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廣州府部彙考--《古今圖書集成》 [清] 蔣廷錫等(5)

廣州府部彙考六 廣州府城池考        府志  本府 南海番禺二縣附郭   廣州府城池 周赧王初粵人公師隅為越相度南海築城號曰南武任囂趙佗相繼增築之是為越城周迴十里以高固昔相楚時有五羊含穗遂稱五羊城漢築番禺城於郡南五十里西接牂牁江為刺史治建安十五年刺史步騭闢番山之北廣故越城而築之二十二年復徙治焉吳分交廣州刺史仍治此而交州刺史徙治龍編唐天祐末靖海軍節度使劉隱以南城尚隘鑿平禺山以益之規制宏大宋慶曆四年經略使魏瓘加築子城周環五里瓘以城壁弛壞方謀修治忽雨頹城角得古磚有銘雲委於鬼工瓘以為己應由是大增修築雉堞完固皇祐四年儂寇大通港遙望城壁不得逞而去朝廷以瓘有備除集賢院學士再知廣州復環城浚池築東西南甕城門南曰鎮安西曰朝天東南曰步雲東曰行春西南曰素波後又改朝天為有年步雲為沖霄熙寧初經略使呂居簡轉運使王靖重修東城居簡得古越城遺址復謀築之會移滎陽朝京師上其事詔轉運使王靖成之袤四里壕其外為三門南曰迎薰北曰拱辰東曰震東與子城行春門相接是為東城合子城為一熙寧四年經略使程師孟築西城其周十有三里城廣一百八十步高二丈四尺為門七東南曰航海南曰朝宗曰善利曰阜財西曰金肅曰和豐北曰就日後方大琮改就日為朝天紹興二十二年經略使方滋修三城是年秋章貢盜起將寇廣州經略使方滋以三城雉堞圯剝迺加增繕併及井幹烽櫓亦各堅完盜遂宵遁嘉定三年經略使陳峴築鴈趐城峴以州城之南為闤闠所處無所捍蔽創築兩翅以衛居民東長九十丈西長五十丈上建高樓東曰番禺都會西曰南海勝觀登樓一覽海山之勝悉入目睫聯以敵臺三城舊有樓櫓共一千八百四十有一歲久不全峴重建敵臺三百四十七其後摧剝紹定二年經略使方大琮仍於舊址創團樓七十五砲臺四城門雉堞皆一新之端平二年經略使彭鉉會僚屬戎將以三城樓櫓磚石傾剝聞於朝興役八閱月修完外城三千三百有六丈女牆四千四百九十二丈子城六百三十有三丈女牆九百一十七新甕城門十有四門屋敵樓九十有七嘉祐元年二月告成以餘錢萬五千緡附郡之贍軍資庫歲與郡分十二之息以備整葺開慶元年廣右繹騷經略使謝子強大修城壁為豫備計城外築羊馬牆高六尺許鴈翅城下隙壤植以木柵翼而至海元至元十五年正月詔平廣州城隍三十年修復之明洪武十二年永嘉侯朱亮祖都指揮使許良呂源以舊城低隘上疏請乃連三城為一闢東北山麓廣之城周三千七百九十六丈計一十五萬一百九十二步高二丈八尺上廣二丈下廣三丈五尺為門七曰正北稍東曰小北曰正東曰正西曰正南稍東曰定海西曰歸德城門樓七敵樓七警鋪九十七雉堞一萬七百城東西之外郭舊浚池周二千三百五十六丈五尺惟北一面枕倚嶺嶠乃於正北門外築甕城以蔽之於東門之北城下置小水關防以石柱以疏城渠之水北城上有粵秀山山左有樓五層名曰鎮海登其巔則百粵形勝瞭然在目真嶺海之雄觀也北城之外有粵王臺洪熙元年詔天下郡縣修理城池給官鈔不許擾民其坐視不修憲臣糾舉於是大修廣州城成化二年總督左副都御史韓雍謀於鎮守太監陳瑄右副都御史陳濂左布政使張瑄按察使夏塤築南城歸德二門月城城各延三十八丈上俱建層樓下闢三門壁壘完固視舊有加弘治十六年三司以東西月城漸頹請於巡撫都御史潘蕃命廣州知府袁邵指揮韓雄協同修之至正德初告成規制大備正德實錄雲城周圍一千七百一十七丈五尺鎮海樓二角樓四城樓九座窩鋪七十七雉堞二千二百七十九為門七曰正南曰定海曰正東曰大北曰小北曰正西曰歸德門內之左右為兵馬司者一十有四其西北至東皆距壕塹長二千五百五十六丈壕之西東則各疏水關嘉靖十三年增築定海門月城四十二年甲子都御史吳桂芳以拓林兵叛蹂踐城外居民創築自西南角樓以及五羊驛環遶至東南角樓新城以固防禦萬曆二十七年於正南門迤東闢門一顏曰文明其池大中祥符中邵曄知廣州始鑿壕為池以通舟楫慶曆中魏瓘再知廣州環城浚池熙寧初王靖成東城復壕其外嘉定三年經略使陳峴重浚之長一千六百丈東西置閘歲久湮塞開慶元年經略使謝子強復拓之廣二十丈深三丈東西壩頭甃以石復自蒲澗太霞洞導泉水西入於韸韸水又西入於粵秀山之左築堰瀦之深二丈餘以渰浸州後之平地南開小竇溢則泄之於壕近年決其堤納之於壕遂田其故地屬之官南壕在城樓下限以閘門與潮上下古西澳也景德間經略使高紳所闢納城中諸渠水以達於海淳熙二年經略使周自強復浚之歲久復湮嘉定三年經略使陳峴重開自外通舟楫以達於市旁翼以石欄自粵樓至閘門長一百丈闊十丈自閘至海長七十五丈紹定三年經略使方大琮又浚之寶祐元年經略使季迪復自擢甲巷開浚至閘口又加深焉清水壕在行春門穴城而達諸海古東澳也長二百有四丈廣十丈東壕在郡東洪武三年永嘉侯朱亮祖上疏請建三城為一因舊浚壕周一千三百五十六丈五尺惟北一面枕山未浚成化三年提督軍務左副都御史韓雍巡撫右副都御史陳濂議欲連北山鑿通之太監陳瑄考舊志以廣地脈發跡在此壕之恐非宜遂寢其役惟浚東壕二百六十五丈深丈六尺地脈因瑄不斷人服其識西壕在郡城西宋經略使陳峴浚壕通江建東西二閘及元至元中宣慰使張世傑始建木橋高跨西壩以通往來名曰太平橋明洪武以後屢修之成化八年都御史韓雍改砌以石壕自西流達江舟楫出入雖海風大發不能為患且巍科膴仕後先相望嘉靖五年巡按御史塗相從郡人彭澤議分東南展流逕西直入於海建大觀橋其上形家者謂水流煞方不利官民後何尚書維柏議復舊壕又鑿荔枝灣接彩虹橋反傷左翼而二水合流其勢駛急舟楫不便遂中輟焉後提督都御史戴燿巡按御史李時華廣詢眾議復太平舊壕遶新城而南達於珠江實惟會省永利而署番禺通判馮運吉南海令王循學番禺令穆天顏咸有督理之功雲古渠有六脈渠通於海所謂六脈者草行頭至大市通大古渠水出南壕一淨惠寺街至觀堂巷擢甲巷新店街合同場番塔街通大古渠水出南壕二光孝街至詩書街通仁王寺前大古渠水出南壕三大鈞市至鹽倉街及小市至鹽步門通大古渠四按察司至清風橋水出橋下五子城城內出府學前泮池六六脈通而城中無水患今宜疏濬之水閘在舊東西鴈翅城壕口嘉定三年經略使陳峴所創歲久圮壞紹定三年經略使方大琮因舊地增築之兩岸石甓各長二十餘丈中為重閘闊丈餘以通舟楫淳祐四年東閘摧剝方大琮築而新之洪武十三年展築城池改甃壕南舊水關廣僅六尺關下鐵石柱閘凡用兩重以嚴防禦按壕原廣十丈有奇今多為壕畔之民所侵始為木欄繼甃以石日積月累池日以狹比之初額不及其半惟當事者正之  外州縣   順德縣城池 明景泰三年知縣周亶竪柵為城五年知縣徐玠至始垣之天順八年縣丞徐勤築土城成化元年知縣錢溥易以磚石周六百五十五丈高一丈五尺上廣一丈四尺下廣三丈五尺雉堞二千四百五十城門樓四敵樓四警鋪三十為門四曰鎮東曰定西曰阜南曰拱北後定西門以通山而廢隆慶五年知縣胡友信作石城視舊高七尺巍然壯觀其池一千七百二十丈廣三丈深一丈為渠三以洩城中之水   東莞縣城池 舊城磚砌東南沿涌抵放生橋明洪武三年南海衛指揮常懿始築新城包鉢盂道家二山於內砌以石周圍二千二百九十九丈高二丈五尺上廣二丈下廣三丈五尺雉堞一千三十一城樓四敵樓四警鋪四十為門有四嘉靖四十二年知縣舒應龍重加增闢城益鞏固其池一千二百五十丈廣三丈深一丈五尺   東莞守禦千戶所城池 在舊東莞郡基地名石子岡去縣二百五十里明洪武二十七年置調廣州左衛千戶洪浩開等築砌周迴五百五十二丈高一丈八尺上廣一丈二尺下廣二丈五尺城門樓四敵樓四警鋪二十五雉堞一千二百為門四其池五百九十二丈廣二丈深一丈五尺   從化縣城池 明弘治七年自橫潭改徙今寧樂都馬場田周迴五百八十丈五尺弘治十一年德慶州州判劉朝訓導林泰重修加城磚厚二尺城門樓四久廢今始興復雉堞九百二十四其池周圍二百餘丈廣一丈六尺深八尺   龍門縣城池 明弘治九年始築尋圮於風雨弘治十六年知縣張翔命工繕治周迴四百九十餘丈高一丈二尺警鋪十城門樓四為門四隆慶二年增高城四尺其城南北西三面俱枕大溪舟楫通行   新寧縣城池 明弘治十二年知縣任鉞始以木為柵後易以磚土築砌然未完固正德六年巡按御史周謨建議命攝縣通判朱源改築周圍五百三十丈高一丈一尺上廣一丈下廣二丈雉堞一千一百一十二以磚包砌外植勒竹為子城穴東西南三門門各有樓嘉靖十年撫按議允將廣海衛官軍撥發一所移本城守禦復於城下周圍起蓋營房其池在子城外廣一丈餘深五尺周圍五百五十丈   廣海衛城池 在巡檢司北明洪武二十七年都指揮花茂奏設營房遷巡檢司於望頭鎮以其地建置所衙創築城池洪武三十年指揮夏必鎮包砌周圍九百三十二丈九尺高二丈一尺上廣一丈下廣二丈城門樓四敵樓四雉堞二千四百警鋪四十三為門有四其池九百六十四丈一尺廣二丈深一丈   增城縣城池 邑設於漢建安六年古無城池元季左丞何真遣弟何迪保障茲邑始築土城明洪武二十七年都指揮同知花茂奏設守禦千戶所調南海衛千戶趙禎立所修築永樂元年委廣州左衛指揮張真築砌成化五年僉事陶魯請於巡撫都御史陳濂會議修葺坍塌通判余志董其事石磚包砌周八百餘丈高廣踰舊高一丈三尺上廣二步下廣四步城門樓四敵樓四警鋪四十八為門有四曰東曰西曰南曰北女牆一千六百裏城亦甃以石成化二十二年千戶周銘以北門稱要害建議築月城護之嘉靖四十二年兵備邵時敏按縣增甃加高隆慶二年知縣張孔修築馬道以附城牆便登望六年知縣王良心修頹城九十四丈四尺馬路八十一丈五尺設垛一千二百一十丈於東西南三門創築月城東曰迎川西曰通市南曰鎮海北曰環山規制大備其池萬曆二年知縣王良心重濬之長二百八十四丈深一丈五尺廣三丈   香山縣城池 宋初開設繚以土垣號曰鐵城陳天覺所築明洪武二十六年置守禦千戶所千戶陳豫廣之更為磚城周六百三十六丈高一丈七尺上廣一丈下廣一丈八尺城門樓四敵樓四警鋪十二雉堞三千六百四十皆甃以磚四門以其方名之弘治中知縣劉信環築子城高七尺嘉靖甲辰城壞於颶風知縣鄧遷修復其池五百四十七丈旱塹一百四十六丈壕塹周六百九十三丈廣四丈五尺深一丈三尺   新會縣城池 古無城元季俶優邑主簿徐聞可始築垣備寇後黃斌作亂破之邑遂為墟洪武十七年邑人岑得才建言請置千戶所及城池是年開設都指揮王臻立柵鎮守二十四年始築土城外環以池三十年千戶宋斌始砌以磚及四門樓櫓天順六年西寇焚掠郭外居民知縣陶魯始築子城內設馬路外鑿重壕外又築竹基重塹次年寇至卒莫敢犯周六百二十八丈高二丈二尺上廣一丈下廣二丈城門樓四敵樓四警鋪三十一雉堞二千四百為門四萬曆元年知縣伍睿增築外城為門三小門四水關四其池一千六百八十丈廣三丈深三丈子城壕塹外壕二千一百二十五丈深一丈五尺廣二丈二尺竹基二千五百八十七丈外塹三千一百六十八丈深八尺   三水縣城池 明嘉靖五年始創築周迴六百七十五丈廣袤二百二丈五尺高一丈五尺磚甃石基為門四曰南曰北曰東曰西西門設而不行城門樓四敵樓十二東西各有水關   清遠縣城池 舊無城池元至正間主簿白太平始築土城明洪武十五年調千戶劉俊立守禦千戶所二十二年都指揮花茂奏置清遠衛指揮同知李英築砌磚城周迴一千四百五十丈高一丈九尺上廣一丈四尺下廣二丈雉堞四千四百城門樓五敵樓五為門五天順七年猺寇攻城被陷成化二年守備都指揮姚英詳允巡撫都憲韓雍議將城中自通津門水關起至正西門止東北一帶包土城四百三十七丈限之以便巡守六年知縣沈憲本衛指揮尹鐸仍措磚包砌之復於城上建串樓凡七百一十五間城下傍築欄馬牆極為完固嘉靖五年知縣洪子誠指揮陳治協議申詳僉憲徐度修其頹壞者萬曆二十八年知縣劉幼學以城傾圯葺修完固其池一千四百六十丈八尺廣二丈深一丈近西壕多為民填塞土石宜復其舊   新安縣城池 即隋東官郡舊治明洪武二十七年都指揮花茂奏設東莞守禦所於此廣州左衛千戶洪皓開築隆慶六年建縣其城池因之周五百七十八丈五尺高二丈廣一丈基廣二丈城樓敵樓各四警鋪二十五雉堞一千二百萬曆五年知縣曾孔志增建東西南門子城其池五百九十二丈廣二丈深半之

  大鵬守禦千戶所城池 在新安縣東一百二十里明洪武二十七年始置調廣州左衛千戶張斌築砌周迴一百二十五丈六尺高一丈八尺上廣六尺下廣一丈四尺城門樓三敵樓三警鋪二十二雉堞一千一百為門三其池三百九十八丈廣一丈五尺深一丈   花縣城池 按縣志於康熙二十五年奉旨移調三水縣知縣王永名補授花邑創築城垣議用磚石城牆高一丈四尺厚一丈二尺周圍四百餘丈雉堞六百三十窩鋪十二開東西南北四門已經喚匠估計備造數目造冊申繳達部尚未奉行砌築城外東西北三面皆山南無壕塹   連州城池 南朝宋元徽間刺史鄧阿魯始創城皇祐四年儂獠寇邊守將竇彤乃恢舊址新之歷元祐紹興寶慶之世凡三增築明洪武二十八年調清遠衛千戶劉俊開設守禦千戶所築包砌正德四年復葺之周圍五百四十八丈高二丈三尺上廣一丈下廣二丈五尺城門樓三敵樓三雉堞二千一百六十警鋪二十七為門三南曰熙平東北曰熙仁西北曰熙安   陽山縣城池 舊惟圍以木柵明天順七年巡撫僉都御史葉盛命知縣劉廣始築土城包砌磚石周圍四百丈上廣一丈下廣二丈高一丈七尺城門樓二敵樓四雉堞一千六百為門有三曰東門曰西門曰南門各置橋以通行者成化己巳知縣李茂修串樓二百六十間以磚石砌子城四百五丈高八尺正德乙亥知縣曾顯重修串樓一百四十八間子城八十餘丈敘城四十七丈嘉靖二十四年知縣陳應隆重修城池四門樓扁東曰寅賓南曰來熏西曰通楚北曰望韓建望星樓於其右嘉靖三十四年知縣葉良儲以東寅賓門要衝捐資創月城於其外萬曆二十六年知縣王學尹重修舊城   連山縣城池 前代遷建無常明洪武初建於程山之陽天順二年為西寇所據六年賊平布政司張瑄等相度雞籠門建立縣治知縣孔鏞創築今城袤四百丈高一丈七尺為門四今有其二曰東曰西其池四百八十丈深一丈

廣州府關梁考一       府志  本府 南海番禺二縣附郭   越橋 在大市西街宋景德間經略高紳建   果橋 在南壕街高紳建按明一統志在城內一名拱橋下舊通舟洪武中都指揮許良設鐵石閘始不通舟   西門橋 明嘉靖丁亥以石改建   太平橋 舊在城西南明嘉靖丙戌御史塗相改建於城西廂   大觀橋 事見梁儲記   彩虹橋 亦名長橋在城西數里接流花橋水出海   龍津橋 在荔枝灣   平地橋 在平地堡   拱橋 筋竹橋 俱在山南堡   永安橋 在下(氵宮)堡   津尾橋 在佛山堡   西(氵宮)橋 石雲橋 俱在扶南堡   通濟橋 在佛山堡明天啟五年鄉紳李徵問李待問捐資改造設亭一所   槎溪橋 在張槎堡   天心橋 在鰲頭堡   由義橋 墟邊橋 俱在吉利堡   白鶴橋 在平地堡   沙坑橋 在沙隄堡   壁山橋 在西樵山北龍津頭堡   石橋 在華寧堡   通遠橋 在白石堡   寧口橋 果岡橋 俱在西隆堡   誌喜橋 在城西叢桂坊   石頭橋 在深村堡石頭里北   留虹橋 在西樵天湖右方文襄建   青龍橋 在上沖堡海邊村義民何騰楊彥滄彥勷彥漢等捐建石橋   新橋 紫橋 俱在平地堡黃忠毅修建   上古橋 按縣志在南壕街城邊龐景忠馮挺衡重修   大觀橋 按縣志在太平門西南   普濟橋 按縣志萬曆乙巳稅監李鳳以石改建   流花橋 按縣志在北門外今改民樂橋   安平橋 按縣志在(蟲雷)岡堡   古岡橋 按縣志在大欖堡   橫岡橋 按縣志在平地堡   富壽橋 按縣志在裏水海   羅星橋 按縣志在扶南堡   躍龍橋 按縣志在綠潭堡   羅滘橋 按縣志在梯雲堡   大紅橋 按縣志在大江堡   萬安橋 按縣志在沙頭堡   石岐橋 按縣志在林岳堡   黃公橋 按縣志在鹽步村前邑令黃熙仞建   李公橋 按縣志在厚水村邑人戶部尚書李待問建   龐公橋 按縣志在雞頭村前邑人戶部主政龐景忠建   沙嘴左右橋 按縣志邑人知府朱讓建   周水埠橋  石埠頭橋 按縣志俱邑人知府朱讓重修   新墟橋 按縣志邑人副使黃應秀建   清風橋 在府治右   水關橋 在城東水關   迎恩橋 在正南門外明天順中御史宋榮建   歸德橋 在歸德門外明永樂間建   文溪橋 在陽都祠左宋李昴英建   天字橋 在正南門外   東門橋 在東門外   萬安橋 在石洲上   定海橋 在定海門外   垂虹橋 在城南   永安橋 在東壕口   流化橋 在城北   小港橋 在檀香堡   雙橋 在城東南一名文昌   水母橋 在城東   大水圳橋 在簸箕堡   達橋 在蕭岡堡   通濟橋 在羅屋堡按縣志明嘉靖壬子東莞王希文建   樂民橋 在瀝滘堡   螺子岡橋 在竹料堡   小龍橋 在小龍堡   嶽潭橋 在南步堡   分水界橋  大塘石橋 俱在橫沙堡   土涌橋 在欖山堡按縣志元元貞間父老黃益修明嘉靖九年鄉人黃桂捐資重修及羅屋新橋   陳橋 在壽山堡按縣志鄉人陳嗣祥建時以歲饑陳捐資數百造榕溪石橋長十餘丈   朱紫橋   官溪橋 俱在圓岡堡   大橋 在車陂堡   朗頭橋 在兩潭堡   福壽橋 在傍岡堡   永安橋 在沙灣都   溪湖橋 在小龍村   龍潭橋 在大龍村   謝恩橋 在中村堡   沙洲橋 在批驗所右明嘉靖間知縣張存義建   延壽橋 按縣志在東壕   板橋 按縣志鄉因以名居唯黎姓今木尚鐫嘉靖間重修榕陰數畝下瞰清溪暑日行人多息於此   雲桂橋 按縣志何尚書建在茭塘   文興橋 按縣志東莞黎益建在鹿步   龍橋 按縣志在黃編村   小龍橋 按縣志在小龍堡   金鎖橋   蟠龍橋 按縣志俱在詵墩   螺岡橋 在流溪   順德橋 按縣志在城南俗呼小武市   潭涌橋 按縣志邑孝廉朱伯蓮重修   拱真橋 按縣志在鹽步堡日久傾圮知縣朱光熙捐俸重修民不病涉   文昌橋   豐山橋 按縣志俱在(蟲雷)岡堡   花橋 按明一統志在城內東西北三渠合流經其下宋景德間建   青雲橋 按縣志在文明門外明萬曆間始建   原木橋 皇清康熙二十二年巡撫李士楨建為石橋   白沙寨 按明一統志在番禺縣界內   萬里橋 在貢院前明嘉靖丙寅建   春風橋 在武安街右   大沙渡 在雲津堡   大岸渡 在綠潭堡   丹灶渡 在丹桂堡   吉安渡 在鼎安簡村堡   橫岡頭渡 馮赤口渡 俱在泌沖都   青石渡 洲村渡 俱在黃竹岐堡   平地渡 在平地堡   水鐸渡 在梯雲堡   鹽步渡 雞頭渡 古灶橫水渡 俱在鹽步堡   瞻村渡 在扶南堡   南岸渡 在丹桂堡   白沙渡 在伏隆堡   和步駱村渡 在駱村堡   疊滘渡 在疊滘堡   石灣渡 在大岡堡   溶洲上下渡 竇頭上下渡 俱在溶洲堡   欄石渡 在魁岡堡   犁耙渡 在擢桂堡   胡家渡 在九江堡   北海渡 在大富堡   紫洞渡 在綠潭堡   浪鑿渡 在河清堡   西海白塔渡 大灣上下滘渡 俱在上園堡   西岸上下渡 白廟上下渡 俱在上沖堡   上村渡 在吉利堡官給修辦倡義祠祭   梁家渡   何村渡 俱在登俊堡   龍伴海心埠橫水渡 汾水頭橫水渡   大洲頭橫水渡   趙涌口橫水渡   麻墾橫水渡    大基橫水渡   下滘橫水渡    新生太平墟渡   新寧望岡山腳渡  百滘大良橫水渡   沙州尾橫水渡   神頭狗廟橫水渡   金溪社學橫水渡  橫滘橫水渡   企岡橫水渡    廣城往梧州渡   緣境橫水渡    平洲堡橫水渡   月窟放牛步渡   海口溶洲等埠橫水渡   江浦巡檢司前橫水渡   何村村頭尾埠橫水渡   月窟渡 在大歷堡   洪山渡 在大欖堡   松洲岡橫水渡 在草場堡   吉贊渡 舊名區村渡係百滘雲津堡   沙貝橫水渡 在泌沖堡   河南上渡 在府城南一里   河南下渡 在府城東南四里   蓼涌渡 在府城東南五十里明萬曆間知州黎兆鏊設以載生儒柴米   蘇家渡 在府城南八十里   新造渡 在府城東五十里明萬曆間里排黎文進設   大石渡 在府城南三十里   韋涌渡   陳頭渡 俱在石壁村   南排渡 在沙灣村   流溪渡 在蚌湖堡   橫水渡 在雙對村   石頭關橫水渡   小石頭橫水渡   茭塘獵德築沙寨橫水渡   長賴岡橫水渡   石窟橫水渡   豐岡渡 俱在大歷堡   山南渡   白坎頭渡 俱在山南堡   靈洲上下渡 在桃子堡   裏水渡 在豐岡堡   麻奢渡 在麻奢堡   白岡渡 在白石堡   沙坑渡 在沙堤堡   張槎渡   橫水渡 俱在張槎堡   佛山渡   橫海渡 俱在佛山堡   沙壩渡   牛眠渡 俱在泌沖堡   沙涌渡 在沙丸堡   寧口渡 在興寧堡   赤口橫水渡 在平地堡   姜涌橫水渡 在駱村堡   扶南渡 在扶南堡   橫河渡 在季華堡   平蓢渡 在平洲堡   沙洲頭渡 在疊滘堡   鹿境渡 在深村堡   沙嘴渡 在登俊堡   蘭石橫水義渡 邑人陳允東等呈左布政王世德建   杜滘村尾橫水渡 在金鷗堡   廣渡    橫水渡 俱在大岡堡   橫水犁耙渡 在河清堡   李家犁耙渡 在(蟲雷)岡堡石雲山   厚水渡 在大通堡   沙邊橫水渡 邑人知州朱凌霄設   石麗山橫水渡   魚步沙邊新造橫水渡   下白坭橫水渡   瓦步橫水渡   石橋市底渡    瀝滘南石頭村埠渡   屏源鍾村沙洛大洲大涌口渡   蔗凹岡泙浦村前大巷口橫水渡   石壁神頭林岳橫水渡   順德縣   伏波橋 按縣志在縣治西南碧鑑之前成化二十一年知縣吳世騰創建未就而遷弘治四年知縣吳廷舉累石為址者九板其上長二十二丈廣一丈六尺歲久不修民聚觀競渡溺死甚眾嘉靖四年曾仲魁甃石為梁翼以扶欄民甚便之   迎恩橋 按縣志知縣錢溥鑿渠通碧鑑作此橋   南薰橋 知縣丘道隆建   登榜橋 在阜南門外   登瀛橋 以錢溥名   永安橋 按縣志永樂十八年建俱拱北門外   文秀橋 在縣西五山長區龍禎建   永安橋   水東橋   大石枕橋   小石枕橋 以上俱在石涌堡   孚濟橋   北岸橋   跨江橋   新社橋 以上俱在江村堡   壯龍橋 在沖鶴堡   接虹橋   釣月橋 俱元縣尉馮甲建   蒙惠橋 知縣袁鉞建   飛龍橋   玉溪橋   登雲橋   來賓橋   金城橋   洞安橋 以上俱在古樓堡   鵬涌橋   黃岡涌橋 俱在容奇堡   永豐橋 在桂州堡宋熙寧間建   松安橋   紫陽橋   第一橋   華豐橋 俱在倫教堡   上直橋   君子橋   東頭橋   石落橋   大東橋   小東橋   利財橋   濟川橋 以上俱在黎村堡按縣志上三橋知縣吳廷舉築堤達黎村倫教桂林龍津諸堡設此以濟斷岸   廣孝橋   建鏊橋 俱在黃連堡   北岸橋 在古粉堡   永龍橋 在勒樓堡   百濟橋   明遠橋   五石橋 按縣志宋李仕修南雄人官浙省叅政寓居逢簡無子建此後生五子以上俱在逢簡堡   西龍橋   龍興橋   永豐橋   下街橋   步雲橋 路接寧山以上俱在龍渚堡   躍龍橋   化龍橋 俱在馬寧堡   永安橋   廟左橋   廟右橋   接龍橋 俱在北水堡   躍龍橋 在鼎新堡   關濟橋   關東橋   利涉橋   南溪橋   榕樂橋 以上俱在馬齊堡   龍興橋   見龍橋   馬巷橋   自生橋 俱在甘竹堡   上牛橋 在白藤堡   黃道溪橋 在福岸   登漢橋   躍龍橋   永安橋 俱在   昌教堡   老女橋 按縣志宋貞女吳妙靜建貞女既以李氏子親迎渡龍江溺死傷之矢不適人終其身以其資即溺所橋焉用石為址凡五空空駕潮石五石皆長二丈二尺方二尺經始於寧宗嘉定四年至八年乙亥乃成理宗嘉熙二年戊戌刻石於國明寺後人因名為老女橋於橋東西各立男女廟象雙星然今不存兩厓漸出橋且湮四空矣   左輔橋   逢涌橋   石龜橋   官田橋 俱在龍江堡   金榜橋   獅子橋   沙坑橋 俱在   龍山堡   西竺橋   躍龍橋   石西橋   鼎峙橋   市橋    丁字橋   渡月橋   起鳳橋   鎮東橋   馬騮橋 以上俱在水藤堡   接雲橋 在都粘堡   石橋    通霄橋   接龍橋   騰蛟橋   鎮東橋   化龍橋   接桂橋   引鷺橋 以上俱在新良堡   德雲橋   垂虹橋   梯雲橋   登龍橋   登雲橋   錦瀾橋   隴西橋 以上俱在龍頭堡   白雲橋 在登洲堡   駟馬橋   朝天橋   濟川橋   龍津橋   鎮海橋   西跨橋 以上俱在鷺洲堡   七板橋   大東橋   衍慶橋   曾橋    滄浪橋   騰蛟橋   飛黃橋   新路橋   前街橋   西涌橋 以上俱在桂林堡   濟川橋   迎陽橋   飛虹橋   良涌橋   大板橋   大滘橋   東安橋 俱在葛岸堡   梯雲橋   青雲橋   閘頭橋 俱在平步堡   通津橋 在龍津堡   鱉涌橋   麥滘橋   東岸橋   新路橋   永濟橋 以上俱在甘溪堡   平步渡   都寧渡   馬岡渡   紫坭渡   江村渡   大良渡   龍江渡   桂泮渡   岳步渡   黎村渡   長河渡   扶寧渡   錦鯉渡   石尾渡   石龍江渡   黃岡尾渡  金斗渡   金川渡   更樓渡   土牛涌渡  碧江渡   塘萍頭渡  殺狗廟渡  龍津渡   倫滘渡   戽斗尾渡  容奇渡   浮陰沙橫水渡   碧鑑伏波橋渡   桂洲社倉前渡   關田根上下直渡   江尾渡   小里藤涌渡 龍山渡   黃涌馬村渡 葛岸渡   陳村渡   馬滘渡   雲步福岸渡 林頭渡   鎮頭細岡渡    勒竹橫水渡   桃村碧江橫水渡  北水龍潭村渡   白藤大涌口渡   鐵滘小水渡   陳村至市橋渡   芋涌塘利渡   東莞渡   龍津渡   逢簡渡   路州陳村橫江頭往甘竹渡   佛滘頭抵高村渡  布涌莊頭廟渡   白廟隔海平步渡  小江梅山渡   金陡至石岐渡   石硝大涌口渡   小陳村橫水渡   藤涌橫水渡   南海賀豐岸橫水渡 順德大沙尾渡   都粘岡頭三公廟渡 墩睦鋪等處渡   赤花招募岡頭勒竹渡   東莞縣   新橋 在縣南門內按縣志明洪武十四年開設南海衛增築城池新建此   德生橋 在縣南岡按縣志宋放生池之地舊名澤物後改寶安橋邑宰張勛修建著作郎王容記之初橋造以木易壞紹興二年權宰趙汝漢命邑人吳克寬鄧林率力重修皆易以石建亭橋上扁曰德生邑進士梁該作記今存   德安橋 在稅貨局西按縣志橫跨縣港舊名建炎後改為通濟兵火後橋亭廢元大德四年達魯花赤忙古歹重修頗壯麗改今名民於橋上為市俗名市橋   興賢橋 在學西南   東門橋 在縣東門外   西門橋 在縣西門外   南門橋 在縣南門外   北門橋 在縣北門外   拱辰橋 在北門水關內   思泮橋 按縣志因舊學在橋之東故得名遷學後俗呼為羅村橋   迎恩橋 在縣西之柵口按縣志宋淳熙間邑宰陳公琦建初以梁木架石基上咸淳間邑人張注易以石舊名廣利後改今名   新村橋 在城西驛側   通濟橋 在縣東南烏沙村   普安橋 在縣南寮步村按縣志正當驛路巨石跨海為橋九間海水遷入港內九十餘灣邑宰李巖築堤四千一百二十丈即鹹潮堤邑人翁炳詩曰長堤繚繞四千丈斷港縈迴九十灣誰架石虹來海上行人平步碧波間   龍津橋 在縣西南臣上村   永和橋 在筋竹岡按縣志明天順七年鄉老王宜信林仁茂陳以明歐志端黃仁初駱思慎劉文亨等募緣建   鼓慎峽浮橋 在縣東榴花村   石龍橋 在塹頭跨城壕   北龍橋 在北關口   飛鸞橋 在西門內   環岡橋 在環岡村   通津橋 在北門外   演武橋 在演武街   永濟橋 在縣西南   廣濟橋 按縣志在茶園明天順七年耆民王宜信林仁茂陳以明歐志端黃仁初等捐貲募建   北埠橋 在東莞所   連鰲橋 在金鰲洲   永寧橋   大通橋 俱在篁村   平定橋 按縣志在邑之柵口舊名紹興橋俗呼拱橋後改今名   新橋 在邑水北岸   永津橋 按縣志在縣西南三十里初架木為梁歲久朽壞宋乾德四年邑宰陳晏修以石共長六丈闊六尺後堤堤圮明宣德二年鄉人重修如故   蜑家租渡  石碣渡   茶園渡   西湖渡   水南渡   土岡渡   吉洲頭渡  罾步渡   石步渡   綠蘭渡   南村渡   南岡渡   瀝口渡   西岡渡   角蛇渡   海南柵渡  沙江渡 以上諸渡俱在橫水   教場渡   茶岡渡   西湖渡   南頭渡   南莆渡   壆頭墟渡 以上諸渡俱在長河   大坋渡   亭子步渡  二石龍渡   寶潭渡   龍川渡   吳家涌渡   江門墟渡  新墟渡   新街口渡   中圍渡   佛山渡   新村渡   筋竹岡渡  土江渡   鼓慎渡 今改作浮橋   板橋萬家租日渡  梁家村橫水渡   南浦江口二岸橫水渡   山石下橫水渡   新村連藤菜洲渡   下南橫水渡    蓢下茅洲橫水渡   涌口小水渡    蘇洲頭橫水渡   三丫潭橫水渡   小享穀涌蜆涌翁家墩渡   萬家租永寧永安上下橫水渡   鐵岡東岸滄洲渡  大涌口軍鋪渡   郭武橋頭渡    金鰲洲橫水渡   蚌潭橫水渡    廣州長河渡

廣州府部彙考七 廣州府關梁考二       府志    從化縣   犁塘渡   鼓樓渡   曲江渡   螺岡渡   麻村渡   石潭渡   石磕渡   洗馬步渡  米步渡   驚灘渡   大陂河渡  已上皆官渡   水口渡 按縣志自豸角嶺塔下發至省城   上流紙渡 按縣志嘉靖間黎潮告承歲納紙餉銀十兩解司以良口田嶺背為埠至太平寺   下流紙渡 按縣志李永同龔福納紙餉銀十兩解司自平太寺至廣州已上二渡專運草紙   曲江渡 按縣志有三大歷一了江一官窯一俱自曲江發   鼓樓潭渡 今廢   烏石渡   太平場渡 二渡俱至省城已上皆民間餉渡   龍門縣   西門橋 在西門外   黃溪橋 在縣東俱典史周旻修   新橋 在金牛都   西橋 在平康都   萬壽寺橋 按縣志在縣城西崇禎五年水圮順治十八年僧道行募化建復   生水橋 按縣志在城外二里許廖廷琛修   南門渡   鷺鶿渡   黃子派渡   瀝頭潭渡  白沙水渡  龍江水渡 俱在西林都   九龍江渡  麻柞渡   桂村渡   廖村瀝渡  犁壁渡 俱在金牛都   沙逕渡   獨石渡   松山下渡   梁山下渡  三合水渡  大瀝頭渡 俱在平康都   新寧縣   岑邊橋 即迎恩橋在西門外   山涌橋 在縣西   義城橋 在縣南矬峒都   村北橋 在縣南海晏都生員陳元卓建   綠圍橋 在縣北文章都生員伍仰登重修   大頭橋 在縣北德行都   碧溪橋 在縣西今廢   沙涌橋 按縣志在文章都伍隆起裔孫伍倫炳建   法竹渡 按縣志在城西相傳有一異人遇晚無渡以竹而渡因此得名   斗峒渡 在縣東北往新會汾水江   蘇渡 在縣西北按縣志乃橫水小渡也蘇東坡訪鍾鼎曾過此渡因以得名   鹿爪渡 按縣志在縣南自沖寨往廣海衛   鎮口渡   橫山渡 俱在縣南   茭荻嘴渡 在縣西   紫霞渡   矬峒渡   潯陽渡   旺北渡   濠沖渡 俱在縣北   獨岡渡 按縣志在縣西北往新會汾水江   亭前渡 在縣東南   (氵宮)口渡 在斗峒村   南門橫水小渡 按縣志無額設渡夫春夏潦漲涉者苦焉舊議建橋以邑小民貧不果   那西小渡 按縣志在縣西往新會江門全書附載歲徵渡餉銀一兩零二分解布政司報部充餉   瓦窯灣小渡 按縣志在縣東北往新會汾水江   陡門橫水小渡 按縣志在縣西南自橫山過陡門   東門壩 按縣志在城東一里許築於正德七年   龍頭沙 按縣志在東頭村之右長逕百丈蘇   東坡訪鍾鼎常憩於此上立漢壽亭侯廟   增城縣   接龍橋 在北門外一里   永康橋 在北門月城外   通明橋 在南門月城外   新橋 在西門月城外   官橋 在縣北慶福都四里   擢官橋 在夏街迴龍關口   相思橋 在寨嶺下崔清獻公建後人思之故名己丑仲冬知縣韓程愈捐俸重修   雙鯉橋 在縣南慶福都六里   鶴子橋 在縣南合蘭上都   白坭橋 在縣東金牛都三里   東濟橋 在金牛都十三里   六涌橋 在縣南合蘭下都   白石橋 在縣西清湖都六十里   竹瀝口橋 在縣東南牛潭水口   濟川橋 在縣南石灘涌口   小樓橋 在崇賢都小樓沙   雲津橋 在合蘭下都石灘村   城角橋 按縣志在縣南門外左城角鄉賓黃昌引建   福善橋 按縣志在下羅岡邑人盧弼捐金偕僧恆修洪立倡建   觀德橋 按縣志在縣北門外二里邑人鄭樞建   楊水鬱橋 按縣志在慶福都四里鄭節婦陳氏捐貲建   南濟橋 在縣南   青錢橋 按縣志在金牛都證果村有二一姚孟圓建一龔君勣建今所行者多由姚橋   高澗橋 在丁塘村   沙(氵宮)橋 按縣志在綏寧都三十里為往來大   路康熙三年知縣徐鳳來建計闊三十二丈凡十一孔   蓮花寨 按明一統志在縣北一百里   石灘渡   和平渡   沙貝渡   東洲渡   白石渡 按縣志在縣西南清湖六十里   增江古渡 按縣志在縣治南增江驛原設船二隻旋迴   黃渡頭渡 按縣志在縣東東興鋪   鎖溪渡 按縣志在縣北接龍橋水口   潮水邊渡 按縣志在縣北慶福都二十里   白泡水渡 按縣志在縣北楊梅都五十里   大步口渡 按縣志在縣北二十餘里   鐘岡渡 按縣志在縣北楊梅都四十里   水屈渡 按縣志在縣北金牛都三十里   西埔灘渡 按縣志在縣北金牛都五十里   老虎灘渡 按縣志在縣北金牛都六十里   烏桕鬱渡 按縣志在縣南金牛都十里   特子嶺渡 按縣志在縣南合蘭上都二十餘里   姚洲頭渡 按縣志在縣南合蘭上都二十五里   初溪渡 按縣志在縣南合蘭上都二十里   墩頭渡 按縣志在縣東南合蘭上都三十五里   圓洲渡 按縣志在縣南合蘭下都三十里   三丫水渡 按縣志在縣東南合蘭上都三十里   小渡頭渡 按縣志在縣南下都三十里   土江潭頭渡 按縣志在縣東南下都四十里   江口渡 按縣志在縣東南下都四十里   沙(氵宮)渡 今有橋   沙貝新基渡 按縣志在甘泉都新塘村   長行渡 有石灘往廣州渡船二隻輪流夜行   新塘往廣州渡 船二隻輪流日行   新塘往佛山渡 船二隻輪流行至佛山   新塘往東莞城渡 船二隻輪流行   新塘往麻涌大步東圃渡 船二隻輪流行麻涌大步亦有船二隻往新塘   槎(氵宮)往新塘渡 船一隻   香山縣   石岐關隘 按縣志在縣西二里   東洲門隘 按縣志在縣東八十里   乾霧關隘 按縣志在黃梁都一百五十里今遷   大人嶺關隘 按縣志在黃梁都一百五十里今遷   東亭橋 在縣東門外   西亭橋 在縣西   南亭橋 在縣南門外已上三橋俱洪武初建   橋仔頭橋 在麻州尾堡按縣志元時鄉民郭復創成化中知縣朱顯建石樑嘉靖七年鄉人   會資重修行人便之   小墟橋 在黃家邊村   天王橋 按縣志在縣南橋仔頭村宋端宗駐蹕沙涌過此橋因名天王橋有通濟亭峙其南後毀洪武間知縣沙彥和建石門二石樑八成化間僧智能建木樑八正德間監生蔡曰良捐資建木樑六嘉靖二十六年舉人鄭之藩重修   黃涌橋 在蓈尾村   茶園橋 在茶園坑   婆石橋 在龍眼都婆石村按縣志宋時杜氏媼建崇禎年間高光暮劉巽乾湯斯漢捐工重修   神涌橋 在能得都南陽村   普濟橋 按縣志在能得都宮花村宋嘉定四年僧法隆創木樑嘉定十二年邑人劉文保易石樑十二   龍頭橋 在四字都   南塘橋 按縣志在四字都南邊塘村宋立石   大墟橋 在大字都南蓈村   譚婆橋 按縣志在塘磡村鄉人譚婆創建   減池橋 在塘磡村   三板橋 在谷字都雍陌村   南陂橋 在烏石村   雙美橋 在大欖都按縣志洪武中巡檢陳忠建   利濟橋 在上柵村   天妃橋 按縣志在恭常都濠潭村天妃廟前元民周元建石為梁   馬坑橋 按縣志在恭常都白石村元民鮑錄事建石樑   白石橋 按縣志在恭常都白石村元民周元建石   大寧橋 在小欖村   水關橋 關內外二所   蘇師橋 按縣志在城南外東濠口元至正二年縣尹汪篪建架木為梁後圮成化間楊壁捐資建石門木樑   南門橋 按縣志在縣南城外舊石門二板梁成化間知縣朱顯覆以亭為柱二十四後圮弘治間鄉人楊壁等捐貲建石拱橋崇禎十二年因改南門橋在門之左形家謂之送水僉議拆毀但新橋建造未成行人病涉今於橋之舊址代以木樑   新橋 按縣志建於娘媽廠西關之下明末創建橋基至今未竣   西門橋 按縣志在城西內外二所內瓦磚梁外板梁嘉靖十二年易以石   西關橋 按縣志俱木樑在水關內外三所一外二內今俱易以石   東關橋 按縣志在縣東內外二所內瓦磚外石樑   石頭橋 按縣志在石頭村二石板   長洲渡 在縣西   沙涌渡 按縣志在沙涌開通龍眼裡   西河渡 按縣志由長洲至山谿角兩鄉里排輪充   江門渡 按縣志發自石岐通於新會之江門新會民開擺   廣州渡 按縣志發自石岐通於廣州五羊驛順德人開擺   佛山渡 按縣志發自石岐通於南海之佛山順治間順德人開擺   黃連渡 按縣志發自石岐通於黃連村前康熙元年順德人始為開擺盡奪香山小民之利   新會縣   東關 按縣志外為趙村所以衛東之郭者   西關 內為龍興寺所以衛西之郭者   妙宗橋關 在沙頭又所以衛郭外之郭者   北關 在縣後文溪水所入萬曆三十六年重修   水關 在縣東文溪水所出萬曆二十九年重修   清化關 在城南和尚橋此關宜再擴高大以便民舟出入   騎虎關 在城東騎虎廟   五顯關 在城西五顯涌   隆興關 在城西惠民門   龍溪關 在城外花橋亭   文溪橋 在學宮前   步雲橋 在泮宮左   浴沂橋 在泮宮右   韓家橋 在縣治東文溪由以出城者   東門橋 在縣東門外按縣志洪武三十年建   南門橋 在縣南門外按縣志洪武十八年千戶田清建後屢新之   西門橋 按縣志在縣西門外萬曆二十一年黃淳重修   北門橋 在北門外   百丈橋 在城南新民街   灰步板橋 在江門東   龍溪橋 在禮義坊   妙宗橋 在禮義坊按縣志跨紫水於沙頭宋紹興十一年道人妙宗建橫豎俱大石潦不能動   知政橋 在務前按縣志橫跨縣江柱木五間架板於上正德十一年知縣徐乾建知縣張文鳳重修未成以憂去知縣陳豪成之易柱以石上仍架板可通官桅萬曆四十年知縣熊維鏜生員孫顯祖等重修架板上置欄楯輿馬便之   宜民橋 在宣化源清二坊中按縣志在東隅街舊以板嘉靖二十六年知縣王交修易以石欄楯俱備改今名   小市橋 在懷仁都按縣志元至順三年鄉民陳辛甫建   小梅橋 在懷仁都   美成橋 大懷仁都蓮塘村宋紹興元年僧惠明建   井岡橋 在懷仁都井岡村正德二年鄉官鄭銘建   大澤橋 在大澤村   小澤橋 在小澤村今廢   老女橋 在遵名都張村按縣志昔有女老而不嫁悉以奩資建   何村橋 在遵名都何村元至正間建   慧龍橋 在石碑都   新橋 在源清坊   天等橋 在石碑都天等村洪武十八年潦廢改為渡   石街橋 在登名都沙堤村   土陂頭橋 在登名都   大板橋 在禮義坊   波羅橋 在平康都波羅村元元統元年鄉民梁一周建   龍蟠橋 在平康都龍蟠村路通蜆岡三廣公陶魯重修   義濟橋 在宣化坊按縣志在縣東舊以板嘉靖三年知縣熊坦易以拱石   油步橋 在源清坊永樂十年鄉民譚觀福建   西隅橋 在源清坊按縣志在西隅街劉傑許培之重修   清化橋 在源清宣化二坊中按縣志舊名和尚橋天順辛丑知縣王重縣丞陶魯建正德十一年知縣徐乾重修   小報橋 在潮陽都小報村按縣志元至正十年鄉民林文驥建   大報橋 在潮陽都大報村按縣志洪武三十年鄉民宋永建   富溪橋 在華萼都大富村   廣濟橋 在華萼都高沙村按縣志築石為基高丈餘上架木更置有渡客商稱便鄉官區越建   沙塘縣 在潮陽都沙塘村按縣志永樂十二年鄉民葉大吉建   官來橋 按縣志在縣西西墩頭嘉靖二十二年知縣何延仁易以拱石   西墩橋 按縣志嘉靖三十五年生員蘇道充等易之石   硬步橋 在潮陽都硬步村今廢   羅坑橋 在潮陽都羅坑村今廢   仙井橋 在潮居都仙井泉下   長橋 在潮居都區村長跨五拱今廢   仕路橋 在潮居都北到村   新橋 石橋 俱在到龍城村鄉官湯和建   墓岡橋 在瀧水都塘河村今廢   奇榜橋 在歸德都奇榜村圓明莊前   黃坑橋 在歸德都黃坑村萬曆三十一年修復   野渡橋 在歸德都趙家村按縣志宋紹興元年趙碧崖建永樂十年施野渡重修名刻石陰   杜橋 在歸德都白石村   通泰橋 在華萼都三丫村   西華橋 在歸德都石涌村   塔岡橋 在華萼都塔岡村   水松橋 在華萼都河塘村   水背橋 在瀧水都水背村   松蓈橋 在中樂都松蓈村   黃涌橋 在登名都黃涌村   通濟橋 在東亭驛右按縣志橫跨縣江與知政相望制亦如之弘治十五年知縣羅僑建嘉靖十一年知縣張文鳳修許炯記石竪鏡心亭萬曆三十一年署縣吳邦俊鄉官何上新重修架板上置欄楯輿馬便之   北溪石橋 按縣志在縣北文溪由以注學者   北上石橋 按縣志在北隅街以繇驛而北上舊曰百丈非原嘉靖五年攝縣事戶部員外郎徐聞縣丞林應驄督鄉老葉泰易板以石萬曆二十三年鄉經歷葉承澤率鄉人重修   騎虎關橋 按縣志城池水所出正德間知縣徐乾修萬曆間重修   關廟石橋 在縣東   禮義板橋 按縣志西墩之水背郭斜流橋橫截之亦縣江之鎖鑰也萬曆二年知縣伍睿指揮陶澯建然必以石易之庶幾永久民免阽危橋外即陶家莊陶應董修事   承恩板橋 按縣志萬曆三十七年重修上架欄楯   西龍石橋 按縣志在縣西滻灣口議改西墩水由此透沙頭通於分水岡則邑之風氣不洩庶幾稱形勝雲而海寇亦無直入之虞   永安橋 按縣志在縣西顯學里萬曆十二年余良棟建   大濟橋 按縣志界禮義源清間萬曆二年庠生潘陞倡義建   流杯橋 在流杯村   金紫馬橋 在新開(氵宮)  磨鐮步石橋 按縣志在縣北萬曆三十四年黃家相等修   貞節石橋 按縣志在陂頭村白沙陳子母林氏建或曰冬節橋以作之長至日也黃孚詩榕葉陰陰覆小溪行人橋上晚潮低阿婆天與陂頭土歲歲清明踘馬蹄   楚雲板橋 按縣志在楚雲臺前今易以石陳獻章詩一木欲墮溪岸高江門丈人放步牢腳底太行開幾片秋風隨處灑鴻毛   大虹板橋 一名象涌在江門口   花橋亭大石橋 按縣志一名龍溪橋宋開禧三年知縣蔣直建上立彩亭元季亭廢   橋亭橋 按縣志在橋亭村萬曆三十九年重修   大石橋 在瀧水水背村   務江橋 在瀧水塘河村   洽陽橋 按縣志在潮陽硬步杜岡村內今廢石存   拱北板橋 按縣志在中樂良絲岡萬曆二十五年黃元宰重修   城西板橋 按縣志在中樂墩子邊成化十七年鄉老黃紹紘建   見龍板橋 按縣志在中樂龍灣步萬曆十三年生員譚持儉建   藤澤板橋 按縣志在中樂因民病涉萬曆七年建   浙江橋 按縣志在古勞沙坪墟番禺知縣毛汝麟鄉老陸子陽建   城下渡   江門渡   蜆岡渡   高沙渡   坡亭渡   塘下渡 俱在長河   潯陽渡   石頭渡 俱在文章都   水邊渡 在平康都   天等渡 在石碑都   潮連渡 在華萼都   西溪渡 在登名都   大瓦寨渡  富足坑渡  龍涌渡   白石渡   李七步渡  古勞橫水渡   錦江嘴渡  廟前渡   白土皇村渡   大坑口橫水渡   三角巷口渡   天河村橫水渡   赤坎太平下廟渡   九江石頭渡    官埠頭橫水渡   塘口埠渡     銀瓶嘴渡   黎沖埠渡     海邊(蟲雷)步橫水渡   石駱口連九江小梅口土地園渡   深涌橫水渡    白藤土牛涌渡   牛眠沙渡     水埠頭穀步石(石達)鐵鑊巷渡   雞籠岡潮陽瀧水平步渡   譚江渡   水口渡 俱在古博都   三水縣   青雲橋 在胥江華山   環川橋 在縣治西三里   石頂橋 在清塘都跨交溪水   鄧坑橋 距石頂橋五里而近   周村橋 距鄧坑橋二里而遙   銀洲橋 距周村橋三里   阜安橋 在南(氵宮)堡   高石橋 在利瓊都龍母(氵宮)   縣前官渡 徭編渡夫二役   西南長河渡 按縣志日夜四隻互為往還遞年輸府餉二十兩今缺夜渡   西南橫水渡 在南岸村舊有餉今革   蒼江渡 在鎮南都三水司前同柏木潮渡納餉   大路渡 在大路村河中   走水江渡 在伍頂都大路峽口   胥江渡 按縣志船二隻遞年輸府餉二兩今缺   三江渡 按縣志船二隻往還在古灶村遞年輸府餉四兩今缺   蘆包渡 在胥江   蔣岸渡 在蔣岸村開至胥江   白坭渡 在白坭河   金洲渡 在金洲河   龍灣渡 在龍池村開至高明縣勞窟村   黃牛洲渡 按縣志船二隻往還遞年輸府餉二兩   (魚感)魚嘴渡 按縣志遞年輸府餉八錢   坭洲渡 按縣志遞年輸府餉五錢   豐湖橫水渡    角尾嘴橫水渡   金利水口渡 按縣志遞年輸府餉八錢   縣前柏木潮渡 按縣志遞年與蒼江渡共輸縣餉八兩   西南開往肇慶渡 按縣志遞年輸縣餉二兩   西南開往英德渡 按縣志遞年輸縣餉六兩   古鎮沙頭渡 按縣志遞年輸縣餉八錢   白坭開往金利墟渡 按縣志遞年輸縣餉一兩   清遠縣   通津橋 在通津門外侍讀呂鳳岐記   西門橋 在西門外耆民黃祖銘建   周塘橋 在下廓角蝦巷西知縣張璧重修   水西橋 在下廓三公廟前寶林僧募修   山塘橋 在廉水   柘步橋 在柘步堰口   惠濟橋 按縣志在縣西二十里土名撻橋   文昌橋   上郭渡 下郭渡 俱在寶林寺前   橫石渡 在縣東   山塘渡 在山塘水   瀾石渡 在瀾石口   飛水渡 在飛水口   新開渡 在縣東五十里   石頭潭渡 在濱江水今虎銜江渡是   急水渡 在琶江司前開   慢水渡 在琶江鄉官路唇   鼓磉渡 在琶江官路   黎塘渡 在飛水塘   廣城往清遠渡   莊步渡   山根渡     沙頭渡   清遠營岡墟渡  大燕水渡   黃岡渡   新安縣   南門橋 在縣南門外   東門橋 在縣東門外   北埠橋 在縣南門外按縣志崇鎮鋪長石六架明正德年建   廣惠橋 在崇鎮沙鋪涌下直街按縣志舊以木架名南頭埠橋嘉靖年間叅將湯克寬易以石名廣惠橋   順母橋 在墩頭里按縣志舊傳有子分居隔河迎母意遂鳩長石架橋因名   便民橋 在下步墟嘉靖年間巡檢周世奇修   龍津橋 在歸德場西石塔下   嚴母橋 在三都涌頭村按縣志相傳陳母有子不悛其母縛之投水中創橋因名焉   伏涌橋 在三都福永巡司東長石六架   大板橋 按縣志在墩頭里鄉人鄭可言建   引龍橋 按縣志在墩頭鎮沙兩橋相連如曲尺又名曲尺橋   隔岸橋 在隔岸之左   周家村石橋 崇禎九年知縣李元建   天渡橋 按縣志在月岡屯蔡家園前康熙二十六年巡檢廖膺寵建潮漲漂大木如橋形因造名天渡   惠民橋 按縣志在深圳河溝深濬凡遇雨潦潮漲往來維艱動遭淹溺康熙二十八年巡檢廖膺寵建造石橋名曰惠民   南頭渡 自南頭抵省城原額四隻今廢自南頭抵東莞原額五隻今復二隻   下步渡 自下步抵東莞渡額二隻今廢   茅洲渡 自茅洲抵東莞渡額五隻今廢以上長河渡輸餉今撤海禁次第興復   烏石渡   沙江渡   碧頭渡   岡頭渡   新田渡   茅洲田尾渡   以上俱民渡   佛山渡 按縣志自南頭抵佛山渡額二隻今廢   塔子前渡 按縣志自歸德場抵三門亭子步頭   花縣   石橋 在華寧堡   連州   通匯橋 在州城南門內宋刺史鄧阿魯建按州志以橋下之渠疏瀉池之隘而通於匯水故名   通莊橋 按州志在大街橋下之流出自育德泉刺史鄧阿魯建永樂十年知州侯禮重建因呼為新橋   步蓮橋 在州東門外城壕上以橋下種蓮得名   湖光橋 在城北按一統志唐元結自舂陵來遊鑿湖瀦水作橋其上登橋一覽湖光如練因名   興賢橋 在興賢門外成化十五年守備都指揮建   鯉魚橋 在州東唐王祠   仰韓橋 在四賢祠南宋知州吳純臣建   天澤橋 在州大街南按州志水自茨太守廟東泉及龔家巖合流歷長街至此橋注於湟水   育德橋 在後街東   集星橋 在洪錫巷口   會壽橋 在隔河   清風橋 在石灰巷口   三板橋 在州朝天門外十里   會福橋 在州西巖家墜俗呼為高橋宋嘉定中建   內洞橋 在州東瓦窰岡宋淳熙中建   高文橋 在州南九陂宋淳熙中建   襟水橋 在龍口宋諫議邵曄建張魏公嘗遊覽水勢水自庚辛來因名金水   石陂橋 在州欽南鄉宋紹興中建   深坑橋 在州遵合鄉宋政和中建   新上橋 在遵合鄉宋元祐中建   南濟橋 在仁內鄉西岸   福星橋 在州四長鄉水口昔名水口橋宋淳祐中建   白牛橋 在州二長鄉宋嘉定中建   南門渡 路通河邵   濟川渡 在濟川門   龍津渡 在龍津門外   瓦窯渡 路通船潭   瓦窯岡渡 與龍津渡相接   良江岸渡 路通朱岡   湖口渡 路通遷義鄉   通濟河渡 在保安   埠津渡 路通星子   本公峒渡 在本公峒   麻埠渡 在麻埠水   黃嬌渡 在黃嬌水   車頭渡 在東峰園   白水渡 在白水   西岸渡 在西岸   大陂渡 在下盧   石泉渡 在石泉寨   陽山縣   陽山關 按縣志在縣治之上七十里漢武誅建德兵出桂陽下湟水即此地   湟溪關 按縣志在縣治北當騎田嶺路秦於此立關按漢書趙佗行南海尉事移檄告湟溪關曰盜兵且至急絕道聚兵自守即此地二關俱秦建今廢   寅賓橋 在城東門外   柔遠橋 在城南門外   通楚橋 在城西門外   望韓橋 在城北門外   接龍橋 在儒學後   宜民橋 在縣治東   鎮安橋 在縣治西   七拱橋 在通儒鄉按縣志去縣四十里宋熙寧三年邑民竇元甫建以橋有七拱而名今圯   平安橋 在常歲鄉去治三十餘里   大橋 在常歲鄉去治六十里元至正二年縣民李萬春建   豐陽橋 在浦下鄉按縣志去治八十里宋紹興十八年縣民李法中建   會賢橋 在鹿石坑去治二十里   迴龍橋 在塔溪東   廣濟橋 在鹿石坑去治二十里   雙龍橋 在黃竹坑去治三十五里   武安橋 在通儒鄉軍屯去治三十五里   積福橋 在常歲鄉去治三十五里   福星橋 在星子巡司去治八十里   二板橋 在常歲鄉去治三十里   賢令橋 在通儒鄉   鳳陽橋 在浦下鄉   雷公坑渡 在城西河   中渡 在城西河中   官渡 在城河南同民坊   下渡 在東河釣臺前   清蓮渡 在西岸   連山縣   雞鳴關 在連山縣東三十里通連州有亭久廢知縣劉允元重建俾往來憩足民咸賴之   火夾關 在縣西四十里通上吉村   鵝鷹關 在縣西一百里在上草通廣西   邪渡橋 宋政和七年鄉民鄧必榮建路通連州其水自分水凹上葉來經橋下又從長逕出與連州鑊水合流入湟溪   龍水橋 在宜善西二十里   通靈橋 在諸鶯鄉宋紹興二十六年鄉民吳英文亨等創建其水自崑湖山來至石角村與連州西岸水合流注湟水路達集靈廟前因名之   興賢橋 在諸鶯鄉宋嘉定元年鄉民鄧大章等置建其水自西岸水合流於湟溪橋久而頹未能修復   牛鼻潭橋 在雞鳴關外   雞桐沖橋 在白沙康熙二十年修復   官渡 在諸鶯鄉沙坊村榕樹坪官埠頭至今尚存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高雄和廣州的市花——木棉 (2/7)

TAG:廣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