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5000件藝術品,做一個偉大的收藏家靠的不是錢,是熱愛和耐心
什麼也別說,
先看段視頻:
我們今天要講的主人公叫
Herbert & Dorothy Vogel
赫伯特和多蘿西·沃格爾夫婦
他們是當代藝術收藏史上無法繞過的傳奇——
一個是郵局職員,一個是圖書館員,
年收入加起來不超過5萬美金,
卻在50年的時間裡,
收藏了近5000件極少藝術和觀念藝術作品。
更讓人肅然起敬的是,
在他們半個世紀的收藏史里,
沃格爾夫婦從未變賣過任何一件自己的藏品,
即便他們可以輕易藉此變成千萬富翁;
相反,在赫伯特去世之前,
他們就已陸續向公立美術館和藝術機構捐出藏品,
以回饋更多像他們一樣的——
窮人收藏家。
終其一生,赫伯特·沃格爾都不是一個有錢人。
1922年生於紐約,赫伯特是曼哈頓黑人區一個俄羅斯猶太教家庭的孩子,父親是裁縫,母親是家庭主婦。
赫伯特從未喜歡過學校,原因只是「討厭別人告訴我要怎麼做」;高中還沒念完去制衣廠當工人,二戰期間還在軍隊短暫待過一段時間,退伍後進入紐約一家郵局分揀郵件,直到1979年退休。
郵局裡幾乎沒有人知道這個身材矮小、其貌不揚的同事日後會成為引人矚目的收藏家。
沃格爾夫婦1978年在密歇根大學
早在1950年代,赫伯特就對藝術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欣賞古典大師們的畫作,也對當代藝術著迷不已。當時紐約的當代藝術家最愛去的地方之一就是格林威治村的「雪松」(Cedar Bar),赫伯特常常跑到那兒,聽馬克·羅斯科(如果不知道他是誰,我們有一篇很好的文章介紹過他:如果你說這些畫只是好看,那其實是對他的侮辱 | 羅斯科的悲劇)、佛朗茲·克蘭(Franz Kline)以及大衛·史密斯(David Smith)等人高談闊論。
但他從來不插嘴。
「我什麼都不是,我只是一個郵局小職員。」赫伯特在接受《泰晤士報》的採訪時說,「但我尊重這些藝術家,他們在某種程度上也尊重我。他們會聊到凌晨三四點,包括我在內的人就只是聽——我記得非常清楚,我從來沒有問過一個問題。」
這個平凡的小職員有志於成為一個藝術家,甚至在跟多蘿西(一個文具商的女兒、丹佛大學的圖書館學研究生,布魯克林公共圖書館的職員,但更喜歡古典音樂和戲劇)結婚之後,還力促後者也學習繪畫。
他們的訂婚禮物是一件畢加索的陶瓷作品。1962年結婚後,沃格爾夫婦一同進入紐約大學學習藝術史和繪畫,並在聯合廣場租下一個工作室,創作抽象風格的作品。
很少有人能像他們那樣,對逛美術館和畫廊持有終生的熱情——幾乎每一個周末,他們都會出現在紐約大大小小的美術館和畫廊。1965年,這對夫婦意識到自己永遠成不了足夠好的藝術家,於是著手轉向藝術品收藏。
他們的第一件收藏品是約翰·張伯倫(John Chamberlain)的一件碎金屬雕塑——一個從機動車的零件上拼湊而成的破銅爛鐵。
從那時起,沃格爾夫婦便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收藏之路,被他收藏過的藝術家,在維基百科的頁面上排滿了長長一串:
單擊上面的兩張圖片,獲取更清晰的名單
作為一個藝術史專業之外的人,我對列表上的這幾百個名字幾乎一無所知,但粗略Google一下,沃格爾夫婦的收藏趣味,即便放在今天,也是前衛而大膽的:
它們中的大多數是寥寥幾筆、或簡單色彩組成的畫作,又或者是不知所謂、毫無用處的現成品,還有一些,你根本無法判斷那算不算藝術品:
看到牆上那兩個空白畫框了嗎?那是藝術品。
把綠色畫布掛歪,也是藝術品的一部分。
以及這個——「什麼鬼?!」
湊近了看,才發現是一小段裁掉的繩子。
雖然沃格爾夫婦收藏名單上的人物不如達明恩·赫斯特或傑夫·昆斯那麼有名,但他們中的一些,的確代表了美國極少藝術和觀念藝術的潮流和趨勢,更重要的是,在波普藝術大行其道的時候,沃格爾夫婦就開始收藏這些藝術家的作品,這樣也導致沃格爾夫婦成為收藏此類藝術的先驅——而且藏品數量在個體收藏家中無人能及——超過2500件。
他們中的重要者包括唐納德·賈德(Donald Judd)、索爾·勒·維特(Sol Le Witt)、卡爾·安德烈(Carl Andre)、埃德·拉斯查(Ed Ruscha)、羅伯特·曼戈爾德(Robert Mangold)、理查德·圖特(Richard Tuttle)、安迪·高茲沃斯(Andy Goldsworthy)、詹姆斯·錫耶納(James Siena)、帕特·斯特爾(Pat Steir)、克里斯托·克勞德(Christo Claude)等人。
為了讓大家對這一類藝術家有更直觀的印象,我抽取了維基百科頁面的名單上頭幾名,再感受一下他們的作品風格:
Alan Saret
Betty Parsons
Carl Andre
Cheryl Laemmle
Edda Renouf
Joe Andoe
John Latham
以及,Vogel夫婦最早收藏的藝術家之一:Sol LeWitt,這其實是畫在牆上的畫
沃格爾夫婦樂於去結識這些當時還鮮為人知的年輕藝術家——他會先去畫廊看展覽,然後再判斷是否要進一步造訪藝術家工作室,和他們交朋友,並最終購買他們的作品。
對於很多藝術家而言,沃格爾夫婦就是他們房租的來源,也是他們的知音——赫伯特從來不是一個健談的人,除了誇幾句「beautiful」,他更多時候只是一個傾聽者——對於藝術家而言,再也沒有比真誠的傾聽更讓他們欣慰的了。
隨著藏品的日益增加,「Vogel"s Collection」也就越來越出名。藝術家查克·克勞斯(Chuck Close)1992年接受《紐約時報》採訪的時候說,「你知道當你把作品賣給他們的時候,它就成為他們重要收藏的一部分。」
在展覽現場的沃格爾夫婦,這是他們難得穿上光鮮的衣服的時候
沃格爾夫婦的收藏之路,再生動不過地說明,要做一個大收藏家,你根本不需要先成為一個百萬富翁,甚至不需要一所大房子。
赫伯特的稅前年薪不過23000美元,夫婦兩人的年收入加起來也不超過50000美元。其中,赫伯特的收入全部用於購買藝術品,而多蘿西的薪水則用於日常開支。
他們一輩子都住在一間450平方英尺的公寓房間里,換算成我們熟悉的面積——才41平方米。
長年累月的收藏,讓沃格爾夫婦的家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倉庫:除了床、餐桌、椅子以及少數必要的傢具,家裡的所有空間——牆上、天花板、床底以及廁所,都被藝術品佔據。甚至還有一個傳言:多蘿西曾經將藝術品存在烤箱里,雖然她從未承認過這一點。
沃格爾夫婦的收藏標準也頗為傳奇:夠便宜,以便經濟上能負擔得起;尺寸不大,至少能塞進計程車或帶著上地鐵;以及,能放入自己的小公寓房間。
除此之外,他們沒有更多的偏好——一切都取決於觀看,以及長期觀看熏陶而成的判斷力。
很難想像一個普通人在藝術上會有如此開放的心態,也許我們只能歸結為本能的衝動——愛。
沃格爾夫婦的家,那張桌子和兩張椅子恐怕就是他們最體面的傢具了
不像當代的收藏大亨(他們中的某些人甚至會把貴重的藏品鎖進保險柜),沃格爾夫婦並不是精緻的、小心翼翼的收藏家——在他們逼仄的居所里,居然養了以藝術家的名字命名的8隻貓、19條魚、20隻烏龜!
為了最大程度地保持自己在藝術收藏上的「痴迷」,沃格爾夫婦不買房,不買車,從不旅行;不購買傢具和昂貴的衣服;如果外出吃飯,只吃路邊小店或中餐館。
「藝術是赫伯特除了動物之外,唯一的興趣。」多蘿西曾說。
而赫伯特則說:「我只是喜歡藝術。 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喜歡藝術,為什麼熱愛自然,為什麼喜愛動物,甚至我也不知道我為什麼愛我自己。」
赫伯特使用支票來支付畫款,或用分期付款的方式。更為誇張的一次,是通過幫人看養貓來換取畫作——某天他們去拜訪日後成為著名的大地藝術的藝術家克里斯托·克勞德(Christo Claude),得知價錢後,他們自嘲般地嘆息道:「我們來晚了。」
後來克勞德夫婦主動上門,請他們在假期照看自己的寵物貓,來換取畫作。
這就是克勞德的那隻貓,以及作為看貓酬勞的作品《山谷窗帘、科羅拉多項目》。這是克勞德最著名的藝術項目之一,就是在科羅拉多的峽谷之間拉上一條重達3.6噸的橘黃色布簾。
到了上世紀80年代,狹小的公寓再也不能容納更多的藝術品,甚至已有的藝術品也有崩塌損壞的危險,沃格爾夫婦不得不考慮如何處置這些藏品。
但他們從未想過將它們賣掉——相反,1992年,沃格爾夫婦將2500件藏品捐給華盛頓國家美術館,那意味著這些收藏永遠不會被出售,以及將免費開放給公眾。
華盛頓國家美術館
華盛頓國家美術館動用了5輛40英尺的卡車來運輸這些藏品,而將這些藏品通過貨梯進入美術館,則花了好幾個星期。
為了感謝沃格爾夫婦的慷慨捐贈,國家美術館向後者支付了一筆小額資金,併購買了少量作品。但沃格爾從未想過將這筆錢用於養老或醫療,而是繼續投入藝術品收藏——在接下來的20年里,他們又購買了1500多件藝術品。
正是近乎瘋狂的持續性收藏,讓沃格爾夫婦成為美國藝術界最著名的「無產階級收藏家」,成為「如何靠工薪族的收入構建博物館級的收藏」的範本。他們也被媒體稱為「in Vogels」——一對其貌不揚,身材迷你,卻絕對新潮的收藏家夫婦。
2008年,日本導演佐佐木惠(Megumi Sasaki)拍攝了他們的同名紀錄片《赫伯特&多蘿西》。在影片中,佐佐木將鏡頭對準赫伯特在見到喜歡的藝術品時似乎會發光的眼睛,也通過被沃格爾夫婦收藏的那些藝術家之口,回憶他們清貧而充實的生活。
2013年,佐佐木又繼續拍攝了一部跟沃格爾夫婦相關的紀錄片《50×50》
在後台回復關鍵詞「沃格爾」,提取佐佐木導演的紀錄片
同年,華盛頓國家美術館宣布將沃格爾的作品繼續捐贈給美國50個州的50個美術機構。而在國家美術館西側展館建築的入口處,他們的名字被永久鐫刻在牆上。
直到2009年,沃格爾夫婦才停止收藏。赫伯特的健康每況愈下,並於2012年7月去世,享年89歲。
從1975年開始,這對夫婦的收藏品就開始在美國的藝術機構和大學美術館開始展覽,一直到今天,他們收藏展,仍是我們今天認識極少藝術和觀念藝術的重要來源之一。
在佐佐木2008年拍攝的第一部紀錄片里,有一個沃格爾夫婦去看展覽的場景,畫廊外的廣告板上有這麼一句話,頗值得玩味,或許也可以作為沃格爾夫婦50年收藏之路的註腳:
Art is mute when money talks.
(姑且翻譯為)
當金錢開始說話的時候,藝術便沉默了。
.
END
.
按照慣例,最後又要來一段 Ps:了
如果非要總結沃格爾夫婦的收藏之道,除了他們與生俱來的對藝術的熱愛,以及對擁有藝術的「執念」之外,我們還可以說,他們之所以成功,是因為:
a,他們願意將大量的時間花在看展覽上;
b,願意學習藝術專業知識,聆聽藝術界專業人士的意見;
c,然後進一步結識藝術家,並與他們保持長期的友誼;
d,最後,通過持續的收藏來提高自己的判斷力和藝術品位。
在今天的形勢下,要完全像沃格爾夫婦那樣「單打獨鬥」已經不太必要,資訊的便利、人際網路的發達,可以讓一個平民收藏家以及其他對藝術和收藏感興趣的人,擁有更多的可能性。
時不時也會有朋友問我們,如何去發現好展覽,如何結識藝術家,甚至如何真正地進入藝術圈,那麼,今天倒是可以在這裡推薦一個同行做的東西:
「在藝」,前不久剛獲得由清科研究中心、Appbase和TestIn雲測聯合評選出的「2016中國好應用」。
我們也時常會利用它尋找一些藝術展覽信息、拍賣資訊、藝術家和藝術品的詳細資料以及同城藝術活動。除此之外,它還邀請了不少藝術圈大V入駐,以筆記和話題的形式,點評、記錄、分享各自的藝術見解和藝術生活。
在「在藝」上你能找到誰呢?以下是一部分你或許已經知道的藝術圈大V的名字:
有大藏家,畫廊主,拍賣行老闆和相關人士,還有策展人、評論家、藝術機構以及藝術達人……總之,不用費心再去打聽哪位大佬的電話了,在這裡就能找到。
順便截個圖,當是推薦周末展覽了:
最後,
周末愉快!
.
再次
END
.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推薦閱讀:
※收藏家齊同民:古董是文化的載體|齊同民|收藏家|古董
※全球五大收藏家中唯一的華人,他收藏的絕世孤品堪比國家級博物館!
※國內最大的外銷瓷博物館館藏圖錄欣賞——記比利時華人收藏家吳培(古洋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