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岩講錄|什麼叫「華夷之辨」?如何叫「天朝上國」?

岩講錄|什麼叫「華夷之辨」?如何叫「天朝上國」?

6 人贊了文章中華文明自古有所謂的「華夷之辨」,或者叫「夷夏之辨」。「華」、「夏」,自然指的就是我們這個中華文明。 「華」就是華美,「夏」就是廣大,所以我們這個文明,就叫做「華夏」——這是怎樣的一種自信!

我們的先人認為我們處於「天下」之中,於是有「中國」這個說法。這個詞的概念,每個時代都有不同,但是居於天下之中的意思,一直是題中之義。類似的說法,還有「中原」、「中土」。

那麼「中土」之外,四面生活的族群都是什麼呢?自然都是非我族類,就是「夷」。這就是所謂「華夷之辨」的歷史淵源。

典型時期的四方族群,稱為東夷、西戎、南蠻、北狄。從這些名稱我們就可以看出中原居民對他們的歧視——看看「狄」、「蠻」這樣的字,偏旁不是獸類就是蟲,何曾把他們當作人來看?更多的例子還有,比如覆亡西周的部落叫做「犬戎」,還有「獯鬻」、「獫狁」這樣的名字,據說就是後世匈奴的祖先。「匈奴」這樣的名字,自然也不是什麼好詞。一直到近世,其實還是這樣的態度。比如我國五十六個民族中,人口第二多的民族是壯族,「壯」這個字,以前可是寫作「獞」的;瑤族的「瑤」字,以前是寫作「猺」的。直到解放後,在民族平等的政策下,這樣的情況才算消失。

在早期華夏的歷史上,一開始是「華夷雜處」的。天子分封的諸侯,封地其實只是一個個據點,在「蠻族」的汪洋大海之中各自發展。這實際上是農耕民族的武裝殖民。各種非「華夏」的「野蠻」民族與華族犬牙交錯,文明的力量在嚴酷的環境之中艱難地生長。諸侯動不動就被滅了國,連周天子所在的鎬京都被攻破了。進入東周,周天子暗弱無力,諸侯被「蠻夷」欺凌,更是無人出頭。比如那個「玩物喪志」的衛懿公,他雖然喜愛養鶴活該亡國,但是也從側面證明了當時的華夷形勢。周天子既然指望不上,就需要強有力的人物出來主持大局。所以,齊桓公適時地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就成了時代的呼聲,因此他可以成為「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其中就包括扶立周天子的「尊王」,和幫助諸如燕國這樣的弱國在野蠻民族的攻勢下復國這樣的「攘夷」。

秦始皇統一之後,統一的中原王朝內部自然沒有了蠻夷生存的空間,所謂的「四夷」就成了「天朝上國」的邊患。漢擊匈奴之後,中原民族對北方游牧民族取得了優勢,針對西南夷、東南夷、南越四處用兵,強大的王朝疆土廣大,文化昌明,優越感也便油然而生。於是,「萬國來朝」就成為歷代中原王朝的當然夢想,「華夷體系」也就這麼建立起來,並且越發鞏固。

但是,中原王朝的文化優越性,逐漸被「四夷」學去了。後來的「五胡亂華」,在北中國折騰的五胡十六國,已經漸漸成了氣候,政治上有了一定的規模,也逐漸上了軌道。終於北中國統一於北魏,由它脫胎出來的一系列王朝重新完成了中國的統一。這算是以華勝夷了呢,還是以夷勝華了呢?

我們經常會說強漢、盛唐、弱宋,彷彿宋朝真的是一副積弱不振的樣子。但是宋朝對外戰爭的勝利比率其實是很高的,並沒有那麼不堪。宋朝跟之前的漢唐時代有一個根本的不同,就是宋朝以後面對的「蠻夷」,早已不是漢唐時期那種全面落後的文明了。遼、金、西夏這樣的政權,一面有很強的武力,一面又有不弱於宋朝的文治,政府組織很像樣子,不是之前的草原民族所能比。所以,不是宋朝太弱了,而是宋朝開始面對的敵人,已經越來越強了。

強到漢人王朝終於徹底亡了國。

後來北方游牧、漁獵民族建立的元、清王朝到底算不算中國?他們自己是認的,後世也把他們列於正史,他們入主中原之後,就成了中原歷史的一部分,以自己是「中國」自居。他們依然維持著中國的宗藩體系,依然為自己統治中原的合法性辯護,甚至會出現雍正皇帝這樣的,為了論證自己的正統,專門出一本《大義覺迷錄》來給自己正名。

可是這種傳統的華夷、宗藩體系,在近代,終於被西方殖民者打破了。清政府一敗再敗,喪權辱國,「天朝上國」的威儀再也無法維繫。直到這時,老大帝國仍然存著「華夷之辨」的舊思維,那時的開明人士,也不過能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這樣的思想,仍然是把西方列強當做「夷人」,比如英國人就是「英夷」。在根本就不知道所謂「英夷」在世界的方位的情況下,就盲目自信,也真的是歷史的慣性使然。因為自古以來,中原周邊的「蠻夷」就沒有在文明程度上超過「中國」的,所以,當近代這一形勢發生逆轉的時候,「天朝上國」夢尚未醒,「華夷」體系,也終於宣告破產。

(【軒轅十四Rex】系頭條號簽約作者)
推薦閱讀:

中國2015年原油進口量創歷史新高同比增加8.8%
清朝火器遠強於明才是歷史真相
百家歷史趣談
古代歷史中最令人震驚的一段對話!

TAG: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