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經辨證治療皮膚病(濕疹、痤瘡、痒疹)

作者:馬家駒 李曉麗

馮世綸教授為當代經方大家,是中日友好醫院知名中醫專家。馮世綸教授臨床採用六經辨證治療皮膚病,療效顯著。臨床強調先辨六經,再辨方證。其認為雖然皮膚病在皮表,但絕不可因皮膚病在體表而認為其病位在表。依六經來分,病位分為表、里和半表半里,同時每個病位上又存在寒熱、虛實的病性,判斷病位及病性是根據四診合參確定的,因此,皮膚病的病位同樣可以在半表半里或在里。筆者跟師馮世倫教授,現將其六經病辨證治療皮膚病驗案擷取三則。

案一:張某,女,21歲,口周反覆皰疹三年余,近來加重。口乾,晨起口苦,手腳汗出不涼,偶有腹瀉,大便二日一行,月經量少,苔白膩,脈細。炙甘草12g,黃芩10g,黃連3g,党參10g 清半夏15g,乾薑6g,生薏仁18g,敗醬草18g,赤小豆15g,當歸10g,桔梗10g,大棗4枚,生薑10g,七服水煎服。服七服藥後再診,面部皰疹即明顯消退,囑飲食調理。

解析:馮世綸教授強調臨床先辨六經再辨方證。該患者口乾、口苦為半表半里熱,大便不調、苔白膩為半表半里虛寒,故屬於半表半里寒熱錯雜之證,當屬於六經的厥陰病。厥陰病屬於半表半里,因為邪無出路,故不能採用汗吐下法,治以和解之法,《傷寒論》三瀉心湯寒熱之葯錯雜並用,清上溫下並行不悖。該患者腹瀉、大便不調,里虛寒較明顯,故辨為厥陰病甘草瀉心湯證,同時合用薏苡敗醬散、赤小豆當歸散以清熱利濕祛瘀,收到良好效果。

案二:艾某,女,23歲。面部痤瘡,口中和,易汗出,苔白膩,脈細。生薏仁30g,敗醬草30g,川附子5g,桔梗10g,桃仁10g,赤小豆15g,當歸10g,白蒺藜15g,甘草6g,七服水煎服。

解析:面屬陽明,痤瘡病機當為陽明鬱熱,治法不出清法,但人體是個整體,局部有熱,不見得整體就是熱證,通過臨床觀察可以發現很多患有痤瘡的青年女性為寒熱錯雜,或者是上熱下寒,或者是局部熱、整體寒的證。該患者面部痤瘡,但無口乾口苦,表明其熱象不顯,同時易汗出、苔白膩、脈細,提示里虛。六經辨為厥陰病,薏苡附子敗醬散合當歸赤小豆散,加桔梗、白蒺藜、桃仁,增大清熱祛瘀功效,收到滿意療效。

案三:丁某,男,9歲,發疹三天,色淡紅,身癢,晨起口乾,身不冷,脈浮,舌苔白。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大棗4枚,荊芥6g,防風6g,生苡仁18g,敗醬草18g,赤小豆12g,當歸6g,鮮蘆根30g,桔梗6g,草河車10g,生薑10g,蛇蛻6g,七服水煎服。

解析:此患者身發疹子,身癢,雖然無惡風、汗出等癥狀,但是根據《傷寒論》「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結合脈浮,可知表證仍在。其人口乾,身起疹子為里有蘊熱,瘀熱郁於機表故發疹。辨為太陽陽明合病,表證未解,里有蘊熱。因口乾,津液已傷,故用桂枝湯加荊芥、防風替代桂枝二麻黃一湯,以發散表邪,調和營衛,用薏苡附子敗醬散去附子合當歸赤小豆散清利里濕蘊熱。桔梗、鮮蘆根養陰透疹。草河車、蛇蛻治標。配伍精當,方證合拍,故七服後疹消病癒。

按:馮世倫教授認為痤瘡、痘疹的病機多為陽明鬱熱,治法以清利濕熱、涼血化瘀為主,但臨床絕不可泥於病機而雜投清熱涼血之品。從上面三個病案可以看出,臨床不應拘泥於痘疹的清利濕熱、涼血化瘀的治療大法,應該四診合參,辨明陰陽表裡寒熱虛實,即臨床先辨六經再辨方證,方證合拍,才能收到良效。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皮膚病經典藥方
小心四大皮膚病偷襲
醫學英語丨皮膚病
微量元素缺乏可致皮膚病
豬場常見的4種皮膚病診治方法

TAG:皮膚 | 皮膚病 | 治療 | 痤瘡 | 濕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