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中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成立六十年成果展(一)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是在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所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一部分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50年5月開始籌建,同年8月1日正式成立。當時屬中國科學院領導,是中國科學院建院初期成立的第一批研究所之一。197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成立後,考古研究所成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所屬研究機構。六十年來,考古研究所在全國絕大多數省份開展過田野考古工作。考古研究所單獨進行或與其他單位共同進行的一系列重點發掘項目,受到海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例如:史前時期的小南海洞穴遺址、下川遺址、裴李崗遺址、北首嶺遺址、半坡遺址、廟底溝遺址、柳灣遺址、屈家嶺遺址、青龍泉遺址、興隆窪遺址、王因遺址、西朱封遺址、三里河遺址、北陽平遺址、頂獅山遺址等;對探索中國文明起源和夏文化問題有重要意義的陶寺遺址、二里頭遺址、東下馮遺址等;商周時期的偃師商城、安陽殷墟、豐鎬遺址、周原遺址、琉璃河遺址、洛陽東周城遺址和銅綠山遺址、大甸子遺址、前掌大墓地等;漢唐及其以後時期的漢長安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曹魏北朝鄴城遺址、隋大興城唐長安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隋唐揚州城遺址、渤海上京龍泉府遺址、北庭高昌回鶻佛寺遺址、遼中京遺址、金中都遺址、元大都遺址,以及漢杜陵陵園遺址、滿城漢墓、馬王堆漢墓、大葆台漢墓、廣州南越王墓和南越王宮城遺址、磁縣北朝大墓、明定陵和龍泉窯遺址、南宋官窯遺址、靈武窯遺址、福建建窯遺址等。歷年來田野工作取得的豐碩收穫,為繁榮中國考古學研究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從2010年7月份,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首都博物館聯手首次推出的「考古中華」展。該展覽是紀念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成立60周年的系列慶典活動之一。主要展出的是考古研究所60年以來在以夏鼐為代表的前後四代數百位考古學家歷經風雨,披沙揀金所獲取的各種重要的成果展示。今年五月這特展來到了我們重慶,讓我有幸觀之。此次展覽按照歷史進程的時間順序一一展出,展覽分為滄桑巨變——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的過渡、谷豕是饗——史前農業和家畜飼養的起源與發展、家園變遷——史前聚落的出現發展和擴散、文明曙光——文明化進程和多元一體格局、王朝崛起、輝煌殷商、禮樂大成、巍巍帝都——中國封建王朝的都城、幽冥陵寢——古代帝王的陵寢、窯冶之術——瓷器的生產、佛教繁盛、西域風情、科技之力、範金合土——商周青銅器的製作技術、化腐朽為神奇、 走出象牙塔等十八部分。展出60多處重要聚落址、都城址、佛寺遺址與大型墓葬等考古發掘出土的400多件珍貴文物,並配以大量的圖片與文字解說,以及考古發掘影視作品。使觀眾能夠從多角度感受考古發掘研究的成果與樂趣,以此詮釋在中華民族的祖先所創造的輝煌燦爛的文化方面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展覽題材之新穎、內容之豐富、文物之精美與多樣,都是首屈一指,是我國舉辦的規模最大的考古學專題展覽。 該展覽的最大特點是:展覽以圍繞考古學研究的一些重大課題而展開,具有極為豐富的知識。如距今10000年前後文化變化的特點、農業與家畜起源的狀況、中國文明曙光的展現與王朝的崛起,歷代都城制度的演變等至今學術界研究的重大課題。展覽展示的一些學術前沿課題的研究進展,如史前地震災難遺迹、夏王朝之前的堯舜時期的都城的探索、商代甲骨文如何從地下取出並釋讀、象徵中國古代文明的青銅器是如何製作的、如何分析古代人的食物結構等各種熱點議題,也將吸引觀眾的關注。展覽還全面展示了現代科學技術如何在考古學研究中的運用及其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展覽展出的許多珍貴的文物,大都為考古研究所考古發掘出土的精品,有各種青銅器、玉器、瓷器、陶俑、金銀器等,許多文物是第一次向社會公開展出。如華北距今15000年前的刃部磨製的石鏟與弓箭箭頭、錢塘江流域距今9000年前後的稻米、接近5000年的安徽尉遲寺立鳥神器、4000年前陶寺的毛筆朱書文字與瓦、黑彩蛇形龍盤、漢代最為精緻的錯金鑲紅寶石的銅金錢豹、北朝人面瓦件等。而一些考古影視作品,如緬懷夏鼐、陶寺觀測台觀測縫的解剖、殷墟54號大墓的發掘、龍泉窯遺址的發掘等,都是首次向社會公開播放。前面滄桑巨變——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的過渡、谷豕是饗——史前農業和家畜飼養的起源與發展、家園變遷——史前聚落的出現發展和擴散部分的展品過於專業,也不是我所能看懂的,如一些石塊,動物骨頭等,所以我就不再介紹,有機會大家去看展覽得了。我就從文明曙光——文明化進程和多元一體格局開始介紹吧!
考古中華 彩繪龍紋陶盤
繪龍紋陶盤(彩繪龍紋陶盤:禮器,陶寺文化早期(約公元前2366-公元前2166年)出土地為山西晨線。 這件彩繪龍紋陶盤出自陶寺遺址的大墓中,可能是當時「王室」使者的禮儀用品。華夏先民心中的玫瑰已故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曾有詩云: 「華山玫瑰燕山龍,大青山下聾與瓮,汾河灣畔磬與鼓,夏商周及晉文公」。詩中所云玫瑰印是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花卉紋彩陶圖案。雍容華貴的廟底溝彩陶圖宛如一面面旗幟,插遍幅員遼闊的神州大地,帶領人們走出黑暗的泥沼,迎來文明的曙光。
華夏先民的彩陶——廟底溝河南省陝縣廟底溝遺址,年代為公元前4000~公元前2300年,遺址下層以發現大量花瓣紋和迴旋勾連紋彩陶而著名,是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或稱廟底溝文化)的命名地。廟底溝的彩陶不僅是仰韶文化的奇葩,而且遠播到黃河上下以及長江和北方的大部分地區,輻射至大半個中國,可視為中國史前文化第一次大規模整合運動的標誌。初現分化一一西坡遺址河南省靈寶市西坡遺址是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核心地帶的中心性聚落,年代為公元前3500~公元前3000年,近年發掘出大型房址、墓地、壕溝等,反映出中原地區廟底溝時期的複雜化社會重公共建築和墓葬規模、輕奢侈隨葬品現象,這不同於中國東部同時期各文化,形成了鮮明的特色,深刻地影響了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的道路。仰韶文化中期廟底溝類型房址,面積約240平方米,半地穴略呈四邊形。房址結構複雜,包括半地穴、柱洞遺迹和地面上牆體遺迹等。居住面加工考究,分為七層,表面塗朱。北牆中部開有斜艘式門道,圓形火塘正對門道。柱洞遺迹王要有壁柱的柱洞和室內柱的柱坑。外牆與半地穴牆壁平行,皆夯築。仰韶文化中期曉段大型墓,為帶生土二層台的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口距地表深60厘米,墓壙長503、寬336、深192厘米。在距現存墓口深130厘米處留出南、北、東三側的生土二層台,在中部下挖出墓室和腳坑。墓壙內墓室和腳坑以上部分全部以青灰色泥封填,內雜大量蘆葦桿和幾十種植物葉子。墓室和腳坑均以木板封蓋,蓋板上覆蓋有麻布。墓王仰身直肢,為一成年男性,骨髂保存良好,身邊未見任何隨葬品,腳坑中放置了9件陶器,包括一對大口缸、一對簋形器、一套釜灶、一壹、一缽和一杯。兩件大口缸上腹部均有基本相同的彩繪圖案。
2考古中華 仰韶文化 彩陶盆
2考古中華 仰韶文化 彩陶盆
考古中華 仰韶文化 彩陶碗
考古中華 大汶口文化 彩陶缽
考古中華 仰韶文化 紅陶碗
考古中華 仰韶文化 陶塑人面像
考古中華 仰韶文化 彩陶瓶
考古中華 小口尖底陶瓶
考古中華 仰韶文化 直腹小平底陶罐
考古中華 仰韶文化 陶瓶
考古中華 彩陶罐
考古中華 大汶口文化 彩陶盆
考古中華 大汶口文化 陶器座
考古中華 大汶口文化 立鳥鳥形陶器
考古中華 大汶口文化 尊形陶瓮
夏家店下層文化:當中原地區由新石器時代經過銅石並用時代而進入青銅時代的時候,內蒙古地區的先民們也已開始使用青銅器。由於建國前在內蒙古地區只零星地發現的一些青銅器,使得人們誤認為內蒙古地區不可能出土青銅器,而內蒙古地區青銅文化的「北來說」、「西來說」,更是從根本上否定了內蒙古地區存在青銅時代文化,從而否定了中國北方青銅文化的存在。50年代以後,在中國北方地區陸續發現了一些青銅文化遺址遺迹,如:遼寧省左縣馬廠溝發現的一組有郾侯銘文的青銅器;內蒙古寧城縣南山根、遼寧省朝陽十二台營子以及遼寧錦西縣烏金塘等地發現的春秋時銅戈式墓葬。60年代以來,又發現和分辨出夏家店下層文化和夏家店上層文化等青銅文化,從而使人們確定了中國北方草原青銅文化的存在。有力地駁斥了中國北方青銅文化的「北來說」和「西來說」。1960年在內蒙古赤峰市發掘出的夏家店下層遺址中分辨出一種具有明顯特徵的青銅文化,命名為夏家店下層文化。它的年代晚於中原的龍山文化,並不晚於黃河流域早期青銅文化,屬夏商時期北方青銅文化。夏家店下層文化的陶器製法有泥圈套接法、輪制、模製三種,前一種是本地區制陶的傳統工藝,後兩種可能是由外邊借鑒而來。陶器中一筒形鬲為典型器物,富有特色,是其它文化所沒有的。陶器以灰色陶為主。陶質油砂質陶、夾砂陶、泥質陶。器表除素麵外,多飾繩紋,籃紋和附加堆紋也佔有相當比重,有的尊、豆、筒形鬲等擬制陶器普遍施一層褐色或黃色陶衣。也有一些彩繪陶。夏家店下層文化的生產工具主要還是石器,主要有打制和磨製的鏟、斧、刀、錛、鑿等。另外在夏家店下層遺址中還發現很多的骨器,尤以錐和鏃最多。住址中還堆積有豬、狗、羊、牛和鹿科動物的骨骼,以豬骨較多,說明夏家店下層文化時期馴養的動物是較多的。夏家店下層文化中還發現有卜骨,特點是用牛、鹿等動物的肩胛骨或較厚的長骨做成長條形,鑽好圓穴的鑽,然後在鑽內灼炙,這與同地區時代較早的富河文化及時代較晚的夏家店上層文化的卜骨都不同,它們的卜骨都是有灼而無鑽、鑿。許多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中都發現有青銅器,但數量不多,而且多為小型工具或裝飾品。從遺址中出土的銅刀和鏃等,形制與商代的一樣,但出土的銅耳環則不見於商文化,應是夏家店下層文化的青銅器。從赤峰市敖漢旗大甸子墓葬中出土的小型銅鑄件來看,這裡的人們早已脫離使用金屬的初級階段;而從不斷發現的夏家店下層文化大型青銅器來看,更能夠證明夏家店下層文化是與黃河流域青銅文化並存的早期北方青銅文化。夏家店下層文化的房址多在沿河兩岸的高地,房址周圍常有土牆和壕溝作為防禦設施。房址可分為地面建築和半地穴式兩種,數量有數十座至百餘座。土牆多以石塊或夯土製成。莫金河兩岸石城堡群反映了當時已建立起統轄多個古國、獨霸一方的方國,標誌著夏家店下層文化已進入國家發展的第二階段,對中華文明的起源作出了傑出歷史貢獻。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墓葬排列密集而有規律,都是長方形豎穴墓,多為單人葬,葬式多為側身直肢葬。但墓中箱形葬具不同,有木製、石制或以土坯壘砌而成。墓內都有隨葬品,從隨葬品來看:女性以紡輪隨葬,男性以斧、箭等隨葬。墓葬中雖保留著氏族社會的傳統,但已看出男女分工和貧富差別。赤峰大甸子墓地貴族大墓出土的代表權力的銅手杖、精美玉器、仿中原銅器的彩陶禮器等都反映出當時較為複雜的社會結構。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分布範圍很廣,北部越過西拉木倫河,南面越過河北省拒馬河,西到張家口、宣化一帶,遼河以西包括京津地區在內的燕山南北,都分布著這種文化遺址、墓葬和遺物。內蒙古地區主要分布在赤峰市、哲里木盟南部、錫林郭勒盟東南部。夏家店下層文化是西遼河地區獨立發展和延續下來的早期青銅文化,它同中原文化相比,不僅不落後,甚至在某些方面還更為先進,這表明夏家店下層文化不僅保持了自己獨有的特點,還與其它文化有很好的交流,從而使得他的文化發展的更為迅速。
考古中華 夏家店下層文化 彩繪陶鬲
考古中華 夏家底層文化 彩繪陶罐陶寺文化:中國黃河中游地區以龍山文化陶寺類型為主的遺址。位於山西省襄汾縣陶寺村南、崇山西麓的坡地上。面積約500萬平方米。1958年發現。1978~1985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臨汾地區文化局進行發掘,揭露面積7000平方米。文化遺存非常豐富,主要遺存特徵明顯,從而為中原龍山文化確立了一個新的類型,即陶寺類型(或稱陶寺文化)。據碳14測定並經校正,年代約當公元前2500~前2000年。陶寺遺址對研究中國文明起源及探索夏文化,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出土遺物有陶器、玉石器、骨器、銅器等。陶器以夾砂灰陶和泥質灰陶為主,器表多飾繩紋,也有籃紋和少量的附加堆紋、方格紋、弦紋、鏤孔以及素麵磨光陶器。平底器和袋足器發達,典型器物有夾砂缸、釜灶、盆形斝、罐形斝、尊形斝、折腹斝、肥足鬲、大口罐、鏤孔圈足罐簋、折腹盆、扁壺等。主要器類有比較明確的發展序列。隨葬陶器有灶、鼎、斝、罐、壺、瓶、盆、盤、豆、觚、「異型器」(可能即古文獻中的「土鼓」)等。除夾砂質的炊器外,各種泥質容器器表多施朱繪或多色彩繪,均為燒成後著彩,以黑色或褐色陶衣為地,或滿塗硃紅色為地,再用紅、白、黃、綠色礦物顏料繪出圓點、條帶、幾何形紋、渦紋、回紋、龍紋、變體動物紋,構成斑斕絢麗的圖案。一些彩繪紋樣與商周青銅器、漆器花紋頗多相似。其中,以朱繪或朱、白兩色彩繪蟠龍紋陶盤最具特色。大、中型墓出土的朱繪或彩繪(漆)木器,構成陶寺類型文化另一特色。已知有案、俎、盤、豆、斗、勺、觚、杯、「倉形器」、高柄豆等多種器形。一般器表塗以赭紅或淡紅色,少數精品在紅色地上用白、綠、黃、藍等色繪出由邊框、條帶、幾何形紋、雲氣紋構成的美麗圖案。有些彩皮剝落時呈卷狀,其物理形態與漆皮相似。這是迄今在黃河流域出土的最古老的(漆)木器實物,並將案、俎、盤、斗、勺等文物的歷史提前1000多年。這些(漆)木器的造型和圖案,許多與商、周漆器相當接近。陶寺遺址及其所代表的陶寺類型文化,在中原地區諸龍山文化遺存中文化面貌最豐富多彩,發展水平最高。多數學者認為,它反映原始氏族社會已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考古中華 陶寺文化 彩繪陶簋
考古中華 陶寺文化 彩繪陶壺
考古中華 陶寺文化 彩繪陶壺
考古中華 龍山文化 陶鬹龍山文化遺址首次發掘地為山東省章丘市龍山鎮城子崖,此後在黃河中下游發現龍山文化遺址1000多處,發掘60多處。漢族的先民據先秦文獻記載的傳說與夏、商、周立都範圍,漢族的遠古先民大體以西起隴山、東至泰山的黃河中、下游為活動地區;主要分布在這一地區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這兩個類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認為即漢族遠古先民的文化遺存。大部分龍山文化遺址,分布在山東半島;而陝西、山西、河南、河北、遼東半島、江蘇、湖北等地區,也有類似遺址的發現。這個文化以許多薄、硬、光、黑的陶器,尤其是蛋殼黑陶(分布日照、章丘)最具特色,所以也叫它「黑陶文化」。
考古中華 龍山文化 黑陶罍
考古中華 尊形陶瓮
考古中華 陶釜灶
考古中華 陶鬲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推薦閱讀:
※一個縱橫數十年的老大,死後,2萬小弟為其送葬,真槍實彈守靈堂
※明朝皇帝崇禎自縊 一念之仁留下六十年慘案 - 雅虎文化
※看後至少多活十年,信嗎?
※買房賺十年,買畫賺一生
※十年一大運,五年一小運,怎麼改運?
TAG:社會 | 中國 | 科學 | 考古 | 社會科學 | 中國社會 | 中華 | 研究所 | 十年 | 學院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