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海外版 亞美尼亞禮俗(禮儀漫談(257))

亞美尼亞禮俗(禮儀漫談(257))馬保奉《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7年11月18日 第05 版)

亞美尼亞首都埃里溫的共和廣場一景。圖片來源:去哪兒網禮俗亞美尼亞人好客,性格溫和,對外國人友好。與客人見面、告別時都握手。社交場合,親朋好友之間也常行擁抱禮。有時根據彼此關係也行吻禮,有的吻面頰,有的吻手。亞美尼亞居民多信仰基督教,星期日常到教堂做禮拜。進入教堂,應保持安靜,不得喧嘩。男士要脫帽,而女士必須紮上頭巾。亞美尼亞人喜歡紅色,視其為是積極向上的色彩。偏愛數字7,忌諱13和星期五。在餐廳里,忌諱碗盤碰撞的響聲,忌諱咀嚼食物出聲。用一根火柴給3個人點煙,是失禮行為。服飾對外場合,男士、女士多穿西式服裝。傳統民族服飾,在鄉下有一定影響力,其特點是講究金、銀佩飾,彼此色調樣式各有特色。男子留鬍鬚者多,穿敞襟長上衣,配大褲襠燈籠褲,外罩毛料長袍,頭戴皮毛氈帽,腳蹬皮靴。婦女穿對襟連衣裙、繡花襯衫,系寬腰帶,頭戴寶塔式絲綢高帽。帽上罩長紗巾。不戴帽子時,姑娘們總愛梳兩條粗大辮子。早先,亞美尼亞人可由其穿戴判斷其社會地位,而現在人們對服飾更重視實用、美觀、大方。飲食亞美尼亞人以麵食為主,點心喜用油炸。牛奶和麵包是每日不可缺少的,而肉類,特別是牛羊肉消耗量巨大。當地高山和草原的地理環境,為牛羊養殖提供了方便條件,牛羊肉及其奶製品出產豐富。當地人善於用牛羊肉烹制具有民族特色的菜肴。如多爾瑪(DOLMA),是用小牛肉糜混合洋蔥、香料,再加進大米,用葡萄葉包起來,放入鍋中加水煮熟,食用時用熱酸奶汁做蘸料。再如又嫩又軟的牛肉餅「丘伏塔」、如紙般厚薄的大餅「拉瓦什」等。當地人燉肉要燉得爛熟,烤羊肉串常放上辛辣調料、香菜和石榴汁等。他們喜歡用菠菜、水果及各種香料烹制菜肴,調料有野草、花朵等300多種。貴客臨門,總要設宴。室內餐桌鋪上雪白的桌布,擺上各種鮮果和食品。室外空地上,用葡萄枝生起篝火,用鐵簽子穿上腌制好的羊肉塊、蔥頭等,配上作料,放在火上熏烤,直到焦黃、散發出陣陣誘人的香味。在熱烈、歡快氣氛中,主人把烤好的羊肉串端到客人面前。日常用餐,人們一般習慣用手抓取食物,而在社交場合,則以刀叉作餐具。亞美尼亞人喜歡喝烈性酒,而喝酒一般不用酒杯,而是以牛角裝酒,飲後傳遞下去,次第就飲,以表示彼此之間親近和友好。他們的飲料一般有咖啡、可可和紅茶。喜歡的水果有葡萄、西瓜、香蕉、蘋果等,乾果有花生米、杏仁、核桃等。婚俗新郎身著莊重色調的西服,而新娘則身披大方、飄逸的白紗。婚禮在教堂舉行,由神父主持,新人互相給對方佩戴戒指。新人在伴郎、伴娘簇擁下走出教堂,等候在門外的親友手持花瓣、彩色碎紙花片,向新郎和新娘身上拋灑。新人還在教堂前放飛成對的白鴿,寓意新人要像白鴿一樣,飛向幸福、美滿、和平、自由的新生活。離開教堂後,迎親車隊駛向新郎家,早已在新郎家門外等候的鄰居、朋友,在歡快的音樂伴奏下翩翩起舞,迎接、祝賀新人。進門後,主人家以點心、水果和飲料招待客人。此時,新郎的母親,把2張大餅「拉瓦什」(長、寬約70、50厘米)疊好,分別搭在新娘、新郎的肩膀上。緊接著,新郎的母親端起一小碗蜂蜜,用小勺將蜂蜜喂進新娘、新郎的嘴裡。餅和蜂蜜,象徵新人今後生活豐衣足食,幸福美滿,像蜜一樣甜。作祝酒講話的,往往不是新郎的父親,而是新郎的母親。祝酒詞一般是祝新人幸福,孝敬父母,兒孫滿堂等吉利話。親朋好友也一起乾杯,熱烈祝賀。婚宴一般是晚上在飯店舉行,常常持續到深夜。各種美食佳釀自不必說,婚宴還是展示個人舞技的最佳機會。先是新郎新娘跳雙人舞,接著是新娘獨舞,然後是小朋友、親朋好友,特別是那些待婚的年輕人上場一試身手,甚至連飯店的服務員也是邁著舞步將菜品、飲料送到餐桌上。(作者為外交部禮賓司原參贊)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座次禮儀
《佛教教規禮儀》(三) 寺院巡禮篇 下
中國人的揖拜禮儀
婚宴敬酒禮儀
個人禮儀之一

TAG:禮儀 | 人民日報 | 人民 | 海外 | 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