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悠的原理與技巧 2.3 語言陷阱 & 小結

第三節語言陷阱

一個出鏡十多年,有成千上萬張公開照片的人,身高真的很難估算,以至於變成「羅生門」嗎?當然不,這是認知缺陷在惡意的輿論傳播中被放大所致。對身高的正確估算方法是什麼?

首先,學會用精準的語言討論。在這場身高輿論事件中,辯論時先說頭頂,再一眨眼變成發頂,然後在眉頂、頭皮、髮際線、眉間、額頭、額頂等辭彙中反覆切換,那是無法搞清任何問題的。

1.釐清定義:筆直站立、放鬆站立;穿皮鞋、球鞋、拖鞋;量髮際線、頭頂、發頂。其高度差異分別是什麼?自測並用筆記下。

2.明確標準:頭頂、發頂等受制於髮型差異,並不嚴謹。對合影照片,嚴格採用同一標準「外眼角高度」進行比對。其餘用於參考。

有了嚴謹的定義和標準,才具備討論基礎。接著,要意識到你存在知識盲點:照片中視覺上的高度差,可簡稱為「視差」,它並不是真實的高度差異。

用照片忽悠身高的原理[53]

恩佐婚紗的攝影師用圖簡述了原理,從照片中韓寒手臂的擺放方式可知,兩人並不在同一個平面上,仰拍而非平視的角度,亦縮小了視差。這是攝影師為讓人物顯得更親密所用的拍攝技巧。此外4cm的視差值也是隨口捏造的,行文中還有一個小邏輯問題,不再冗述。

這個知識盲點必須「控制信息」後才能利用,所以尋找潘曉婷與韓寒其他角度的合影,即可發現問題;用「模糊標準」方法,發現各種身高分析的邏輯矛盾處,亦可破除。

那正確的計算方法是怎樣的呢?比較複雜,僅作簡述。

使用射影幾何方法分析等高線的示意圖[54]

上圖是一個基於射影幾何的標準模型,通過照片畫出參考平面,兩個豎直的比對物體,其延伸線匯聚於高度方向上的消失點p(圖僅為示意,實際上p往往很遠)。再做出水平方向上的消失線l,與br和b的延長線匯聚於q點,這樣參考高度的一個端點tr就可以投影到測量對象的方向上,即圖中的i點。換句話說,i與b的距離就等於tr與br之間的距離。在射影幾何中分析高度,不能像平面幾何那樣平著畫等高線。網上絕大部分分析都犯了這樣的錯誤,包括本章描述事件時所列的不少示意圖。

很多人會想當然地認為,既然i和b之間的距離已知,t與b的距離就可以通過比例關係求得,其實這還是完全錯誤的。網上少數正確的透視就犯了這類計算錯誤。在射影幾何中,這個比例並不相等。需要生成一組3×4的投影矩陣,利用參考高度,求出度量因子,再將得到的因子代入投影矩陣求出待測對象的高度。[54][55]

對幾個月來大搞偽科學分析的「科普團隊」來說,科學是他們的構陷工具與話語權,而不是知識與方法。

通過二維照片求解高度,絕非易事。即便懂正確方法,因解析度、人物姿態、鏡頭畸變等產生的計算誤差也很顯著,何況大部分人根本不可能懂。所以只要有人宣稱用該正確方法畫線計算,由於知識盲點未除,你依然難以判斷對錯。那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當然有。

確認自己無力判斷照片中處於不同平面的人的高度差之後,就能針對性地避開知識盲點,確立篩選有效材料的標準,將命題納入你所掌握的知識範圍。例如符合以下所有基本原則的材料:

1.肩並肩或手臂緊靠的正面照,避免大角度拍攝或隔人比對。這樣兩人就確定在同一平面了,還能弱化因距離產生的鏡頭畸變誤差。

2.只取與男性的合影,可排除高跟鞋等干擾。照片至少拍到大腿,通過比對腰部或膝蓋高度,確認雙方的鞋高與站姿沒有大幅差異。

3.比對者的身高有確定數值(經常出鏡有公認身高,或當眾承諾自己的身高),其身高值要與目標接近,減少比對誤差。

上述原則構成了充分必要條件,這是對有效材料的最基本要求。此時依平面幾何方法畫等高線,比對像素點數目,即可大致計算差值。這些照片信息充分,你能通過自己掌握的知識做出正確論斷。而缺失任意一條原則的照片一律無效,如下圖所示:

不在同一平面,人物就能在照片中顯高或顯矮,電影《指環王》依此原理拍出了甘道夫和小矮人們驚人的身高差異,

通過製造同一平面的錯覺拍出巨大的身高差異。*

但這類照片永遠不能完全符合上述基本原則,屬於無效材料。它們命中了你的知識盲點,而認知上最忌諱的就是在你不懂的領域做判斷。

搜集完有效材料後,便可開始考慮證明力差異,提前寫下明文規則,避免主觀隨意性。如合影者身份里,利益密切相關者、粉絲、公眾人物,證明力由低到高。再看照片質量,角度差且不露膝蓋只露大腿的、露膝蓋或角度較好的、兩者均滿足的,證明力由低到高。將證明力量化為權重,此處筆者將權重粗糙地取為1、3、10,僅為示例。

左圖:演員夏雨(左一,176cm)與韓寒(左二)的並肩合影[57]。中圖:網民張小耀歸來(左三,172cm)與韓寒(左二)的並肩合影[58]。右圖:賽車手孫強(右,175cm)與韓寒(左)的並肩合影[59]

以上圖為例,三張照片均符合所有原則,屬有效材料,但效力有差異:

1.與夏雨的合影。身份是公眾人物(權重10),但相片只拍到大腿,僅可模糊看出兩人腰部基本等高(見圖中橫線),角度略差(權重1),總權重可取為10×1=10。請讀者自行思考,為何韓寒右側的吳佩慈(身高170cm)的腰部和頭部明顯高出一大截?

2.與網民張小耀歸來的合影。身份是粉絲,效力低(權重3),但相片角度好,可明顯看出兩人膝部基本等高(見圖中橫線,權重10),此時總權重可取為3×10=30。

3.與賽車手孫強的合影。這張正面照非常完美,且拍出了韓寒的拖鞋,因此無需再比對膝蓋判定鞋高差異(權重10)。但孫強是韓寒車隊的導航員,屬於利益密切相關(權重1),因此總權重為1×10=10。

主動搜尋足夠有效材料後,作身高點分布圖,大部分點必然處於某區間內,區間外是少量瑕疵點(樣本身高值有誤或未知原因,可去除)。加權平均即可估出身高。當你具備正確思維方式後,除控制信息(例如將瑕疵點搜集在一起灌輸給你)外的所有忽悠方法均告失效。

如果你沒有精力搜集材料,或擔心利益相關者謊報身高造成系統偏差,那僅分析權重高的照片亦能得出結論。如果連這點精力都沒有,就相信公眾人物的尺量結果。

與各類在照片上畫滿線條的分析相比,上述方法是否簡單易行?這是科學中「技」與「道」的區別——你要掌握的是「道」。

那公眾為什麼會出現認知差異呢?以下圖材料為例:

左圖:林志穎(左,172cm)與韓寒在賽車場的並肩合影

右上:頭部區域放大右下:其他角度略差的並肩合影供參考[60]

這組照片屬於高權重的有效材料,林志穎是知名公共人物,並肩合影照片角度也正。膝、腰、肩、眼均很清晰,可比對參考(有人疑惑單膝略彎沒問題嗎?其實有一條腿直立,高度就不變)。本書讀者看了上述照片,一定會覺得答案很明顯,但深入質疑者們的圈子,你會發現他們的主流觀點並非如此,下圖是新浪微博上某典型評論:

他的論斷居然是「韓(寒)比林(志穎)矮了一大截」。你會疑惑,莫非他眼神有問題?其實他眼神真的沒問題,這是傳播的魔力。請看左下圖,這批人所能接觸到的材料是這樣的:

信任什麼樣的信息源,判斷材料的能力,這兩者決定了你的結論[60]

它們是核心的惡意質疑者,從原始材料中精心選擇的無效材料,在封閉圈子裡傳播,屏蔽有效材料(如右下圖),再由所謂「科普人士」們相互佐證。使用控制信息手法,瞄準終端受眾的知識盲點,欺負他們不懂基本的透視原理。

無效材料可以無限制造。只要人物間有距離,不在同一平面,變換角度即可產生視覺差異,這樣的照片可輕易找出幾百張。集中灌輸,缺乏認知能力的人會感到眼花繚亂:怎麼韓寒一會兒高一會兒矮?實在搞不懂,乾脆誰照片多就信誰吧。而對被話語權的人群來說,世界更簡單,每張照片都矮,身邊每個「專家」分析結果都是164cm,再配合各種惡意描述,如稱林志穎「高帥富」,韓寒則為「矮矬窮」。韓寒是全國冠軍,隊服上贊助商廣告多,可蔑稱「狗撒尿的電線杆子」。圈子裡的人們互相吹來捧去,貶低對手,旁觀者看他們很蠢,但他們卻覺得自己明察秋毫,飄飄然,沉醉於智商爆棚的愉悅感中——點進上圖微博中的評論,你會發現每個被騙的人在下結論時都很開心,以為自己聰明極了。這就是「被話語權」的典型特徵。

使用大量無效材料,如有角度的照片、與高個子們的合影、與穿高跟鞋的女人的合影等,對受眾進行高強度灌輸後,即可令對方產生先入為主的不良印象,接下來只要對付漏網的有效材料即可。此時常用的方法是語言陷阱。

忽悠的原理與技巧筆記十四:語言陷阱

語言沒有成本,卻有魔力,它能誤導、干擾人們的思維。對網路傳播不了解的人,很容易被信口開河的文章所打動。怎樣離開由這些浩如煙海的文字組成的迷宮呢?

1.擯棄無成本的、富含主觀性的材料。

在談論身高時,合影者拿出照片證據,承諾自己的準確身高或測量結果,這叫「背書」。他們為此支付自身信譽作抵押。若在公共平台上謊報自己的身高,知曉他們底細的同事、朋友會反感、看輕他。也就是說,這些材料是有成本的,在沒有更強證據的情況下不容否定。依據這樣的材料去做判斷,出錯的幾率最小。

什麼樣的材料損害認知?比如沒有證據,卻富含以下辭彙的材料與論斷:目測、差不多、身高估計也就那樣、大概這麼高……,它們是「飯桌上的八卦用詞」,受「主觀隨意性」影響。噴出這些論斷,無需任何成本,不損失任何信譽,因此它們是無效材料。

2.警惕轉移話題、人身攻擊的傾向。

攻擊信任鏈條與無限質疑的目的,都是轉移觀眾的注意力,讓有效材料的效力減弱。

一旦拿出足以證實身高的合影時,質疑者們便開始無限質疑,扯增高鞋、內增高、增高襪、機械拉高、手術增高……保持常識感,要意識到這是精神病人的思維方式,反思自己的知識盲點。

攻擊信任鏈條是另一常見做法。當證人、媒體站出來證實身高時,煽動人身攻擊,挖黑材料,讓對方退縮或名聲變臭。對名人,如林志穎,可拐彎抹角諷刺——韓寒說演員身高都報高3—5cm的(閑談是無效材料,但他們用起來會覺得很機智),亦可另尋他事報復。對報道,可顧左右而言他,如《紐約客》2011年的專訪中提到韓寒高5英尺8英寸(172.7cm)[61],被瑞士某雜誌轉載為1.72Metergross,方舟子解讀為「毛高1.72米,瑞士記者果然幽默」——他不懂此處德語gross意為身高。對記者,如新快報女記者在賽車場做求證報道並貼出合影時[62],則可侮辱嘲笑。在粉絲、馬甲不停熱捧、狂歡之下,人們意識不到這些做法並非有效反駁。他們的注意力被分散了,不再將反方給出的信息納入認知過程,反思過往的結論,而會輕易無視。

3.仔細審視細節論斷。

左圖:余力為(左二,170cm)右圖:余力為(左三)與韓寒(右二)[17]

在爭論「增高鞋」時,網民翻出了賈樟柯與韓寒穿拖鞋的合影照片,方舟子立刻攻擊賈樟柯的身高並認為韓寒身高依然是165cm。此時如果你仔細看,可以發現照片中有導演余力為,他身高170cm。圖中隔空畫線的方法科學上並不正確,卻能讓你在不具備相關知識的情況下,發現165cm很可能是錯誤論斷並反思,它是怎麼來的呢?

左圖:侯孝賢(左,170cm)與賈樟柯右圖:賈樟柯與韓寒。

方舟子用左圖論證賈樟柯身高只有160cm,再根據前圖賈樟柯與韓寒的合影照片,推斷韓寒為165cm。奇怪的是,我們把兩張照片放在一起,將賈樟柯的頭部放大到高度一致,會發現被他論證為165cm的韓寒,穿著拖鞋側著身,高於同樣側身的170cm的侯孝賢。

問題到底出在什麼地方呢?回顧方舟子原話:

韓粉根據百度資料說賈樟柯身高168,而韓寒明顯比賈樟柯高5厘米,所以韓寒身高有173……身高170的侯孝賢也比賈樟柯高半個頭……賈樟柯身高應在160左右,韓寒真實身高自己算吧。[3]

注意粗體部分,這是典型的語言陷阱。首先將主語偷換為「韓粉」,推卸「賈樟柯身高160cm」,「韓寒比他高5cm」這類論斷的責任。通過疊加錯誤論斷,小謊言便成長為驚人的結論。在每一處,能少說1cm就少說1cm,能少說5cm也絕不含糊。如果這種論斷你多信幾個,韓寒很快就不足1米5了。結論不能直接給,要讓觀眾接納污染材料後「自己算」。算還不簡單?小學生都會算,160+5=165cm嘛。通過親自計算,他們會以為該錯誤論斷是自己思考所得,並努力保衛它,而意識不到這是被人灌輸的。

質疑者其實還做過實地調查。韓寒有張在松江二中傳達室門口的照片可供測量。方舟子介紹說:「今天一大早杭州網友糯夫子從杭州開車到松江二中,趕在韓粉去破壞現場之前,測量了下圖所示『天才』穿增高鞋靠牆拍攝時的高度,得170,與建築工程標準算出的相符。即『天才』穿增高鞋的身高為170,推測裸高在165左右」。他們回報的測量結果是170.2cm。如下圖標線位置所示:

質疑者們去松江二中按照片測量的結果,紅色橫線離地170.2cm[60]

他這條微博中充斥著各種惡意攻擊、轉移話題和語言干擾,如「韓粉破壞現場」等,還有訴諸專業壁壘的胡扯「與建築工程標準算出相符」等等。它們的目的是分散你的注意力。抓住該材料中唯一的有效信息「橫線處離地170.2cm」,簡單明確兩件事:1.左圖是叉腿站立,右圖是低頭站立,均非直立。2.增高鞋是捏造的,並不存在。你一樣可以得出正確的身高。

制定標準,釐清邏輯,冷靜理性地分析,你會發現身高一點也不難量。只要篩選出有效材料,用統計方法可量,用高權重單張照片也可量,還可信任第三方尺量。無數種方法均能得出正確結論。上街隨便找個中學生問:我想知道某人的大致身高,又不能直接尺量,那怎麼辦?人家會告訴你:找個身高和他差不多的傢伙肩並肩站著一看不就行了?——對!這就是本章所述的方法。

中學生都知道的方法,很多教授學者們為何做不到?因為他們的科學素養極差,又不具備在輿論中分辨材料效力的能力,不停地接納無效材料;取信跨度極大的分析結果,對質疑者貼出的照片為何有各種角度毫無警惕;缺乏明確穩定的思維方式,思路極易被干擾。

當你學會排除無效材料、語言陷阱與小謊言的干擾,只對有效材料投入足夠精力時,就可以集中注意力,細心審查每個定義、論斷,用簡明的思維方式得出正確結論。

從照片量身高,常見於議論名人的低端論壇。不少網民尤喜用照片分析政治家身高,並為此爭辯不休,這源於他們的知識盲點。而知識分子,按理說,學文科的應當能看出問題,學理工科的應當能找出得到正確結論的方法。可現實是,合格的不多。

當前在公共輿論中活躍的很多知識分子,認知能力匱乏,極易上當受騙。被騙後他們還慣於找糟糕的借口。因知識盲點而出錯,可歸結於誤差。自己認知上無能,卻責難別人自證不力——你咋不量給我看?他們對輿論傳播一無所知或一知半解,喜好夸夸其談,卻不願身體力行地去現場求證。韓寒並不難找,賽車場、球場等活動地點均早已公示甚至有時間表,幾乎每月他都要與無數粉絲合影,身高一比即知。馬銳拉諷刺道:「這幫人口口聲聲出來走兩步,別人其實天天都在外面走,而他們除了坐在電腦前兩根食指一副鍵盤潑糞外,什麼都不會。」[18]

最後請理解並思考這樣一個社會現實:連身高都搞不明白,靠飯桌八卦來判斷公共問題的教授、學者們,卻在各大媒體上侃侃而談,分析中國乃至世界的政治、經濟問題;大搞偽科學,連左右腳都不分的人,在很多記者眼裡,卻是「科學與真相的代言人」。

小結

本章主要講述了信息傳播對認知的影響。如何從輿論中篩選有效材料,察覺思維異常,防止在群眾運動里被人操縱。

1.被話語權:參與群眾運動時,人們誤認為自己獲得了話語權,言論被周圍人所認同和傳播,並洋洋自得。其實他們絕大多數是被話語權的對象,信息源被惡意者所操縱,成了攻擊別人的工具。

2.無限質疑:任何材料、證人、論斷,只要不符合自己的觀念,就都不相信,不斷提出新的質疑來延續話題。這是一種詭辯。

3.攻擊信任鏈條:誰幫你證明,誰就是「利益集團」。將對手與證人污名化,騷擾其家人、朋友、領導、同事。在這種氣氛下難以求真,因為只有信任才有真相。參與者們在群眾運動中責任心減退,肆意傳播謠言,形成信息污染,獲取可靠信息的成本急劇增大。攻擊信任鏈條是基於輿論傳播的忽悠手法,當終端觀眾接觸到原始材料時就會失效,因此構陷者會迴避現場質證。

4.語言陷阱:語言沒有成本,卻有魔力,它能誤導、干擾人們的思維。擯棄沒有成本的主觀說辭,防止轉移話題與人身攻擊,仔細審視每個細節論斷,保持簡明有效的思維方式,就能避免語言陷阱。

[1]聰明的一叔新浪博客《周雲蓬是〈1988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的代筆人》2012/10/8這篇文章實際上發自身高事件之後,本文僅用於說明類似現象

[2]中財尚超《〈像少年啦飛馳〉後的真相——一個95級輟學師專生的回憶抑或一個別有用心的老寫手的代筆之作?》2012/3/28

[3]方舟子新浪微博2012.5.6-5.15

[4]圖片來自搜狐體育韓寒與潘曉婷打花式九球的照片系列

[5]搜狐視頻《韓寒:對於調侃郭敬明身高的問題我要道歉》

[6]原始圖片來自騰訊娛樂

[7]司馬3忌新浪微博

[8]燈塔與小舟新浪微博

[9]聰明的一叔新浪微博

[10]cloudsforest新浪微博《正誤差之辯》可以根據條紋的數量來確認箱子的款式,箱子型號見http://www.rimowa.de/main#products

[11]胡戈新浪微博

[12]熙鋒新浪微博筆者聯繫後確認他為長安福特的黃熙

[13]王軼庶新浪微博

[14]照片均來自網路新聞方舟子微博里作了整理因篇幅所限,本書僅截取了其中幾張

[15]浦奕安新浪微博

[16]eprom新浪微博

[17]12530無線音樂《〈海上傳奇〉》首映韓寒現身粉碎刪戲傳言》照片出自同一新聞稿

[18]馬銳拉新浪微博

[19]NicoleChen新浪微博

[20]話劇《1988,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表演結束後韓寒答讀者問視頻

[21]押沙龍新浪微博《方舟子照我去戰鬥》

[22]鈄江明新浪微博

[23]五嶽散人新浪微博《「狗眼看人低」的四個關鍵詞》

[24]方舟子新浪微博2012.5.12-6.30

[25]五嶽散人新浪微博《跟簡單衝刺以及裝逼犯們說兩句》引用文字順序略有改動

[26]簡單衝刺新浪微博

[27]人慾即天理新浪微博及其回復

[28]王志安新浪微博

[29]王志安、陳旭、舒可心《A先生身高測量活動規則(V3.0.2-徵求意見稿)》

[30]hbchendl新浪微博

[31]王增傑新浪微博

[32]仙人指路新浪微博《韓2被公知母知量身高的微博彙總》

[33]劉戈新浪微博

[34]圖片來自中央通訊社聯合報《韓寒現身總統府馬:久仰》這是韓寒隨共創兩岸和平紅利論壇到台灣總統府訪談時攝影師拍攝的合影

[35]薛蠻子新浪微博

[36]五嶽散人新浪微博《關於規則的底線》

[37]簡單衝刺新浪微博《關於測量天才身高活動規則的底線》

[38]五嶽散人新浪微博《酒罷問君三語》

[39]bszzf新浪微博

[40]人慾即天理新浪微博

[41]目田氏王刀夕新浪微博

[42]五嶽散人新浪微博《不好意思,你被消費了》

[43]許革騰訊微博

[44]翟東海騰訊微博

[45]李亞新浪微博

[46]李亞新浪博客《回歸理性——從韓寒身高開始》

[47]圖片來自李亞作為嘉賓主持鳳凰網「雪夜漫談」節目時與方舟子的合影(2011/9/19)

[48]盧昌海《尋找太陽系的疆界》火神疑蹤

[49]圖片來自鳳凰網「雪夜漫談」節目十年砍柴與方舟子的合影

[50]敏感區新浪微博《超級裁判》

[51]五嶽散人新浪微博《身高之謎》

[52]龍哥-科學公園新浪微博

[53]ENZO恩佐新浪微博

[54]圖片來自http://www.csse.uwa.edu.au/~pk/Forensic/Course/SVRlecture/

[55]SingleViewMetrologyhttp://www.cs.cmu.edu/~ph/869/papers/Criminisi99.pdf

[56]圖片來自

http://psylux.psych.tu-dresden.de/i1/kaw/diversesMaterial/www.illusionworks.com/html/ames_room.html

[57]圖片來自新浪娛樂《吳佩慈敢與韓寒比車技笑稱願做"香車美人"》

[58]圖片來自張小耀歸來新浪微博

[59]圖片來自孫強新浪微博

[60]圖片來自騰訊體育F1賽車十周年

[61]EvanOsnos《TheHanDynasty》TheNewYorker,July4th,2011,

http://archives.newyorker.com/?i=2011-07-04#folio=050

[62]新快報《韓寒究竟有多高?》

[63]圖片來自南方周末《寫真:焦點外的韓寒》

《忽悠的原理與技巧》目錄、腰封與閱讀提示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約會技巧,約會衣著和簡單語言
經典語言??增添智慧
網站丨15個不能錯過的快速學習編程語言的網站
世界觀第168期——C語言之父逝世

TAG:語言 | 忽悠 | 原理 | 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