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潮2015現場 | 林倫倫:潮人文化漫談

聽潮2015現場文字記錄+音頻

國內首個以潮汕方言進行的分享會已於2月23日舉辦汕頭大學圖書館Teochew (潮汕)Innovation(創新)Dream(夢想)Education(教育)

文字整理/藍子

主持人佳瑜:

謝謝澤霞!澤霞在新的時代,新的潮流下用新的方式傳播我們四百多年的潮劇文化。大家都是潮汕人,知道潮汕,潮汕話,潮劇,但潮汕文化是什麼?包含了哪些內容?從哪裡來,又將往哪裡去?我們都沒仔細想過。今天的最後一位講者,是位非常重量級的嘉賓,掌聲歡迎來自澄海的韓山師範學院院長,林倫倫校長。

林倫倫:潮人文化漫談

諸位年輕人,大家好!非常感謝聽潮的組織者梓新請我來和大家分享。我和大家已經有代溝了,我女兒比剛才分享的所有講者都大。一個老人,和幾位年輕人一起同台分享,非常「不自量」。聽完前邊的分享有兩點體會:第一個大體會就是潮汕有望,因為有在座五位講者和四位創業分享者在,潮汕以後一定有希望。接下來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潮汕文化,基本上都屬於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在大家的心裡已經發生了非常大的改變。我下午特地很早趕來,來聽各位講者的分享,我想知道現在的青年在做什麼。我在研究全國最流行,最時髦的語言學,中國流行語的研究。另一個我自己的體會是,我已年近花甲,本來打算60歲之後繼續死磕潮汕文化,著作,編工具書,一年春秋兩季陪太太外出旅遊。但是聽了前面幾位的分享之後,可能要收回去了。我準備請世謙兄設計1、2套老人可以穿的時髦服飾,然後穿著他設計的衣服去過間隔年,不要一年2次,要就一次走個夠,邊走邊用潮汕方言寫像楸帆一樣的科幻小說,回來再去吃一碗麥嘉的鎮記牛肉丸,閑下來就聽聽潮劇,這就是我新的60歲後的生活。

言歸正傳,請大家注意,我這裡沒講潮汕文化,或潮州文化,而是潮人文化,也就是生活在潮汕地區所有人的文化。

為什麼要談談潮人文化?這是引起汕潮揭三市經常吵架的大問題。在以前還沒拆分為汕潮揭三個市之前沒有這個問題,拆分之後所有資源碎片化。潮劇變成三個市都有,潮州音樂變成三個市都有潮州音樂,而且都要申請非遺,我去當評委的時候不知要選誰。為什麼會有這個問題呢?老潮州府,潮州九縣,縣縣有語(口音)。九縣,還包括了豐順和大埔兩個客家縣。這一塊紅色區域,是我們做潮汕方言研究的區域。(這片區域)被一分為三之後,潮州保留潮州文化的說法,汕頭便不同意。(汕頭認為)潮州文化(的概念)被小範圍化,一直強調應該稱為潮汕文化。(這種提法)潮州又不同意,本來就是潮州文化,怎麼可以改稱潮汕文化?兩者便有了爭論。揭陽發話了,「潮州哪有我老,還沒有潮州的時候就已經有揭陽了。秦朝的時候就有揭陽令,漢代的時候已經有揭陽縣,你們怎麼還吵架?不然稱為揭陽文化好了。」我認為,無論稱為潮州文化還是潮汕文化,都可以,但在有些地方需要有區別。比如我經常去東南亞做調查研究,當地人問我,「林老師,你是不是潮州人?」我大方回答,是,我是潮州人。我來到韓師工作,有老師問我,「林老師,你是哪裡的?是不是潮州人?」我回答,不是,我是澄海的。這兩者,一個是大潮州的概念,另一個是特指潮州府城,因具體語言環境而定。

我在兩千零幾年發表過一篇文章,建議將其稱為潮人文化。客家文化為什麼沒有爭議?梅縣和五華怎麼沒有吵架?因為它們同屬客家,範圍甚至包括至贛南。客家,不是地域的概念,而是人的概念,我從這得到了啟發。全世界範圍內所有潮汕人創造出來的文化,都可以稱為潮人文化。從那時起,我所寫的所有文章,都沿用了這一概念。

潮人文化有三大來源:第一,來自中原的文化。(歷代的人口大遷徙中,據說秦)五十萬大軍遷居嶺南。有一隻由史定帶領的「工程兵部隊」,遇山開山,遇水搭橋地來到揭陽。那時候的揭陽,是在連饒宗頤教授都不知道具體位置的地方,人數多少也未可知,比較靠譜的就是潁川世家(陳氏)。後來,陳元光之父陳政有一天被派往潮州、漳州、泉州之間鎮壓農民起義。在過去,這稱為「刁民嘯聚」,官方為「農民起義」。農民起義的三個領袖,一個姓雷,一個姓郎,一個姓唐。陳政帶領著五十六個姓氏共六千多民的府兵前來鎮壓,因水土不服而戰敗。他的兩位兄弟陳敏、陳敷隨後而來,卻一位半路病死,一位被殺。最後,(鎮壓一職)由陳元光接任。因此時他已在「廣州軍區司令部」當官,所以對嶺南人的習性非常熟悉。從敵人內部開始,將其中一個首領招降充當內鬼,逐個攻破。之後到了武則天時期,(考慮到)潮州和泉州之間相隔近千里,中間的間隔地帶沒有設行政區進行管轄。鎮壓的軍隊一撤走,又將潛藏危機。所以(陳元光)要求在潮州和泉州之間設立一個新的州,得到了武則天的認可並賜他為新設立的州命名之榮。他想到河南老家的漳河,於是將新設立的州命名為漳州。潮汕地區很多陳姓人士都是他們的後裔。潮汕地區出名的人不多,所謂「十相留聲」,就是有包括韓愈在內的十位曾任宰相的人物被貶至此地,也帶來了一些中原人。

潮州話不是土,而是古(老)。別人說走路,我們說行路。行,就是十字路口的象形字。跑步,我們稱為走。走,就是走得快的意思。你讀杜甫的《石壕吏》,「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逾墻,爬過牆頭;走,是狂奔的意思。還有(建房子是)起厝,所有的東西都叫做食,「吃」這個字是宋代以後才開始有的。你們談戀愛叫做「相悅」,誰悅著誰。翹楚:我阿嫲不識字,但他知道「你翹楚就不要回來吃」,就是「你有本事就別回來吃飯」的意思,和現在字面上的意思有很大的差別。危下:危,字頭下面一個廠,是山的象形字。危,危險。李白有詩云,「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你以為是危樓嗎?不是,是高樓的意思。新婦,大家(婆婆),大官(公公),這些都是來自魏晉南北朝的詞。到了唐宋時代,有了雙音節詞,比如鬧熱、竹篙(竹竿)、滾水(開水)、洗浴(洗澡)、行踏(來往),正倒(反正)、顛倒(反過來)、早起(起床)、眠床(床)等等。

第二,(來自)土著文化。在中原人大規模遷居之前,就目前出土的文物可追溯的歷史應至早在新石器時代,也就是6000到8000年前。除此之外,還形成了一些原始資料下的土語,比如pai(擺),小偷被人抓住,一擺見百擺。長江以南的否定副詞都是「唔」,唔食,唔想,唔去,長江以北都用「不」。結構助詞,kai,這kai,那kai,是南方的少數民族說的,長江以北都用「個」。這是有族群區分的。我們(現在)的詞是保留了古早的土語的,比如巴毛,巴鱗,巴圖,巴就是魚的意思。潮州歌謠被稱為畬歌,因為那時候住在這的都是畬族人。畬族和現在的瑤族有很大的聯繫,他們祖先崇拜是一樣的。潮汕地區的土著,可能和黎族,瑤族,也就是語言學上的壯侗語族有關。

第三個來源是來自潮汕,世界華僑華人大部份都是潮人。國家僑辦公布的是五千多萬海外華人華僑,其中四分之一為潮籍。我們和(海外)華僑交流非常多,最能證明的就是我們的僑批。從語言學上看,我們潮州話當中富含外來辭彙,比如些馬來語:gokaki(人行道),kopi(咖啡),basa(市場),mata-mata(抓人),ayan(鐵絲),tongket(拐棍),ba-u,kuli(打工),roti(一種餅乾),tolong(保佑),kapik(行李箱),bhaya(鱷魚)。再比如英語:lorry(汽車),moto-car(摩托車),spanner(扳手),shoot(打籃球),net(打乒乓球擦網),outside(籃球出界),wool(毛料)等等。

接下來這些詞全部與海洋文化有關。番,番薯,番瓜,番柿。番囝樓(洋樓),番囝碼(阿拉伯數字),番客、番牯、番婆(從海外回來的人),番車(縫紉機),番話(外語);紅毛,可能是由台灣傳入,與荷蘭人有關。比如紅毛灰,荷蘭薯,荷蘭豆。與海洋文化有關的還有海禁。中國文獻記載的第一位海盜是林道干,明代時在南海一帶海域活動。比如識字掠無蟛蜞,意思是死讀書不結合實際。還有一句就是貓書讀一肚,不知貓娘和貓牯。意思是滿腹關於貓的知識,卻分不清雌雄。這也是我們在高校裡面最討厭的學生,高分低能,和我們在座創業的年輕人沒法比。還有一些相關的童謠。

關於潮汕文化的內容,杜松年先生總結為8大部份,還有汕大著名的杜經國教授的一些總結。

這些都是潮汕地區的名人,都是國際級的,比如這位是民國時期左派電影藝術家,寫電影史的人,沒人能繞過蔡楚生先生。還有饒宗頤先生,潮學研究世界第一,今年99歲高齡。

以往談及潮汕文化,很少涉及潮人。事實上只有潮汕人才理解潮人,才懂潮汕文化,卻很少人研究潮人這個「人」。潮人在外十分團結,在內面臨資源匱乏時便出現問題。潮汕的東西以精細出名,精細過頭就變成精明。再者,潮汕人比較傳統,比較知足常樂,過著悠閑的慢生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功夫茶文化。

除了人之外,方言是潮汕文化最重要的內容,是潮人互相的標誌。全世界有一千多萬潮籍的華僑華人,據統計還不到三分之一會講潮汕話,三代之後在家族內瀕臨消亡。本來潮人最多的泰國(潮汕話)消亡最快,保留最好的是馬來西亞。國內近些年研究才發現,在很多省市都有潮人團體的存在。這些潮人的後代,基本在第三代之後都不會講潮汕話。我希望像今天聽潮一樣,會講不會講,在這裡都要講潮汕話。潮汕話不僅是潮人的標記,更是文化的載體。沒有方言就沒有文化。弄懂潮汕話,好處非常多,比如在詩詞創作上的平仄字詞運用上。為什麼潮汕各地詩社非常多,老人們作詩都沒問題?因為他們用潮汕話押韻和算平仄,百分之九十以上不出差錯。

食俗。糜,是潮汕人飲食的標誌。無論我到哪裡,回來一下飛機就打電話給我妻子,她就知道要煮糜了。糜,其實不是用現在的大米,是用北方的小米。兩千多年前,開始出現糜。

建築。你們家裡要是建房子,我這些剛好合適,下山虎,四點金,駟馬拖車,全部圖紙準備好了。

再強調一點,文化最本質的特點就是區別性特徵,有別於其他文化。我們通常形容潮人的刻苦勤勞不是潮汕人特有的,應該是中華民族的特點。有些人把所有好的詞語都拿來用,我認為不妥。在我看來,相較於廣府人豪放,客家人耐勞,潮汕人(最大的特點)就是精細。無論是農業上的精耕細作,手工藝上的精雕細琢,商貿方面(的精打細算),飲食方面都與精細有關。如何形成精細的品性呢?據我的研究,原因在於從明朝末年到清初開始,潮汕平原人多地少,資源匱乏所致。全國水稻畝產千斤縣在潮汕,全國畝產超一噸也是在潮汕,袁隆平的秈稻今年也開始要來潮汕試驗。

我雖然年紀大了,但我也覺得潮汕文化如果不改進是不會進步的。中央二套曾經採訪我問過這樣的問題,四大特區為何唯獨汕頭髮展不起來。我說你應該去問歷屆書記。但最大的問題是我們的文化沒有更新,沒有創新。深圳的文化起碼是「時間就是金錢,速度就是生命」,代表特區精神的新文化出現。到目前為止,我們沒有一個汕頭特區文化,只有傳統的潮汕文化,沒有大格局的改變,人的思想觀念也沒有改變。大家想一下特區成立之後,我們在文化方面的革新做了什麽?我感到慚愧。從外面回來的人看到的仍然沒有變化。例如阮次山來韓師訪問,他說自己來了十二次潮州,對潮州的印象就是十二年都是同一個印象。現在有很多年輕人從外面回鄉,我非常高興,也非常怕的就是回來以後變溫水煮青蛙。我第一年從中大畢業來汕大工作,每人訪客不斷。客人一來就泡功夫茶,有時候一個晚上兩三泡,等客人走後發現夜已深,沒法做事情。所以第二年我便在《汕頭日報》上發表了我回汕頭以來第一篇小品文,叫《功夫茶,時間與自殺》。其中,引用了魯迅先生的一句話,「浪費自己的時間等於慢性自殺,浪費別人的時間等於謀財害命」。這下慘了,到別人家裡做客沒人泡功夫茶給我喝了。

有位深圳公務員在95年的汕頭低迷的時候寫過一篇文章,《潮汕的春天還會來嗎?》,在《汕頭特區晚報》上發表。現在,他寫成了一本書。他把書稿寄給我,問我是否還能出版。這類討論性話題的讀物當然可以。現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汕頭華僑經濟文化試驗區的成立,潮汕地區又迎來了新的機遇。如果不抓住這次機會,去創造新的思路,我很怕會走特區建設的老路。現在有好處在於,有很多年輕人想回歸,為家鄉的經濟發展(做貢獻)。

聽潮,潮,就是一波又一波不斷湧來。我希望明年聽潮再繼續,也邀請大家明年能來韓師聽潮。謝謝大家!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現場營銷中的語言與交流技巧
宋祖英攜三大天王唱響鳥巢 現場清晰大圖(圖)
張作霖被炸罕見現場照
薄熙來案二審公開宣判現場周邊嚴陣以待

TAG:文化 | 人文 | 潮人 | 現場 | 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