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房價的拐點是不是到了?
其次聲明,絕非房地產樓盤或者中介廣告——沒有廣告文章里,是唱衰房價的。
我也不會從Wind平台上拉一堆數據,或者引用一堆券商的PPT。整的看起來像那麼回事,跟所有招搖撞騙的分析報告一樣:形式嚴重大於內容,只有分析沒有觀點,只有人云亦云,沒有對事物本質的思考。
是上周末去看了一個樓盤:上海市普陀區內環邊的XXXX三期。
按道理我不該去看這個樓盤。因為這種高端樓盤和我的氣質雖然相配,但和錢包完全不配。
但是在路邊「溫柔熱情」與我攀談的中原地產的中介朋友,臉不紅心不跳的用一個大幅低於真實價格的說辭,把我忽悠到了現場。他們後來口口聲聲跟我說:「如果不是我告訴你一個低價,你會來現場嗎?如果你不來現場,你就錯過了買入這樣一個優質房產的機會!」
根據李嘉誠的地段論:緊貼內環,靠近地鐵三四號線鎮坪路站 根據產品的血統出身論:口碑開發商綠城打造,大資本家融創操盤 根據資源稀缺的程度論:內環邊的新盤屈指可數,配套新建的上海理工實驗小學 根據毛主席說的「實踐才是硬道理」:我去看過盤了,覺得確實挺好的 聽說脫離定價談產品是耍流氓:價格真的不是很貴,銷售吹風的價格是:150平米左右的三房,起步價在1350萬,全屋精裝修,拎包入住。折算下來,9萬一平米起步,均價10萬左右。
在「精裝修」被徹底濫用的今天,很多號稱精裝修的房子裝的都像狗屎一樣。但這個樓盤的定位還是挺高級的,我這種沒見過世面的人,首先硬裝的質感都不錯,雖然風格略顯浮誇,不是我喜歡的極致簡約美。看到一堆標配進口品牌家電,深感自己認識的商品Logo還是太不齊全。內嵌式的四開門大冰箱,最初被我誤以為是衣櫃——怎麼可能有衣櫃放在廚房裡呢?我一度Show出自己的智商優越感,質疑開發商的專業性。
房價就像籃球運動員的身高,說起來都是高個子,可是球迷就是會嫌廣東宏遠的布澤爾2米03的身高太矮——沒辦法,對面站著2米10的布拉切。
這個盤,作為知名開發商的高端全新住宅,真的不貴,附近的次新二手房。很多都在9萬左右的單價了。
二手房需要承擔的稅和中介費,通常增加5%以上。
並且,因為建築質量和水平在不斷提升,新房擁有更好的設計和品質。
此外,購買新房是很多有車一族難得的擁有產權車位的機會。在上海太多太多住宅小區,有錢也無法買到車位。
有人覺得新房比二手房擁有更長的土地產權年限。但這個優勢,我倒認為可以忽略不計。下面會具體說到。
新房和二手房比,真正的局限在於:新房是離散的點狀分布,只有合適的時機(它開盤的時候,你恰好打算買),合適的地點(它開盤的位置,你恰好能接受),合適的戶型、面積和配套資源(它的產品,正好適合你的需求),才會促成你的購買。
而二手房,是面狀分布,海量供應。理論上,只要你有錢,你可以在任何時間、購買任何地段、任何類型的產品——前提是,你要符合政府的限購政策。
在正常的市場,新房和二手房本來不應該價差這麼小。
如果房地產可以用《三體》中的亂紀元來形容,現在一定處於一個寒冷的時代。北上廣深等大城市,由於嚴格的限購政策,需求端的潛力已經被封殺大半。
一手新房的背後站著開發商,他是用流動資金和融資來做的樓盤,既然造好了,到了時間就要賣的。恰好碰上限購,就算你倒霉。總不能捂盤到限購過去——巨大資金成本不允許。因此,只有隨行就市,定一個理性的價格,儘快賣掉。
我看房的這個樓盤,由於地段好,單套房價的購買價格門檻很高,所以在限購的情況下,要快速捕獲足夠的客源是很難的。當然定價要老實一點。
同樣是新房,目前上海郊區的新房,卻很搶手,定價堅挺,銷售顧問各個都非常牛逼,要求你愛看不看,儘快決定!如果要訂,開盤後7天內付清首付,否則,哼哼,訂金不退。
為什麼限購限不住郊區呢?因為限購政策是差異化的,郊區的樓價和面積都相對低一些,總價較低,很多潛在的購買者,是沒有名下房產和貸款記錄的年輕人,他們基本不受限購政策的影響,依然可以用35%的較低首付和相對優惠的貸款利率,購買房產。
二手房的背後則是一位位普通的上海市民。老百姓的二手房子價格,是對標一手新房的。隨著過去2年的高歌猛進,很多二手房的掛牌行情價都很高。
現在雖然市場轉冷,但是二手房的反應並不會像新房那麼靈敏——新房需要去庫存,否則閑置的每一天都是利息。二手房不用。二手房的房東是穩坐釣魚島,只要不急著用錢,他永遠可以等待一個更好的價格。
正因為以上的分析,在限購政策來臨到時候,一手新房更容易定價理性,二手房在初期價格會偏高。需要限購政策持續相當長的時間,二手房的價格才會真正鬆動。
所以,如果你近期一定要在上海買房,我建議你多看看新房。實在不合適,再去看二手房。
首先,根據慣例,一波限購往往在2-3年左右。時間不會太短。按照這個經驗,2019年才是政策解凍、恢復正常時間秩序的時間窗口。
限購不是一個正常的市場秩序,政府是很明白的。但是在沒有把機制理順之前,在問題嚴重的時候,粗暴的行政干預,是一個相對有效的快速手段,即使有後遺症。任志強就說過:每次限購,都是名義上打壓房價,實際上埋下了下一輪暴漲的禍根。
道理很簡單:你打壓需求端,短期內,交易量大幅下滑——>價格不漲或者下跌一點點——>但是開發商在限購期間,會選擇現金流為王,盡量賣房,不再買地,不再開發新樓盤——>2-3年後,能上市的樓盤會更少——>這個時候政府宣布限購很成功,房價被控制住了,於是限購取消——>因供應不足,限購期內壓抑的部分需求需要釋放,供需關係進一步惡化,房價新一樓的飛漲開始。
第二,為什麼要限購?
從政府的角度來分析,他們不希望一個市場過於火熱,失去秩序,同時民憤漫天。
大中城市的房價在15-16年,再度暴漲,很多都翻倍了。
從這個角度來看,政府要限購,要降溫。
這個邏輯,簡單一看,似乎和以往的任何一次限購,差不多。
但我覺得實際上,從16年年中開始的新一輪限購,和以往有本質的不同:
1 以前每次限購之前,也經常是貨幣寬鬆,房價暴漲,但一直處於「人民幣升值」的通道里。這次不是。這次我們大印鈔票的同時,人民幣兌美元出現了明顯的貶值了。
這就意味著「如果我們繼續大印鈔票」,可能要面對人民幣進一步貶值——這可能是國際貿易的對手們,無法接受的。
2 美國要退出QE,要加息,在17年,這是定局。這會影響我們的貨幣政策。如果我們不加息,那麼資本相對來說,更可能迴流美國。如果我們跟隨加息,收緊貨幣,那麼對於「前兩年習慣了海量貨幣」的房地產,當然會有衝擊。
3 前兩年,貨幣的「水龍頭」開的特別大,可以把整個田野都灌溉充分(流動性強,交易價格足夠高),如果從17年開始,貨幣寬鬆結束,「水龍頭」關上了,那麼整個田野就會缺水——為了不引起房價大跌,就要把有限的水集中灌溉少量的田野,保持它的濕潤,而其它部分的田野,休克鎖死。
從這個角度來看,限購政策,並不是打壓房價,而是對高房價的一種保護!大家要看透這一點。政府口裡說的,和實際想做的,並不是一回事。
我覺得這個問題,實在太難回答了。僅次於預測中國A股的拐點。
但我們不妨從一些角度來分析。
角度1:一線城市高房價的供需論
17年上海的房價,比起14年,同等地段,平均是大致翻倍的。
有人說上海北京深圳的房價高,歸根結底是因為供需關係極為緊張。
但我想問了,17年供需緊張,難道14年就不緊張嗎?難道17年的上海,比14年大幅增加了外地移民的數量嗎?
即使供需惡化了,人口增加了,這種變化的程度,是不足以帶來房價的倍增的。
如果可以,那麼在2000-2010年期間,上海的人口增速要快的多,可是當你的房價,並沒有每2年翻一倍。
因此,供需論站不住腳。
還有人說「一線城市永遠漲」,因為一線城市佔據最優質的資源。
駁斥這種觀點:優質資源可以推導出高居住價值,進而推導出高房價。你可以說上海的房價理應很高,10萬一平米或者20萬一平米,但是你無法推導出上海的房價應該永遠上漲。
這就好比,姚明家裡從小給他吃最優質的肉,這可以推導出姚明的身高很高,但不能推導出:姚明會永遠長高。
實際上,自從姚明加入火箭隊後,他根本就沒有長高過。
這兩年的暴漲,不是供需主導的,實際是貨幣增發主導的。既然是靠印鈔票帶來的暴增,那麼泡沫很可能是存在的。
而上面說過了,中國的貨幣寬鬆,在17年要結束了。這是政府公開承認的事情。
角度2:國際化大都市的橫向比較
在我有一定了解的國際大城市城市當中,目前上海的房價,已經大幅高於台北、多倫多、柏林,高於東京,和紐約、倫敦、洛杉磯相當,低於香港。
綜合考慮到上海的自然環境、人口規模、GDP、GDP增長速度、對全中國大陸的經濟輻射能力,遍數亞洲乃至全球,比上海更有資本入圍「全球高房價城市榜單」的城市,恐怕極為有限。
大家要特別注意GDP的增長速度,因為這代表了潛力。
有個科技媒體朋友跟我說,他去紐約的時候,看到紐約的繁華,但是紐約的繁華景象,和5年前是一樣的。而上海卻不同,上海的很多繁華,是5年前完全沒有的,可以想像的是,5年後的上海,會更上一層樓。這就是成熟大都市和新興大都市的區別!上海雖然已經成為全球最繁華都市之一,但潛力還遠遠沒有用完呢。
一定有人會說,中國人均收入比發達國家低很多,房價不配跟別人直接比較!
這種說法,完全沒道理。
有點海外視野和獨立思考能力的人,應該知道,房價從來就不必「跟當地人均收入掛鉤」。莫斯科、孟買、平壤都是典型的負面案例,「房價相對很高,收入相對較低」。
道理很簡單嘛,在一片給定的土地里,有100個人口和1000個人口時,單位土地資源的佔有難度和價值是完全不同的。可見人口密度會極大的影響房價。
像加拿大、芬蘭這種地廣人稀的地方,即使人均收入很高,但因為人口密度太低,所以大部分的地方,房價可能比中國小縣城還低。這不是中國政府心黑,這只是一個客觀規律而已。
年輕人不要在「自己知識面有限的情況下」,輕易的在網上罵政府罵開發商罵炒房客罵別人,就是從來不檢討自己。毫無建設意義嘛。(雖然作為一名外地人,我在上海也買不起大房子,我有很多上海本地朋友,家裡有多套值錢的房子,但我不覺得我應該抱怨。我本來就是上海的一名「移民」,我在家鄉是可以隨便買大房子的。你怎麼不抱怨你在紐約沒有房子呢?)
5年前、10年前,上海的房價在國際上來看,是完全不符合自己的江湖地位的。
任何看到中國目前在全球經濟格局中重要地位和前景的同志們,應該有必要承認一個事實:就是北京上海深圳的房價,如果不加入「全球房價最高城市俱樂部」,這是不合理的。
從這個橫向比較的角度來看,我覺得目前上海的房價,還算正常。
如果你考慮到,國外成熟市場有房產稅,相當於每年你的房產都要被政府剝皮,房價被刻意的壓抑了——而在中國不用交房產稅,所以,某種程度上,上海的房價,還不算太離譜。
角度3:房產稅的靴子,該何時落地?
大家可以先看看17年兩會和16年溫州到期房子的處理問題。
兩會期間總理談70年土地產權到期怎麼辦
媒體:知情人士稱土地使用權到期續費是肯定的 很可能與房產稅結合 - 華爾街見聞
這種事情,官員不可能說的太明白——但是如果讓我大膽猜測一下的話,70年產權也好,50年產權也好,最終都是無條件延期。
很簡單,任何政府都要考慮徵稅成本。目前上海的老公房,很多老住戶的物業費都徵收不起來,還想在土地到期後,額外收大筆錢?收走老百姓的房子?這徵稅成本和民怨,很可能會超過徵稅的所得。
政府不會那麼傻的。
稅收的藝術在於「拔走最多的毛,聽到最少的尖叫」。當然要想一個更好的辦法。
或許「承認大家的私有住宅產權及其土地持有權為永久,和發達國家接軌」,或許是一個順理成章推進房產稅的辦法。
既然你的房子和土地財產被明確了,那麼徵收一點保有環節的稅,也是符合國際慣例的。
換一個角度看房產稅:包括任志強老師也說過,房產稅短期沒戲,因為會打壓房地產,進而影響土地出讓金,這是很多地方政府絕對不能接受的。
所以說,地方政府其實不是怕房產稅,而是怕失去收入。那如果房產稅可以有效的替代土地出讓金呢?
我查了兩個公開的宏觀數據。目前,全國的房產價值總計在300萬億左右,而16年的全國土地出讓金為3.56萬億。
做一個除法,1.2%。
也就是說,如果每年按照目前的房地產市場價值,徵收年費率為1.2%的房產稅,就可以圓滿替代土地財政了。(實際上並不需要那麼多,因為土地出讓金不會一下變成0)
中國經過多年的建設,很多大城市的優質土地越來越少,未來土地出讓金難以持續保持高位,是很正常的。那麼適當的房產稅,正好可以彌補土地出讓金的缺口。
假設在2020年,土地出讓金只剩下16年的70%的水平,那麼只需要徵收大概0.3%的房產稅率,就足以穩住地方政府需要的收入。
0.3%的稅率,比美國各州1%-3%左右的房地產稅率比起來,已經足夠具備「社會主義中國特色」了!
簡單這麼一算,模型似乎是成立的。
唯一的問題是,真的房產稅到來的話,很多空置、多餘的房子,會加速進入市場流轉,那麼房價會恐慌性下跌20%甚至更多嗎?
這是一個政府需要非常嚴肅考慮的問題。
又有人說了,房產稅徵收,不會打壓房價,因為有房的富人,只需要把房產稅轉移到房租里,讓窮人交更多的租金,就可以了。
這種說法也是夠蠢的,讓我不得不感慨:我們首先需要搞清楚誰是自己的朋友,誰是自己的敵人。很多時候老百姓的數學並不好,他們會堅決反對「實際上對他們有利」的政策。
事實上,如果富人提高房租,窮人依然買單租房的話。他們不會浪費一分鐘的,會立刻提價,根本不會等到政府徵收房產稅,才去做房租轉移。資本家要是這麼傻,還會做資本家嗎?房租的定價跟成本毫無關係:10年前50萬買入的上海市區2卧室住房,現在年租金達到10萬很正常。你今天500萬買入一套同樣的房子,年租金也只是10萬而已。
我沒法預測房產稅什麼時候到來。我只是感覺,根據粗淺的計算,2020年左右,或者再晚一點,房產稅理論上,已經比較可行了。
邏輯很簡單:前面這20年商品房改革,是一個做大蛋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里,可以不徵稅,重點是不斷賣新房。等到所有的新房都變成了老房,以後新房需求大幅下降(這是必然的,因為計劃生育,人口下降),新房的相關政府收入降低了,當然要在存量房裡做文章。
角度4:中國的人口問題
很多分析中國人口的文章,都會談到幾個事實。
第一,中國的人口數量巔峰,可能就是16年,17年這兩年。
第二,計劃生育導致的老齡化問題,勞動力人口下降問題。
第三,中國的房子,最典型的銷售場景是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要結婚的前後。那如果結婚的人數變少了呢?
有人說,即使大多數地方人口下降,北上廣深還是很牛逼的,因為這裡的人口永遠增加,有大量的移民。誰不想去一線城市?
說這樣的話的人,有腦子的。可惜只有一半。
他們還缺另一半腦子,去看到一個事實:移民去一線城市買房的典型情景是怎麼樣的?
移民需要首先賣掉自己外地家中的房產,結合自己有限的存款,勉強付掉在北京上海的首付。
如果外地的人口都下滑了,房地產都不景氣了,那麼他們用來湊首付的錢,就大為縮水了。
一個個例的首付能力下降,只會帶來他個人無法在上海買房的悲劇。
但是如果這是一個群體性現象,當所有的外地人首付能力普遍下降的時候,下一個需要下降的就是上海的房價了。這是很簡單的道理。
角度5:房價的長周期特點
房價和股價不一樣。後者的周期非常短,可以劇烈的頻繁的波動。
但是房價常常有長周期的特點。經常持續上升十幾年,而一旦下降,沒有幾年也是剎不住車的。
我想說:中國的這一波房價持續上漲,已經起碼有15年了。
這5個角度里,有對上海房價的支撐,也有不利好的因素存在。
總的來說,2017年到了,我有一些悲觀。
於是我去中介掛牌,想把自己的郊區小房子賣了。
我的10年房地產業餘觀察經驗,全部濃縮在這篇文章里了。
如果你覺得這個比我寫汽車有意思,不妨點個贊哦。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推薦閱讀:
※房價從3500漲到了18000左右,一套房賺100萬,房價已到高點
※中國房價不能降的十大理由!
※房產稅真的能降房價嗎?
※兩招秒殺高地價與高房價
TAG:房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