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的基本理論——認知理論》

認知理論(Cognitive Theory)是社會心理學中最重要的理論之一。按照認知理論的觀點,人的行為決定於他對社會情境的知覺(perception)與加工過程。心理學家在研究人類認知過程的時候發現,有關社會知覺的定律和與對物體知覺的定律極為相似,人們常常很自然地把對某一社會情境的知覺、想法和信念組織成一種簡單而又有意義的形式,就象對物體的知覺一樣。並且不管社會情境如何錯綜複雜,人們都會將它變得有規律。這種對環境的知覺、組織及解釋影響了一個人對社會情境的反應,而這個解釋社會事物的過程被心理學家稱為社會認知(Social Cognition)。社會認知的範圍極為廣泛,它不僅包括我們對他人外在特徵的認識,也包括我們對他人內在特徵(象人格、情緒)以及人際關係的認識。(1)認知理論的兩個基本原則  一是分類(Categorization):我們知覺事物的時候,往往先根據一些簡單的原則將事物加以分類。例如我們看到一個人的時候,最先常常是依據性別的相似性把他或她歸入男性或女性;我們也可能根據地域的接近性把這個人歸為山東人或是陝西人;也可能根據過去與其交往的經驗把這個人歸結為可信任或不可信任的人。  二是聚焦(Focus):也就是將注意力集中到主題之上,忽略背景的影響。比如我們看到某個場景時,立即就能知覺出什麼是主題、什麼是背景。一般來說,色彩鮮艷、移動、獨特及近處的刺激是主題,而灰暗、靜止、形狀相同及遠處的刺激是背景。比如一個高大的外國人站在一群幼兒園兒童中間,我們很容易就把注意力集中在這個外國人身上。這兩項原則不僅適用於對物體的知覺,也適用於對社會情境的知覺。  由於分類和聚焦的緣故,人們往往存在著按照某種方式對事物加以組織的傾向,並且這種將事物加以組織的傾向非常強烈。比如你在校園中看到一男一女兩個學生走在一起,你想把焦點集中在其中一個人身上,並把每個人看成是單一個體是很困難的,如果把他們看成一對就容易多了。另外如果有一群學生在校園散步,你想把注意力平均分配到每一個人身上就很難做到,實際情況是人們總是注意到其中幾個特別一點的人。(2)一些重要的認知理論  認知理論當中有兩個理論特別重要:  一是歸因理論(Attribution Theory):這個理論又包括海德(Heider)、凱利(Harold Kelly)以及韋納(Weiner)等人提出的歸因理論,這種理論主要是想說明我們如何解釋事件的原因。例如我們怎樣知道一位推銷員奉承你是因為他真的喜歡你,還是因為他想讓你買他的東西。當一個人喊救命時,我們會對他喊叫的原因做怎樣的猜測?這種猜測影響我們決定是否要幫助他。  二是認知失調理論(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這個理論是由費斯廷格(Leon Festinger)提出來的,該理論主要解釋當人們的態度與行為不一致的時候,人們如何改變自己的態度或行為,以使二者協調一致。認知失調理論在解釋態度改變等方面相當成功,因此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倍受推崇,成為社會心理學理論影響人們社會生活的典範。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被心理學玩壞了的兒子給媽媽的一封信
經濟心理學的研究指向
學記:用時間管理終結焦慮【001】
別拿「能生養」侮辱大屁股!

TAG:心理學 | 社會 | 心理 | 認知 | 社會心理 | 社會心理學 | 理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