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狼歸來 戰後德國潛艇的早期發展

聯邦德國最早的潛艇部隊

德國潛艇, 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佔據了一個顯赫的地位, 從一戰的無限制潛艇戰, 到二戰時的群狼戰術, 憑藉其鮮明的技術特點, 創新的戰術應用, 屢屢取得驕人戰績, 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大戰的進程, 兩次震撼了世界, 在戰爭歷史的汪洋大海中留下了一道蜿蜒曲折卻又經久不息的航跡。

然而, 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硝煙漸漸散開,德國潛艇, 這些被稱作海狼的戰爭利器, 也隨之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此後很長時間內, 它們只是作為一個戰爭傳奇而存在於人們的記憶之中。 另一方面, 戰後潛艇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 跨入了核子時代, 東西方兩大陣營的新型核潛艇成為人們注目的焦點, 曾經無限榮光的德國潛艇被人們所遺忘。

直到209級常規潛艇的出現, 才使人們重新關注起德國潛艇的發展, 並且驚訝的發現, 這個典型的"德國製造"已經遍布全球, 出沒於各個大洋之中, 德國潛艇憑藉出色的外銷成績, 又一次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這一切似乎是在不經意間發生的, 不過, 在此之前, 還存在一個不可跨越的時段, 那段時間裡, 重生的聯邦德國海軍經歷了老舊潛艇的打撈重整, 試驗潛艇的服役, 多種新型潛艇的研製等諸多事件, 戰後德國潛艇由此逐步發展起來, 這是一個艱苦科研的時期, 這是一個犧牲探索的年代, 這是一個海狼歸來的傳奇。

01折戟沉"鯊"——戰後德國首批潛艇240級

1945年5月5日, 隸屬於第三帝國海軍第四潛艇支隊的U-2365號潛艇在一次盟軍的空襲中受損, 之後不久, 根據鄧尼茨的命令, 艇長克里斯蒂安森指揮艇員將U-2365號自沉于丹麥卡特加特海峽靠近安霍爾特島附近的水域。

時隔11年後, 1956年6月, 位於漢堡的貝克爾多夫沉船打撈公司獲得了一份特殊的合同, 合同要求該公司組織力量前往卡特加特海峽, 去打撈一艘在二戰期間沉沒的原第三帝國海軍潛艇。 打撈行動很快的在卡特加特海峽展開。 靜靜地躺在水下50米海床上, 等待重見天日的正是原帝國海軍U-2365號潛艇。 在打撈船約翰貝克爾多夫號的成功運作下, 打撈工作進行得很順利, 更振奮人心的是, 當U-2365浮出水面, 人們驚奇的發現, 整艘潛艇相當完好, 僅就外觀來看甚至堪比新艇。 在之後進行全艇勘查時, 技術人員發現, 當初潛艇沉沒的時候, 部分泄漏出來的油料附著在潛艇上, 無形中形成了一個保護層, 使得潛艇上的金屬部件得到了很好的防護, 由此這艘棲身在海底超過10年的潛艇依然處在一個相當良好的狀況之下。因為打撈出水的U-2365號潛艇狀態出人意料的好, 使得之後在基爾的霍瓦爾特船廠進行的翻新改造工作顯得比較輕鬆, 只有少數部件, 例如配電板, 電動機等需要更換, 整個工程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完成, 花費也只有區區250萬馬克。 翻新之後的U-2356被命名為U Hai, 意為鯊魚。1957年8月15日, 德國的潛艇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伴隨聯邦德國海軍的新生, 戰後德國的第一艘潛艇, 重生的 U Hai, 鯊魚號正式進入聯邦德國海軍序列, 編號S170。 鯊魚號基本保留了XXIII型潛艇的原貌, 只有聲納裝置是新裝備。 潛艇隨後交付基爾的艦艇測試單位進行測試, 在1957年到1958年之間進行了廣泛的水面及水下航行試驗, 試驗表明, 潛艇的性能良好, 同時為保安全, 潛艇最大下潛深度應當定在60米。

S170 鯊魚號潛艇

1956年8月, 另外一艘XXIII潛艇也被打撈出水, 同樣交給基爾的霍瓦爾特船廠進行翻新改造, 略晚於鯊魚號, 這艘被重新命名為U Hecht S171,狗魚號的潛艇, 也在1957年10月1日加入聯邦德國海軍。

S171 狗魚號潛艇

三年之後, 1959年8月1日, 聯邦德國在諾伊施塔特建立了第一支潛艇訓練部隊, 鯊魚號和狗魚號作為首批訓練潛艇加入了這支隊伍。 實際上, 早在兩艘潛艇還在基爾進行測試的時候, 就已經開始培訓年輕的海軍潛艇艇員了, 當時, 這批年輕的水手在曾經參加過二戰的老潛艇艇員的指導下, 學習了基本的潛艇操作規範。

為了延長這兩艘頗有年紀的老潛艇的使用壽命, 布洛姆·福斯公司受命對它們進行進一步的改造。 在1962年到1963年期間, 兩艘潛艇接受了大規模的改造, 艇身加長了1.5米, 另外建造了一個全新的低矮但體積較大的指揮圍殼, 用以容納新的設備, 並且使得潛艇在通氣管狀態航行時只有1.35米的高度露出水面。 對於指揮圍殼的改造造成了一個缺陷, 即當潛艇在海況不佳的水面航行時, 容易形成海水倒灌入艙的情況, 這為1966年鯊魚號的沉沒埋下了禍根。 在這次改造之後, 鯊魚號和狗魚號的排水量達到了240噸, 隨後被重新命名為240型潛艇,在1963年重新恢復服役。 兩艘潛艇依舊作為訓練潛艇, 培養新的潛艇軍官與水手。 服役期間不能說一帆風順, 曾經發生過被拖網漁船的拉網纏繞而不能脫身的事故, 可以說, 在潛艇的操作上, 年輕的聯邦德國海軍還遠未達到純熟的地步, 但這樣的情況沒有得到重視, 潛艇訓練的強度日益增大, 以滿足擴軍中的聯邦德國海軍對潛艇人才的迫切需要。 隱患由此產生...

改裝了指揮圍殼後的鯊魚號

1966年9月14日, 晚間6點45分, 鯊魚號潛艇消失在赫爾果蘭海域的狂風暴雨之中, 當時鯊魚號正在執行一次編隊航行訓練任務, 航行的目的地是蘇格蘭的阿伯丁。 編隊之中還有鯊魚號的姐妹艦狗魚號, 新建的201級 U 3 號潛艇, 以及另外兩艘軍輔船雪崩號和信風號。 直到次日的早晨7點32分, 鯊魚號的沉沒才被正式確認。 一艘英國漁船, 聖馬丁號通過無線電通知當局, 他們在海中救起了一名德國海軍 S170 號潛艇的艇員。 這名艇員就是鯊魚號的隨船廚師, 海軍一級下士希爾波納戈, 他當時已經在海水中浸泡了14個小時。 他也是整個事故的唯一倖存者, 另外19名艇員都在事故中喪生。

事故發生之後,再次被打撈上來的鯊魚號

在確認鯊魚號失事之後,雪崩號在英國與美國海軍軍艦的協助下利用聲納系統確認了鯊魚號的沉沒地點。 21日, 鯊魚號從46米深的海底被打撈上來, 隨後運送到埃姆登進行勘查, 以確定沉船原因。 23日, 初步的鑒定結果表明, 一系列的機械與人為失誤導致了鯊魚號最終的失事,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 潛艇圍殼上的通氣管裝置安裝方式不當, 使得潛艇在水面航行狀態下被海水倒灌入艙, 海水在輪機艙積累而沒有被發現, 在進水量達到一定程度後, 海水進入其他艙段, 艇體失去平衡, 艇長在最後時刻命令棄艇,20名艇員中的13人有機會退出潛艇, 但是無奈暴風雨的力量太過強大, 最終只有一人獲救。 作為聯邦德國海軍歷史上空前絕後的艦艇損失事故( 鯊魚號是聯邦德國海軍建立至今唯一一艘在服役時沉沒的艦艇 ), 鯊魚號的沉沒對當時尚處於重建中的德國海軍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導致聯邦德國國防軍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軍備重整進程, 並在隨後加強了裝備設計的審核把關, 以及國防軍士兵軍事素養的培養。 40年後, 德國海軍艦隊指揮官, 斯特立克將軍在悼念鯊魚號沉沒的儀式上, 將這個事件作為聯邦德國海軍歷史上的轉折點, 稱它既是一次不幸, 也是一個新的起點, 正是這次災難警醒了德國海軍, 使得海軍之後的發展能夠在一個更為嚴謹的氛圍下展開, 並且能夠逐漸步上正軌, 頗有一點塞翁失馬的感覺。在鯊魚號事故發生兩年之後,狗魚號也退出現役,240級潛艇的服役紀錄也隨之終結。 伴著幾許悲情, 曾經顯赫一時的海狼重新回到德意志海軍序列之中。 240級經歷過二戰的洗禮, 承受過覆沒的悲痛, 同時卻開創了德國海軍潛艇部隊的新紀元。

02 幾經浮沉——241級威廉·鮑爾號試驗潛艇

聯邦德國海軍重整潛艇力量的第一步, 重建兩艘240級小型潛艇, 並且著手人員培訓的計劃已經付諸實施。 下一步的目標自然是建造新型潛艇, 在新潛艇建造之前,與新潛艇相配套的設備必須有一個合適的載體承載, 用以進行試驗, 而聯邦德國海軍手頭僅有的兩艘小型潛艇顯然不足以擔負這個任務。 於是, 德國國防部決定打撈另一艘二戰潛艇, 並對其進行改造以作試驗用途。 這次被選中的是, 原XXI級,U-2540號。 U-2540號, 作為大戰末期建造的XXI級潛艇, 並沒有參加過戰鬥行動, 僅僅在進行了一次訓練航行之後, 就在1945年在靠近富爾森堡的地方自沉了。 誰能想到, 這艘沒見過世面的菜鳥潛艇能夠在事隔多年後重出江湖一展身手。1958年, 打撈出水後的U-2540被送到位於基爾的霍瓦爾特船廠翻修, 在此之前, 霍瓦爾特船廠已經完成了兩艘中古潛艇, 鯊魚號和狗魚號的翻新工作, 在這方面可謂行家裡手。 在U-2540整修期間, 船廠給予它Wal, 鯨魚的代號。 改建的重點在於安裝新的柴-電推進設備, 這套設備是為計劃中的新型潛艇, 即201級潛艇準備的。 另外, 潛艇的指揮台圍殼也做了整形, 使其內部空間更大。 1960年9月1日, 在完成改建工作之後, U-2540被命名為Wilhelm Bauer威廉·鮑爾號, 正式移交聯邦德國海軍服役, 加入位於諾伊施塔特的海軍潛艇訓練支隊。 北約編號Y 880。在確定威廉·鮑爾號完全恢復了航行能力之後不久, 就再次返回船廠, 進一步的安裝實驗設備, 新裝備包括新型的陀螺羅盤, 速率計, 回聲記錄器, 魚雷發射管等。 隨後就展開了廣泛的實驗航行, 主要是為新型潛艇的建造測試設備。 同時, 也進行了潛艇戰術運用方面的試驗, 比如, 1961年間, 威廉·鮑爾號試驗了III號和IV號魚類發射管裝載與放置水雷的能力, 1962年, 開展潛艇救生以及通過魚類射管施放蛙人的試驗?1962年4月20日, 第一艘201級潛艇服役, 很多在威廉·鮑爾號上得到充分驗證了的裝備得以在新型潛艇上運用。 本來, 作為實驗艇的威廉·鮑爾號可以就此退役, 接下來的試驗任務可以交由新型潛艇來完成, 然而, 因為201級潛艇的非磁性合金艇殼出現問題, 不能正常服役, 威廉·鮑爾號被要求繼續服役, 以完成新的試驗航行任務。 為此, 威廉·鮑爾號再次回到船廠進行改造, 這次, 安裝的是新的主動聲納系統, 同時潛艇通氣管也進行了改造, 改造從1964年4月持續到1965年1月。 隨後威廉·鮑爾號重新投入到實驗航行中。

打撈出水時的 U-2540

1967年初,威廉·鮑爾號經歷了其服役後的第一次險情, 當時, 該艇正在埃肯弗爾德灣水面航行, 大約10噸的海水經過通氣管進入到潛艇的柴油機房( 不禁讓人想起鯊魚號沉沒當時的情況 ), 繼而將裡面的管線淹沒。 潛艇隨後坐沉海底, 艇員開始排除海水, 作重新上浮的準備。 與此同時, 被海水浸泡的管線出現了短路, 在發動機艙引發了火災, 好在艇員處理及時, 將火災迅速撲滅。 隨後該艇重新上浮, 並且依靠本身的動力駛回了埃肯弗爾德。 ( 題外話, 241級潛艇的名字威廉·鮑爾, 是一位德國潛艇製造工程師的名字, 這位德國潛艇的先驅, 不僅製造了德國第一艘現代意義上的潛艇, 更是在一次潛艇試驗航行中, 在潛艇意外沉沒後, 依靠冷靜的頭腦與豐富的潛艇航行知識, 成功逃生, 成為歷史上潛艇沉沒事故中安全逃生的第一人, 他所創造的「注水調壓法」至今仍然是各國潛艇艇員離艇脫險的基本方法之一。 用其名字命名的241級潛艇能夠在服役過程中屢屢逢凶化吉, 也真是對得起他的名字了。 ) 之後進行的調查顯示, 潛艇的通氣管裝置進水引發了這次險情, 同時, 潛艇內部管線的保護層脆而易碎, 電線在與海水接觸後形成了短路。 潛艇隨後被迫進行了為期7個月的維修。 在經歷了1967年的險情, 完成整修之後, 威廉·鮑爾號重新投入使用, 檢測了新的通氣管裝置, 以及主動聲納設備等。 隨後在1968年4月20日退役。 這是這艘潛艇第二次離開德國海軍部隊。

威廉·鮑爾號的故事並沒有那麼快的終結, 僅僅兩年後, 它又被重新起用, 伴隨一個新的身份——"平民潛艇"。 當時, 德國海軍的重建步伐越來越快, 相應的物力人力資源也緊張起來, 既缺乏堪用的試驗潛艇, 也沒有足夠的海軍人員可以投入試驗航行的任務, 因此, 海軍當局在再次起用威廉·鮑爾號的同時, 決定僱傭非軍事人員來駕駛這艘試驗潛艇。 所以, 在威廉·鮑爾號1970年5月恢復航行時, 艇上搭載的全是平民身份的艇員。 在接下來的數年裡, 威廉·鮑爾號就在平民船員的駕駛下進行試驗航行, 主要的目的是測試新型魚雷及其火控系統, 期間還曾經作為目標艇測試魚雷的索敵功能。 此外威廉·鮑爾號還兩次前往挪威進行測試。

威廉·鮑爾號畫作

在長時間的試驗航行中, 威廉·鮑爾號又遭遇了兩次比較嚴重的事故。 第一次是在1978年, 與呂特堰絲(Lütjens)號驅逐艦發生碰撞。 第二次事故則更為嚴重, 1980年5月6日, 與驅逐艦Z3發生碰撞, 潛艇上層建築嚴重損壞, 預計造成的損失達3百萬馬克。 這次事故造成潛艇不能繼續航行, 於1980年12月回港後, 就一直停放在船塢之中。 1982年3月15日, 在隆重的儀式之後, 威廉·鮑爾號正式退役, 這艘堪稱元老級的潛艇終於結束了它的戎馬生涯。

現在已經成為博物館的威廉·鮑爾號

作為德國新海軍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艘潛艇, 威廉·鮑爾號在退役之後還是被保存下來, 作為博物館向公眾開放, 從1983年起至今一直靜靜的躺在不萊梅港老港內享受著老海狼的退休生活。

03 匆匆過客——201, 202級潛艇

1962年4月20日, 聯邦德國海軍的第一支潛艇艦隊正式成立, 這支新生的部隊裝備的就是最新建成的201級近海巡防潛艇。 延續德國海軍的傳統, 第一艘201級潛艇被賦予編號U1, 即U-Boot1, 潛艇1號, 標誌著聯邦德國海軍潛艇戰鬥力的正式形成。 同年5月和7月間, 另兩艘同級潛艇,U2, U3號也相繼建成服役。 伴隨3艘潛艇同時服役的還有幾艘保障艦隻, 以保證艦隊擁有完整的戰鬥力。 值得一提的是, U3號艇在進入德國海軍服役之前, 曾經被租賃給挪威海軍, 做測試用途, 為期一年, 這為稍後兩國間展開的廣泛的潛艇製造與使用合作打下了基礎。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 在第一潛艇艦隊組建後僅僅一年, U1和U2號潛艇就不得不退出服役。 原因是, 在例行的檢查中發現, 兩艘潛艇的非磁性合金艇殼出現裂縫, 而這種非磁性合金正是聯邦德國海軍專門為其新型潛艇研發的艇體材料, 曾經被寄予厚望, 德國海軍設想以此大大增強其新型潛艇的隱蔽性。 然而事與願違, 由於工藝上的不成熟, 使得這種材料在使用中很快的發生金屬疲勞現象, 最終不堪使用。 實際上, 在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 德國海軍都放棄了在潛艇上使用新型合金材料的嘗試, 繼而重新使用傳統的磁性鋼材來建造潛艇艇殼, 也算是德國潛艇製造業的一次重大挫折。

201型潛艇

在201級的U1, U2被迫退役後, 這兩艘潛艇的編號被賦予新建造的兩艘205級潛艇, 在1967年重新起用, 相同編號不同級別的兩艘潛艇重新出現在德國海軍序列之中, 德國海軍第一潛艇艦隊的主力也由改進後的205級擔當, 但這已經是後話了。另一方面, 1961年, 為了進行小型潛艇安裝新型聲納系統的試驗, 由呂貝克工程設計所設計, 位於不萊梅的阿特拉斯船廠為德國海軍建造了兩艘小型潛艇, 稱為202級。 202級潛艇只有23.1米長, 排水量只有100噸, 乘員6人。 第一艘202級被命名為漢斯·特科爾號, 第二艘命名為弗里得里希·舒勒號, 與之前的威廉·鮑爾號一樣, 這兩艘潛艇的名字也來源於德國著名潛艇工程師, 如此的命名方式, 也凸現了這兩艘潛艇的試驗性質。 作為與當時並行發展的"大型"潛艇, 即201級潛艇, 相對應的小型艇, 德國海軍原意用202級這樣的小型潛艇擔負海岸巡邏與近海偵查的任務, 所以試驗了小型潛艇安裝大型聲納裝置的可能性, 同時配備350馬力的柴油機, 以及27馬力的電動機作為低速行駛時的動力, 原計劃裝備60艘同型潛艇。 但是, 如此小型化的潛艇, 一方面適航性能很差, 另一方面, 內部過於擁擠, 不適合長時間的航行, 在一段時間的測試後, 202級潛艇被證明不適合在海軍服役。 因此, 僅僅一年後, 兩艘202級潛艇就退役了。 為建造這兩艘潛艇所花費的3000萬德國馬克付諸流水。

201級潛艇在聯邦德國海軍中完全稱得上是曇花一現, 來去匆匆之間, 除了兩個有著特殊意義的編號, U1, U2, 其他留下的就只是技術上的困擾與憂思。 202級袖珍潛艇的服役更是如白馬過隙一般, 不被人所記得。 這兩型不甚成功的潛艇, 使我們看到, 即使是德國這樣一個擁有潛艇建造與運用傳統的老牌工業強國, 在潛艇工業的現代化道路上也不是一帆風順的。

04 東方插曲——民主德國潛艇計劃

二戰之後, 在蘇聯的扶持下, 與聯邦德國並存的民主德國也曾經計劃為其海軍部隊裝備潛艇。 因為嚴格的保密制度, 東德的潛艇計劃長時間來不為人所知, 只是鐵幕之後的一段小插曲。 實際上, 早在1952年, 民主德國就已經在薩斯尼茨開始培訓潛艇艇員與指揮人員, 整個行動的展開甚至早於聯邦德國的類似計劃。 培訓教官主要是原第三帝國海軍的低級軍官, 其中不乏參加過實戰的老水手。 當然, 整個培訓過程還是在蘇聯顧問的監督下進行的。 1952年11月12月間, 第一批合格的潛艇軍官與操作人員畢業, 這些人當初都是作為志願人員加入民主德國海軍的。民主德國準備在1953年的夏天開始組建其潛艇部隊, 原計劃接收5艘由蘇聯海軍轉交的原第三帝國VII C型潛艇, 以及2艘蘇制M(Maljukti「瑪留卡」)級近海潛艇。 另外, 還打算打撈兩艘帝國海軍的潛艇U1308(Typ VII C/41)和U2344(Typ XXIII), 以進一步加強潛艇部隊的實力。 雖然從1952年中旬起, 東德就已經開始在薩斯尼茨建造適於潛艇駐留的錨地, 但是整個計劃最終還是被棄置了, 表面上是出於財政原因, 實際上還是因為蘇聯方面的壓力, 蘇聯並不願意看到民主德國的海軍力量過快的建立起來。 蘇聯國防部長馬林諾夫斯基元帥關於這個問題的講話很能說明蘇聯方面的態度, "德國人是建造潛艇的工兵, 現在他們應該將他們的注意力轉到為整個社會主義事業做出新的貢獻上來了。" 民主德國的潛艇計劃由此無疾而終, 此後也始終沒有裝備過潛艇兵器。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創新人才早期培養五問
清早期文人畫派
著名歷史學者蒙曼考察禮縣秦早期文化

TAG:德國 | 發展 | 潛艇 | 歸來 | 早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