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資管」戰略推進四大經營模式轉型

 落實「大資管」戰略的關鍵在於進一步推進產品管理模式、投資管理模式、風險管理模式、盈利模式等四大經營模式轉型。

 近年來,銀行資產管理業務的外部環境與內部要求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從行業發展的外部視角看,銀行資產管理行業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前十年為第一階段,是從存款到理財的轉化,在此過程中,關鍵是「誰在賣、賣什麼價格」,一定程度上依託於商業銀行信用;下一階段將從理財向資產管理轉型,在此過程中,更多要看「誰在管、管得怎麼樣」,由投資管理能力決定資產收益,最終要回歸「代客理財」本質。從銀行轉型的內部視角看,商業銀行普遍將資產管理業務作為經營轉型的重要引擎之一,實現資產持有銀行向資產管理銀行轉變、由高資本佔用向資本節約型業務轉變、由存貸利差收入為主向多元均衡盈利增長格局轉變、由本土傳統商業銀行向全球大型綜合化金融集團轉變。

 作為對外部環境與內部要求的積極回應,「大資管」戰略應運而生。該戰略的基本內涵是:在商業銀行經營轉型過程中,對內整合集團資源,多部門合作;對外全市場配置資金,多機構合作,實現資產管理業務的價值創造最大化。具體而言,該戰略旨在大力發展銀行資產管理業務,對內理順各部門合作的全價值鏈分工,發揮商業銀行多牌照、綜合化經營優勢;對外與證券、基金、保險等行業的優質機構合作,實施全市場的投資配置,打造跨業合作的新優勢。落實「大資管」戰略的關鍵在於進一步推進產品管理模式、投資管理模式、風險管理模式、盈利模式等四大經營模式轉型。

 轉型目標一:產品管理模式轉型

 過去,國內銀行資產管理業務以預期收益率型產品為主,產品創新意識有待提高,產品銷售渠道相對單一;未來,產品管理模式轉型需要以凈值型產品為導向,構建「以客戶為中心」的產品創新體系,重塑互聯網營銷布局。

 一是持續推進凈值型產品轉型。資本市場經過二十多年的投資者教育,普通投資者已能較好地接受基金凈值的漲跌和波動,但銀行資管市場的投資者教育還有待深化,因而凈值型產品轉型對於打破剛性兌付將起到十分積極的作用。當然,凈值型產品轉型是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尤其要嚴格遵循監管要求,考慮市場的接受程度,把握好轉型的節奏。在這個轉型過程中,還涉及到一些基礎性的工作,需要持續推進和完善。比如,要構建合理的估值體系,在產品凈值與投資品價格之間形成快速聯動機制,這既體現了風險與收益均由客戶享有的代客理財本質,也是管理費提取的主要依據,體現著以投研能力為核心的盈利模式。又如,要優化流動性管理體系,不同於預期收益率型產品,開放式的凈值型產品沒有封閉期,產品申贖的不確定性增強,因而流動性管理需要更多地採用市場化的手段。此外,凈值型產品轉型後,對於信息披露的要求也會相應的提高,這就需要向客戶充分地揭示投資範圍和風險收益情況,配合監管部門加強投資者教育,依法合規銷售,才能真正做到「將合適的產品賣給合適的投資者」。

 二是升級「以客戶為中心」的產品創新體系。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後,客戶需求出現了一些新的發展趨勢。首先,中國的人口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口老齡化加劇,國家在社保領域推進了放寬投資範圍、稅收優惠等一系列改革,市場化的養老需求日益增強,這一點類似於美國的401K計劃;其次,80後、90後的新生代正在崛起,並且具有明顯的互聯網生活、消費與理財特徵;再次,我國高凈值客戶群體不斷壯大,不同代際之間需要財富傳承,家族信託的市場潛力巨大。未來,中國的老百姓(603883,股吧)將不再滿足於簡單的投資理財,而是需要一種貫穿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的全面資產管理服務。因此,銀行資產管理業務需要順應社會金融資產的遷移趨勢,從「以產品為中心」轉變為「以客戶為中心」,尤其注重發揮銀行集團的多牌照優勢,凝聚資管、商行、投行、基金、保險的專業化優勢,針對養老、消費、教育、財富傳承等多元化的客戶需求,提供全方位、一體化、定製型的資產管理服務。

 三是切實加大互聯網營銷布局。商業銀行在科技金融方面從來都不是保守者,而是積極擁抱互聯網金融的推動者。銀行資產管理業務需要充分汲取互聯網金融的成功經驗,推進直銷銀行、移動金融和智能網點建設,為客戶營造集金融服務、信息服務和生活服務為一體的生態圈,提供更加安全、便捷、舒心的客戶體驗;同時,按照開放、共享的互聯網精神,不斷吸引長尾客戶,落實普惠金融的發展理念。國際資產管理公司的相關經驗值得借鑒,例如Mint在線個人財務管理服務網站,即將客戶的存款儲蓄、投資理財、退休金等賬戶與平台賬戶連接,並將收支信息歸入餐飲、娛樂、購物等類別,使客戶在一個界面全面掌握自身財務與收支狀況,在此基礎上利用數據統計功能,幫助客戶分析各項開支比重,制定個性化的理財計劃,相當於客戶擁有了個人全面財富管理平台。又如,Motif網路社交理財模式,即社交網路Facebook+網路券商eTrade+個人金融平台的組合體,可看做國內微信微博+網上銀行+券商交易終端+個人金融分析平台。再如,富達基金的基金超市銷售平台(Funds Network TM),客戶可以24小時實時交易來自不同基金公司的基金組合。

 轉型目標二:投資管理模式轉型

 過去,投資管理以債券和債權項目等固定收益型投資品為主;未來,投資管理模式轉型需要緊緊圍繞核心投研能力建設,堅持大類資產配置,推進全市場投資覆蓋,探索採用「投行+資管」模式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一是堅持大類資產配置的投資策略。由於國內銀行資管業務脫胎於商業銀行,因而較多地以持有到期形式配置資產;同時,目前國內銀行資管的規模巨大,不利於大規模採用券商、基金自由控制倉位的短線操盤策略;此外,商業銀行的決策流程、投資風格、人才激勵也與短線交易不完全匹配。因此,銀行資管天然是大類配置為主、短線交易為輔的趨勢型投資者,並需要依據市場判斷進行平衡配置、動態調整。展望未來,銀行資產管理業務不僅要做好國內市場的大類資產配置,更要著眼於「一帶一路」、資本項目開放、人民幣全球化等趨勢,研究探索全球市場的大類資產配置策略。

 二是緊跟國家戰略導向拓展全市場投資。過去,在利率市場化進程的推動下,銀行資管通過投資債券和債權類項目,為滿足社會融資需求做出了貢獻,有力支持了實體經濟發展。當前,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國家在經濟金融領域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鼓勵提高直接融資比例,推進實體經濟去槓桿、調結構、轉方式。因而,在投資管理方面,銀行資管一個重要的轉型方向,就是在繼續做好固定收益類投資的同時,積极參与多層次資本市場、混合所有制改革、資產證券化、同業資產轉讓、PPP等新型投資領域。通過實施全市場投資配置,在滿足實體經濟的多元化融資需求、優化企業資產負債結構的同時,更好地服務國家經濟結構轉型的大局。

 三是探索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投行+資管」模式。瑞銀集團和高盛集團是該模式的典型代表,其核心理念是資產管理與投資銀行業務優勢互補、密切協作,伴隨企業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的發展歷程,為不同階段的企業客戶提供針對性、一體化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實踐表明,金融機構圍繞成熟期企業融資需求的爭奪異常激烈,然而轉型升級、債務重組等新型盈利機會卻恰恰來自於非成熟期企業,「投行+資管」模式能夠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融資需求,與銀行信貸形成差異化的項目來源,也是商業銀行實現集團內協同發展、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

 四是構建投研人才培養機制。銀行資產管理業務是一項依託於專業投資研發能力的業務,資產管理產品對客戶的吸引力應來源於資產管理機構的投資能力和效率、風險管理能力、產品創新能力等綜合投研能力。凈值型產品轉型後,產品的業績表現至關重要,這對於銀行資產管理機構的投資研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過程中,人才是投資管理能力的重要載體,一套系統性的人才培養機制對於提升投資業績、產品營銷及業務品牌十分必要。例如,富達基金有300-400名專職研究員,占員工總數的1/3。為了保持研究團隊敏銳的觸覺、擺脫原有的固化思維,富達實行「每三年輪換新行業」的政策,保證了分析師不僅僅只了解單一投資品種或行業,而是能夠全面把控整個市場動態。

 轉型目標三:風險管理模式轉型

 過去,風險管理模式模仿表內信貸業務,體現了信用風險管理優勢;未來,風險管理模式轉型需要以管控實質性風險為核心,在銀行傳統信用風險管理的基礎上,綜合採用投資結構設計、期限管理、系統控制等手段,更加註重對市場風險的識別、計量與管控。

 一是完善投資架構設計和合約完備性管理。不同於信貸業務計提撥備與核銷的損失處理方式,資產管理業務主要通過設計合理的投資架構來實現風險管理,損失處理主要是依據合約的權利與義務而定。因而,應進一步完善合約完備性管理,發揮投資交易結構對風險預警、隔離、止損方面的作用,並推動實現對投資風險的識別、量化和分散。同時,要有一定的逆周期思維,比如在資本市場上漲期間,可以採用更加嚴格的優先/次級比例,堅持優中選優。

 二是發揮期限管理對投資風控的積極作用。通常而言,研判中短期市場走勢的準確性要高於長期市場走勢,因此可根據對未來中短期市場走勢的研判,合理配置相應期限的投資品,做好市場的波段性、階段性投資管理,以控制市場波動帶來的投資風險。

 三是強化理財投資的系統建設。可以參照國外資產管理公司的先進經驗,不斷完善理財投資管理系統,全面、準確地識別和量化信用、市場、流動性等各類投資風險。同時,將資產管理業務的授權、審批、限額等制度要求嵌入系統設置,實現投資交易全流程、風險管理全周期的硬控制,最大限度地降低各類風險敞口,以實現系統在投資、授權、審批、投後等全流程、全周期的風險控制和監測。

 轉型目標四:盈利模式轉型

 在推進產品轉型和估值體系的基礎上,結合投資管理能力和風險管理能力的提升,優化盈利模式的時機和條件將進一步成熟。在此背景下,應順勢改變利差盈利模式,逐步減少對利差盈利模式的依賴,構建以「固定費用+業績分成」為主要收入來源的盈利模式。一方面,按照產品發行規模,收取固定比例的管理費,發揮產品規模對資產管理業務盈利的貢獻度;另一方面,依據資產計量和產品估值體系產生的業績基準,對超過業績基準的超額收益部分,由銀行與客戶按照約定比例分成,獲取業績分成。通過產品管理、投資管理、風險管理等經營模式的轉變,最終形成真正符合資產管理代客理財本質、依靠投資研究能力的盈利模式。

 實踐證明,「大資管」戰略是對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積極響應,是突破盈利增長瓶頸、降低資本消耗、推動轉型升級的關鍵舉措,是決定未來發展方向和質量的重大部署。在今後一段時期內,銀行資產管理業務需要繼續按照「大資管」戰略的發展思路,通過持續推進產品管理模式、投資管理模式、風險管理模式、盈利模式的經營轉型,對內充分發揮工銀集團的多牌照、綜合化、國際化經營優勢,凝聚總行資管條線、境內分行、境外機構、專業子公司的發展合力,助力商業銀行的整體經營轉型;對外積極適應大資管時代的跨業競爭與合作新趨勢,滿足客戶多樣化的資產管理需求,更好地支持新常態下的實體經濟發展。

文/韓松 工商銀行資產管理部總經理

本文原載於《中國銀行業》雜誌2015年第5期。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東南亞研究】陳奕平 王琛:大國關係變動下東盟國家的戰略選擇
王健林賣掉萬達廣場,說是輕資產戰略?
美國中東戰略的「下一步」
亞太再平衡戰略
俄羅斯逐步「收復」被西方蠶食的「戰略利益區」

TAG:經營 | 戰略 | 轉型 | 經營模式 | 模式 | 資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