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察言觀色?那是你沒掌握這套方法論!
文/肉芒果(微信公眾號ID:roumango2016)
不管是生活還是職場,在你身邊總有一些人,他們有眼力見兒,會來事,善於看破別人的心事,他們彷彿天生擁有高情商,他們總能在人際交往中如魚得水。
不可否認,有些人註定生下來就是察言觀色、擅識人心的高手。這是天賦,我們學不會。如果爹媽沒給你好基因,難道就沒戲了,也不是,很多優秀的偵探、警察、心理諮詢師都是在後天的案例經驗中積累出敏銳的觀察與識別力的。
我們普通人如何察言觀色,如何讀懂人心,如何預知下一步行動?從《FBI教你讀心術》以及一些專業書籍和課件中,我總結出一套方法論,希望大家能運用於工作和生活中,做一個察言觀色,識別人心的高手。
察言觀色,主要看被觀察者的行為,而一個人的行為,又分為語言行為和非語言行為。眾多周知,單從語言行為識人,難度係數不是一般的高。我們把關注重點放在非語言行為上,非語言行為主要分四類,即身體語言、時空語言、輔助語言與客體語言。相對於後三種,身體語言是我們最主要也是運用最廣泛的觀察與分析手段。因此,我們要掌握通過對身體語言的觀察與分析來察言觀色的核心技能。
進入正題。本文探討4個話題:
邊緣系統——最誠實的大腦;
察言觀色的突破口:區分舒適與不適;
察言觀色的方法論:勤觀察、擅收集、愛分析、會試探;
察言觀色的難點:區別壓力與欺騙。
1. 邊緣系統——最誠實的大腦
了解「人腦三位一體理論」的同學都知道,人有「三個大腦」,即爬行動物腦、邊緣系統、和新皮質。每個大腦各司其職。它們合併起來就形成了「命令加控制中樞」,駕馭著我們身體的一切。
顧名思義,爬行動物腦的功能最基礎,它控制著身體的肌肉、平衡與自動肌能,如呼吸、心跳等;邊緣系統,又稱古哺乳動物腦,與情感、直覺、哺育、搏鬥、逃避及性行為緊密相關,負責保護人的生存;新皮質是靈長類哺乳動物腦(當然包括人類),也被稱作理性腦或高級腦,負責所有的高階認知功能。
大腦控制著人體所有行為,因此我們可以通過觀察這些行為來解析大腦對外要傳達的信息,這個前提是了解所有非語言行為的基石。
邊緣系統是唯一一個負責我們生存的大腦部位,也是我們的情感中心。各種信號從這裡出發,前往大腦其他部位(面部、軀幹、手腳等),而這些部位各自管理著我們的行為。當這些行為通過我們的身體各部位表現出來時,我們就可對其進行觀察和解密了。這些反應不摻雜任何思考和語言,它們是最誠實的。
人類的進化史表明,面對不確定、面對陌生危險的人或事物時,邊緣系統會作出如下三種反應來保護自身:a . 凍結反應;b . 逃跑反應;c . 戰鬥反應。
a . 凍結反應
原始時代,面對危險,人類邊緣系統的第一反應是「凍結」自己,比如在一片茫茫草原上遇到食肉動物時,會爬下不動,由於肉食性動物對移動的物體敏感,而對靜止的事物卻視而不見,這樣就能躲過一劫。現代社會,雖然人們居住在城鎮中,但這種遇到危險或陌生事物時的「凍結」反應卻被很好地繼承了下來。保持靜止、愣住不動、屏住呼吸、把腳放在安全的地方、弓背彎腰、減少頭部曝光率等身體語言行為均屬於凍結反應的表現形式。
b . 逃跑反應
當凍結不足以消除威脅(如距離危險太近,已被對方察覺)時,人的邊緣系統會立刻採取「逃跑」的策略以保護自己。現代社會的的人際交往中,則表現為各種迴避行為、如身體的後傾反傾、各種視覺阻斷行為(閉眼、用手捂臉)等。
c . 戰鬥反應
當凍結和逃跑都不足以消除威脅,那麼就只剩「戰鬥」了,用身體語言表現出的侮辱、人身攻擊、反駁、誹謗、激將法、挖苦等均屬於這一類,比如分腿叉腰、豎起中指、嘲笑的面部表情等。
邊緣系統的最高指導原則就是保證人類能夠生存下去,它在隨時隨地尋找舒適感的機會,避免危險或不適。因此人們喜歡步調一致的感覺,如媽媽與孩子、情侶間動作與姿勢的無意識模仿,以保持協調協調的現象。
當邊緣系統感到舒適時,這種精神或心理上的幸福會反映在非語言行為上,表現為滿足和高度自信。當邊緣系統感到不適時,身體語言會表現出壓力或極度不自信。
現在你知道了邊緣系統的運作原理,但是,人的身體部位很多,到底該先觀察哪些部位,且不同場景中身體語言表達的含義也不同,在社交場合中,我們又該如何察言觀色,分辨出這些不同呢?
2. 察言觀色的突破口:區分舒適與不適
有著30年資歷的FBI情報員,也就是《FBI教你讀心術》的作者喬·納瓦羅告訴了我們答案。那就是:區分舒適與不適。
學會準確地解讀被觀察者身上的舒適與不適能幫我們譯解他們的肢體和大腦真正想傳達的信息。當我們對被觀察者身體語言的行為意義產生懷疑時,不妨問問自己,這樣的行為看起來是舒適(如有沒有滿足感、幸福感或鬆弛感)還是不舒適(如顯示出不高興、不幸福、壓力、憂慮或緊張)?絕大多數時候,我們可以吧觀察到的行為歸類,即舒適行為和不適行為。
區別被觀察者的行為是否舒適,是我們觀察一個人的立足點和大前提。因為只有判斷出被觀察者此刻的心理狀態,才能進一步用分析和試探等手段來判斷自己的猜測。
3. 察言觀色的方法論:勤觀察、擅收集、愛分析、會試探
察言觀色,解讀被觀察者的真實思想和意圖,至少需要掌握以下四種能力:a . 敏銳觀察的能力;b . 資料收集與整合能力;c . 綜合分析的能力;d . 不斷試探的能力。
a . 敏銳觀察的能力
「你看見了,但是你沒有注意觀察」。身體語言並不難被發現,但生活中人們普遍疏於觀察,尤其是現在的人,地鐵上刷微信、吃飯刷微信、在公司里刷微信,這樣顯然很難成為一個稱職的觀察者。不僅是眼睛,要調動所有感官,尤其是被你列為重點關注的對象,觀察他的一切行為,並帶著細節。
想必那個關於猩猩的著名心理學實驗大家都聽過,一個穿著大猩猩服飾的人從一群互相傳球的學生面前走過,給你的任務是數出畫面中傳球的次數,幾乎一半的受試者注意不到中間的這隻大猩猩。
另外,一定要帶入環境觀察,對當下環境的理解越透徹,越能理解被觀察者身體語言行為所代表的含義。
b . 資料收集與整合能力
可以說是整個察言觀色中最重要的一步,掌握的信息越多,越容易找出破綻,解讀身體語言的準確性也越高。我們需要四個維度的信息和資料,即「掌握普遍以及個性的身體語言行為」、「了解被觀察者的基線行為」、「獲取多種信息」、「尤其要注意被觀察者行為的變化過程」。
普遍的身體語言行為,是指那些具有普遍性的身體語言,這類型身體語言行為,認識和解讀的越多,就越能有效地感知你周圍人的思想、感覺和意圖;個性的身體語言行為,是指那些特異的專屬語言,專屬於某一個體的相對比較獨特的信號,比如你的某位朋友,他每次緊張時就會咬右手的拇指,這個信號就是他特有的。
基線行為,需要與觀察者在互動中仔細發現,如他們的常態下的坐姿、手和腳放置的位置、姿勢、面部表情、頭的傾斜度等。分辨出他們的「正常表情」和「重壓下的表情」的不同之處。只有多對正常的東西進行觀察,才能認識和區別出不正常的東西。
獲取多種信息很重要,因為在很多複雜的情況下,我們不能僅憑藉某一個或幾個信息就判斷對方隱瞞了某事或對我們撒了謊,而多重信息會有助於提高我們判斷的準確性。這就像我們小時候玩的七巧板拼圖遊戲,集合在一起的信號就像七巧板的各個板塊,拿到的版塊越多,把它們拼好的可能性越大。
行為的突然變化表明一個人正對某種信息進行加工或調試,最後我們要注意觀察被觀察者行為的變化過程,了解是什麼原因造成一個人的行為突然變化的,比如跟對方談到某件事時,對方突然拿著煙的右手突然抖動了一下,那麼把它記錄下來,後續通過試探找出原因。
c . 綜合分析的能力
我們通過觀察和對信息的對維收集,已經對對方有了足夠的了解之後,就需要進行分析了。分析主要包含兩部分,「分析身體語言背後可能的動機」、「識別哪些是虛假或誤導性的身體語言」,這兩部分的分析,尤其是對虛假或誤導性線索的分析,需要大量實踐和經驗,才能掌握,我們在後面會講到。
d . 不斷試探的能力
分析過後的結論不一定是正確的結論,因此還需要通過不斷試探的手段來確認。最常見的一種試探手段就是通過變換變換刺激源來觀察對方的反應,這種情況經常出現在警察與罪犯的對決中。
作者講到了這樣一個例子,某次他負責調查謀起間諜事件,審問一名男子,沒發現有什麼與案件有關的證據。作者繼續觀察著男子,只見男子點燃了一直香煙,吸了起來。
作者提到了一堆與本案有關的人的名字,當提到「科納德」時,男子手中的煙抖了一下,就像測謊儀上的指針那樣。為了確定這是隨機行為還是有有特殊意義,作者繼續提到了很多人的名字,測試男子的反應。結果,這種現象再沒出現過。但是,當作者每次提到「科納德」時,那個煙頭就會顫抖下,重複了4次這種情況。因此斷定他與科納德有什麼別人不知道的事兒。
4. 察言觀色的難點:區別壓力與欺騙
最後一個話題,也是最難的部分,就是如何辨別對方異常的身體語言究竟是源於壓力還是欺騙。
作者在書中說,他當時的全部工作幾乎就是在查找欺騙行為,發現欺騙行為其實事件及其困難的事,即便對於一名職業FBI的作者來說也一樣。
書中總結,大多數人,不論是外行還是內行人士,其實都不是太擅長發現謊言,很多人被以做假供的罪名送進了監獄,只是因為辦案人員錯誤地將壓力反應識別成謊言信號。
幾千年來,人們為測試謊言想盡了辦法,即便今天,就連號稱準確率達到60%-80%的測謊儀的實際性能也要由操作者的水平決定。內行人士如法官、律師、警察和特工,發現欺騙行為的幾率也不超過50%。即便這個領域的天才也很少能達到60%的準確率。有些反應壓力的行為和反應不誠實的行為極為容易混淆,也難怪陪審員常常錯把壓力當成欺騙。
只有我們切實明白非語言行為在查找欺騙方面能達到什麼樣的效果,才能以一種更合理、更小心的方法來揭露他人的謊言。
本質上說,說謊是人類「在社會中生存的一種工具」,從小我們就學會了撒謊,不論是否出於善意,而且經常說謊,經常把謊言說的活靈活現,以至於「熟能生巧」,這也是識別謊言如此困難的根本原因。
作者提到了一個辦法:根據邊緣大腦的覺醒和表示舒適或不舒適的動作,來識別不誠實行為。通俗解釋就是,當我們說真話時,我們表現得比較舒適;當我們說謊或擔心被別人發現時,我們會顯得不舒適,因為我們腦海中有「犯罪意識」。
換言之,那些說謊或犯了罪的人,那些為這些行為背負罪惡感的人,發現自己很難放鬆下來。他們害怕被別人看出來。這讓他們承受著沉重的思想負擔,就連回答一些哪怕是簡單的問題,也要不斷編造謊言。
其實,說話氛圍越輕鬆,人的欺騙行為入越容易被發現。如果只是因為壓力產生的不適,那麼在輕鬆的說話氛圍中,這種不適會隨著互動進行而快速消退,而說謊者想要消除不適感,卻不是那麼容易。
因此,想要提升我們發現欺騙行為的概率,務必要為發現欺騙行為打造一個舒適的社交氛圍。同時我們要明白,人的行為是會互相影響的,即便你很想尋找出欺騙的線索,也要隱藏自己的意圖,儘可能不要多疑。當我們開始懷疑的那一刻起,我們就已經在影響別人了。
保持冷靜,不要表現得疑神疑鬼,用不經意間、不暴露自己意圖的正常提問,以及想辦法讓對方不斷擴充自己的陳述內容,隨著互動時間的推移,我們會辨別出真偽的。
另外要注意「行為的一致性」,在舒適的情境中,對方與我們的身體語言會表現出趨同性,比如我們站著跟一個人談話,當我們將雙手放進口袋、雙腳交叉時,對方很可能做出同樣的舉動,或是模仿做出類似的舉動。反之,在不舒適的情景中,對方會做出諸如看錶、坐姿很拘束或很少移動、或不斷地重複想結束對話的想法。
很明顯,多數情況下,說真話的人會做出各種舒適的動作,這時他們沒有什麼壓力要隱藏,也沒有負罪感,自然就不會感到不舒適。因此我們應該注意觀察這類不舒適的標誌——他們什麼時候發生,什麼情況下發生——並用它們找出潛在的欺騙行為。
在辨別欺騙行為時,有兩種非語言行為也值得我們多加留意,那就是同步行為和強調行為。
當一個人以肯定的口吻回答問題時,他應該做出相應的動作。比如,當他一邊說「我沒做過這件事」一邊點頭表示肯定。再如,當他被問到「你是不是說謊了」他一邊說「沒有」,一邊輕輕地點了一下頭,但當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時,他會立刻調整自己的行為,好挽救些什麼。這就被稱為「非同步行為」。非同步行為總是顯得極其不自然。這些不同步行為就很可能和欺騙聯繫在一起,因為他揭露了一種不舒適感。
另外,說話的時機和內容也應具有同步性。例如,一個人報警說自己孩子被劫持了,他卻沒表現出應有的情緒。你能想像一個自己孩子被劫持的父母心平氣和,活急於澄清什麼,或沒有任何情緒的樣子嗎。如果他的行為和當前氛圍完全不相稱,我們基本可斷定他是在說謊。同理,事件、事件和發生地點也應該具有同步性。
說話時,我們會用身體語言來強調我們內心深處的感覺和情緒。強調是一種真誠行為,它能讓我們知道我們的感覺有多強烈。事實上,你很難從說謊的人身上看到強調行為。說謊的人會全身心地投入到欺騙別人的工作上,他們很少考慮用何種方式表達謊言的問題。
如果你細心觀察就會發現,日常交流中人們會使用大量強調動作,而當說謊者試圖編造某個答案時,他們的強調行為看起來很不自然或不合拍,很少有恰如其分的時候。
最後,我們總結一下提升識別欺騙概率的實用的辦法,即「為發現欺騙行為營造舒適的社交氛圍」、「保持冷靜不暴露自己意圖,讓對方在陳述內容中露出破綻」、「親自用身體語言來測試對方的行為一致性,並識別對方行為背後的原因」、「留意對方的同步行為和強調行為,判斷其同步性和是否舒適」,利用以上幾種方法,結合對方的身體語言觀察、分析與試探,相信我們離真正地識破謊言也就不遠了。
這套察言觀色,解讀身體語言的方法論,你了解了多少,又有多少能運用於生活中呢?
不論怎樣,讀過此文後,我相信你會做出一些改變,無論大小!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3D殺碼定膽方法
※小成圖起卦入門方法:王力偉老師教你如何起小成圖九宮卦?
※腳氣的治療方法,腳氣怎麼根治,腳氣的癥狀
※【法國】中國郵政寄法國包裹追蹤查詢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