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養生
斗指東南,維為立夏,
萬物至此皆長大
《爾雅》釋言:「夏,大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曰:「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夏,四月節。立字解見春。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 」
《蓮生八戕》:「孟夏之日,天地始交,萬物並秀。」
《歷忌釋》曰:「四時代謝,皆以相生...立夏火代木,木生火...」 因應五行,隋唐《郊天下》記載:「故立夏日,迎夏南郊,祭赤帝祝融。南郊七里,因火數。」
立夏三侯
第一候螻蟈鳴
第二候蚯蚓出
第三候王瓜生(王瓜又名土瓜,一名落鴉瓜,今葯中所用也)
《禮記·月令》解立夏曰:「螻蟈鳴,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說明在這時節,螻蟈開始聒噪著夏日的來臨,蚯蚓也忙著幫農民們翻鬆泥土,鄉間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爭相出土日日攀長。
一樽開首夏,獨對落花飛。
幽僻還聞鳥,清和未換衣。
綠幃槐影合,香飯葯苗肥。
盡日柴關啟,蠶家過客稀。
——【明】蔡汝楠《山中立夏即事》
孟夏草木長,
繞屋樹扶疏。
眾鳥欣有托,
吾亦愛吾廬。
既耕亦已種,
時還讀我書。
窮巷隔深轍,
頻回故人車。
歡然酌春酒,
摘我園中蔬。
微雨從東來,
好風與之俱。
泛覽周王傳,
流觀山海圖。
俯仰終宇宙,
不樂復何如!
——【晉】陶淵明《讀山海經》
每年四月初一前後(公曆5月5-6日之間)太陽到達黃經45度時為農曆的立夏節氣,「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
此時,太陽黃經為45度,在天文學上,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是夏日天的開始。人們習慣上都把立夏當作是溫度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
立夏時節我國南北的氣溫差異較大,而且同一地區波動頻繁,華南其餘的地區氣溫為20℃左右;而低海拔河谷則早在4月中旬初即感夏熱,立夏時氣溫已達24℃以上。故此時也是農作物病蟲害的多發期和人們易於犯感冒的時期,正如左河水所云:「南國似暑北國春,綠秀江淮萬木蔭。時病時蟲人撒葯,忽寒忽熱葯搪人。」
立夏節氣時,江南陰雨綿綿,正式進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顯增多;華北、西北則多風乾燥,氣溫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大氣乾燥,土壤乾旱。
立夏節氣養生要點
避暑養陽,清淡有度
立夏的到來,就意味著天氣逐漸開始炎熱。天氣的炎熱就會導致人們生理狀態也隨之一起改變。立夏時節,天氣乾燥,雨水少,日晒強,人體水分流失快,我們需要防暑、防晒,並根據節氣特點進行養生。
養生重養「心」,天熱宜戒怒
《醫學源流論》曰:「心為一身之主,臟腑百骸皆聽命於心,故為君主。心藏神,故為神明之用。」在中醫文獻中對心解釋為血肉之心和神明之。血肉之心即指實質性的心臟;神明心,是指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進行意識、思維、情志等活動的功能。《醫學入門》曰:「血肉之心形如未開蓮花,居肺下肝上是也。神明之心……主宰萬事萬物,虛靈不昧是也。」
「心為火臟,燭照萬物」故凡脾胃之腐熟運化,審陽之溫煦蒸騰,以及全身的水液代謝、汗液的調節等等,都與心陽的重要作用分不開;其二,心與夏氣相通應。即人與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自然界的四時陰陽消長變化,與人體五臟功能活動是相互關聯、相互通應的。心通於夏氣,是說心陽在夏季最為旺盛,功能最強。提醒人們在春夏之交要順應天氣的變化,重點關注保養心臟。也只有在夏季養好了心,固好了氣,才能避免出現腦梗、心梗等高危病症。
夜卧早起順應陰陽變化
《黃帝內經》說:「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卧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 進入立夏後,人們明顯感覺晝長夜短了。從中醫養生的角度來說,人們要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虛的變化,睡眠方面適宜「晚睡」、「早起」,以保證飽滿的精神狀態以及充足的體力,讓身體平和過渡到夏季。
立夏前後氣候變化比較顯著,早晚溫差大,人們容易得病。在這樣的情況下,過分消耗體力的運動會給身體帶來一定損傷。正確的做法是,適當做一些有氧運動,每次幾十分鐘,讓身體微微出汗就可以了。立夏到來,除了天氣變化,人們的生理狀態也發生改變,應該注重適量運動,可選擇相對平和的運動如太極拳、太極劍、散步、慢跑等。不可過度出汗,運動後要適當飲溫水,補充體液。
增酸減苦補腎助肝
立夏過後,天氣變熱,人們會覺得煩躁上火,食慾也會有所下降。因此,立夏的飲食原則是「增酸減苦、補腎助肝、調養胃氣」。具體說來,飲食應清淡,以易消化的食物為主,大魚大肉和油膩辛辣的食物要少吃。可將綠豆、蓮子、荷葉、蘆根、扁豆等加入粳米一併煮粥,擱涼後食用,能起到健胃、驅暑的功效。
醒脾開胃荷葉粥
由於夏季炎熱而出汗多,體內丟失的水分多,脾胃消化功能較差,所以多進稀食是夏季飲食養生的重要方法。如早、晚進餐時食粥,午餐時喝湯,這樣既能生津止渴、清涼解暑,又能補養身體。在煮粥時加些荷葉,稱荷葉粥,味道清香,粥中略有苦味,可醒脾開胃,有消解暑熱、養胃清腸、生津止渴的作用。
荷葉粥
原料
大米100克,荷葉30克,冰糖30克,枸杞10克
做法
取大米煮粥,待粥熟後加適量冰糖攪勻,趁熱將荷葉撕碎覆蓋粥面上,待粥呈淡綠色取出荷葉即可食用。可作夏季清涼解暑飲料,或作點心供早晚餐溫熱食用,也可涼飲。
可作夏季清涼解暑飲料,或作點心供早晚餐溫熱食用,也可涼飲。
功效
清暑利濕,止血、降血壓、降血脂。適用於中暑、高血壓病、高脂血症、肥胖症以及夏天感受暑熱而致頭昏腦脹、胸悶煩渴、小便短赤等。
立夏溫濕著升高,
螻鳴蚓出百鳥叫。高溫防風護心腑,
避暑養陽脾胃調。心旺腎衰巧養腎,
勤洗多飲精神好。膳食清淡富營養,
事事有度健康保。
——《立夏養生》二十四節氣養生歌
根據立夏的習俗,做好夏季的健康養生,飲食上應遵循「增酸減苦宜清淡」的原則,要補腎助肝,調養胃氣。夏季日長夜短,氣溫高,人體新陳代謝旺盛,消耗大容易疲勞,應保持充足睡眠。
養生要點
起居養生
1 進入夏季,隨著早晚溫差逐漸縮小,要根據氣候變化及時減衣,不要早晨的厚裝到了中午仍捂在身上,弄得滿身大汗,這樣反而容易著涼。此時著裝應以穿衣不出大汗為原則,衣服遞減的順序應由上而下,既養陽又收陰,與大自然保持協調一致。
2 進入立夏後,晝長夜短更明顯,此時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虛的變化,睡眠方面也應相對「晚睡」、「早起」,以接受天地的清明之氣,但仍應注意睡好「子午覺」,尤其要適當午睡,以保證飽滿的精神狀態以及充足的體力。
飲食養生
1夏季陰雨不斷,空氣中濕度較重,易感濕邪。脾性喜燥而惡濕,一旦脾陽為濕邪所遏,就會產生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脘腹脹滿、四肢不溫等脾病。所以飲食宜清淡,少油膩,少生冷。否則會令脾胃受傷,助長「內濕」,不利於健康,建議每周吃一到兩次赤小豆排骨湯、紅豆薏仁粥等,可以改善脾虛導致的精神疲倦、食欲不振、大便溏泄等。
被稱為健脾補氣第一名方的「四君子湯」,人蔘9克、白朮9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人蔘為主,補氣健脾養胃;配以白朮,健脾燥濕,還能加強人蔘的補氣之力。加上有健脾滲濕效果的茯苓,補脾作用更加明顯;配上炙甘草,能協調使它們共同發揮效果。立夏時節,用「四君子湯」加上粳米熬粥,減少即將到來的炎熱給身體帶來的消耗。
2也可選「番茄荸薺飲」,選用荸薺200克,番茄200克,白糖30克。將荸薺洗凈,去皮,切碎,絞取汁液;番茄洗凈,切碎,絞取汁液。將合併番茄、荸薺的汁液,加入白糖攪勻即成。有清熱利濕、補中和血、益氣生津、寬腸通便的功效。
3所謂「夏季食苦,苦味入心,可瀉心火」,夏季易心火過盛,可通過吃「苦」來防治。熱天適當吃些苦瓜、苦菜,以及啤酒、茶水、咖啡、可可等苦味食品,不僅能清心除煩、醒腦提神,且可增進食慾、健脾利胃。
吃苦去火,首推蓮子心。《本草綱目》記載蓮子心「清心去熱」,搭配生甘草能增強蓮子心的瀉心火除煩之功。蓮子心2克,生甘草3克,開水沖泡代茶飲,每日數次,或加粳米同煮成粥即可。
運動養生
立夏時節可以練習《黃庭內景五臟六腑補瀉圖》中的心臟導引法:「可正坐,兩手作拳,用上左右互築,各五、六度。又可正坐,以一手向上托空,如托重石。又以兩手急相叉,以腳踏手中,各五、六度。去心胸間風邪諸疾。閉氣為之。畢,良久閉目。三咽液,三叩齒而止。」
也可練「立夏導引法」以養生,立夏導引法是足運太極式,就是以足來做描劃太極的動作。以足尖按順時針、逆時針方向轉動劃圓,形如描太極圈,故名。又因心主血脈,所以還要注意血脈的鍛煉,以防止氣血阻滯,從而影響到心的機能。具體做法如下:
正身平坐,兩腿伸直,兩手自然覆按於兩膝,豎脊含胸,呼吸均勻,思想安靜,全身放鬆;右腿屈膝內收,腳掌自然踏地;接上式,左腿屈膝內收,自然盤屈,左足跟靠近會陰部位;接上式,兩手十指交叉相握,掌心向內輕輕扶按在右膝膝眼處,動作稍停。然後兩手抱膝收至胸前,腳掌離地、自然放鬆,同時下頜微收、百會上頂,拔伸脊柱;接上式,右腳尖儘力向上勾,身體其他部位不動,動作略停(圖4);腳尖儘力向下伸展,腳背綳直,動作略停,如此重複練習三次;接上式,右腳尖向右、上、左、下、右劃圓三次,稱為內轉太極,然後反方向劃圓三次,稱為外轉太極;接上式,右腳放鬆、踏地,然後依次鬆手、伸左腿、伸右腿、還原平坐、兩手覆按兩膝,呼吸調勻,全身放鬆;左腿屈膝內收,做左腳的練習,動作同右,左右方向相反。
經絡養生
節氣養生除了以上幾方面外,還應注意經絡養生。
立夏時節太陽不像盛夏的烈日讓人難以忍受,正是享受「太陽進補」的好時機,可以通過曬頭頂和背部的動作來補陽氣,調氣血。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首」,也就是所有陽氣匯聚的地方,凡五臟精華之血、六腑清陽之氣,皆匯於頭部。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過兩耳直上連線中點),是百脈所會之處。曬太陽時,一定要讓陽光曬過頭頂。人體腹為陰,背為陽。人體的督脈、足太陽膀胱經(分布有五臟六腑的背腧穴)均分布在後背。曬這些穴位能起到調理臟腑氣血的作用。
此外推薦一個可以清心降火的穴位——勞宮穴,心為「君主之官」,五行中屬「火」,勞宮穴是手厥陰心包經的俞穴,同時又是滎穴。傳統中醫認為,滎主身熱,勞宮穴有「清心火,除濕熱,涼血息風,理氣和胃,鎮靜安神之功」。經常按摩勞宮穴,可以強壯心臟功能。
情志養生
夏季除了飲食養生外,貴在養神。《素問·上古大真論》言:「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說明養神對於養生的重要性。
《黃帝內經》強調:夏季「更宜調息凈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於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也提到「使志無怒」,就是要人不要因為心情煩躁而濫發脾氣,不管天氣如何炎熱,都要保持心態平和、情緒穩定,才可「心靜自然涼」。
進入夏季,由於天氣炎熱,人們往往心躁不安,從而產生許多精神方面的不良癥狀。所以在精神調養方面,夏季應靜心養性,清心寡欲,戒大喜大悲,少貪心雜念。笑口常開、自我調節、制怒平和。繪畫、書法、聽音樂、下棋、種花、釣魚等都可以調節精神,保持心情舒暢。
立夏食療
荷葉鳳脯:
[配料]鮮荷葉2張,火腿30克,剔骨雞肉250克,水發蘑菇50克,玉米粉12克,食鹽、白糖、雞油、紹酒、蔥、姜、胡椒粉、味精、香油各適量。
[做法]雞肉、蘑菇均切成薄片,火腿切成10片,蔥切短節、姜切薄片,荷葉洗凈,用開水稍燙一下,去掉蒂梗,切成10塊三角形備用。
蘑菇用開水焯透撈出,用涼水沖涼,把雞肉、蘑菇一起放入盤內加鹽、味精、白糖、胡椒粉、紹酒、香油、雞油、玉米粉、蔥節、薑片攪拌均勻,然後分放在10片三角形的荷葉上,再各加一片火腿,包成長方形包,碼放在盤內,上籠蒸約2小時,若放在高壓鍋內只須15分鐘即可。出籠後可將原盤翻於另一乾淨盤內,拆包即可食用。
[功效]清芬養心,升運脾氣。可作為常用補虛之品,尤為適宜夏季食補。
魚腥草拌萵筍:
[配料]魚腥草50克,萵筍250克,大蒜、蔥各10克,姜、食鹽、醬油、醋、味精、香油各適量。
[做法]魚腥草摘去雜質老根,洗凈切段,用沸水焯後撈出,加食鹽攪拌腌漬待用。萵筍削皮去葉,沖洗乾淨,切成1寸長粗絲,用鹽腌漬瀝水待用。蔥、姜、蒜擇洗後切成蔥花、薑末、蒜米待用。將萵筍絲、魚腥草放在盤內,加入醬油、味精、醋、蔥花、薑末、蒜米攪拌均勻,淋上香油即成。
[功效]清熱解毒,利濕祛痰。對肺熱咳嗽,痰多粘稠,小便黃少、熱痛等症均有較好的療效。
桂圓粥:
[配料]桂圓25克,粳米100克,白糖少許。
[做法]將桂圓同粳米共入鍋中,加適量的水,熬煮成粥,調入白糖即成。
[功效]補益心脾,養血安神。尤其適用於勞傷心脾,思慮過度,身體瘦弱,健忘失慮,月經補調等症。
注意:喝桂圓粥忌飲酒、濃茶、咖啡等物。
益氣養心粥:
[配料]太子參30克,山藥30克,蓮子30克,粳米200克。[做法]將太子參、山藥、蓮子、粳米洗凈同放入鍋內,加適量水同煮至米爛粥成,溫熱服食。[功效]有健脾益氣、養陰清心的功效。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推薦閱讀:
※秋季科學養生飲食運動皆需講究
※養生寶典:(293)糖尿病腎病的有關知識
※中醫養生諮詢 醫行天下---當拉筋與刀療、撞牆結合--人人都可治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