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經濟帶」研討會
「絲綢之路經濟帶」研討會
2014-07-07 鳳凰網大學問
6月27至28日,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承辦「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與未來:12國智庫論壇」。來自中國、俄羅斯、中亞五國、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美國等國的40多名智庫學者就「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與未來」等諸多議題進行閉門研討。鳳凰大學問作為合作媒體,發布研討內容,與廣大讀者分享。
楊恕:新疆這些年的穩定情況確實不太好,在投資環境上影響很明顯,但新疆局勢穩定要有明顯效果不是三五年之內可以做到的。第二亞歐大陸橋幹線約一萬公里,接通過程中,中國、中亞、俄羅斯等鐵路軌距統一面臨困難。絲綢之路經濟帶短期內有大發展是不太可能,然而是個可期待的目標,至少要制定一個30 年的規劃,分期分段來做。
詹尼斯·坎巴耶夫:「絲綢之路經濟帶」能否成功取決於上合組織能否轉型,從以安全為主要目的轉向同時追求深層次和全面的經濟合作。
亞歷山大·盧金:「絲綢之路經濟帶」並非是俄羅斯的官方計劃,俄羅斯更喜歡使用的術語是「歐亞一體化」。「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計劃可以在上合組織的領導下,成為該組織成員國多邊經濟合作的催化劑,但要與其他國際組織的類似項目相協調。
鮑里斯·古斯列多夫:俄羅斯或將中國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構想視為挑戰,原因不在於該構想具有反俄傾向,而是中亞地區曾作為蘇聯的一部分使得俄羅斯在心理上對該地區具有特殊情愫,將其視為自己的勢力範圍。
米爾左吉德·拉希莫夫:二十一世紀全球大國博弈將發生在中亞。從中亞角度看,最佳方案是在雙邊和多邊關係基礎上與俄羅斯、中國、美國、歐盟和國際機構建立強有力的對話與合作機制。
瓦赫杜拉·瓦希:在亞洲以「絲綢之路」為主題的計劃至少有五個,這些計劃若能通力合作,有所整合,可發揮「力量倍增器」的作用,支撐歐亞大陸乃至更廣闊範圍的經濟融合。
孫壯志:作為一種獨特的地緣經濟合作方式,絲綢之路經濟帶應該集互惠的利益共同體、共贏的發展共同體和開放的合作共同體於一身。
劉亞偉: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成功將有助於中國國內穩定,增強國際影響力,使中國在歐亞大陸的廣袤土地上擁有足夠的經濟權利。落實絲綢之路計劃也可以有效地回應美國的軸心轉向亞洲的政策,處理可能發生在東海與日本的衝突以及南海與東盟的衝突。
科加曼馬德·烏馬羅夫:對於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某些區域,不能採用自由貿易原則,而應為軟保護主義原則。同時,一定要警惕歐盟危機可能對絲綢之路經濟帶造成的破壞。
謝剛:中國同印度合作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計劃成功的必要條件,中印不聯手則絲路建不成。
艾麗娜拉·拜納扎洛娃:目前,中國至歐洲的貨物98%通過海路運輸。通過蘇伊士運河的海路運輸需要花費45天,而內陸運輸(過境哈薩克)則只需10天,時間縮短為原來的五分之一。
辛本健:在絲路經濟帶國內段建設中,應全面推動投融資體制改革、財稅體制改革、金融改革試驗等若干重點領域的改革,在沿線加大設立各類自由貿易園區、金融改革試驗區的力度,促進國內國際投資的便捷化、自由化。
以下是研討會內容精編: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面臨三大難題
蘭州大學中亞研究所所長楊恕:中國西北地域廣袤,人口平均密度低。從蘭州往西,先是經過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是個綠洲帶,人口比較少,然後新疆沿途基本是荒漠。加上經濟欠缺發展,這種自然條件和經濟情況形成城市經濟帶非常困難。另一方面,中亞五個國家總面積400萬平方公里,人口不到6000萬,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7人,鐵路經過這一段,大段是荒漠地區,同樣難以形成城市經濟帶。
除此之外,新疆這些年的穩定情況確實不太好,在投資環境上影響很明顯,但新疆局勢穩定要有明顯效果不是三五年之內可以做到的。
當然,還有阿富汗的問題。阿富汗一旦國內局勢大亂,有幾個重要的外移效應: 第一是毒品不可控。全世界的鴉片90%出自阿富汗。第二是恐怖主義對外輸出。阿富汗如果局勢大亂,恐怖主義肯定會往外擴散。第三是阿富汗難民。它們進入塔吉克、烏茲別克、土庫曼非常容易。
最後一大困難,是軌距統一問題和北極通道。第二亞歐大陸橋幹線約一萬公里,接通過程中,中國、中亞、俄羅斯等鐵路軌距統一面臨困難。中西貨運都要在沿途的換車廠頻繁換車軸、車輪,費時費力。目前這些問題仍然沒有解決。而北極通道的開通,對第二亞歐大陸橋存在負面影響。北極通道雖然是季節性通道,但在運輸時間和經濟成本上依然比第二大陸橋具有優勢。
現在的關鍵要加強對新疆等西北地區的經濟投入力度,提高該地區的經濟能力和對外交流能力。就新疆具體建設方面,有幾個可能實施的項目,如中巴鐵路線、中巴之間石油管線以及與吉爾吉斯斯坦的礦產合作等等。絲綢之路經濟帶短期內有大發展是不太可能,然而是個可期待的目標,至少要制定一個30 年的規劃,分期分段來做。
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需上合組織轉型
哈薩克管理經濟戰略研究院教授詹尼斯·坎巴耶夫: 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古絲綢之路曾是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洲際路線。它使古代中國、印度、波斯、阿拉伯、古希臘和羅馬文明可以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並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決定了人類發展的進程。它通過貿易路線的分支網路將中國商品從亞洲帶到西方,促進了沿途的和平與繁榮,而促進和平與繁榮正是上合組織的核心要義。
因此,「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概念獲得了組織所有成員的大力支持和積極響應。組織成員國可以在各領域加強務實合作、增加對話、增進互信、把合作議程從主要面向安全性問題擴展到包含深度和廣度的經濟合作。這意味著,上合組織將必須由主要充當地區安全的守護者轉型為一個基於強大軍事的政治和經濟兩個支柱的組織。
踐行「上海精神」,一定會實現「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目標,它將有效連接亞洲和歐洲市場,並將顯著促進沿途各國人民的共同發展和繁榮。
哈薩克是位於中國和歐洲之間的重要國家之一,同時也是中國經濟舉措的熱心支持者。哈薩克等國家都將秉持「求同存異」的精神,對絲綢之路沿途的經濟一體化給予支持。
俄羅斯對「絲綢之路經濟帶」有自己的計劃
俄羅斯外交學院副院長亞歷山大·盧金:由於「絲綢之路經濟帶」並非是俄羅斯的官方計劃,俄羅斯更喜歡使用的術語是「歐亞一體化」。
俄羅斯將中亞看作是一個同本國文化接近的地區。大多數中亞國家的政治制度比任何其它國家都更接近俄羅斯的政治制度。恢復俄羅斯與中亞間數十年的經濟文化聯繫完全符合雙方發展的利益。後蘇聯國家還計劃建立歐亞聯盟。儘管該聯盟的建立還沒有確定具體時間,但這一設想將成為「一體化」進程中一個更加深入且有價值的問題。
普京曾說,歐亞聯盟將在多元一體化原則的基礎上建立,作為具有自由、民主和市場規律統一價值觀的大歐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歐亞聯盟並不是直接以成為又一個歐盟為目標。
對歐盟成員國的政治家來說,其在中亞地區並不能獲得直接的地緣政治利益。「絲綢之路」的構想在這裡一般被看作是促進中亞經濟發展的機會,可促進當地的穩定。最終,這一構想可以幫助降低該地區的政治風險,為加強歐洲與中亞國家經濟合作創造機會。
美國實施「新絲綢之路」項目的目標並不那麼雄心勃勃。它以與阿富汗的聯繫為基礎,致力於實現有限的目標:穩定局勢,在國際聯合部隊離開後加深美國在阿富汗的影響,並調整和限制這種影響。總的來說,華盛頓限制俄羅斯和中國在該地區影響的意圖不容小覷。
相較於美歐,中亞對自身的發展設計就相對比較務實。儘管國與國之間的態度不盡相同,總體來說,中亞各國願意支持任何一方的項目,只要該項目以金融活動、投資的形式呈現,且不會損害其國家體制的基礎和安全。正因如此,這裡並不特別鼓勵各種聯盟的促發展計劃,但同時支持任何與經濟發展有關的想法,尤其是關乎援助方案及按照聯合國及以其他國際組織方式制定的援助發展計劃。
至於中國所提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構想,可以在上合組織的領導下,成為該組織成員國多邊經濟合作的催化劑,但要與其他國際組織的類似項目相協調。
俄羅斯將中國「絲綢之路經濟帶」構想視為挑戰
公正俄羅斯黨主席國際顧問鮑里斯·古斯列多夫:「絲綢之路經濟帶」是中國改革和諧延伸的表現,是就沿線各國經濟合作提出的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的提議;該項目可使亞洲所有次區域得到聯合,最終提升歐亞各國經濟與安全合作的水平。
俄羅斯或將中國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構想視為挑戰,原因不在於該構想具有反俄傾向,而是中亞地區曾作為蘇聯的一部分使得俄羅斯在心理上對該地區具有特殊情愫,將其視為自己的勢力範圍。
考慮到當前俄羅斯與烏克蘭緊張的關係,俄羅斯更需要中國的支持。烏克蘭的局勢表明,西方尤其是美國,對加強俄羅斯在「後蘇聯」區域中的地位毫無興趣,這從客觀上推動俄羅斯向其強大的東部夥伴靠近。
二十一世紀全球大博弈將在中亞
烏茲別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當代歷史和國際研究系主任米爾左吉德·拉希莫夫:二十一世紀全球大國博弈將發生在中亞。中亞地區自古就是各國關注的焦點,或多或少呈現出各國尋求利益的大博弈的態勢。整個20世紀,中亞在政治、社會和文化方面經歷了相當大的變遷。21世紀開始,該地區面臨著地緣政治轉變的新局面,又重回到19世紀大國博弈的狀態,只是換了新的參與方。
諸多因素讓中亞成為世界舞台上的重要角色,特別是後蘇聯時代的中亞對各大國和地區強國及聯合國、歐盟、北約和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等主要國際組織具有重要的地緣政治利益。首先是中亞和裏海地區豐富的能源儲備;其次是俄羅斯、中國、印度、伊朗、美國、歐盟等主要國際各方對該地區的高度關注;再次是阿富汗問題,該問題被視為毒品和恐怖主義對鄰國和世界其他國家存在的潛在威脅的根源。所有這些因素促成了後冷戰時期全球各方在中亞地區的競爭態勢。
眾所周知,俄羅斯、美國和中國均宣布支持中亞地區的和平穩定及區域合作,但各方也存在利益矛盾。俄羅斯傳統上將中亞國家視為自己的勢力範圍,不希望看到中國或美國深入參與其中;中國對俄羅斯在該地區的強力角色表示理解,希望俄羅斯在該地區保持強大的軍事存在,以抗衡其認為危及自身西北地區安全的美國因素。
從中亞角度看,最佳方案是在雙邊和多邊關係基礎上與俄羅斯、中國、美國、歐盟和國際機構建立強有力的對話與合作機制。中亞國家須與這些利益各不相同的大國和組織保持緊密的雙邊關係,特別是在安全、經濟、交通項目上的合作至關重要;2014年以後阿富汗經濟的穩定和復甦是一項關鍵目標,現階段北約、歐盟、歐安等組織在內的中亞與阿富汗問題各參與方之間還存在不少分歧;亞洲各地區,擁有經濟和政治改革經驗的中國、印度、韓國和日本等國將對中亞國家發展產生影響。
整合全球五大絲路計劃
阿富汗外交部經濟合作部總幹事瓦赫杜拉·瓦希: 在海上商業往來興起之前,絲綢之路指的是一個橫跨歐亞大陸,溝通歐亞之間人文、商品、服務、文化、思想交流的錯綜複雜的商業路線網。雖然過去百年間,這個網路大部分已荒廢,但如今很多部分正在復甦,各國政治最高層面也已發起多個絲綢之路計劃。包括絲綢之路經濟帶,以中國為核心,包括阿富汗在內的沿線多個國家參與;土耳其發起的中東走廊或稱現代絲綢之路計劃;由哈薩克、亞塞拜然、喬治亞以及土耳其參與的絲風計劃;由中國、海灣合作委員會以及亞洲其他國家參與的海上絲綢之路計劃;由美國提倡的新絲綢之路計劃等。
這五大區域性計劃反映了對復興絲綢之路的不同理念,但他們並不會相互排斥。相反,若能通力合作,他們可以相互增強,同時發揮「力量倍增器」的作用,支持以私有經濟帶動的經濟增長和就業,並促進歐亞大陸乃至更廣範圍的經濟融合。有鑒於阿富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位於地區東西向和南北向傳統交通走廊的交匯處,通過把阿富汗轉變成區域貿易和交通的軸心,連接絲綢之路日益活躍的東西和南北走廊,整個區域完全可以實現復興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經濟帶應集「三體」於一身
中國社科院上海合作組織研究中心研究員孫壯志:中國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在原有的基礎上,構築了新的平台,提供更多合作的機會。重建「絲綢之路」是在90年代中亞國家獨立後尋求與中國等國開展合作,提高自身經濟的國際競爭力這樣的背景之下提出的。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中亞國家間的經濟合作並不順利,造成新「絲綢之路」更多停留在概念上。進入21世紀後,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為「絲綢之路」的升級創造了條件,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議正是基於與中亞國家、俄羅斯的經濟合作關係快速發展的基礎上提出的。
作為一種獨特的地緣經濟合作方式,絲綢之路經濟帶應集「三體」於一身。首先它應該是互惠的利益共同體,不斷擴大各國的經濟貿易聯繫,特別是地處內陸的中亞國家,可以將地緣上的劣勢轉變為區位上的優勢,在歐亞經濟合作中扮演重要角色;其次它應該是共贏的發展共同體,各國都可以從合作中受益,以基礎設施建設為當前的優先方向,加強融資合作,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真正造福於各國人民;再次它應該是開放的合作共同體,涵蓋的地理範圍非常廣闊,區域外的國家也可以參與進來。
中國西進戰略將面臨與美國的角力
美國卡特中心中國項目主任劉亞偉: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成功將有助於中國國內穩定,增強國際影響力,使中國在歐亞大陸的廣袤土地上擁有足夠的經濟權利。落實絲綢之路計劃也可以有效地回應美國的軸心轉向亞洲的政策,處理可能發生在東海與日本的衝突以及南海與東盟的衝突。
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最終實現,既要依賴於中國國內切實的政治經濟改革,也要考慮國際環境,參與國際施政。與經濟帶內鄰國及非鄰國處理好關係的同時,也不應忽視美國因素。儘管美國不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內,中美關係仍然是重中之重,中國的「軸心轉向西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美國的「軸心轉向亞洲」政策的影響。另外,美國自身也開展了新絲綢之路計劃,與中國的計劃有所重疊。更為重要的是,美國的號召力與影響力都不容小覷,中國與美國之間的角力很有可能在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展開。
以中國目前的政治思維,中國需要擺脫傳統東方的經貿夥伴的禁錮,創造新的經濟增長中心,促進中國成為國際新發展模式的中心。這種新的發展模式將與「華盛頓共識」分庭抗力,進而使得中國不懼西方經濟壓力和金融制裁。雖然是步險棋,但絲綢之路經濟帶計劃是一個具有遠見卓識和巨大潛力的大工程。
警惕歐盟危機破壞絲路經濟帶
塔吉克經貿部經濟學研究所宏觀經濟系主任科加曼馬德·烏馬羅夫:全球化已經導致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以及轉型期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差異的不斷擴大。區域一體化本身也並非就是合理的,這是不同的經濟聯盟和組織成員之間衝突日益加深的最明顯的表現,從而增加了區域經濟解體的危險。歐盟危機顯示這種危險正越來越成為現實。
無論是世貿組織還是世界銀行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均沒有為落後國家的重新工業化或實施深層經濟結構調整提供一個真正的經濟復甦解決方案。他們為發展中國家和轉型期國家提供一些建議,在實踐中卻得到相反的結果。從簡單意義上來說,基於不平等的技術和經濟條件的企業競爭會帶來毀滅和破壞。而從更廣義的角度來講,這樣的結果是區域一體化組織之間的貿易關係中固有的,尤其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
中亞國家和中國的相關機構之間應該建立積極的聯繫,優先考慮產業合作。促進進口替代政策的實施,優先發展製造業和增加該行業的就業機會。中國可以幫助中亞國家發展工業和農業基礎設施,合作可以聚焦於養殖農場、機械和拖拉機站、化學和生物保護服務等。從社會和技術角度,中國生產的製造設備比從其他國家購買的設備更能滿足中亞國家需求。
絲綢之路經濟帶各國之間的貿易和經濟關係應完全不受任何新自由主義理論和概念的約束。對於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某些區域,不能採用自由貿易原則,而應為軟保護主義原則。同時一定要警惕歐盟危機可能對絲綢之路經濟帶造成的破壞。
中印不聯手絲路建不成
印度尼赫魯大學東亞研究中心教授謝剛:促使中印兩國近年來大力發展歐亞地區聯繫的因素有五點。首先,區域內地緣政治變化頻繁,使中印迫切尋求深化同歐亞國家來往。其次,中印都需要構建穩定的國內環境。再次,中印把工作重心由維護安全轉移至謀求發展,從而讓民眾享受經濟相依帶來的利益,還能遏制分裂。第四,中印擴大雙邊貿易將為地區發展帶來巨大利益。最後,中印都希望通過努力在亞洲區域背景下爭取戰略主動。
但中印在絲綢之路的互動甚少。中印雙方都開始建設與自己相關的路上貿易新通道,如中國新疆的鐵路項目、連接中亞地區的公路。印度方面則在伊朗南部的恰巴哈爾港和阿富汗西部的公路建設中脫穎而出。而面對全球經濟發展轉向亞洲地區的趨勢勢不可擋,中印應抓住機遇,維護有利於自身發展的市場環境。中國近期的絲綢之路倡議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可能會改變這一地區的經濟和戰略環境。
中國應加強與印度在絲路計划上的合作。雖然中國在鐵路、公路和船塢建設方面已有了較強的施工能力,但是印度也有自己擅長的領域。如果雙方的政治機構對這些項目建設達成戰略性共識,這將促進中印兩個同時崛起的亞洲國家建立互利共贏、和諧持久的合作關係。
「絲路」將使上海至西歐貨運時間由45天縮為10天
哈薩克國際關係博士艾麗娜拉·拜納扎洛娃:哈薩克的地理位置決定其可以成為亞太地區和歐洲其他國家經貿聯繫的重要紐帶。哈薩克地理位置偏遠,限制了其與亞太國家經貿往來的規模,一般只同鄰國中國和俄羅斯有聯繫。要進入亞太市場,利用中國的運輸線路過境是理想的方式。「絲綢之路經濟帶」將大力推進「歐洲-中國」國際運輸走廊(途經哈薩克)的建設,這對哈薩克的國際運輸能力及綜合國力都有極大提升。這條國際運輸走廊全長8445公里,為世界之最,建成後可使亞太國家擁有到達歐洲市場的最短出境路線,大大縮短中國到歐洲的貨運時間。目前,中國至歐洲的貨物98%通過海路運輸。通過蘇伊士運河的海路運輸需要花費45天,而內陸運輸(過境哈薩克)則只需10天,時間縮短為原來的五分之一。這將進一步擴大哈薩克與亞太其它地區和歐洲國家的商貿往來。
利用中國進入亞太其他國家市場同樣符合俄羅斯的利益。與亞太國家建立密切的經濟聯繫是俄羅斯促進遠東地區和東西伯利亞發展及現代化的契機。俄羅斯缺乏足夠的人力、物力開發俄羅斯東部地區豐富的自然資源,而這些地區在地理上屬於亞太地區,而亞太國家對進口自然資源,特別是能源的需求量有所增長。俄羅斯經濟發達的城市地處歐洲遠離亞太,在此情況下,中國就扮演了主要的中介角色。如果中國為其提供基礎設施和過境運輸,俄羅斯向亞太出口能源的項目將會變得可行。
辛本健:全方位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要釐清思路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辛本健:在未來絲路經濟帶建設中,改革、開放、合作將是絲路經濟帶建設的三個主要趨勢。
在絲路經濟帶國內段建設中,應全面推動投融資體制改革、財稅體制改革、金融改革試驗等若干重點領域的改革,在沿線加大設立各類自由貿易園區、金融改革試驗區的力度,促進國內國際投資的便捷化、自由化。改革推動建設將贏得絲路經濟帶建設的主動權。由於絲路經濟帶建設是我國第一個跨越很多國家的經濟帶建設構想,這一戰略本身就有以開放帶動開發、以開放拉動發展的意圖。通過全方位的開放實現沿線國家經濟結構的互補,貿易與投資的相互促進,經濟領域與非經濟領域的全面開放,將有力推動絲綢之路國內段的建設。
首先,要有機遇意識,「以開放倒逼開發」,這將有利於西部地區發揮潛在優勢,明確發展思路,利用好這一機遇的長期性。其次,要有全局意識,具有超越經濟的多元戰略目標。這就要求對加速經濟融合、文化融合,保證國家能源、軍事和社會安全,促進沿線安定發展這一核心目標認識到位。再次,要有憂患意識,充分估計面臨的困難,西部地區要充分分析新環境新形勢,切不可急功近利,急於求成。最後,要有特色意識,打造功能各異的通道和中心。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遲子建:頭一回開作品研討會
※育德太極拳研究室2017年第四屆張志俊太極功夫研討會(三)
※精彩:「青年佛教學術研討會」問答集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