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收藏)李炳亭課改答問

1. 課改到底是改什麼?

李:這個問題需要從不同的認識程度上回答,課改表面上看是改課堂結構,倡導少講多學,實質上是改變教學關係,也就是在學為主體、教為主導的理念下,重構新的教學關係,即變「教中心」為「學中心」,但從本質上來說是改變教學意義。前一段我把10年課改分為三代,就是這樣來論述的,今天,我們真的需要認真思考,現在的知識教學還有什麼意義?它是在「立德樹人」嗎?答案是否定的!

2. 您多次說過課改是改人,如何理解?

李:教育人需要站在國家民族的高度上思考教育,今天的學校就是明天的社會。如果我們沒有這樣的認識,教育怎樣能支撐明天?然而,很多學校至今還把課改理解成改結構、改方法,雖然改總比不改強,但要真正讓課堂完成質變,僅僅靠改「技術」(課堂結構流程、教學方式方法)的改變是無法達成最終目的的。改人,意味著教師要敢於轉變角色成為「新教師」,如果「角色」的轉變沒有成功,仍然完不成課堂的本質變革。

3. 教師要真正完成角色的轉變,很難嗎?

李:是的。一方面,教師受舊經驗和舊觀念的支配,缺少「自我否定」的勇氣和智慧;另一方面,應試教育的現實性和功利性讓很多教師不敢貿然去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缺少一些「人本」情愫和「人文」關懷,不習慣於「放手」和「信任」學生,唯恐學生一旦動起來不好管理。更重要的是,我覺得我們的大多數教師教育觀念還比較落後。

4. 為什麼說有些教師教育觀念還比較落後?

李:教育即「人學」,也就是說教育必須首先從兒童出發,或者說,唯有兒童才是真正重要的課程。無論是教育還是教學,一旦離開了對兒童的研究、認識和發現,則無法稱其為教育!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的蒙蔽下,我們缺少對學生的尊重、研究、認識、發現,忽視了學生作為「人」的存在,忘記了成人和兒童的差異性,從而讓教育失卻了「人性」,讓教學失卻了「情感」。我們一味地研究書本、教法、教學目標,對學生強制、要求、替代、包辦,缺少對學生的信任、放手、激勵、點燃。教育要回到「人本」、「學本」、「生本」上來,讓學習發生在學生身上,讓成長發生在學生身上,讓發展發生在學生身上。我們必須清楚,無論你的願望有多麼美好,無論你的能耐有多麼強大,誰都不可能替代兒童生活和成長。

5. 教育的問題不是體制的問題嗎?

李:我當然知道體制正在制約和束縛著教育的變革。但一味把教育的問題歸因於體制,顯然是不負責任的。因為教師是體制的一部分,有什麼樣的人,便會有什麼樣的體制,或者說體制的問題是每個人的問題。

教師在體制發展相對緩慢時,難道不該有所作為嗎?有時候,還真得學會豁達點,改不了別人,難道我們還改不了自己?

我總在想,如果每一個教師改了,教育其實也就改了。反之,即便是領導要求改,教師自身不改也是枉然。現在我們遇到的情況令人深思,一些推進課改的地區,有些教師想盡辦法抵制,而沒有推進課改的地方,教師卻反過來抱怨領導不改!更何況,我們的教育體制正在發生著變化,只是很多人沒感受到而已。

樂觀一點,我預測在未來三五年內,中國的教育會重新「洗牌」,它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另一個時代的崛起。讓我們拭目以待。

6. 教師不積极參与課改,可能是怕犧牲升學率吧?

李:理解。但誰說課改會犧牲升學率?好的教育從來不會因為考試而改變,當然更不會在考試中敗下陣來。

無數的事實已經證明,成績只是課改的副產品。即便真的是為了成績,教師也應該認識到,當以「反學生」作為常用的教學手段,違背兒童的意志,忽視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認知規律時,僅僅靠灌輸、訓練,教師講、學生記是不可能取得好成績的!

在練習游泳者沒見「大海」之前,我們習慣於膜拜「浴缸」,而在「浴缸」里是訓練不出索普的。課改也是同樣的道理。

7. 為什麼不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就不會有好成績?

李:學習是一種「自我」認識、理解的經歷,是一種「個性化」的情感體驗過程。兒童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視角,有自己的語言編碼,有自己的情感和需求。遵循了兒童的認知規律,兒童就會樂在其中,主動去學;違背了這個規律,學習則變成一種被動的任務接受。

其實,每一個兒童都是天生的學習者,充滿了好奇心和表現欲。滿足其好奇心就會有學習發生,進而就會有展示的慾望。當我們講教育要「從兒童出發」時,實質上就是在提醒教師要從「學習者」的角度,讓教育教學體現出「學習」規律。這或許是解決「厭學」問題的最佳良策,一旦學生沉醉於「學」並體驗到學習的「狂歡」時,成績自然是優質的「副產品」。

8. 如何改?教師苦於缺少方法。

李:我承認,教師可能缺少具體的方法,但方法的缺乏是因為觀念和認識的不足。教師一旦真的愛學生,心中有學生,那麼他至少會圍繞著服務於學和學生來設計教學。是否肯「服務於學」、「服務於學生」,這是一個挑戰。因為很多人不願意服務於學和學生,而認為學和學生必須「聽命於」自己、「服從於」自己。從兒童學習、認識、成長的規律研究學生,這就是方法。至於導學案如何編製、如何分組、如何調動學生、如何評價、如何反饋,這一切技術和手段都受制於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我現在不太願意談技術,我怕過多談「術」會誤導一部分教師,儘管很多教師熱切希望我多談點技術。

9. 你剛才談「術」,那麼,教師需要什麼樣的「師道」?

李:概括為16個字:相信學生、解放學生、利用學生、發展學生。

10. 利用學生作何解讀?

李:教師全部的教學藝術,不是體現在如何講授上,而是體現在如何調動學生和利用學生的藝術上,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教學觀點。教師學會利用學生的前提是必須「認識」學生的價值。我們主張和強調課堂教學最重要的資源是學生,不僅是為了突出學生主體地位,而是為了徹底解決教師的知識水平決定著學生學業水平的永恆困惑。教師再也不要充當知識的販賣者和二傳手,而必須能夠讓學生的學業水平超越自己的知識水平。馬斯洛晚年曾說過一句話,對我啟發很大:在一個頂高不足一米五的房間里量身高,所有人都不超過一米五。教師唯有把學習交付給學生,並且善於利用學生,學生才有超越教師的可能性。

11. 教師到底應該在教學中發揮什麼作用?

李:千萬不要以為課改是「與教師為敵」,但也必須清楚:無限放大教的功能和教師的作用同樣是錯誤的。教師顯然不應該成為知識的「二傳手」,而應該充當發動學習的人——讓學生和學習直接對話,我以為這是教師最重要的作用。我把教師的作用解讀成80%是對學習者的引領、點燃、喚醒、激勵,20%算作課堂操作技術。在這裡說到一個細節問題,教師應如何設計課堂導入?顯然應該「以情動人」。

12. 教師只需要掌握20%的技術,這個技術是什麼技術?

李:在高效課堂操作上,我以為教師要掌握的不是「教的技術」,而是服務於「學的技術」,前提是教師必須從「學生」和「學習」出發,前一個是「人」的成長規律,後一個是「學習」的認知規律。圍繞這兩大規律,教師要做到五個一:編製一個導學案;給學生一個學習方法的指導;構建一個學習組織;組織一個學習流程;明確一個基本任務,即學會不會的。

13. 如果學生不會,教師可以講嗎?

李:我從未說過不讓教師講,但必須重申教師的講一定是基於「先學」之後,即「先學後『交』,然後再『教』」!這個「交」是指學生之間的「交流」。課堂教學有時候恰恰需要「憋一憋」學生,等他們實在解決不了的時候,再講也不遲。

14. 好教師的標準是什麼?

李:這真的是一個世界級命題。大致說起來,教育比較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基本有一個共識,認為教師首先應是一個熱愛教育和喜歡學生的人;第二,他具有一定的使命感,能擔當教育應肩負的偉大意義;第三,具有正確的教育觀和一定的專業知識、技能。但在中國,我們今天的教育必須糾正一個嚴重的錯誤,認為知識水平高的教師才是好教師。好教師首先要具備一定的德行、人性和「人本」教育思想,要「認識」學生,有一定的教學心理學基礎,此外才是知識能力和所謂的「教學藝術」。

15. 課堂教學到底需不需要模式?

李:這顯然不是問題了,大家早就有了基本的共識——課堂教學需要模式。模式是規定、規則,甚至是規律。百度搜索「模式」一詞,解釋如下:模式(pattern)其實就是解決某一類問題的方法論。把解決某類問題的方法總結歸納到理論高度,那就是模式。模式是一種指導,有助於完成任務,有助於做出優良的設計方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效課堂認為:大凡是好課都有一個共同的基本模式或流程,即自學——展示——反饋。自學是「自主學習」的簡稱,它包括獨學、對學、群學;展示即發表、暴露、提升;反饋即教師歸納、提升、拓展。我們高效課堂的「五步三查」其實也是基於這個基本共性的。

16. 教書育人,這個育人如何理解?

李:應該是育人教書。育人永遠是第一位的,這是教育良知、責任和道德對教育者的基本要求。我一直以為教育很簡單,但要真正做出高度很難。說教育簡單,是因為我們只需要弄清楚4個基本概念,即什麼是好學校、好教師、好學生、好課堂。這4個「好」支撐著新的教育學。

什麼是好學生?我認為:第一,身心健康的;第二,敢於擔當的;第三,具有一定知識和能力的,如學習力、思維力、合作力、實踐力……教育必須滿足和服務於社會結構的各種人員(未來公民)的組成。鄧小平說教育要「三個面向」;人類學家托馬斯說,教育是為一個未知世界培養人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說,教育是「為生活做準備」;杜威說教育即生活;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不一而足。

我喜歡這樣三句話,第一句:教師每天走進教室,首先面對的是人,其次才是課本;第二句:孩子就像玫瑰花蕾,有不同的花期,最遲開的花與最早開的花一樣美麗;第三句:教師每天走進課堂,都在對世界施加著影響。

17. 課堂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模式?

李:課堂的背後是教育教學思想和對學生成長方式的認知這兩種支撐,教師要遵循「學規律」去設計和組織課堂教學。在這個不可挑戰的基本原則之下,課堂的結構是靈活多變的:可以只需要兩步,比如「25+20」模式,即學生自學(自主學習)25分鐘,教師基於學習困惑的解決20分鐘;或三步「20+10+15」,即自學20分鐘,展示10分鐘,反饋15分鐘;或四步「10+10+10+15」,即自學10分鐘,展示10分鐘,點評10分鐘,練習15分鐘;五步或者六步也沒什麼,總之你要遵循「先學」。

當然,時間的劃分不需要過分僵化,視情況而定,但這個情況必須是「學情」,而不是教師的自我意願。在尊重學情的基礎上,追求課堂結構的最優化。

18. 教無定法,教師如何體現出自己的教學特點?

李:這句話沒錯,但屬於斷章取義,不完整,也不嚴肅。這句話的「完整版」是「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有法——無法——有法」符合教師的學習、認識和成長規律。這就像練武術、習書法一樣,離開教學的「法度」而放大「無定法」,是不負責任的,也是違反常識的。即便是教師已經「破帖」形成了自己的教學藝術,但這個藝術仍然要求有「法度」,就像張旭草書,他仍然有基本的常識和元素。我們不可以肆意把「胡搞」理解成教學藝術!我們鼓勵教師要敢於創新,但必須是非基於新課改的基本框架的創新,新課改理念是必須守住的。

19. 課改如何推進?

李:就一所學校來講,課改的推進要走好四步路:第一步,理念變觀念;第二步,觀念變方法;第三步,方法變文化;第四步,文化變信仰。第一步是基礎,不能操之過急,前面我已談過,課改從根本上是「改人」,觀念不到位時推進課改,修修補補,只能算作一些改良。課改成敗在校長,主體卻又是教師。

20. 文化和課改又是什麼關係?

李:文化是土壤,課堂是果實。這場始於課堂的改革,其目的是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思想和育人模式,回到「三本」(人本、學本、生本)上重塑新學校、新教育。而新學校、新教育需要新文化作為支撐。從「人本」理念出發,教育者必須轉變管理觀念,教育不應該被理解成「控制」,而恰恰是放手和點燃。學校文化一旦陷入「控制」時,學生不可能有主體地位,學校也便很難讓學生有「生命狂歡感」。

我們主張,學校的一切文化都應該是「兒童的文化」,具有兒童的特點,充滿著童心、童真和童趣。我的建議是,小學階段文化應突出三大主題詞:童話、自然、人性,圍繞這三大主題詞去構建兒童的課程、活動、教學;初中三大主題詞是:自主、自然、人性;高中的三大主題詞是:自主、自然、思想。

21. 為什麼一個教師可以同時上4個班的課?

李:這有什麼奇怪的?當學生學會了自主、擁有了必需的學習力並開始享受學習時,他實際上是不需要教師來設計自己的學習的。

生活常識告訴我們,當學會使用筷子後,是不需要別人來喂的,問題是,我們必須敢於把學習交給學生,並注重學生學習力的培養。

江蘇崑山前景教育集團、河南衛輝高中、陝西宜川中學等學校,早就一個教師同時上幾個班的課了。當然我不否認這樣的課堂存在很多問題,但嘗試總有意義,怕的是拒絕嘗試。如果敢,一個教師可以同時上10個班的課,也不會差到哪裡去,再差難道還會比應試教育的課堂更糟糕嗎?

22. 教師這個職業能否找到自己的幸福?

李:教育必須對教師負責,讓教師找到尊嚴感、幸福感,前面也談到教育的「人本」首先包含的是尊重教師。教師要成為一個積極的人、發展的人、熱愛生命的人、敢於負責的人,這一切都需要教師有超越傳統的教育勇氣,成為一個「課改人」。

在今天,我可以這樣說,一個合格的教師必然是參與課改的教師,這是一個底線,離開了這個底線,很難找到自己的職業幸福。教師要明白,唯有通過「發展學生」才可以「成就自己」,而絕對不是「犧牲學生,成就自己」,這是很不道德的。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紙幣收藏者必讀的收藏知識
DIY面膜大全(愛美的女孩一定要看,值得收藏)
流失了二千年的老祖宗的老話,趕緊收藏,千萬別丟了!
中國藏書家張祖仁收藏了從民間到90年代的紅樓夢各種版本10多套,放在案頭,百讀不厭

TAG: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