要的。
有人說,「一本書要好,關鍵是得有股子津津樂道的勁頭,旁若無人的自在。」「各人成就有大小,但全都那麼自在,自說自話的幸福,讓閱讀者也幸福。」讀書如此,生活也是這樣。在自己的領域裡,努力創造一些小小的成就。然後有足夠的閑暇,發展自己的興趣,實現或大或小的夢想。「做事時要不計報酬;戀愛時要不怕傷害;跳舞時要旁若無人。」「要笑著羨慕,而不是哭著嫉妒。」這就是完美的人生。做快樂的平凡人,不要再去期待一些好高騖遠的所謂「偉大」。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推薦閱讀:
※新莞人到底要不要入戶東莞?
※生活英語常用語
※別隨隨便便就被生活打發了
※學會用微笑,接納生活的不如意
※進入幔內的生活
TAG: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