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族」危機催熱校園戀情 折射社會戀愛觀變遷
08-09
中新網杭州9月16日電 (倪幼傑)從明令禁止到默許,從「地下情」到公開允許大學生結婚,再到如今的怕「被剩」而主動出擊,大學校園的戀愛觀經歷了「動蕩」的歲月。浙江省委黨校社會學教授曹文彪表示,校園戀情的變遷是社會觀念自由開放度的一個縮影。 「剩族」危機:鼓勵校園戀愛 「剩女」、「齊天大剩」、「大齡女青年」……這些新名詞正在改變著人們對校園戀愛的發展模式。很多家長出於種種考慮,也轉變了過去保守的思想,鼓勵孩子在校園戀愛,甚至主動給「愛情費」。 根據中國紅娘婚戀研究中心調查的《2010相親現象對大學生婚戀觀影響調查報告》顯示,目前,近九成的大學生都已經有戀愛經驗。 記者在採訪了一些大學生後發現,選擇在校談戀愛緣由很多。有大學生認為,大學裡談戀愛是一種「能力」的培養,是培養大學生適應社會生活的一種方法,是每個大學生的必修課;也有人說,大學生談戀愛一種體驗,是現存為數不多的無憂美好時光;也有同學是擔心自己「被剩」,想在大學就找好心儀的對象。 但有一點必須承認,大學戀愛變得更為理性。 據上海某高校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重戀愛過程高於重視結果」的認同率竟高達70%以上。「大學戀愛真正能走到最後的還是少數,但如果沒能在大學期間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是有遺憾的。」 一名在校生說。 當然,在採訪中,也有大學生不無避諱的說,過去讀書太壓抑,想在大學談場戀愛,來個徹底的放鬆。另外,也有不少人表示大學戀愛純粹是因為空虛、寂寞想找人「陪」。 從愛情禁錮到自由開放 然而五十年前,別說「同居」,就算是拉手走校園也是被視為違紀的。 據了解,上世紀50、60年代,大學裡沒有任何關於愛情的浪漫記憶。按當時的規定,所有高校都嚴禁在校大學生談戀愛,甚至把「在校學生嚴禁談戀愛,違者退學」的校規寫進了學生守則。 「那時候,男女同學之間說話都很少,即使互有好感,也是"地下鴛鴦",活動高度保密。」畢業於杭州大學(現浙江大學)化學系的黃老回憶到。 進入80年代,受到以瓊瑤為代表的港台文藝作品的影響,校園戀情漸漸浮出水面。直到90年代,大學生的戀愛觀開始有了重新的定位,隨著進行了一場根本性的革命。 如今,曾經為大學生們設置的愛情樊籬已在時光的歲月里不知不覺地倒塌,大學校園裡的愛情開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行。 從談性色變到坦然談「性」 有一項針對高校大學生「性與生殖健康狀況」的調查報告顯示,有近15%的大學生有過性行為;七成以上被調查學生對婚前性行為及未婚同居等行為持寬容態度。 記者走訪了杭州某高校園區發現,學校附近一般都有數十家學生旅社、日租房。其中一家旅社的老闆告訴記者,來住的以男女成對居多。 據了解,上海、北京、福州等地還將「安全套免費自取機」搬進了校園,還一度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 「作為成年人,對性應該有自己的判斷力,不應盲目的不屑,更不應該為了模仿而放縱。」在採訪中,記者發現,大部分大學生都掌握了一定的性知識,並能夠理性看待。 專家:呼籲健康戀愛 在中國大學生愛情的變遷中,有羞澀、有衝動、有豁達、也有迷茫。曹文彪認為,從校園愛情觀的變化也可以折射出這個社會觀念的變化,人們認知的變化,但可以看到的是,社會正朝著更為合理、科學、文明的方向發展。 對於大學愛戀,曹文彪表示,校園愛情不應太過物慾、肉慾,應該多些「內容」。戀人應以志同道合為基礎,有共同的價值目標,生活目標。 另外,他強調,性是社會自然屬性,應理性對待。但青少年性教育不宜過早,也不宜過於表面。「性不是一個純粹的生理學問題,還包含有社會學、人類學等各方面內涵,真正的性教育應是多學科的綜合引導。」
推薦閱讀: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推薦閱讀:
※中國鄉村社會「自治」的變遷
※煙標見證時代變遷
※倫理視角下中國鄉村社會變遷中的「禮」與「法」
※江村經濟:歷史、變遷與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