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事 · 別管長輩催不催婚,你心裡是不是也有點急?
* * *
你討厭的是七大姑八大姨在催婚
還是你心裡的聲音也在催婚?
* * *
德國的情況普遍比中國好,沒有那麼大的催婚逼婚壓力。
原因如下。
1、凡是我這一輩的父母,相當一部分人的生活重心幾乎全在子女身上。其中包括了小學開始的各種接送以及補習班陪同,或者結婚之後幫忙帶孩子之類的,而逼婚就處於這兩者中間的那段時光(上學和結婚生子)子女對於父母來說絕對佔據了大部分心思和精力。
那麼德國凡是要小孩的家庭(很多家庭丁克),一般很少之生一個的,基本都是兩三個。然後上大學之後(或者開始工作以後)基本就搬出去住了,相當一部分和父母不住在一個城市。只有過節才會回趟家聚一下,父母對孩子的事情基本很少操心,不過德國的孩子很多時候要自己打工賺零花錢。
所以家裡很多親戚們的日常不是帶孫子就是帶外孫(可能中間偶爾去跳一個廣場舞)這似乎就是他們的日常全部了。大環境的影響非常重要,比如我媽說,她們現在的朋友聚餐或者同學會絕大部分的聊天話題就是就是孩子。在哪兒上學,工作了沒,有沒有對象,結婚了沒。沒錯,這就是很多中國人茶餘飯後的談資。這也就是為什麼我總是聽到一句話叫:別人家的孩子ˊ_>ˋ。
而德國人普遍愛好相對廣泛了不少。之前住過的寄宿家庭媽媽已經退休了,兩個女兒一個 30,一個 28。大的還在念書,小的工作了,都在別的城市。周末女兒偶爾會回趟家,也沒見著住家媽媽成天催啥結婚的,因為女兒們根本不是她生活的重心。她一邊忙著學西班牙語,一邊又在學吉他,每天還要照顧我們一幫德語都講不溜的各國學生,有空還要去做物理鍛煉,還有要追的各種劇,簡直忙得不可開交。住家爸爸則喜歡釣魚,有空就跑到哪個湖坐上大半天,還有個自己組的小樂隊常常要訓練表演什麼的,生活也是豐富多彩。他們都有自己的生活,他們和他們的孩子都在過自己的生活,幾乎沒有誰為誰去活。
2、我覺得中國人的時間觀念太強大了。都說德國人守時,我覺得比不過中國人。在中國,讀書的年紀就該讀書,其他幹什麼都是扯。什麼時候該工作,什麼時候該找對象,什麼時候該結婚,什麼時候要小孩,什麼時候小孩該去上學,什麼時候小孩該工作,什麼時候小孩該找對象,什麼時候小孩該結婚然後要孫子都似乎嚴格地安排好了。如果不在干這個年齡階段該乾的事情,或者是過了這個年齡這個事兒還沒有干,都是被視為格格不入的,不正常的,不務正業的。而當大部分人或多或少受到這個時間表影響後,這種時間表愈來愈被視為常態,從而去影響更多的人。
德國這邊沒人管你啊,每個人都過自己的日子,沒有這種什麼年紀就該幹嘛的說法。不想念書了,出去玩一年回來再念,工作覺得不好玩,重新回學校換個專業念。大學裡三十多歲的學生不在少數,人愛幹嘛幹嘛,別人見到了頂多也就覺得這是他的生活,誰也沒有一個不成文的時間刻度去測量另一個人的生命軌跡。只是都過著想過的生活罷了,或者追求著想過的生活。
三十歲對於他們很多人(這裡指上大學的)來說是剛開始工作(正式工作,打零工的大部分人十幾歲就開始了),生活才剛開始,正風華正茂。誰也不會覺得哎呀你都這麼大了,相反覺得還很年輕,心態和我們不太一樣。
3、中國對於男女關係還是非常保守的,很多人大學畢業後都還沒有談過一次戀愛。對於愛情似乎沒有什麼追求,然後可能還受父母影響,覺得找個家庭條件差不多的,相貌還過得去的,性格還算合得來的就湊活著過下半輩子吧。
德國這邊大部分人都比較早熟,基本上初高中都開始上床了。(至少我從小到大旁邊還沒有高中畢業前就那啥的)然後他們可能更明白要找怎樣的人過餘生,找不到真正合適的就先不結婚唄,拖的周期比較長。
哪個國家的親戚朋友見到大齡男女都是媒婆臉的好不好?!好吧,我的信息並不全面,只說中、美好了。別說大齡了,在美國大學剛畢業時我沒男友,一跟美國朋友聚會就無止境地各種讓我找男朋友啊!你看 XX 好不好?我覺得 XX 喜歡你哦~ 我感覺你喜歡 XX 哦~~~ 高中的時候,一對我從小就認識的白人老夫婦也是一見我就滿臉雞婆狀,啊不,滿臉慈祥地問我有沒有男朋友啊~帶來給我們看看啊~~~ 也聽過美國夫婦討論自己的女兒一直感情不順利,現在唯一的願望就是她找個靠譜的結婚布拉布拉……所以我一直覺得人類的基本關注點真是沒差多少,無外乎吃喝拉撒與繁殖,只不過:
1)在美國,對愛情的討論是從不停止的。美國人從幼兒園起就自認為情竇初開(總體來說簡直是不能更花痴啊!),而愛情在家庭、學校中也是從小就探索的話題,大多數小學生都寫過愛情觀點的作文,多少十歲出頭的小男友小女友都是見過雙方家長的。家長自然知道這多半是會散的,但他們依然要了解要引導,自己也是過來人,可以理解的嘛。所以他們是討論男女問題也好、催婚也好,都感覺比較自然,不像國內大多數家庭、學校都覺得高中談戀愛還算早戀,甚至會被懲罰被歧視,然而年齡一大忽然就從四面八方湧出一群人對於你的單身指指點點。其實美國大齡男女也一樣抱怨總被長輩嘮叨,但是在我們那種對於討論愛情還很羞澀的社會裡,先抑制再催促,中間又往往不帶有任何走心的愛情探討,一切就顯得很彆扭了,變成了父母徹頭徹尾地管制和外人的多管閑事,忽略的是當事人的感受和自主權。
2)個人界限劃得更清,催婚的度也不同。美國家庭里孩子沒那麼聽話,多數家長也早早放棄了能控制孩子的念頭,所以他們知道什麼事情只屬於自己的心愿,沒權也不可能真正改變什麼。我對一本小說("And the Mountains Echoed")里的一個細節記憶猶新。一個母親敘述多麼不喜歡女兒的男友後,對方問:所以你不贊成咯? 那母親說:「 我贊成與否在這件事里是無關的。孩子們不會按照家長的觀點來生活。 [大概是這麼說的]」 我覺得這種心態也能代表大部分美國父母的態度。他們懂得:我不喜歡兒女的配偶,那是我的想法。我希望女兒早點結婚,那時我的願望。可是到了中國,我不喜歡兒女的配偶,那是兒女和配偶的問題。我希望兒女早日結婚,那當然是因為兒女還沒結婚!我們的家長分不清與子女之間的界限,他們一催起婚來,那可是超人都無法阻擋的偉大任務。當然這跟另一個答案里說的經濟獨立也有相當大的關係。其實說到底,還是因為美國是個人主義社會,而我們是集體主義。
(跑題一下,還需要考慮一個問題,從結果來看,為什麼在集體主義社會中,人們愛以集體的名義替別人做主、忽視別人的自主意識,那麼這樣的集體到底包括了誰?這樣的集體是怎麼構成的?而為什麼在個人主義社會中,人們卻因了解個人界限而尊重他人的生活選擇與價值觀,反而更加包容真正的集體呢?)
3)與上一條直接相關的 - 其實我國的晚輩們也的確更在乎長輩的意見,而且有時和家長的觀點並沒有想像中那麼不同(重點在後半句)。哪的年輕人都習慣性做出對抗長輩、過自己生活的架勢。比如說,我有個朋友找了個家在農村的男友,其實蠻好的,已經在城市站穩腳,對她好上天,兩人感情也好。但是她父母不同意,因為對方在農村還有很大一家人。於是她給我寫了很多 email 討論這個問題。這種事你懂的,其實沒有標答,因人而異。她一開始的調調是苦惱於家里的干涉,聽上去好像家人是破壞她幸福的壞蛋。但是我一個個問題逼問下去發現所有她父母有可能考慮到的問題她也並沒有任何應對措施。比如當我問她如果他要供養他農村的一家人並且以後把他們接來城市,你都能理解和支持嗎? 誰知她並沒有答案,她說,也是啊,我當然不願意了。也就是說這的確是一個她沒有考慮清楚的問題。都是過來人,我當然懂得有感情了問題往往就複雜了,但是我們都特別願意把此類問題歸咎於別人:父母不同意。我讓她認識到真正讓她苦惱的不是父母的反對,而是她自己也無法真正接受自己喜歡上的人。
在西方國家,大家不論到了某個年齡結不結婚也都是談了一路戀愛過來的。而中國很多大齡未婚者都是連戀愛經驗都沒有的,談何選擇?談何自主?正因為對戀愛、感情的事很熟悉,了解自己的選擇,所以西方人也比較不會一被催婚就炸毛。而我在朋友圈不乏看到從未談過戀愛的國人抱怨父母又催婚,並貼修過 180 次的自拍加一句「我單身我驕傲」。那麼不蛋定還不如趕快找一個……真正不結婚能活得很好的人是不會為單身驕傲的,就像他們也不會把婚姻當作任務和成敗標誌一樣。
畢竟真正生活中不是個個都像知乎男女神一樣集美貌、智慧、能力、金錢於一身,且真心對婚姻與否持從容態度的。我相信真正不介意、並有能力不結婚的大齡單身人士是比較能夠對父母 / 親友催婚淡然處之的。所以下次再遇到催婚,如果感到氣憤,先問問自己是生氣他們的冒犯還是更多為自己又一年沒有男 / 女朋友而鬱悶。你討厭的是七大姑八大姨在催婚,還是你心裡的聲音也在催婚?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推薦閱讀:
※2017年立春後,容易有災,特別注意長輩的人
※如何稱呼比自己大八輩的長輩?
※不是所有的長輩,都值得尊敬
※我為長輩撰墓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