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記住鄉愁》:守護中華文明萬家燈火|一百個鄉愁故事
『 文學 照亮生活 』
版權所有 轉載請註明出處
「
有這樣一部紀錄片,它拍攝了三季,一百八十集,每一集都瞄準一個古老的村落,從日常、節日入手,講述一個村落的鄉愁和鄉味,它叫《記住鄉愁》。在春節假期尾聲,我們希望給讀者推薦這部紀錄片,它一定能喚起你自己的真實家鄉或遙遠的鄉愁,無論你在何方,鄉村與它背後的傳統道德體系,仍在你體內細細流淌。
」
文|郭文斌
1
正如中宣部常務副部長、中央文明辦主任黃坤明在出席《記住鄉愁》第三季創作培訓班上強調:中華文化的根本優勢,在於有著生生不息、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些寶貴資源鑄就了中華民族持久而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滋養著當代中國的發展進步,是我們必須堅守的精神高地,也是我們保持文化自信的堅強基石。《記住鄉愁》就是要讓人們在藝術鑒賞中,增進對中華文化的感情認同,充分認識中國文化的獨特優勢和發展前景,進一步堅定人們的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
舉世矚目的中華文化傳承工程,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前兩季已經成功完成拍攝播出任務,實現了30%的觀眾到達率,立下了中國紀錄片的又一個豐碑。2017年1月2日,第三季又在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開播了。算上第三季60集,《記住鄉愁》已經擁有180集的巨大體量。
在我看來,這180集節目是電視人用三年心血編纂的新《四庫全書》,築就的新文化長城,開鑿的新文化運河,修建的新文化航母,書寫的新精神史詩,是中華文化的一次超常集成和空前博覽,是中華民族精氣神的跨時空匯聚,也是中華民族文脈的搶救性修復。相對於課堂式宣示、論壇式宣講、文章式宣傳,它更加生動、形象、鮮活、有溫度、有情感、有大地泥土的芳香,有人間煙火的氣味。它無疑是中華文化優良性、生機性、合法性、不可替代性的最廣泛、最基礎、最深厚的展示。
在廉價的笑聲、無底線的娛樂、無節操的垃圾還在爭奪文化市場的今天,在戲弄歷史、褻瀆祖先、褻瀆經典、褻瀆英雄、去崇高、去價值、去意義,用無端的想像去描寫歷史、使歷史滑稽化虛無化還沒有完全降溫的今天,在急功近利,一味標新立異、追求怪誕、炫富競奢、低俗媚俗的精神霧霾仍然佔領一些傳媒平台的今天,《記住鄉愁》無異於一道明媚的陽光,一縷清新的空氣,透進受眾的精神世界。
人們普遍認為,《記住鄉愁》為華夏兒女走出精神低谷提了神,補了鈣。它是電視人通過鏡頭語言對中國文化的一次主體性彰顯,是電視人對中國文化的一次規模性進場和整體性發揚,讓受眾看到中國文化的主幹性價值、主體性形態和一貫性方法論,有效地喚醒了中國人的意義世界,為時代進步提供了真實有效的精神底圖和文化支撐。
隨著采編的一步步深入,編導們心中的敬意和溫情越來越濃烈,當鏡頭有了敬意,當話筒有了溫情,再次面對這一艱巨的文化工程,就不覺得怯場,反而豪情萬丈,擔當精神就會油然而生,就會自覺肩負起這一神聖的文化使命,為弘揚中華民族的民族性精神、民族性生活、民族性情感而忘我工作。
對於一個從《詩經》里走出的民族,詩性本應是她的生命底色。因此,在第三季,挖掘展現神州大地的美麗和詩性,就成為導演們的自覺追求。比如還鄉精神和忍讓人格。
原來人們只能在古人的文字中讀到的桃花園理想國,在第三季成為事實。比如重慶偏岩古鎮,勾畫了一幅難得的士人還鄉群像。他們紛紛放棄城市生活,回到故鄉,做起鄉賢。公元1144年,巴渝第一狀元馮時行從官場隱退後,回到曾經寄讀的縉雲山下開堂設館。有意思的是,當年被他收留的貧困學生陳某,在中舉後也拒絕為官,回到偏岩,開辦了當地最早的義學。這種傳統延續到近代。
民國初年,曾任川南督學的唐祝山從官場隱退後,為家鄉投資興辦了一所集圖書館、平民夜校和茶館為一體的客棧。
1944年,經美國總統羅斯福的推薦,蔣介石兩度派人邀請在哈佛大學留學歸來的唐建章出仕,都被唐建章謝絕。教育部長陳立夫心有不甘,仍然電話動員,唐建章就乾脆把電話掐斷。唐建章拒絕出仕,在幹什麼呢?在給家鄉修建鐵路,勘探河流,接通電話,建立氣象測候所。之所以要建立氣象測候所,是緣於1939的夏天,在一次突如其來的暴雨中,30多位老鄉連同屋舍,被突如其來的洪水沖走,在他心頭留下的巨大創痛。
1998年,王鳳炳退休後,效仿唐祝山當年的義舉,把孩子們給他的贍養費兩萬八千元全部拿出來,不顧孩子們留他在城裡生活的願望,千方百計回到家鄉,想方設法建了一個閱覽室,之後,又建了一個圖書館。
2
滇南西庄鎮給我們講述了豐富多彩的忍讓故事。
在古代,「忍」是一種十分重要的人格修鍊方法。從內容上講,可以歸納為:害忍、苦忍、欲忍、無忍。一是對他人的毒害我能忍,二是對一切自然苦痛我能忍,三是對一切私慾我能忍,四是無我之忍,既然我沒有了,哪裡還有怨恨和苦痛呢。因此,無忍是看破世事真相,放下一切煩惱,也就是承認生命中沒有可忍之事,沒有可忍之人,因為一切不生不滅,一切都是整體,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你傷害我,就是傷害你自己,同樣也是我自己傷害我自己,還需要忍嗎?《金剛經》云:「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
從字義上看,「忍」是「心頭一把刀」,但這把刀在生命的不同階段,價值是不一樣的,它的功用會隨著生命主體的變化而變化。起初它給生命被動性力量,接著轉為主動性力量。用古人的話說,先是順轉五行,繼是逆轉五行。就像一個嬰兒,先要以呵護為主,刀鋒要背對他,接下來就要雕琢,刀鋒要面向他。
從境界上講,可以歸納為忍耐、忍受、容忍、寬忍、忍讓、忍念、忍心、忍無可忍,層層遞進,心量依次變大,能量依次提高。第一個層面是忍耐、忍受。意思是接受難以接受的事情,即使把刀插在心上,也要接受。要耐得住,受得住。那把刀是讓心流血的,讓主體經受痛苦的,也就是除嬌的。第二,容忍寬忍。「忍」和「容」聯繫在一起,和「寬」聯繫在一起,成為「容忍」、「寬忍」,就是能容人,能容事,那把刀是除霸的。第三,忍讓。不但能容,還能主動讓出去,那把刀是除吝的。第四,忍念。除欲心,除私心,意即心裡的慾念、私念一產生,就要一刀把它剷除,保持心底的純潔,那把刀是除念的。第五個層面,忍無。也即忍無可忍。因為忍者不存在了,「我」消失了,「我」消失了,「心」當然消失了,「心」消失了,心裡的那把刀也消失了。古人把這個層面叫無生法忍,是無生無滅之忍的簡稱。沒有什麼可以生,當然就沒有什麼可以滅,當然就無苦的生,也無苦的滅,忍就不存在了。由有為,到達無為。「忍」就完成了,圓滿了,究竟了。
相較之下,前三個層面是事上理上忍,是粗忍,後兩個層面是心上忍,是細忍。前三個層面要做到,需要忠恕功夫,也即「己所不欲,無施於人」。也就是老百姓常常說的「不忍心」,「將心比心」,我不願意接受的,也不要施加於人。我不願意被人傷害,我們就不要傷害他人,他物。這個不忍心,事實上就是良心。所以,「忍」是古人致良知的方法論,完成人格的方法論,回到本體的方法論。孔子的耳順境界,就是無忍境界。老子的無為境界,就是無忍境界。佛陀的涅槃境界,就是無忍境界。
在這齣節目中,我們看到,唐時張公藝家九輩同堂,一百多號人住在一起,然後左鄰右舍卻聽不到半句爭吵。唐高宗封泰山時路過張家,聽到他們九輩同堂,十分好奇,就給他出了一道難題,賜他兩隻外國上貢的鳳梨,看他怎麼分配。不想張公藝先拿它上供祖先,然後搗成汁,做成湯,讓大家品嘗。唐太宗聽說後,非常讚賞,就宣他討教治家的秘訣,張公藝沒有急著回答,而是要來紙墨,寫了一百個大字,呈給皇上。皇上一看,全是「忍」字。唐太宗這才恍然大悟,治家要忍,治國更要忍。於是揮筆寫下「百忍堂」,賜於張公藝。這就是西庄鎮上著名的「百忍堂」的來歷。
張公藝分梨是「忍私」。我們可以想像一下,皇上賞的梨一定非常難得,非常新鮮,非常好吃,通常情況下,擁有權力的人會私用私享,但是張公藝沒有這麼做,而是讓大家分享,這是大忍。它帶來的結果是什麼呢,大家的敬服,敬服反過來又讓大家主動忍。如此,我們就不難理解這個一百多號人的大家庭里,為什麼沒有半句爭吵之聲。
從張樹元的母親身上,可以看到「忍」的不同方面。張樹元出生不久父親就去世了,母親憑著堅忍的性格,一邊撫養他,一邊孝敬公婆。這其中,有多少艱難困苦需要忍耐忍受,可想而知。消息傳到朝廷,准許張樹元在官馬大道為母親建一座功德牌坊以示昭彰。不想就在張樹元備好石料,準備停當,就要開工時,卻遭到鄰寨人的反對。就在兩寨人僵持時,張樹元的母親朱氏站了出來,讓兒子放棄這個光宗耀祖的工程。鄰寨人先是慚愧,後是感動,便在原地修了一座譚張兩姓祠堂。而那些備好的石料就在那裡靜靜躺了一百個春秋,成為兩族世代和好的見證。在過去,一家人能夠獲得修建功德牌坊的資格,這對家族是天大的榮譽,一定意義上也是一個人用生命換得的成就,朱氏能夠放下,說明她的心裡已經沒有「我」了,至少能夠放下「我」了,否則,是忍不過去的。再說,既然朝廷能夠賜建,他完全可以借皇家之勢壓迫對方,但是朱氏沒有這麼做,說明她有勢不用,更是「無我」的表現,顯然,老人家已經修鍊到「無忍」的境界了。
3
在西庄古鎮,我們看到他們不是愚忍,而是智忍,對於自己的得失,他們能忍,對於民族大義,他們絕不無原則地忍讓。這從他們籌資修建中國第一條民營鐵路可以看得出來。當年,清政府和法國簽訂了不平等條約,其中就有修築滇越鐵路這一項,誰都知道這是一項侵略計劃,意在掠奪資源。就在這時,張氏家族會同鎮上鄉紳找到時任雲南總督的蔡鍔,表示願意捐資入股,自修鐵路。1936年,投資2070餘萬銀元的個碧鐵路全線通車。為了獎勵西庄人的大義,鐵路在西庄鎮設了站點。
相比之下,發明高效環保汽鍋的張時迅的故事,讓我們更加體會到忍讓在現代商業社會的時代價值。當年,他和幾個朋友各自拿出50萬元投資了一個紫陶坊,不想隨著生意壯大,大家的經營理念發生了分歧,無法有效合作,他要撤股離廠,對方不同意。後來他又提了幾個更加寬容的方案,仍被拒絕。他就下決心一分錢也不要,凈身退出了。這意味著他要放棄上百萬元資金,即便這是他抵押房子籌集的資金,但是他決定不要了。他向親朋好友借錢再創業,借錢發工資,同時還要給對方還貸款。「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不久,張時迅發明的新鍋在市場上一鳴驚人,贏得用戶的青睞,很快從負債過渡到盈利。真可謂「退一步海闊天空」。他的忍,有些把刀鋒藏在心裡的意思了。
正因為如此,鎮上在拆遷改造時,幾乎沒有人不配合,就連生子剛滿月的譚雪花,也不顧剛生下孩子不能搬家的習俗,通情達理地把房子讓了出來。如此,就用短短兩個月的時間,完成了古鎮街道的改造。僅組建街道兩邊的廁所,就370多間。這種速度,這種規模,在中國古鎮改造史上,也不多見。真是「一勤天下無難事,百忍堂上有泰和」。
鄉愁是一朵雲
文學照亮生活
文學報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推薦閱讀:
※守望在絲綢之路上的「文化鄉愁」
※《老鳥雖喜秋卻也平添鄉愁》
※【鄉愁】長治本土地名的由來——壺關(十)
※【隴上吟客】哈聲禮·可憐當代手機黨,一點鄉愁存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