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印度電影《起跑線》,講的全是中國家長的焦慮,也可能是中國教育的將來
最近印度電影是挺火的,比起《摔跤吧!爸爸》和《神秘巨星》這種勵志電影,《起跑線》更加貼近老百姓的生活,確切的說是北上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的家長的生活。
怎麼說呢?首先這部電影講的故事是這樣子的:印度的新晉土豪拉吉和妻子米塔,從社會底層一步步爬上中層,拉吉是靠做裁縫一步步成為了舊城區有名的婚紗設計師,妻子則上過大學但現在是家庭主婦。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可妻子卻陷入了深深的孩子擇校焦慮中。於是開始了漫長的擇校生活,先買學區房,然後參加各種學校面試,最後都落敗以後,只好假裝成窮人去搶佔窮人的25%的上學(名牌學校)名額。
(請大家注意海報中家長和孩子兩種狀態)
米塔期望孩子一定要上全市有名的學校,不然就會因此交不到朋友,交不到朋友就會不開心,不開心就會去吸毒。(不管什麼事情,米塔都會把女兒的結局想得很悲慘,也不知道這樣的焦慮從何而來)
老婆奴的拉吉為了不讓妻子這麼焦慮,於是同意給女兒找一個好的學校,開始了漫長的擇校長征路。
第一步,調研參觀全市各大名校,最後鎖定前十的學校
有的學校修的和五星級酒店一樣,有的學校還有馬術課,有的學校只要到了小學以後就可以申請英國的學校。最牛的學校,印度大多數政要、學術大拿、商界精英都是出自這所學校。
和中國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相同之處:所有家長對周邊的幼兒園、小學、中學的師資、硬體設施等了如指掌。
不同之處:最少提前半年就在調研,不會等到快到上學的前一兩個月才去了解,大多數家長在孩子出生前就規劃好了10年之後的事情。
第二步,學區房
和中國一樣,學校都是劃片的,好的學校只收附近幾公里以內的孩子。於是拉吉和米塔決定從他們從小生活的舊城區搬到高檔小區(他們鎖定的最好的那所學校附近)。搬進新小區以後才發現,他們和這裡格格不入,這裡同齡的孩子都會說流利的英語了,可他們的孩子連簡單的單詞都不會,並且遭到了同齡孩子的排擠。
於是找到了培訓機構,也就是早教機構。
和中國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相同之處:幼兒園以前,要上早教班,在家做好習慣培養,小學以前要上幼小銜接,不然上學後跟不上學習進度,英語班也是必須要報的。
不同之處:由於政策原因,學區房需要在名下多少年,除了房子有些學校還有戶籍要求、學區房房配額(不是所有學區房都有名額,有些名額早就被用了,買了也沒用)等等各種限制。
第三步,填寫申請表格
填寫申請表格很簡單對不對,可對拉吉夫婦來說並不簡單,因為這些名校的表格都是要用英文填寫的。倆人挑燈夜戰查字典,好不容易填好了卻全是錯的。最後在培訓機構的幫助下,找了一個作家幫忙填寫。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在填寫申請表以前,還有個拉吉凌晨去排隊領取申請表的戲。拉吉到了以後才發現前面已經排了幾十個人,有的人甚至帶了睡袋和礦泉水瓶(不是用來喝的,而是用來解決尿尿的問題)。
有沒有想起某個新聞,或者是你為孩子領取報名表的經歷?
相和中國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相同之處:都要徹夜排隊領取報名表。
不同之處:流程可能更複雜,例如朝陽區,需要在網上填寫報名報採集信息等,然後再去排隊領取報名表。
第四步:面試
電影中,首先是拉吉的女兒要面試,第一次面試的時候女兒害羞得躲了起來,直接被刷了下來。
不過後來經過培訓,女兒的面試基本能過,可在父母面試的時候又都被刷了下來。因為好的學校不只是考察孩子的資質,還要考察祖宗三代。爸爸媽媽是做什麼的?哪兒畢業的?甚至對著裝也是有要求。
全身logo的拉吉夫婦,直接被培訓機構的老師否定,後來找了一個時裝造型師幫拉吉夫婦改造形象。
學校面試家長的目的是家長對孩子學習的投入會不會多。
與中國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相同之處:好的學校確實對家長的綜合素質有要求,比如上海的某某小學對家長的胖瘦都有要求,考核家長的自我管理能力等。
不同之處:這又要扯到戶口的問題上來,對於本市戶口有保障入學的福利,只要是片區內適齡兒童,都可以上,而不是像印度一樣對貧困戶抽出25%的名額。
其實最大的不同是:
印度最好的教育資源都在私立學校,而中國最好的教育資源子在公立學校。但是在如今減負的政策下,說真的能難保證將來的優秀教育資源不會到流入私立學校,而好的教育資源將會被中產或者上流社會獨享。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推薦閱讀:
※熱門歐美電影
※黑暗騎士—克里斯托弗·諾蘭和他的科幻電影
※宇宙第一電影節果然裝*
※讓「惡評」消失,國產電影就不爛了?丨鳳凰評論
※《五十度灰/黑》愛的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