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晚清陸軍軍事制度小考(上)之新軍武衛軍系統(歷史參賽)
晚清陸軍軍事制度小考(上)之新軍武衛軍系統
晚清(1840年-1911年),一個東方龐大帝國的凋零。正猶如巨人倒下的那一刻,清王朝與西方列強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開啟了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屈辱歷史。在晚清的71年歷史中,清王朝試圖通過多種軍事改革方式來維持封建王朝統治,其囊括方面涉及到陸軍武器裝備,軍隊編製,軍事教育,軍事體系等一系列改良。無論是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還是維新運動都無法挽救腐朽,自傲,落後,衰敗,獨裁專制的滿清王朝。但在這71年的晚清歷史中,中國陸軍軍事制度的演化,及對近代中國陸軍軍事制度的改革變化,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本文將以此切入點,窺探晚清中國陸軍軍事制度的變化與發展。
晚清陸軍軍事力量主要分為滿洲八旗兵(以下簡稱滿八旗),漢軍八旗兵(以下簡稱漢八旗),蒙古八旗兵,漢軍綠營,練軍,防軍,淮軍,湘軍和新軍。其中,新軍誕生於中日甲午戰爭後,清廷有感於陸軍對日作戰中拙劣的表現,以及淮軍,湘軍,防軍,練軍迅速腐敗墮落,特下令由湖廣總督張之洞,直隸提督聶士成,溫處道,袁世凱等以「習洋槍,學西法」建立新軍。。從其歷史而言,新軍前身最早可以追朔到同治元年(1862年)李鴻章邀請上海租界洋人軍事教官訓練淮軍,圍剿太平天國,新軍的兵源主要來自於淮軍系統,改編的防軍,以及新募的兵丁,而新軍又分為武衛軍,地方新軍,北洋新軍大派系以及等眾多小派系。
(國外雜誌中晚清新軍畫報)
武衛軍系統
武衛右軍(定武軍)
中日甲午戰爭後,清政府接受李鴻章的德國軍事顧問漢納根的建議,命長蘆鹽運使胡燏棻在天津小站(初為馬場)用西法編練一支新式陸軍,稱為定武軍。胡燏棻的「定武軍」共計10營4750人,含步兵3000人,炮兵1000人,騎兵250人,工兵500人。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12月,胡燏棻調任平漢鐵路督辦後,經「督辦軍務處」的推薦定武軍由袁世凱接管,隨後加募步兵2000人,騎兵250人,擴充到7000人,改名為新建陸軍,後隸屬於直隸總督榮祿的武衛軍。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的新軍在德國軍官的教習下,全部使用外購的新式武器,完全依照德國營制、操典進行訓練,各級軍官大多數由軍事學堂畢業生充任。編製上分步、騎、炮、工程、輜重等兵種,步兵分左、右兩翼,左翼2營,右翼3營;炮兵分為右翼快炮隊、左翼重炮隊和接應馬炮隊。軍事教育方面,設立步兵、炮兵、騎兵、德文四所隨營學堂,畢業生不是派赴德國留學外,便是作為基幹力量擔當下級軍官。由專門的講武堂和學兵營負責對官兵進行輪訓,同時士兵的選拔徵召,也完全按照西法國家軍隊的制度。武衛右軍隨後在山東鎮壓義和團的過程中,避開了與八國聯軍直接的軍事衝突,保存了實力,並藉機吞併了三十四營的舊軍,與此同時,被袁世凱吞併的還有劉坤一的自強軍。
(訓練中的武衛軍)
武衛前軍(武毅軍)
「武毅軍」原屬淮軍系統,始創於李鴻章之弟李昭慶,後與郭松林之松軍合併,郭松林任統帶。由直隸總督聶士成挑選其所部精幹,按照德國軍制編練,聘請德國教習4名,俄國教習1名的同時又參用中國兵法,呈現鮮明的中西結合的特點。軍事教育方面,武毅軍設有開平武備學堂用於培養基層軍官,士兵實行3個月的單操基本訓練,隨後進行步隊訓練,炮隊訓練,馬隊訓練,工程隊訓練,作戰訓練等依次分類,每年春秋各舉行一次軍事演習。新編成的武毅軍共計馬步軍30營,裝備德制舊毛瑟步槍1萬枝(訓練用),8mm口徑奧制曼利夏步槍1萬枝,8mm奧制曼利夏馬槍一千四百枝,7.9mm新式小口徑毛瑟槍兩百枝(戰備用),軍官用6輪連發左輪手槍,以及溫徹斯特,哈奇開斯等其他各類少量馬槍與步槍。甚至武毅軍還裝備當時教稀有的7.9mm口徑的馬克沁機槍兩挺。火炮方面裝備有,75mm口徑的克努伯12磅炮16門,60mm口徑克努伯7磅後裝快炮32門,57mm口徑格魯森6磅快炮與過山快炮32門,37mm口徑的克努伯2磅速射炮數目不詳,87mm口徑的20磅後裝炮。這些火炮可以發射開花彈,子母彈,葡萄彈,實心鋼彈,分別用於摧毀城牆和炮台工事,擊殺密集進攻的敵人,殺傷敵方衝鋒的散兵和擊穿敵艦鋼甲。除了重武器外,武毅軍單兵的軍需標準配備是:鐵杴,乾糧,擦槍油,背包,皮帶,鐵水壺,指揮官另配望遠鏡,電台等近代化武器裝備。
(一手創辦武衛軍的慈禧親信榮祿)
武毅軍所屬部隊基本編成結構如下:
武毅全軍總統:直隸提督聶士成。
馬步親軍小隊:馬隊三哨、步隊二哨。
下設武毅五軍,均駐紮蘆台。
武毅前軍:統領周鼎臣,五營。
武毅後軍:統領馬金敘,五營。
武毅左軍:統領楊慕時,五營。
武毅右軍:統領姚良才,五營。
武毅中軍:統領卞長勝,五營。
另有武毅先鋒馬隊:統領邢長春,五營,駐開平。
另有設工程隊兩營。
武毅軍總部直轄總理營務處,教習處,糧餉局,軍械局,軍醫局,隨營學堂等。
新擴編的武毅軍是以聶士成在甲午戰爭中所統帶的八營為基礎組建而成。具體新舊營頭構成如下:
原武毅軍部分:武毅老前、副中兩營,馬隊一哨;武毅正營一營,
原北塘仁字營部分:仁字步隊正副兩營;甲午戰爭期間新招募仁字中營一營;
功字營部分:戰時招募功字步隊十營二哨。(此部為聶士成委託兩江補用副將楊慕時代為招募,功字營以聶士成字命名。)
原直隸提督標營部分:提標步隊三營,馬隊二哨;
原銘軍部分:銘軍先鋒馬隊二營(此原為銘軍潘萬才部,光緒二十一年十月歸併)
戰後新招募部分:馬隊三營(光緒二十一年九月新招募),淮北步隊六營(光緒二十一年十一月新招募)。
以上各營共計步隊二十五營二哨,馬隊五營三哨,合成督辦軍務處原議撥足三十營之數。全軍有官兵約15000人,長夫4000人,合計約不到20000人左右。
其步隊營的具體編製包括管帶(營長)、幫帶(副營長)、營教習(總排長)各一員,轄前、後、左、右四哨,每哨三排、每排設排長一,轄三棚,每棚頭目一名、正兵十二。全營軍官23、士兵(頭目及正兵)500,另有文案、醫官、委員、書識各2,長夫180,合計711員。
馬隊營具體編製每營轄五哨,每哨馬勇50名,全營官兵262人,另有長夫50人。
工程隊編製下轄橋樑隊、地壘隊、雷電隊、修械隊、測繪隊、電報隊等等,官兵約400人。
武毅軍戰備任務與職責:作為扼守京師的一支新軍,不同於防守海口,炮台的淮軍,也不同於分駐各地的練軍,其職責是作為晚清王朝的一支軍事機動力量,作為游擊之師扼守北洋門戶,按清廷表述是「以備一時緩急之用」。其任務也是專備游擊,能隨時調集,偶爾兼顧剿匪。
武毅軍特點:是一支裝備輕型化的野戰軍隊,強調高機動性,能快速增援海口軍事訓練側重野戰,較適宜直隸東部沿海平原機動作戰,下轄馬步各軍均可獨立擔任某一方面的作戰任務,增設的工程隊也是出於克服直隸東部沿海一帶水網交織的道路狀況,以及吸取朝鮮成歡戰鬥,平壤戰役後撤退中後勤保障不足的教訓。
(武衛軍操練隊列)
武衛左軍(宋慶毅軍)
宋慶毅軍源於皖軍,最初由總兵宋慶統領三營,因宋慶勇號毅勇巴圖魯,因此稱為宋慶毅軍。同治年間剿滅捻軍戰功卓著,稱為河南兩大留防用營之一,甲午戰爭之前擴編為九營一哨,主力駐紮于山海關內外,雖不是李鴻章嫡系淮軍,但軍容嚴整,設防不鬆懈,為淮軍諸軍之首,專門負責守衛北洋重要港口旅順。甲午戰爭失利後,宋慶毅軍得到保留的豫軍30營,與舊部合稱武衛左軍,後在天津與八國聯軍的作戰中失利。曹錕,張作霖都曾在宋慶毅軍服役過。
武衛後軍(甘軍)
董福祥的甘軍起源於甘肅的地方部隊,前身是回民起義軍曾參加甘肅起義,被左宗棠招安後參與收復新疆並長期駐紮邊疆,後調防京師編入武衛軍,駐紮於薊州。鼎盛時期擁兵三十營,義和團運動中,包庇同情義和團將士,並與其一同對付外國勢力,最終在東交民巷的戰鬥中,以及八國聯軍圍攻北京時被擊潰。董福祥被革職,所部二十二營被裁編為八營,五營駐甘,歸陝甘總督崧藩統領,三營駐陝西,歸西寧總兵張行志節制,由此甘軍正式瓦解。
武衛中軍
由軍機大臣榮祿另行招募的勇丁,抽調八旗兵組成,也是晚清武衛軍中唯一一支經奏准招募的軍隊。全軍約三十餘營,12940人,裝備江南機械局生產的新式步槍三千枝,大炮七門,駐紮南苑。該軍軍紀敗壞,兇橫異常,橫行都市,博弈好飲,軍官缺乏統領新軍能力,兵源構成複雜,訓練時間較短,以至於在鎮壓義和團和對抗八國聯軍時表現出極差的作戰能力和軍紀,是武衛各軍中最失敗的一支軍隊。
(晚清武衛軍彩圖)
武衛中軍編製如下:
總部營制:武衛中軍總統一員,轄總部局,軍醫局,及左右二翼。全軍翼長:張俊,後恩祥繼任。
馬步營制:武衛中軍每二到五營為一路,兩路為一翼,右翼為馬隊,中路為步馬混合,有少許炮隊。步隊營制:每營548人,馬隊營制:每旗官兵126人,分四哨,每哨三棚,每棚10人。
左翼翼長:恩祥,下轄左右二路
左翼左路統領:恩祥,下轄馬隊前,後,左,右四旗。
左翼右路統領:李金成,下轄馬隊前,後,左,右,中五旗,及親軍馬隊一旗。
右翼前路統領:孫萬林,下轄前,後,左,右,中步隊五營,親軍步隊一營。
右翼後路統領:吳炳鑫,下轄前,後,左,右,中步隊五營,馬隊一旗。
中路統領:石光賢,下轄步隊前,後,左,右,中步隊五營,馬隊二旗。
總統親軍,下轄步隊二營,馬隊一旗。
武衛中軍的訓練由全軍翼長張俊,恩祥負責,兩人皆來自董福祥的武衛後軍,且中軍的訓練人員也大多從武衛後軍調入,因此軍事教育內容也與後軍相同,採用淮軍舊制進行訓練。依舊是老一套的向士兵灌輸「忠」,「勇」,沒有外國教習,也沒有軍事學堂,以華操為主,洋操次之,並且中軍的武器裝備也大致於後軍相同。由於兵源中多為油滑,懶惰之輩,加上老舊的軍事教育,以及教育時間較短等原因,造成了後來武衛後軍在八國聯軍攻破北京城之前,行兇橫行。包括搜搶財務,奸掠婦女,強買強賣,焚燒商鋪,暴虐非同一般。
(武衛軍列隊進城)
武衛軍的誕生和成立是基於慈禧太后意圖建立一支由自己心腹榮祿節制,強而有力,鞏固平津重地防務,效忠朝廷的軍隊。鑒於當時北洋各軍中聶士成的武毅軍,董福祥的甘軍,宋慶的毅軍,袁世凱的新軍在歷史淵源,餉源,營制不同而造成了彼此互相不容,明爭暗鬥的情況。因而榮祿以練兵大臣的身份進行統一編製,統稱武衛左,右,前,後,中軍,但實際上依然各自為勢。
武衛軍的結局與落幕:武衛軍在鎮壓義和團,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作為清廷主要的力量,其前,後,中軍傷亡,潰散甚多。武衛後軍甘軍在首領董福祥被革職後,所轄殘部二十二營裁併為八營,併入陝甘地方的防軍。武衛前軍武毅軍傷亡慘重,胡殿甲率武毅軍殘部十三營除被山西方面繳械遣散外,其餘皆潰散。馬玉昆率武毅軍殘部十七營被編入袁世凱的直隸淮軍,後成為民國時期重要軍閥張勳的班底部隊,並在其率領下,南下南京與革命軍作戰。武毅中軍因作戰不力,軍紀飛馳,部隊一潰千里,被取消番號,就地解散。武衛左軍宋慶所部救援聶士成部不力,殘部被併入袁世凱的新軍,後成為北洋新軍的一部分,1905年成為改變新軍第5鎮的基礎。而武衛右軍由於其主力在八國聯軍侵華期間在山東剿滅義和團,因而巧妙的迴避了與外國軍隊的作戰,保存了實力,成為後來的北洋新軍。
(八國聯軍炮擊天津城)
反思:晚清末年統治者一手創立的武衛軍並沒有起到拱衛京師,抵禦外敵的作用,僅僅以單純的西式武器,軍隊操練方法來改革軍隊,但在軍事思想,軍隊體質,作戰方略上沒有任何進步,以至於在與八國聯軍的作戰中,清軍沒有具體的作戰戰略,沒有細緻的作戰部署,沒有統一的指揮系統與戰役預備隊。即便以規模看似龐大,裝備看似先進的武衛軍實際上還是統治者私人的軍隊,或者某一位將領的私兵,民族意識依然薄弱,思想依然封建守舊。在天津保衛戰爭中,盡然讓300餘門火炮和各種口徑的炮彈存放於火葯庫,東局子,營盤等處,未在抵抗中使用。美軍更是從南門軍械所掠獲保存完好,從未啟封使用過的40門克虜伯炮和新式魯登佛特炮,以及數量可觀的小武器,各種口徑的炮彈。使得人們對這種花架子新式軍隊的戰鬥力打上疑問。但其背後的原因,恐怕是晚清統治者自身在體制,思想上的落後,與官僚階層的腐敗貪婪。用馬克思的話說::「一個人口幾乎佔世界1/3的幅員廣大的帝國,不顧時勢,仍然安於現狀,由於被強力排斥於世界聯繫的體系之外,孤立無倚,因此,極力以天朝盡善盡美的幻想欺騙自己,這樣一個帝國,終於要在這樣一場殊死決鬥中死去。」正是因為晚清統治階級不願意改革體制,變革思想,死抱皇權不撒手,官僚既得利益集團的殘酷剝削,和民眾的愚昧,思想落後頑固,導致了在強大的外敵面前,清王朝始終無法維護國家的領土完整,主權獨立與民族尊嚴。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由陸軍剿滅的海寇——大明水師的衰落
※德意志第三帝國的陸軍佩劍
※日本陸軍最恨的死敵 一出場就被打死5千人
※納粹元帥:剛升元帥即被俘的——陸軍元帥保盧斯
※新組建的陸軍集團軍領導(持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