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戰神到財神的跨界統合



三國時期,蜀漢名將關羽就以忠義勇武著稱。史書《三國志》記述關羽匹馬刺顏良:「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記述關羽刮骨療毒:「羽嘗為流矢所中,貫其左臂,後創雖愈,每至陰雨,骨常疼痛,醫曰:「矢鏃有毒,毒入於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後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醫劈之。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於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三國志》作者陳壽評「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程昱、郭嘉、傅干稱關羽「萬人之敵」、「勇而有義」,周瑜稱關羽「熊虎之將」,劉曄稱關羽「勇冠三軍」。

史書記載,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之後,「羽威震華夏。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

清代史學家、文學家趙翼在其所著《廿二史札記》就說「漢以後稱勇者必推關張」。趙翼還列舉了史書以關張自比或類比的事例,諸如:晉劉遐每擊賊,陷堅摧鋒,冀方比之關羽、張飛。(晉書遐傳)宋檀道濟有勇力,時以比關羽、張飛。(宋書道濟傳)崔延伯討莫折念生,既勝,蕭寶寅曰「崔公,古之關張也。」(魏書延伯傳)等。趙翼評道:「可見二公之名,不惟同時之人望而畏之,身後數百年,亦無人不震而驚之。威聲所垂,至今不朽,天生神勇,固不虛也!」

關羽死後,關羽的人格魅力及影響力絲毫不減。據歷代續修的《當陽縣誌》載,關羽下葬後,荊州民間年年為關羽掃祭,所謂「邦人墓祭,歲以為常。」

南北朝時期,關羽成為江陵城守護地方安寧的「城隍神」,《北齊書?慕容儼傳》記載:「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號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禱。於是順士卒之心,乃相率祈請,冀獲冥佑。」

關羽時常顯靈助戰、大破敵軍的神異事迹,被唐代董侹在《荊南節度使江陵尹裴公重修玉泉關廟記》中記載下來:「昔陸法和假神以虞任約,梁宣帝資神以拒王琳,聆其故實,安可誣也。」這是關公顯靈助戰的最早的碑文記載。

董侹是中唐文壇的常德名士,與詩聖杜甫等都有詩文唱和。杜甫就曾寫有《別董侹》的五言古詩。劉禹錫是董侹的好朋友。董侹以疾過世後,劉禹錫在為其所撰的《墓誌》中稱他「道愈富而室愈貧,志甚修介知甚寡」,表明了作者對他的道德學問的讚賞。

北宋時期,面對遼兵、金兵的進犯,北宋朝廷急需一位忠勇的軍人榜樣作為軍神以激勵將士勇猛作戰。宋徽宗認為關羽的「忠勇義氣」,可以激勵士氣和民心。宋孝宗敕曰:「生立大節,與天地以並傳;沒為神明,亘古今而不朽。」在宋王朝的褒崇下,關羽成為既能以忠勇義烈對抗金兵,又能以忠義氣節相號召的人間楷模,同時又是求雨祈晴、拯救生靈劫難護國佑民之神。宋徽宗曾連續三次追封關公,最後一次的封號是義勇武安王。

北宋元豐三年(1080)的山西沁縣的關廟碑刻,記錄著威勝軍一旅參與抵抗交趾時受到關羽率陰兵護佑的情景,並追溯到狄青平定儂智高時的情形。這是依託佛教戰神毗沙門天王的神話傳說轉化而成的。由此關羽取代唐朝軍隊崇拜毗沙門天王的傳統成為中國軍隊的「軍神」。

宋朝大中祥符七年,解州鹽池發生災變,水不生鹽。解州是關羽的故鄉,宋代解池鹽池的鹽業收入一度佔到朝廷年財政收入的六分之一,其收入對於對抗西北的西夏和北方的遼國的軍需開支都至關重要,宋朝廷對此也極為重視。宋真宗遣使至解州城隆廟祈禱,夢中得知是蚩尤作怪,遂派人詔龍虎山道士張繼先張天師收伏蚩尤。張天師祈請關羽顯聖,關羽領陰兵陰將,在鹽池與蚩尤大戰七日,斬殺蚩尤,使鹽池水復生鹽。崇寧三年(1104),朝廷封贈「崇寧真君」。

蚩尤本是中國遠古神話中的戰神,《魚龍河圖》說,黃帝在降伏蚩尤後,使之制八方,甚至在蚩尤死後,天下紛擾時,用其像也能「八方萬邦皆為殄服」。秦代,蚩尤以「兵主」神位享受祭祀,其地位頗為顯赫;漢高祖劉邦初起時,「祠蚩尤,釁旗鼓」,等到他四年後平定天下,又「令祝官立蚩尤祠於長安」。

但到了宋代,關羽顯靈助戰的傳說越來越廣。「哲宗紹聖二年五月,賜額『顯烈』;徽宗崇寧元年十二月,封武惠公,大觀二年,進封武安王。」武安王名號的加封,顯示了對關羽義烈勇武精神的推崇。

與蚩尤相比,英武善戰又講求忠義、俠義心腸、護國佑民的關羽更易受處在戰爭劣勢的宋朝人所喜愛。宋人鄭咸在《元祐重修廟記》中說:「然皆謂侯英武善戰,為萬人敵耳,此不足以知侯也。……苟不明忠節大義,孰肯抗強助弱,去安而即威者?」

成書於宋元年間的《大宋宣和遺事》元集,是目前最早記述這個故事的,被視為《水滸傳》祖本。元雜劇《關雲長大破蚩尤》的出現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以關羽來取代蚩尤,使關羽名正言順地成為新一代的戰神。

元至正十三年(1353)頒發「關廟詔」封關羽為「齊天護國大將軍、檢校尚書、守管淮南節度使,兼山東、河北四門關招討使,兼提調諸宮神剎、無分地處檢校官、中書門下平章政事、開府儀同三司、駕前都統軍、無佞侯、壯穆義勇武安英濟王、護國崇寧真君。」

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敕封關公「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自是相沿有關帝之稱」。

明清時期,全國各地大建關廟,供奉「軍神」「戰神」關公,關公也常顯聖助戰,大顯神威來克敵制勝、護國保民。以建立關廟作為一方保障,大小武臣,非關公的忠勇而不能威示;遠近屬國,非關公的威靈無以震懾。關公也成為與文聖孔子齊肩的中華武聖,對關公的崇拜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此為後話。

隨著宋朝廷對關羽忠勇義烈、精忠大節的推崇,民間的關公信仰也日趨炙熱。

北宋時期,理學大放光彩。理學建立後,依傍《春秋》闡發義理,宋儒將理學思潮融入《春秋》經解,使儒家的價值理念賦予了歷史的鮮活生命力。南宋儒家理學大師朱熹奉蜀漢為正統,而《三國志》明確記載關羽好《春秋左氏傳》,諷誦略皆上口。關羽熟讀左傳春秋,又忠勇義節、志存漢室,兵敗之際英勇不屈,大義歸天的偉岸形象,自然而然成為宋儒理學及朱熹等人標立的英雄楷模。

宋儒承襲朱熹之論,宋代碑記中不僅推崇關羽的忠烈神武,還首先將關羽生平概括為「義」,即所謂:「此豈不知義者之所能為乎?孟子曰:『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神之義勇,充塞宇宙,今至亦有生氣,遂使鯨浸之南,龍朔之北,旃卉之俗,咸知敬事雲長,天馬恍惚見之,此豈區區禍福而能若是耶。」

這種觀念,後來亦為清人毛宗崗評點《三國演義》中以關羽為「義絕」所本。

從宋朝開始,在需要提倡忠勇節義的地方,關公都起到英雄榜樣的示範作用。因為關公曾經擔任馬弓手,如同現在的機動警察,而成為警察、典獄行業膜拜的祖師爺。這就是關公為何又被稱為「世界警察之父」的緣由。除了衙門獄吏,武館、鏢局、駝幫、商幫等,都是極需團結和尚武的行當,都紛紛效仿奉關羽為本行業的祖師爺。所以從宋朝開始,忠義武勇的關羽成了全部武行及商幫的祖師爺。

古時有幾種人需要在土地上自由流動:如軍人是為了衛戍土地的需要,讀書人是為了博取功名的需要,商人則是為了商品交換的需要。最早的商人據說是商朝遺民為了維持生計,在土地上東奔西跑,進行商品交換,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固定職業,這就是商人。

商人有行商與坐商之分。但在當時物資匱乏、交通工具落後的年代了。商品的交換、商貿的發展,主要是由行商實現的。張騫通西域之後,陸上絲綢之路開通,路線是從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出玉門關或陽關、再經過今天的新疆進入中亞和西亞。漢武帝之後,還開闢了與南海諸國及印度半島等地交往的水上交通線,從事經常性的貿易往來,這就是海上絲綢之路。兩條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了商業貿易的發展。

隋唐時期,由於農業經濟的發展、手工業的進步,特別是隋朝時開鑿的貫通南北的大運河,促進了商品流通範圍的擴大。隋唐時期商業發達的城市,除黃河流域的長安、洛陽外,長江流域的揚州、益州也成為繁榮的商業城市。商貿繁榮,貨物山積,商賈雲集。

由於商人長途跋涉、低買高賣、遠走他方的商貿特性,使得商業始終是份高風險的行業。商人不僅需要經營的頭腦,也需要人身安全的保護,需要自行組成一種組織系統進行武裝護送,或者僱傭鏢師護送。有些是以同鄉關係結成幫的,如山東幫、山西幫、川幫、陝幫、徽州幫等。有些是因所販運的貨物種類結成的,如鹽幫、糧食幫。也有因運輸工具而結的,如車幫、馬幫、船幫。

關羽的忠勇義烈,威靈赫赫的戰神形象給了商人們極大的勇氣和信心,關羽也因此成為商幫的保護神。尤其唐朝安史之亂以後,社會結構和經濟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關中水利受到嚴重的破壞,關中糧食供應不足。唐王朝的首都長安和東都洛陽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上上下下都依靠著江南運送來的糧食,所以全國有數百萬人投入到了江河運輸業組成了漕幫。漕幫是當時官方貿易和私人買賣需要數量最龐大的運輸隊伍。

漕幫將負責漕運的船家組織到一起,漕幫信奉關羽的義烈神勇、顯聖護民,也極力推崇關羽的忠誠義氣,於是就形成了類似現代的商會性質。宋元時期,大運河上最早出現的商旅護佑神祠——關尉神祠,就出現在徐州的呂梁洪上。據嘉靖《徐州府志》記載元代皇慶年間翰林學士趙孟頫所撰《關尉神祠碑記》云:

「廟成,奉牲酒者爭門而入,拜於軒陛之間者,至不能容。人之精神萃聚於此,又挾山川之氣以自壯,故禱焉輒應,每事必祝其靈赫。然享祀之至,愈久而愈盛。於此見忠義之士,雖千載遺烈,猶不泯也,豈不偉哉!」

這也是整個大運河漕運及後世所稱「江湖社會」祭祀關公最早的祠廟。

明朝初期,為防禦蒙古侵擾,明統治者在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一線,先後設置了九個軍事要鎮,並在此一線陳兵十萬,秣馬三四十萬。由於軍事的需要,山西北部形成了一個高額消費區。於是,山西的商人、地不足耕的和破產的農民,蜂擁而至,為戍邊將士操起販運各種生活必需品的生意。為解決軍糧,洪武三年(1370)頒行的「開中法」、弘治五年(1492)頒行的「開中折道」制,更加刺激了為數眾多的山西人走上了商路。這樣,山西在明代便湧現出了一批靠販糧販鹽發家致富的大商賈。隨著資本的日益雄厚,其經營範圍也逐步擴大,販賣絲綢、鐵器、茶葉、棉花、木材等,上至百貨,下至蔥蒜,無所不包。他們把購自全國各地的貨物集中,然後再行銷全國各地。

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山西商人的貨幣經營資本也應運而生。最初為當鋪,以後又有印局、帳局、錢莊。到清代乾隆年間,晉商開始興辦金融機構票號,經營存款、放貸、匯兌,也可以為官府代理錢糧。經過長期的經營和積累,晉商的財力不斷壯大,到清代時,資產達百十萬者不可勝數,晉商首富亢氏的資產多達數千萬兩。

明清兩代是晉商的鼎盛時期,晉商成為中國十大商幫之首。在中國商界稱雄達500年之久。

晉商們因為遊走天下,闖蕩江湖,需要彼此照應,共同面對困難,因此就經常仿照關公桃園結義,結成異性兄弟聯盟,並將關公忠義誠信的美德廣為流傳,形成了「以義取利」的晉商精神。富甲天下的晉商把關公作為出門在外的保護神,在晉商足跡遍布全國的山陝會館和山西會館的建築關廟,希望關公能夠保佑他們平安,彰顯晉商的關公文化精神,提升忠義誠信的商業品牌價值。

因為晉商在商業上的成功,其他各地生意人也紛紛效仿,人們就越來越相信,關公不僅是一位能夠保護平安的戰神,而且也一位能夠保佑財源廣進的財神。

直到今天,關公作為武財神的地位已經非常鞏固了,戰神與財神的形象已經融為一體,光芒萬丈,獨耀一方,威風凜凜。所有的關公信仰者都認為,關公代表了誠信的昭示與承諾,代表了忠心義氣、相互扶持,代表了商業道德和商業倫理的最高準則。在關公身上折射出的忠義誠信等文化精神迎合了商家及企業所需,成為他們向世人彰顯商業道德的一面鏡子。只有講誠信講義氣講品格,將人際關係,及商業道德倫理的關係處理好,就能得到財富。

信仰關公的商人主張以義取利、義內生財,關公作為武財神形象其實體現了商業倫理秩序和商業道德品質的追求。

關公文化彭允好2016.2.16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歷史上驍勇善戰的九大戰神,卻無善終,有五馬分屍的,凌遲的
古代死得最窩囊的十大戰神 楚霸王項羽上榜
不敗戰神,為功名利祿「殺妻棄母」現今還有一個縣以他命名
史上五大從未吃過敗仗的名將,戰神是如何煉成的
揭秘 | 薛岳的麥城:「抗日戰神」緣何淡出人們視線?

TAG:財神 | 戰神 | 跨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