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意義的社會探尋
提到「理學」,現在很多人會直接把它和封建糟粕聯繫起來,繼而批判它是「存天理,滅人慾」的封建思想,認為理學是「吃人的禮教」,壓抑人性、奴化人民、等級思想嚴重,現代的自由、民主、平等觀念相悖等。實際上,這是一種極其偏頗的看法。如果問一下發表這些意見的人,他們到底讀過多少理學的書,對理學有多少真正的了解,恐怕能給出滿意回答的人會非常非常少。
那麼,到底什麼是理學,理學的主旨又是什麼呢?張載說理學乃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道,為去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陸九淵認為理學是要「還我堂堂地做個人」。王陽明則將他的理學宗旨定為「致良知」。簡單地說,理學是一種人生哲學,是一種「極高明而道中庸」的人生智慧。而這種人生哲學強調的是人自身內在的道德本性,以及人在行為中應遵守道德規範,並進而在道德實踐中實現自己人生的價值和找到自己人生的意義。可惜,現代人對此已很隔膜。隨著國學熱及傳統文化的復興浪潮,我們很有必要去了解中國歷史文化中真實的理學。
一
一套由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向世陵主編,長春出版社出版的《理學學術叢書》面世。該套叢書面向廣大青年文化愛好者進行理學知識的普及。該叢書包括《理學與易學》、《理學與佛學》、《理學與道家道教》、《理學與社會》、《理學與現代新儒家》五部,從理學自身的發展、理學與其他文化的交融以及理學與社會的互動、理學與現代中國的關係等多種角度,深度挖掘了理學的實質及其影響,讓讀者對理學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理學與社會》一書由中國人民大學博士、天津大學講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訪問學者高會霞完成。這本書以理學發展歷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及最能體現理學特色的典故,結合理學內在的哲理,講述了理學在宋元明清時的社會影響,以及理學與社會互動的過程。
從宋代開始,理學作為一種新興文化,開始在社會產生重要影響。特別是明清時期,它上升為一種意識形態,對社會的方方面面具有重要作用,理學就如一把撐開的傘輻射到社會的各個角落。所以要真正理解理學,就需要從社會的角度來探索理學的意義。這本書的特色,就在於從社會百態中提煉出一些典型事例和社會現象,從哲學的角度進行剖析,讓讀者深層次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同時,引領讀者回歸歷史場景,從歷史的動態發展中感受社會的文化變遷,並體會時人的心理傾向及言行舉動。
現代新儒家的代表杜維明先生將理學劃分為道統、政統、學統三面。對於宋明理學家來說,理學和社會的第一意義,就在於道統與政統的關係,也就是儒家思想與政權的關係問題。這本書首先討論了這一問題,介紹了在理學自身的興變歷程中和政權的關係,尤其是理學內部的思想爭鳴以及由它引發的政治變革和爭鬥。其中,作者突出的是理學與皇權的道勢之爭,也就是理學家以「道理」來對抗皇權。應當說,理學中固然有意識形態的成分,但是在真正具有道統意識的理學家那裡,理學是具有批判現實意義的、代表了政治正義和社會公正的理論。在理學家們看來,他們的政治任務就是「格君心之非」。儘管是臣子,但他們認為自己真正的政治身份應當是帝王師,由他們來教導皇帝如何做好一個皇帝、如何治理國家。這實際上是要把政統納在道統之下,用道統來指導和糾正政統。比如朱熹始終以「正心誠意」教育皇帝,當別人指出這是皇帝並不喜歡的東西時,朱熹說:「吾平生所學,惟此四字,豈可隱沒以欺吾君乎?」
而代表著道統的理學,當然和學統有關係,也就是和社會教化有密不可分的關聯。理學家們實現自己學術理論傳播的場所主要是書院。只有通過對書院這個學術活動場所的考察,我們才能深切了解理學的發展脈絡,進而了解他們的學術活動及文化傳播活動。作者就是秉持著這一思路,為讀者詳細解釋了書院的產生緣由、使命以及理學家的書院生活。
二
這裡面涉及到了一個根本問題:理學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學問,而理學家到底是一批什麼樣的人?在宋明理學家自己看來,他們是以內聖外王為理想,對內聖外王進行理論思考和實踐活動的一批人。從內聖來說,理學家以古代聖賢為人格目標,通過確立仁義內在、人人都具有道德的本性,解決了成聖的根據問題;進而他們通過對古代聖人的討論,為如何做到聖賢確立了方法論。從外王來說,理學家積極入世,力圖有所作為,實現安邦治國、濟世利民的宏願。為此,他們在朝,積極言政,以糾正現實政治中的錯誤;在野,努力推行社倉制度與鄉約制度,並十分重視禮俗、家儀、宗族祠堂的作用,通過開辦書院、蒙童教育,進行一系列的文化普及工作。正是這後一方面的外王實踐活動,使得理學由士大夫群體開始普及到千萬百姓的生活之中,從而加強了理學的社會影響力,並最終使理學成為百姓身體力行的生活準則,甚至成為一種生活習慣,代代相傳。
不過理學真正影響到廣袤的中國大地的各處,還與官方最終把理學確立為意識形態分不開,正是因著政府的提倡,理學可以說對明清社會有了支配作用。明清以來,程朱理學作為官方學說,其影響已經擴散到社會的方方面面,並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從個人、家庭、鄉族到社會,無論是人們的生活方式、日常禮儀、行為準則、進退尺度,還是社會中的風俗習慣、褒貶輿論、審美情趣、社會心理等,到處可見理學的影子。陸王心學因為能切中人的心靈,擺脫更多外在不必要的條框束縛,直指道德的踐履和成聖的可能,所以在社會的普通民眾層面更是獲得了相當程度的歡迎。因此,理學對社會的影響是多維的、立體的:在教育方面,從官方的文教政策、官學制度到私學中的蒙童教育、書院,以及社會上的諭俗文、鄉約等民間教育,無不被理學思想所控制;在社會倫理方面,理學提倡的道德規範,被人們所廣泛接納,並成為人們內心最深處的信仰;在經濟方面,理學興起之後,社會上開始出現儒賈合流現象,也就是儒商現象,這在以前的中國歷史上是罕有的;而在醫學、體育等方面,理學為它們的理論增添了一些新的元素,從而促進了醫學和武術理論的發展、完善;在宗教方面,通過吸收佛道教思想而形成的理學,進一步要求佛教、道教主動迎合和吸納理學,從而促進了中國古代的三教合一趨勢。不過在這多方面的影響中,最重要的,也是一直持續到現在的,是理學、尤其是民間理學對中國民間社會的影響。
三
作者在書里專辟一章介紹了民間理學對民間社會的影響。民間理學是官方理學的蛻變與革新,是理學思想的新飛躍。從某種意義上說,民間理學是對官方理學的否定,這種否定性帶來了社會思潮的巨大變化,而這種變化甚至具有了顛覆性,進而對人們的心理、言行、生活都產生了重大影響。特別是明代中後期,在泰州學派的影響下,整個社會形成了一種思想解放的潮流,人們壓抑已久的情慾得到了極大的解放,被束縛的個性得到了極大的張揚,從而打破了官方理學的禁忌,形成了對官方理學的一種挑戰,甚至是一種反叛。
泰州學派人物大都個性獨立、另類、張狂,並帶有神秘色彩,這樣的個性特徵使他們備受矚目,並具有強大煽動力。而且,泰州學派崛起於民間,其創始人王艮本是鹽商的兒子,所以其學說及學風都帶有鮮明的平民色彩,與那些縉紳、士大夫探討的精深義理、玄妙本體之類的精英儒學不同。泰州學派立足於草根階層,宣講「百姓日用之道」,將「聖人之道」拉回到百姓日常生活之中,使得儒學理論平民化、世俗化,也更加簡易方便,接近群眾,從而在社會上掀起了一場平民儒學運動。在他們的言行帶動下,晚明時期萌發了一種以平等觀念和個性解放為特徵的人文主義思潮,這思潮進而衝決了程朱理學規範的綱常名教及禁欲主義,使得人性擴張,情慾解放,推動了晚明的文藝啟蒙思潮。
遺憾的是,這一思潮因為中國當時本身的土壤還不具備特別合適的條件,以及政治上明亡清興的變化,最終在清朝逐漸歸於平靜。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平靜只是表面的,它在等待著一個時機、一個新的刺激點,來重新迸發。與此同時,真正「殺人」的官方理學在清朝最終達到了它的極致,看一看《儒林外史》中對貞節烈女的記載,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清朝官方理學的慘刻與嚴酷。也正是在清朝,對理學的理性化反思,開始發生,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這種反思,一是對理學和明亡關係的探討,一是對理學和人的慾望的探討。前者由清初顧炎武、王夫之、黃宗羲、顏元等思想家完成,後者由清朝學術的學宗戴震進行。顧黃王等學者,以遺民的身份,懷著對沉痛歷史的刻骨記憶,進行了前所未有的反思,他們反對理學重視「理」「靜」的哲學,而強調「氣」「動」的哲學;反對理學家的空談過多,而強調「實事實功」;反對理學家中不顧基本學術規範而談理論的傾向,而強調要依據經典、根據證據探討問題。這樣一種反思,促進了清朝考據學的發生,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形成了以《明夷待訪錄》為代表一批由中國傳統的民本觀念向現代民主觀念過渡的著作,這實際上一定程度上已經開啟了中國走向近代社會的大門。而戴震在考據學的基礎上,批評了理學家很多研究的不正確,並進而提出了「道德之盛,使人之欲無不遂,人之情無不達」這一極具震撼力的思想,這是從學理上肯定了明代民間理學的認識,帶有極強的啟蒙色彩。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學者都曾經廣泛地學習理學和吸納理學的成果,他們的認識可以說是出於理學而又超於理學的,所以我們現在要進一步批評理學、超越理學,仍要了解理學。
《理學與社會》這本書以歷史為線索逐次展開,為讀者展現了宋元明清時期不同的社會風貌與理學的關係。該書的立意可以說是獨特而鮮明的。因為近人對理學的研究,或單純從哲學角度研究其哲學體系,或從史學角度記述其歷史發展,對理學與社會之間的互動關係缺乏梳理。而此書則結合史與哲,為我們描繪了一個活的社會畫卷。另外,該書的行文敘事也值得一提,作者的敘事方式生動而富有哲理,以事例與哲理相結合,深入淺出,讓讀者可以在一種輕鬆的氛圍中去了解理學,從而既有學術色彩又有文化普及功能。此外,該書的內容很豐富,輻射性強。以理學為線索,涉及到政治、經濟、哲學、倫理、教育、宗教、文學、藝術、醫學、社會心理等方面,既有綜合描述又有個案分析,點面結合,翔實凝練,精彩地折射出社會的不同層面及不同狀態,可以讓現代人對理學與古代社會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推薦閱讀:
※「最悲傷作文」背後的大涼山:地方社會轉型迷思
※男性性反應模式及其社會人文因素(2)
※致父母:社會才不會慣著你的孩子
※80後夫妻生二胎被強征71萬元社會撫養費|超生罰款
※吃人的驗貞方法:古代社會對女子的性摧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