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註在你的焦慮上,別動
版權聲明:本文為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原創,首發於 2016 年 11月 21日,為防止未經授權轉載,現加上原創保護,如需轉載,後台回復「轉載」
作者:素心(富書部專欄作者),來源:富書(ID:zhongchoudushu),圖片來源網路
焦慮是如何產生的。
昨天,洗完澡開始習慣性的拿棉簽掏耳朵,腦子還在想著接下來要做的事情。(沒有活在當下)剎那間,「嘣」的一聲,棉簽斷了?
我愣了一下,一看,跟變魔術似的,手裡剩下折斷的半截,眼睛瞬間掃向離我最近的桌面,地板以及較遠的位置,(現實應對)沒有,沒有,沒有。
我開始捏耳朵,感受耳朵,完全不疼。
我還是不放心,快速去洗手間,新拿一隻棉簽在耳朵里輕輕地感受著,似乎沒有那根斷掉的半截。
可是,可是,家裡為什麼找不到?
焦慮和恐懼隨之襲來,(焦慮和恐懼)我拽拽耳朵,對著鏡子看,看不出什麼。
開始百度,(尋找資源)很多條關於棉簽頭進入耳朵的信息出現在眼前,最終的結論就是要去醫院。
我不由地開始想像著我的耳朵聽力受影響了,另一半臉開始變腫變大,焦慮和恐懼也像氣球般地被我的思緒一點點吹大,(非理性思緒)我開始給女友打電話,那一刻,我害怕她那慣常冷靜的態度,(需要支持理解共情)又一想到,她和我一樣是受過專業訓練的心理諮詢師,我覺得我可以得到我需要的安慰。
我直覺性地感到棉簽不可能掉入耳朵,一邊又想為什麼找不到啊?
萬一蹦入耳朵,最初沒感覺,明天才疼痛,怎麼辦?
而女友的電話沒打通。(非理性思緒開始蔓延)今晚還怎麼入睡啊?
如果再影響到大腦發育,雖然我已經成年,但我是個愛思考的心理工作者,思考對我很重要。
很快,我肚子疼了,(身心一體,身體開始反應)趕緊去洗手間,哦,只要我感覺到焦慮和恐懼,就開始拉肚子(我的一個身心聯結模式)。
然後,我給先生打電話(有伴侶很重要,不能長久孤單),他語氣非常柔和,(溫柔的語調可以緩解焦慮)笑著說沒關係,他以前掏耳朵時,也有這種情況發生,棉花頭掉入耳朵。
他緊接著說,樓下有一家店,你可以讓他幫你弄一下。
我解釋說,不是棉花頭,是折斷的另一半。
他驚訝了一下,說,那不可能掉進去,你耳朵有感覺嗎?
我說完全沒感覺,我邊照鏡子邊說話,發現耳朵一側都紅了,兒子走進來說,媽媽你的那隻耳朵怎麼那麼紅?
我更緊張了(負面聯想加倍)。
於是掛掉電話,發誓今晚必須找出斷掉的棉簽,(必須,而且有應對方式)不由地祈禱了一下,希望上帝保佑我(祈禱)。
靈光一閃,想到冰箱,於是走向客廳,蹲下,趴在地板上,(比較安靜了)眼神犀利而專註的掃向冰箱底下,哇!半截棉簽!看見了!謝天謝地!我拿出棉簽認真地看了看,就像它是我的救星一樣,倍感欣慰。瞬間,一切恢復平靜,焦慮消失。
焦慮的定義:焦慮,「是內心的一種恐懼感,是擔心我們的願望沒辦法實現的一種負性情緒。」記住:首先,焦慮是一種情緒,其次,有願望,有擔心,有期待,才有焦慮。
整個事件的發生,讓我們來分析一下。
一、沒有活在當下:
如果你靜下來專心地掏耳朵,而不是習慣性的三心二意,這件事情很有可能就不會發生。一行禪師說:禪修就是吃飯時吃飯,洗碗時洗碗,睡覺時睡覺,走路時走路。如果你能夠全然活在當下,你就很難焦慮。你要有意識的練習身體和心要在一起,去仔細感受:你只能在你腳步所在的地方,也就是,身體在哪兒,心在哪兒。
二、事件發生:
掏耳朵時棉簽折斷了,一半找不到。
事件的發生,相當於照相機拍照,它是客觀存在的。
每天都會發生各種大大小小的事情,這是客觀事實。訓練自己:當下是什麼,就去接受什麼,冷靜下來,你更知道如何現實應對。
而我的現實應對:趕緊找。如果找不到,那就去醫院找醫生,而不是讓漫無邊際的負面思緒折磨自己。
三、非理性思緒:
不尊重客觀事實。
不確定感讓我很快掉入負面思緒中,一想到掉入耳內後果如何如何,就更加害怕,越想後果越不堪設想。
我們很容易發現,大腦有個習慣:遇到不確定事件,習慣於負面思考。
而且,很多時候,不是在想過去的事情,就是在未來遊盪,總之是一些跟當下無關的事情。
所以我們要刻意訓練大腦:深呼吸,放鬆身體,坐在此刻,觀看你的思緒跳舞,讓它隨便跳,讓它折騰,你別被它拽走當舞伴就OK,它自尊受挫,只有離場。
四、焦慮恐懼情緒:
此刻,完全被非理性思緒席捲了,於是感到焦慮恐懼。
事件和焦慮中間有個橋樑,叫非理性思緒,也叫負面信念,它是導致你焦慮恐懼等情緒產生的直接原因。
所以我們只能對自己的非理性思緒進行訓練和控制,讓它保護我們不被捲入負面情緒中。當然,焦慮恐懼也是生物本能,它們適當的存在,會很好的保護我們,也會促使我們上進,只要焦慮量不過度就可以。
五、尋找資源:
尋找問題解決的方式,於是上網百度。
六、需要情感支持:
事件發生,我們的社會支持系統很重要。有伴侶或者好友可以傾訴一下,讓我們感到溫暖,會減緩以及更好的面對焦慮感。
七、身心一體:
只要情緒一來,呼吸加快,身體就開始緊張,於是我拉肚子了。所以談到:要深呼吸,直到身體放鬆,只要你放鬆了,就容易活在當下,變的更有意識。放鬆的身體是可靠的,它是一個指標。你但凡身體放鬆,就不易被思緒捲走。所以平時要做讓你身心放鬆的事情,比如聽冥想音樂,閱讀,看畫展,散步等。
八、溫柔的語調:
先生溫和的語氣給我很大的安慰,那一刻,我理解了男人喜歡溫柔女人的來由,因為溫和的聲音很容易打動我們,也容易建立信任感,而且感到被支持了。想想,如果是個大嗓子爺們兒的聲音,在你耳邊呱呱叫,你的焦慮感瞬間爆棚。
九、應對方式:
繼續找棉簽或者去醫院。
十、必須:
心裡下決心,暗暗說:我必須找到棉簽,我絕對不接受棉簽有可能掉入耳朵的事件發生,結果我異常焦慮。
仔細看我的用詞:必須,絕對。用著名的應用心理學家埃利斯的觀點:凡必須,凡絕對,必焦慮。
焦慮也是「必須」惹的禍。
因為你真有可能找不到棉簽,你不是必須可以找到的。(我說得這麼輕鬆,也是因為我找到了,不好意思。)
十一、祈禱:
希望老天助我。這次我理解了為什麼說牧師也算心理醫生了。祈禱也是緩解焦慮的方式之一。
記得汶川地震時,當地人也會用打麻將緩解焦慮。西藏孩子則會用念佛語緩解焦慮。
而你可以找到你的方式,比如健身,寫日記,旅行,我建議你記錄讓你快樂,積極,平靜及產生良好體驗的事情,以備你焦慮的時候提取運用,這一點很重要。
十二、安靜:
有了應對方式你就開始安靜下來了,於是找到了棉簽,焦慮瞬間滾蛋。
十三、深呼吸:
記住任何負面情緒襲擊你,請先深呼吸三次。
十四、降低期待,可緩解焦慮
繼續拿我開刀,每個人都有他的人格特點,而我大概屬於焦慮性人格特質,我的非理性聯想能力非常強悍,相信你也看出來了。
我在日常生活中觀察自己,發現自己容易焦慮,別人欠我錢,我比別人還焦慮。
而我也發現,很多人是靠吃東西,購物,抽煙等方式降低焦慮,他害怕面對焦慮,於是焦慮以肉的方式長在他們身上,讓他們的金錢浪費,成為煙民。
過後再自責,就會影響到身體各個器官的健康運轉了。
焦慮是一種情緒。基本上,沒有一種完全單一的情緒出現,當事件發生時,都是各式情緒連到一起並列出現。比如我的棉簽事件,有恐懼,緊張,害怕,擔心,焦慮。
那麼我們再來看看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穿越焦慮等情緒?因為:情緒是行動的基礎。看看各個洗髮水奶粉之類的廣告,就明白了。
大部分的廣告,總是給我們製造一個美麗的舒適的愉快的情緒氛圍,於是我們就開始買買買;或者讓我們感到恐懼,比如保健品基本針對老年人怕死的心理,促使他們非理性消費。
為了不被焦慮等情緒所控制,請仔細體會底下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訓練自己:
一、當情緒來時,成為它;看著它;讓它走。
所謂的成為它,意思是:你完全被它席捲,去感受,不行動。
比如,你可以閉上眼睛躺下,完全把自己扔進情緒里,看看會發生什麼,記住不行動,睜開眼你會發現:身未動,心已遠……
這對你也許是個深刻的小體驗,你會恍然領悟到:人類大腦負面思緒運作的瘋狂程度,而你的身體只能在此時此刻。
二、讓你的居住和工作環境保持簡潔。
三、目標視覺化。
每天列下最重要的可以完成的三件事情,不要貪多,貪多分心,無法完成又開始焦慮。
四、養成及時處理事情的習慣,減少拖延和堆積。
女友有段時間每天打電話給我說,工作讓她如何如何焦慮,後來發現真正做起來,有時候半小時就完成了,但之前卻焦慮了很久。
五 去做讓你感到焦慮的事情。比如平常從不敢做的事情,獨自旅行,蹦極,講課等等,親身體驗一下,也許你發現不過如此。行動會給你直接的體驗,這個體驗非常可靠。
六、把焦慮擬人化。
比如:向它問好,嗨,焦慮大叔,你來了,你想要和我聊會兒天嗎?和它對話,看看它會給你表達什麼?
這樣把焦慮從你的心裡抽離出來,讓你更清楚地看到焦慮內部的核心信念。也許你焦慮是因為你的核心信念是:你期待別人的認可,或者你對於自己無法做某事不能誠實面對等等。
為了避免焦慮,你可以把期待放低,誠實面對自己,把能量放在如何更好的去做這件事情就OK,這樣反而更有效率。
七、在家裡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寺廟,」放尊小佛像,一張軟硬適中的墊子就可以。
當感到心亂時,就看看小佛像,坐到墊子上,閉上眼睛。時不時去坐一坐,會讓你的心越來越安靜,達到養心的效果,所謂的上士養心。
八、慢動作冥想法:
是最日常,簡單的冥想法,慢慢地伸出手,慢慢地拿起杯子,慢慢的喝一口水,慢慢地咽下水,慢慢的放下杯子.......
2600年前,佛祖釋迦摩尼就是依靠這一方便法門,從壓力和焦慮中獲得了解脫。日常家務可以運用此方法,比如做飯,炒菜,拖地都是有意識讓自己靜心的時刻。這樣在家務活里積累出來的心理能量,就可以運用到關鍵時刻。
九、佛陀的身體在走動,心卻是安定的。
回到內在的靜止點,覺察你腦海里那些念頭,情緒,想法。每天花三分鐘時間靜心:三分之一觀念頭,三分之一觀呼吸,三分之一觀當下的環境。
十、向死而生。
「 我是誰?」問問自己,「我到底想要什麼?我能夠做什麼?」它是光,會照亮我們的日常。
格魯派的創始人宗喀巴認為「念死是摧毀一切煩惱惡業之錘」。很多人焦慮有可能是:他很長時間以來做的不是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
他沒有方向感,看不到希望。尤其自我實現越高,越容易緩解死亡焦慮。
當然,當你焦慮到失眠掉發,無法控制時,還是去看心理醫生吧,這也許跟你童年的某些負面經歷有關。因為焦慮處理不好,就容易抑鬱,抑鬱久了,後果你是知道的,而通常的情況是是先焦慮後抑鬱。
你很有可能照著我的總結,訓練自己,遇到事情還和我的棉簽事件一個反應。
你也會疑惑,嗯?你作為心理工作者,遇到突發事件都那麼焦慮?懂那麼多,好像沒起到作用啊?
嗯,你說對了一半,因為成長就是如此:後退,前進,後退,前進......
但訓練後的後退它也是進步。你的習慣性反應要打破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雖然漫長,但非常值得。
當下練習,當下就是收穫。有位心理學家說過,不結婚十次,你就不要當婚姻諮詢師。
而我想說,不焦慮100次,你就不要去研究焦慮。而這大概是我第60次焦慮發作吧,等我到100次的那一刻吧。還有,依法不依人。
張德芬說過,《當下的力量》作者埃克哈特.托利,他走路時頭和身體往前傾,並沒有活在當下,但他的作品整個在談活在當下的力量,是我看的第一部驚醒我的身心靈作品。
所以,只要我的無私分享讓你體驗到價值就可以,不用看我。
作者簡介:素心,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專欄作者,心理諮詢師、婚姻諮詢師,催眠治療師,在心理學領域十年時間。閱讀成癖,熱愛寫作。愛金錢更愛生活,愛城市也愛鄉間,每年會選擇一段時間,去鄉間隱居一下,和自己相處,肆意讀書、用心寫作。曾經舉辦過多次心理學講座,喜歡以文字的方式普及一些有用的心理學知識,讓大家受惠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推薦閱讀:
※孩子的專註力問題。解決問題的具體邏輯
※分心時代的深層思考,讓自己更專註的成長
※『攝影師訪談』Mary Ellen Mark:專註,有夢想,不妥協
※放下目標,專註行動
※家長必讀:如何培養孩子的專註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