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二代」教育:一門關於成長的幸福學(

「富二代」教育:一門關於成長的幸福學(2009-05-23 20:49:15)

標籤:孫雲曉媒體報道文化 分類:我的訪談及消息

主持人:解放日報記者 支玲琳

   嘉賓:孫雲曉(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上世紀80年代出生,擁有豐厚家產,他們被稱為「富二代」。他們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最早一代民營企業家「富一代」們的子女,如今他們靠繼承家產,擁有豐厚財富。杭州飆車事件發生後,很多人說,以胡斌為代表的「富二代」生活方式應該受到譴責。但我們無法迴避一個現實命題:日漸富裕起來的中國人,究竟該如何教育下一代?因為伴隨著民間財富的高速增長,所謂的「富二代」教育,可能不僅僅是某一個群體的問題,而將是關係一代人的大事。

支玲琳:一位「富二代」的代表以其切身所見,下了這樣的結論:紈絝子弟敗家子在「富二代」中非常普遍,起碼佔50%。且不論這個數字準確與否,作為富裕起來的一代,他們的素質確實令人擔憂。您對這個群體有著怎樣的觀察呢?

  孫雲曉:確實,富家出紈絝子弟的幾率會比較大。但「富不過三代」並不是一個真正的規律,它只是代表一種可能,我們不能妄下「有錢就會變壞」的結論。像有些老牌富豪家族已經富了很多代,卻一直繁盛至今,比如洛克菲勒家族。其實說到底,這還是一個教育問題。關鍵在於,父輩給孩子巨額財富的同時,也要給予相應的優良品質。否則,這會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

  不過比起其他國家,中國的「富二代」又有自己的特點。中國的父母雖然嘴上也說,「你要長大了」,但實際上無論是父輩還是子輩都沒有做好獨立的準備。這種對孩子的溺愛是根深蒂固的。在德國有一種傳統,無論怎樣的家庭,孩子到了18歲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獨自出門遠行———放在孩子口袋裡的錢很少,但是希望他走的路很遠。可在國內,有幾個家長願意孩子受這樣的磨礪呢?尤其是富足家庭,想的更是給孩子置業、買車,沒有「18歲獨立成人」的意識。但弊端是顯而易見的:孩子特別依賴父母,沒有生活的體驗和社會的閱歷。於是,當有大量金錢可以支配的時候,就很容易迷失方向,作各種危險的嘗試。中國的子女獨立難,而「富二代」的獨立,更是難上加難。

  給孩子的財富越多,其實越危險。因為他會生活在一種不真實的環境里。人生有常態,比如你是學生不掙錢,就要過節儉的生活。但有的富人卻忽略了這一點,給了孩子很多錢,這樣使得孩子從小就成為財富的奴隸。也會讓孩子覺得,一切都很容易,什麼都可以用錢擺平。所以真正的名言應該是:再窮不能窮教育,再富不能富孩子。

  支玲琳:媒體在談到「富二代」問題時,常常會說,因為父母忙於生意,所以無暇顧及孩子的教育、情感需求,只能用物質來補償。這究竟是妄自推斷,還是一個普遍問題呢?

  孫雲曉:我為什麼提出「父教」的缺失是我們民族的隱患,會讓孩子終身「缺鈣」呢?原因就在這裡。「富二代」的問題,更是如此。父親的教育不是一個空洞的概念,它有一種很深刻的導向上的確定性。每個人在青少年時期有兩個發展目標,第一就是親密性。指的是與人親密相處、合作的能力。另一個目標,就是獨立性。母親往往特別容易培養孩子的親密性,而父親的作用主要在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讓孩子闖世界,敢於負責任,敢於吃苦,這是父教的特色與使命。

  此外,母親教育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容易對孩子溺愛。這種天性難以克服,往往會無度地滿足孩子。但父教不同。觀察發現,父教比較充分的孩子往往都有敬畏心。因為孩子覺得父親很威嚴,從小就會感到一種敬畏。在某種程度上,父親代表了一種規則———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有些底線是很清楚的。這樣孩子從小就有這麼一種熏陶,父親不點頭,這事不能辦。而因為「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慣性,父教缺失在中國是一個普遍現象,在富人階層尤為突出。

  支玲琳:事實上,看那些成功的教育案例,似乎道理又很簡單。最著名的,莫過於洛克菲勒家族的「零花錢家訓」。但為什麼在我們這裡,「富二代」會成為這麼突出的問題?

  孫雲曉:世界巨富洛克菲勒每星期只給孩子5美元零花錢,並且要求孩子記賬,他這樣做和有錢與否沒有關係。實際上是在培養孩子的節制精神,而不僅僅是為了省錢。這種教育最基本的目標就是:讓孩子為了根本、長遠的利益,而剋制個人一些暫時的慾望。如果你屈服於眼前的誘惑,那麼你將一事無成。實際上這對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是極其重要的品質。

  歐美國家經常有人做「糖果實驗」。在幼兒園的孩子面前放著他們喜歡的糖果,一盤量多、一盤量少。然後跟他們說,想吃多的這盤就要多等待15分鐘或半小時,要是等不及,只能吃那盤少的。跟蹤調查發現,那些能夠等待的孩子遠比迫不及待的孩子有出息,因為他們更有獨立性、剋制力和忍耐力。前些年,一位澳大利亞的博士發現:80%的中國兒童都不能等待,66%的澳大利亞孩子可以等待15分鐘。這是一個警示:中國現在的家庭教育可能會培養出一大批不能等待的孩子。

  我們教育的缺陷在於:過度地滿足孩子,不讓孩子受任何委屈。在現在的中國家庭,這是一個趨勢。這會造成孩子不能等待,會變得越來越任性、衝動,不能剋制、忍耐,容易攀比,易受誘惑。像杭州飆車的例子就是這樣。在誘惑下,很容易行為失控。

  但事實上,一個被過度滿足的孩子並不快樂。社會心理學上,有個飽享剝奪理論。當你的需求被過度滿足的時候,你的快樂也被同時剝奪。這非常有意思,你充分滿足孩子,但是孩子並不快樂。一個人如果學會克制、忍耐,反而會感到快樂,因為他會把節制後的獲得看成對自己的獎賞。延遲滿足,反而會獲得更大的幸福。

  支玲琳:一方面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富人階層迅速膨脹。但另一方面,教育觀念還沒能及時跟上。「富二代」的教育問題以後會不會越來越突出?

  孫雲曉:現在有些地方已經出現了「四不青年」,不讀書、不種地、不打工、不經商,就靠吃房租過活。所以對「富二代」的教育問題,一定要引起整個社會層面的思考。但如果把「富二代」的問題,簡單歸結為「富人有問題」,那絕不是一種理智的態度。

2009年05月23日08:46  來源: 解放日報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變性舞蹈家金星談幸福家庭生活:5年婚齡 兒女環繞3
隨緣:幸福的真諦
幸福時刻:被窩裡傳情話
聽悲傷的歌,看幸福的戲。誰把誰真的當真,誰為誰心疼!
遇到這樣的女婿,丈母娘應該是很幸福的吧

TAG:教育 | 成長 | 幸福 | 富二代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