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道的屬靈氣質與事奉觀
08-09
李雪華、殷婉芬、阮建生、劉濟民一、前言自從二十世紀的二零年代開始,中國基督教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因為中國信徒的人數和對教會的影響力顯著增加。一些自治、自養和自傳的獨立教會出現,有了所謂真正的中國基督教會產生。(吳利明,1981,頁1)教會組織開始本色化,並有一部分受過神學教育的中國信徒,逐漸代替西方傳教士的地位,成為中國基督教的代言人。他們把握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他們說明基督教的信仰,並且對中國教會的問題提供意見和解釋。從中國教會歷史上來看,有三位屬靈偉人:倪柝聲、宋尚節和王明道,他們都是生在這個時代的。本文選擇王明道為研究對象,是因為他特別跨越不同的時代,他除了生於清末,走過民國,同時也經歷過中共的統治,在屬靈上有他特別的環境經歷,這是本文的動機之一;此外,在本小組成員當中,有一位在幾年前曾經參加過王氏家庭聚會,並對王明道本人有過經歷的,可以藉由她對王明道的描述,來瞭解一些書中所無的資料;(見附錄)。本文嘗試由歷史研究和參與觀察研究來探討這位時代的屬靈巨人,期能提供其他人做後續研究的參考。二、王氏生平中重要事件1. 出生的時代背景:拳匪、洋禍打開福音之門王明道是在1900年7月25日生於北京,正值滿清末年,政府積弱無能,中國受到列強的蠶食侵略,激起義和團鬧事仇殺洋人和基督徒的風潮。在拳匪眼中,所有商人、政客和宣教士都被當作「洋鬼子」看待,基督教與帝國主義畫上等號,基督教活動和宣教工作十分困難,由於拳匪的作亂,導致八國聯軍入京,滿清政府被迫簽署辱國喪邦的辛丑條約,必須負擔巨額賠款;拳匪之亂平息之後,教會面臨一個新的形勢,那就是國民對洋人的態度改變了,除了不敢再傷害洋人,中國信徒在拳匪之亂中所受的損失也得到賠償,甚至基督徒可以享受更多的宗教自由,宣教事業得以蓬勃發展,禮拜堂和基督徒數目急劇增加,信徒由1900年的96,000人增加到1915年的526,108人,神似乎定意要打開中國的福音之門。(林榮洪,1982,頁16)2. 家庭背景:年幼失怙,缺乏天倫之樂王明道的父親叫王子厚,曾在北京美以美會設立的同仁醫院服務,他的母親李文義曾經在北京倫敦會設立的女子學校讀書,王明道的父母都曾經與基督教有過接觸。他們共有五個子女,只有王明道和他的長姐活著,王明道排行最未;當拳匪之亂的時候,王明道的母親正懷著他,父親帶著全家避難到東交民巷的使館區內,由於不堪壓力,父親遂自殺,母親生下了他。(林榮洪,1982,頁16)王明道自幼失怙,就在1900年7月25日,他出生的前一天,父親因為擔心義和團逼害而自縊死亡,他和姐姐是由寡母撫養長大,自小就缺少天倫之樂。(吳利明,1981,頁134)3. 求學及性格特質:求學屢遭挫折,個性偏執,對真理不妥協九歲進入倫敦會所辦的教會小學,由於家庭和學校教育的影響,年幼時期的性格就與眾不同,他對人和對己的要求很高,學習努力致使成績出眾,滿意於自己的成績;當看到同學和老師的行為與他的理想不符時,便會猛烈批評他們;一次,王明道要求老師處罰幾位「行為污穢放蕩」的同學不果,他竟對老師說:「與其開辦這種誤人子弟的學校,倒不如乾脆關了門。」(王明道,1991,頁17)王明道是一個在原則上不妥協的硬漢,當學生時,他仍留著長髮,不顧同學的勸說和威嚇要他剪短剃光,他始終不肯屈服。(王明道,1991,頁12)這時他有一個成為「偉大神學家」的心願,他任職的學校也支持他進大學和神學院進修;但是不幸,當他對某一真理看法與學校不同時,所有的讀書計劃被否決了;當時,他注意到教會洗禮的問題,經過他詳細研究聖經後發現浸禮才是正確的做法;於是開始在同事和同學之間談論這個看法,立刻遭到學校禁止和革職的壓力;在他面臨抉擇:要工作還是堅持自己看法,他選擇了後者,於是與跟隨他的幾位同學一起被逐出學校。(吳利明,1981,頁136)他對世界和教會同感失望,懷著失意和沮喪的心情回到家,未料母親和姐姐也責備他,朋友更以為他患了精神病,到處找不著工作,身陷於「四面受敵」的環境裡,王明道只有天天躲在家中附近的一間小屋子裡讀聖經。在這些痛苦的日子裡,他在聖經中發現了神「永生之道」的應許。他描述這個真理被發現的經過時說:「那些日子,我常常一個人坐在一間小棚子裡:我在那裡禱告,看聖經,有時禁食禱告。說來也真希奇,已往六年之久每日看聖經,但是裡面關乎生命的要道就好像蒙著一層紙一樣,始終不曾了解。這時忽然心門大開,知道基督能將永遠的生命賜給信他的人;祂有生命,祂也能使信祂的人有生命;祂復活了,祂也照樣使信祂的人復活,祂已經戰勝了死亡,祂也把這種勝利賜給信祂的人。」(王明道,1991,頁58)4. 信主及蒙召的經過受別人愛心和品德的感召信主在十四歲時,受到一位有愛心和品德良好同學的感動信了主,起初他還有當「偉大政治家」的宏願,自十四歲那年重生後,王明道有著非常規律的靈修生活,除了早晚禱告,每天至少讀經一次,並且參加教會聚會風雨無阻。對死的恐懼和委身當十八歲時生了一場大病,群醫束手之際,他向神作了一個應許:如果痊癒,他會接納神為他作的安排。王明道病癒後想進入大學未能如願,勉強當一間長老會所屬小學的老師,與學生接觸中漸漸明白傳道工作的重要,因此1920年,當他二十歲時立志接納神的呼召,作傳道工作。他為了表明心志,把「文盛」的名字改成「明道」,含義為「願神用我在這個黑暗邪惡的世界上,証明祂的真道。」(王明道,1991,頁37)王明道從蒙召到委身,是一個漫長的內心掙扎過程,並不是朝夕間或在感情衝動下所作的決定。起初,他不願意作傳道人,反而認為政客比傳道工作受到更多的尊榮;王明道堅決抗拒神的呼召有三年之久,他並沒有不理神的呼召,只是不願意放棄作政治家的野心,不願讓步;最後卻在相繼的幾次重病中得到了醒悟,在一次必死的大病中,醫生已經放棄治療,神垂聽了王氏悔改請求醫治的禱告之後,他說:「如果我的病不能痊癒,我承認我應該死;但如果神存留我的性命,我再不敢抗拒神了。」他平日最怕死,這次死亡的威脅竟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屬靈的轉機王明道求學的心志一再受到打擊。先遇到「五四」運動事件學校罷課的風潮,及母親和姐姐臥病,不得不觸犯校規服侍家人,以盡孝親之情;隨後為了進燕京大學,多次求見本科的科長卻得不到,好像所有求學之門都被關閉;當時王明道的心情非常抑鬱和沮喪,一籌莫展。這種難堪的遭遇卻帶來了屬靈的轉機。王明道在入學無望,憂傷到極點時,得到聖經的安慰:「你們所遇見的試探,無非是人所能受的;神是信實的,必不叫你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受的;在受試探的時候,總要給你們開一條出路,叫你們能忍受得住。」(林前十:13)從聖經中獲得啟發,使他灰暗的人生重現曙光。他效法耶穌四十晝夜的曠野經歷,過著讀經、禱告、禁食、默想的屬靈操練生活。這是王明道神學思想形成的主要時期。(林榮洪,1982,頁54)三、王明道的屬靈氣質和事奉觀1. 性格影響神學思想一個影響王氏神學思想的因素,是他從小養成的倔強性格,在他思想架構裡,是非黑白是永遠對立的,不會混淆一起的,因此他對人對事的態度就是:不肯苟且,不願妥協,常常以堅強的意志力去面對別人的反對,特別是道德敗壞的惡勢力。他說「我從小就有一種特別的性情,凡事不願意附和人;無論什麼事,自己不看清楚了,絕不隨著別人去作;但在看清楚以後,無論什麼阻力也阻止不住我。」(王明道,1991,頁12)在學校求學時,同學聯合對付王明道的好學、正直和忌惡如仇的性格,給他「道學博士」、「法利賽人」等稱號。但是王氏絲毫沒有畏縮。王明道倔強的性格同時也被一種傳統的孝道觀念所調和,他對自己是一名「遺腹子」,母親含辛茹苦撫養他、呵護他、教育他,甚至在上小學時,怕路上有危險,經常陪他上學,王明道怕同學笑話他,便阻止母親陪伴上學,但是母親仍然在背後老遠跟著,王明道回憶過去的母子親情時說:「我愛母親遠不及母親愛我。」在王氏成長過程和受到外界影響上,他所表現出來的是:篤信基督,越受逼迫,信心越堅強。他敬畏神,表現出與人不同的性格,他對那些怕人卻不怕神的人極度反感。「怕恐嚇,不敢傳福音,已經足夠令人痛心了,比這個更令人痛心的,就是怕恐嚇,連主都不敢承認,連神的命令都不敢遵從。」充分表現出他對神的單純和忠誠。(王明道,1961,頁11)2. 王明道所遇到的神學問題早年王明道的思想經常徘徊在幾個主要的問題上,他信主的過程受其影響很大:人生的命運和歸宿王明道自小對死亡懼怕,六到九歲時已經開始為死亡問題擔憂:「我怕死,但我知道遲早不免於死。我求長生,但我知道不會得到長生。我悲觀,我失望,沒有人給我帶來安慰與喜樂!每逢讀書或玩耍的時候也是興高采烈,但一想到人生的歸宿,就感覺痛苦萬分!」(王明道,1991,頁11)他時常想到「閻王審判」、「輪迴化身」、「人死如燈滅」的生命問題,他比較相信死亡是人生的終劇,卻又不甘心一生勞苦的代價只換來死的結局,心中吶喊著「我要尋求一條生路。我必須趁著我還活著的時候,解決這生命的問題。」(吳利明,1981,頁7;林榮洪,1982,頁21)王明道接受了神後,問題仍未解決。「朋友教導我敬畏神,也引領我信耶穌,但他沒有幫助我清楚明白神的救恩和永生的應許。因此我們是度著沒有來生希望的生活。」(王明道,1991,頁23)但是在小屋的靜思中,他的問題得到了解決。「我從前最怕的就是死,現在基督已為我戰勝了死亡,把永生賜給了我,我是多麼的幸福啊!」(王明道,1991,頁58)王明道發現了永生的真理,使他不再對死亡有恐懼感,然而更重要的乃是他對生命有了一個新的目的,他不必再追求屬世的名利,而專心追求神的榮光,他不再留戀這個令他失望的世界。(吳利明,1981,頁138)對進修神學的看法,王明道在發現永生的真理後有一點改變「我既知道了這些應許,便立時把從前所戀慕追求的一些世上的虛榮名譽看作糞土。我也明白了要去作神的工作並不需要入神學院,最要緊的乃是用工夫去讀聖經,並且要受神的訓練和造就。因此我便把以前打算入大學,入神學院,以及到英國去留學的計劃完全放棄。我只求神給我一個較長的時間,把聖經多讀幾遍。」(王明道, 1991,頁59)對道德問題的執著王氏起初在校內與一般學生一樣「隨波逐流」,到1914年春天,受他一位學長的影響開始正視個人道德問題,同時他受到另一位青年會幹事謝洪賓及他著作的影響,思想起了很大的改變,他說「我開始明白人生的意義、人生的責任。我開始恨惡一切的不義。我開始羨慕聖潔良善的人生。」這是王明道屬靈生命的開端,同年復活節,他在倫敦會的一所禮拜堂接受洗禮。(王明道,1991,頁15)對重生的強調王氏雖年少無知,卻對追尋生的問題,十分積極;後來篤信基督教,生死問題得到了解決,他的神學思想非常強調重生之道,究其原因,少年時對生死的態度關係很大。(林榮洪,1982,頁21)王明道在自述重生的經驗上,有些值得我們注意之處,自覺重生前後判若兩人,對罪惡有很強的敏銳感,常因犯了過錯而悔恨自責,流淚痛哭,甚至擊打身體,王氏發覺自己「終日掙扎在善惡兩種勢力之下」(王明道,1991,頁16)。只有倚靠神的恩典,才能防備罪的試探,並活出屬靈的生命來。這種真摯的宗教經歷,構成了他的救恩神學重要的一環。受外界的影響王氏早年與基督教的接觸,對他日後神學思想路線有很深的影響,他在學校時接觸過保守的倫敦會;此外,他受到謝洪賚先生所編「修學一助」等書籍的影響很大。謝先生一直投身於基督教的著作界,他是民國初年基督教文壇上負有盛名的作家,他的代表著作有「基督教與科學」、「修學一助」、「讀書指要」、「致今日少年書」等;按當代的神學環境來看,謝氏是屬於保守派中較為開明的學者,對當時的神學爭論,常持守中肯的立場;在基督教與科學的書中答覆科學反對宗教價值的批評時說:「科學本無解釋宇宙的能力;也不能為道德的基礎。彼強以此為反對宗教的器具者,是大誤也。反之,宗教家不明基督教之精義,乃在於文字以外。而聖經一書,亦未嘗有說明物理之意,其欲以一切學理盡納諸教旨之中。則不免有嚮壁虛造,牽強附會之病。」(林榮洪,1982,頁24)謝氏認為基督教與科學各有其界限與功用,不但沒有真正的衝突,而且應當互相結合,成為宇宙間統一的真理。「科學可去宗教之迷罔,宗教可促人智之前進。二者同究上帝之手段,同求人生之幸福,目的無異。」謝氏不同意西方新神學派思想,對於他們否定聖經的神蹟奇事、耶穌基督的神性、創造論、歷史上的復活等道理,及改革社會,復興文化的主張,謝氏提出辯論說,他相信基督教的歷史根據,接受傳統保守派的神學立場,他給神蹟的定義是「曰神蹟者。上帝運用其超然之意志力,改變物理之進行,以成不經見之事,所以達道德之目的也。」林榮洪,1982,頁25)3. 反對現代派的「理想社會」「上帝國」的說法王明道認為人是絕對不能建立起一個理想的社會。因為社會的基本問題是人,乃是因為人都有罪,社會的一切腐敗都起源於人的罪。社會裡的人是敗壞的,只有人的生命完全改變才有可能實行理想社會。此外,縱使建立了一個理想社會,也於事無補。一個理想社會並不等於天國,因為天國裡再沒有死亡。然而理想社會仍不能逃脫死亡的魔掌,並不能滿足人類永生的要求。(吳利明,1981,頁152-3)4. 王明道的事奉工作由於和不同宗派的人發生過不少爭論,在1924年,便開始自己獨立事奉的工作,其事奉工作可以分為三方面:「基督徒會堂」的建立在明白了永生的應許和對聖經幾個月的專心研究之後,在自己家中開了一個研經班;並在1937年建立「基督徒會堂」,可以容納500人,這是一所真正由中國人自治、自養、和自傳的教會,很少「外面」人到那裡講道,當他外出講道時,則由幾位被選出來的弟兄代替他。外出講道是他工作的第二方面在24年中,他曾到全國28省中的24省,並去過30個不同的宗派講道。王明道受到歡迎的程度,正如章文新書中描述說:「我記得他來到南京一間循道會作一連串的講道的時候,每晚教堂都擠滿了。雖然他的講道有時長達一個半小時甚至兩小時,每一個人仍然好像是著了迷的在聽他。」(「Francis, 103」,林榮洪,1982)「靈食季刊」的出版1927年出版,初期都由王明道一人負責,在發刊詞中說:「誰是那忠心有見識的管家,主人派他管理家裡的人,按時分食物給他們呢?」(路12:42)5. 在「國民政府」和中共「解放」時期下的事奉三位屬靈的偉人當中,只有王明道經歷過三個不同的時代,體驗最多的政治文化。他除了因他家庭的緣故,體會過滿清末年的腐敗和拳匪為亂的影響外,童年就在這種不安的陰影下渡過。抗日戰爭期間,日軍對教會的逼害漸漸產生,一九四二年日本人批准的「華北基督教聯合促進會」成立。王明道拒絕參加,因為他認為該會具有政治性,並受日本人操縱。最重要的理由是該會是由「不信派」組成的。後來也多次受到日本憲兵的威逼利誘,最後都能安然渡過。(吳利明,1981,頁158)在中國政權易手後的前幾年。王明道和共產黨沒有發生衝突。因為他是一個本土產生的教會,沒有和外國的差會交往,中共在理論上保証了宗教自由。但是當中共發動的三自愛國運動開始後,王明道的遭遇就改變了。大部分的中國基督教會都加入了三自愛國運動,而王明道剛毅和對真理執著的個性,令他始終拒絕加入。所換來的結果是遭到控訴,並在一九五五年八月被捕入獄一年。在獄中被逼簽寫悔過書,才得以釋放。出獄後不久的一次演講中他否認所做的悔過書,因此再次受到囚禁。(吳利明,1981,頁68)他並提出反對加入三自愛國運動的理由之一是:吳耀宗和三自運動的同工都是現代派人物。因為現代派和基要派沒有合一的基礎,聖經中所提到的合一是精神合一,而不是組織合一。王明道不與中共政府合作的態度,容易被解釋為對共產主義的反抗。事實上,他不只與現代派對立,對當權者都採不合作態度。對社會改善不存很大的希望。過去他也不與日軍,也不與國民黨合作。他所持的是一種反社會行為,也是一個神學問題。我們或許可以把王明道的遭遇,看為歷史對一種否定人類社會價值的神學立場的審判。(吳利明,1981,頁163)四、王明道屬靈氣質與事奉觀的評估王明道是一位基要派的傑出領袖,極力反對新派神學。從他言行中表現出來的特質有:重視現今的神學:主張信徒憑信心在今天生活,並主張基督徒的行為是惟一表現他的信仰的根據。主張實踐神學:純粹從個人人性的立場出發。甚少提及新派神學所談論的一些問題如:文化重整、社會改革、國家主義、農村運動等。他主張「先改造個人、後改革社會」。具有濃厚的護教色彩:他本著聖經神學的一貫教訓,批評新派的理性神學,指出其錯謬在於:不重視個人得救的福音,不相信耶穌基督的神性,不接受聖經的權威,不承認神蹟的歷史證據,誤解教會在世上的任務,把基督教改變為一個人文主義的宗教。(林榮洪,1982,頁232-5)人都是不足和有限的,只有我們的神是永恆及無限的。王明道弟兄雖然有很多特色,值得我們參考和學習。但是他有許多盲點,自己無法看見,卻是有必要讓我們去瞭解,以避免陷入相同的困境。例如,王明道看重聖經和經驗,作為神學思想上的雙重焦點。但是這種屬靈的追求易產生下列危險:容易變成一種個人主義。只要個人認為合理的事,便勇往直前,不顧慮別人的處境。因為只注重從神來的直接感動,自認為行在神的旨意中,逐漸養成一種權威性的態度。沒有正常的教會肢體生活,幫助個人靈性成長。因此王氏一直對教會的印象惡劣。例如為了洗禮的事,離開了保定長老會學校,也脫離了隸屬多年的倫敦會。缺乏客觀的歷史意識,以調和他過份主觀的意見。王氏的著作中少提教會歷史。在處理教會問題時,很少引用教會歷代的經驗。在那幾年讀經和默想的生活中,他「從前在教會裡所聽見過的道理拋開,只是查考聖經。」他也「不願意接受一點教會的遺傳和人所制定的規則。」(王明道,1991,頁70)五、結論王明道對基督教的看法,並沒有特出的地方。他的見解在教會歷史上已經多次出現過。可貴的是他一切的觀念都是由自己讀聖經得來的。同時他建立「基督徒會堂」,從開始便完全符合教會組織本色化的原則。(王明道,1991,頁154)王明道所宣講永生的信息,受到不少人的接納,並且幫助許多人克服了對死亡的恐懼。從當時戰亂的中國來看,使許多人對這個世界產生沒有留戀的看法,王明道那個著重來生希望的福音,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尤其對當時教育機會有限的中國來說,也有一定的作用的。王明道的思想,雖然不是一套完整的哲學或神學的系統。但是卻能對當時社會的混亂和徬徨的人提供一個明確的指引,也就是一種心靈的安慰。從王明道走過三個時代,每一個時代所經歷的環境,和他的態度來看。讓我們印象深刻的是他對真理的堅持,他不屈不撓的個性,以及在主裡順服和悔改的態度。具有中國典型儒家的風範「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是一位中國本色的屬靈偉人。參考書目1. 王明道,五十年來。香港:晨星出版社,1991。2. 王明道,時代的信息。香港:宣道書局,1961。3. 王明道,真偽福音辨。九龍:晨星書局,1976。4. 王明道,重生真義。香港:宣道書局,1967。5. 吳利明,基督教與中國社會變遷。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81。7. 李雪華,口述對王明道的經歷,墨爾本:BCV中文神學文憑科學生,1996。李雪華對王明道的親身經歷和認識我是李雪華,從上海來到墨爾本,有幸親自參加過幾次王明道的家庭聚會,那是在六年前,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王弟兄住的是新公房的一個三樓,一室一廳。當晚約有三十人聚會,王太太司琴。所用的詩歌是王明道的作品。那次的主題是「要給人出好主意」,引用的經文是撒下十三:11-6。聽完了他的講道,我的感覺是「他不是用口講,而是用心講。」他的音色深沉,一口流利的北京腔,對人有特別的吸引力。第二次聚會,很清楚記得,他是在述說他失敗的見證。他講到當共產黨的槍對準他時,他嚇得魂飛魄散,否認基督。他痛恨自己懦弱和出賣主。他說他當過彼得三次不認主,但是卻不是猶大。把自己的軟弱完全在會眾面前承認,讚揚他妻子的愛心、度量,他說自己的氣量狹小。他還說到共產黨用一種欺騙的手法誘他出獄,出來以後才知道上當。他要求重新回到監獄,又在獄中多年。久仰這位屬靈的偉人,走近去看他的面貌。當近看這位久仰的王明道老弟兄時,他面色黝黑,長長的臉,穿著深灰色的中式罩衫,端坐在籐椅上平和地與信徒談話。從他的外表看,只覺得他像一個鐵人,嚴肅剛毅。(李雪華回憶資料)王明道處世格言以敬畏神為立身之基;以愛鄰舍為處世之法。待人要絕對誠實;律己務十分嚴正。貧賤的時候不諂媚;富貴的時候不驕傲。見人的好處便與人同樂,不存心嫉妒;見人遭患難便代人分憂,不幸災樂禍。看見利益,自己不要向前奔跑。和人共事,遇見危害,自己不要向後退縮。與人共處,自己負了別人,要認罪賠償。別人負了自己,要寬容赦免。自己待別人有好處,當看為本分;別人待自己有好處,當認為恩德。經手的財物,不分多寡,當廉潔不苟;交結的朋友不論男女,要光明正大。不輕易對人允諾,允諾後,必須努力實踐。不隨便向人借貸,借貸了,必須及早償還。敬自己的尊長,也尊別人的尊長;愛自己的孩童,也愛別人的孩童。見別人有長處,當奉為楷模:見別人有短處,當引為鑑戒。約束自己的性情,不急躁發怒;謹慎自己的咀脣,不輕易開言。不能証實的話,不要傳;不敢見人的事,不要作。見別人有財物,不要妄起貪念;見別人遭困難,不可袖手旁觀。不要在人面前奉承恭維;不要在人背後批評論斷。為人作事,要殷勤盡忠;與人交接,要坦白正直。疾惡如疾蛇蠍;慕義如慕珍寶。寧願失金錢,不願失信用;寧捨棄生命,不捨棄節操。不遮掩自己的過失;不誇耀自己的優點。言談舉止,處處有禮貌;身體衣履,時時要清潔。惹人憎的事不要作;討人厭的話不要說。煙酒賭博,皆當戒絕;妖冶裝飾,務須屏棄。事事為別人設想;處處求榮耀主名。
推薦閱讀: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推薦閱讀:
※王明道 - 第一章 基督的新婦
※淨明道( 沈平山)
※《基督徒你當慢慢的說》-王明道
※獨家 | 入此殿堂,循此苦旅,明道優術
※張太史明道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