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蘇27進入中國曆程:江澤民要求先看飛機後買

回顧蘇27進入中國曆程:江澤民要求先看飛機後買原標題 [中國戰機借力蘇-27騰飛]

  解放軍蘇-27戰機編隊執行飛行訓練任務

  引進蘇-27,堪稱當今世界最成功的軍售案例之一

  曾與美國合作改造戰機,中美「和平珍珠」計劃無果而終

  蘇-27當上中國戰機研發「二傳手」,系列尖端戰機相繼亮相

  據新華社報道,2013年3月31日下午,一架空軍戰鬥機在山東榮成海域墜毀,墜毀機型為蘇-27,兩位駕駛員壯烈犧牲。

  蘇-27墜機地點位於榮成市南部的長會口大橋(跨海大橋)附近的沙灘上。據目擊者說,飛行員當時或因怕飛機撞上大橋及附近民居,暫未彈射。從墜機現場可以判斷,地點已經靠近沿海沙灘,飛行員極有可能是有意將飛機開到沿海的人少地帶才彈射。

  蘇-27是前蘇聯蘇霍伊設計局研製的單座雙發全天候空中優勢重型戰鬥機,中國空軍從上世紀90年代初引進蘇-27系列飛機。1991年底,首批12架蘇-27(8架單座型的蘇-27SK和4架雙座型的蘇-27UBK)飛抵中國。至今,蘇-27和國產殲-11及改進型共約有近300架。其主要任務是國土防空、護航、海上巡邏等。

  近日,新上任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首訪俄羅斯。

  媒體盛傳在習近平訪俄之前,中俄簽署了兩份重大軍售框架協議:中俄將合作建造4艘先進潛艇,中國還將向俄採購24架蘇-35戰機。這是時隔近10年後,中國再次向俄羅斯採購重大軍事技術裝備。

  近年來,中國航空母艦服役,兩款隱形戰機相繼試飛,大型運輸機運-20問世。中國航空業的成就,已引起世界矚目。很多人不免發出這樣的疑問:為什麼現在中國還要向俄羅斯購買軍機?

  如果回顧一下20多年前中國引進蘇-27戰鬥機的過程,就可以看出,借鑒他國技術對發展本國科研的重要作用。

  中國戰機曾落後美蘇30年

  現代軍事科技的變化,日益體現為「地面問題空中解決」。如今國防建設的頭號重點,正是空-天力量。

  筆者從小就對空軍及其戰機有一種天然感情。我生長在位於北京公主墳的空軍司令部大院中,在孩提時便認識50年代中國的一些著名的空軍英雄,並為他們藉以創建輝煌戰績的空中坐騎——當時世界上先進的米格戰機而自豪。

  中國空軍鍾情於蘇聯飛機,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

  舊中國沒有航空工業,新中國成立時,解放軍空軍只有60餘名東北老航校畢業的飛行員。在如此落後的基礎上建立空軍和航空工業,只能靠當時的「老大哥」蘇聯援助。

  上世紀50年代,蘇聯按半價和成本價向中國出售了4000多架戰鬥機,提供了配套的航空工業設備,並派出專家協助建設,使中國能仿造出擁有先進技術的米格-17和米格-19。

  1960年代初,中蘇關係惡化,但赫魯曉夫為了在戰略上重新爭取中國,於1961年又提供了米格-21戰鬥機樣品和技術資料。

  1962年古巴發生導彈危機,赫魯曉夫抱怨中國對其不表示支持,停止了對中國供應航空裝備。

  中國空軍依靠蘇援,戰機性能曾一度接近世界先進水平,但卻存在著內在的脆弱性。蘇聯援華的底線是不涉及飛機設計領域,蘇聯一旦停止供應裝備,中國航空工業科研基礎薄弱的弱點便顯現出來,國內作戰飛機的發展進入了近20年的停滯期。

  毛澤東晚年雖然提出要把尖端武器搞上去,卻因極「左」的指導思想,無法提升航空業水平,60年代和70年代上馬的十幾種機型,都因技術不過關而下馬。

  結果,中國空軍戰鬥力水平逐步降到世界十強之外,戰機性能甚至落後於周邊的台灣地區和印度,保衛國家安全的戰略威懾力量主要靠「兩彈」(導彈、核彈)和龐大且裝備落後的陸軍。

  但在邊海防鬥爭中,這一威懾卻無太大作用。如南海周邊國家搶佔南沙群島時,中國因殲擊機作戰半徑不夠而鞭長莫及,除譴責外難以採取實際行動來制止。

  直至80年代前期,中國空軍的主力作戰飛機一直還是仿50年代蘇聯米格-19而製成的殲-6,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拉大到將近30年。空戰中主要靠技術取勝,落後一代的戰機與強手交鋒,會出現「找不到、打不著」的情形,甚至只能成為敵機的靶子。當時,筆者就常聽一些飛行員感嘆:「現在我們裝備的飛機,給美、蘇的三代機當靶機都不夠格!」

  改革開放之後,中國領導人清楚地看到了這一差距。1979年1月18日,鄧小平特彆強調:「不管如何,今後作戰,空軍第一。陸軍、海軍、空軍,首先要有強大的空軍,要取得制空權。否則,什麼仗都打不下來。」在陸地游擊戰起家的眾多中國領導人中,鄧小平有這樣的認識,可謂鳳毛麟角。

  當時,中蘇關係仍處於敵對狀態。中國空軍曾試圖採購英國的「鷂式」和法國的「幻影-2000」戰鬥機,但因對方索價太高,加之北約的裝備標準與中國的蘇式標準不同,最終未能談成。

  1986年,中國啟動了自主研製殲-10的工程。

  同時,鑒於國內科技基礎落後,中國又達成了同美國合作改造殲-8Ⅱ的「和平珍珠」計劃。這一項目在美國啟動後屢遭拖延,至1989年夏天又遭到單方面中止,中方已付出的3億美元投入血本無歸。

  也就在1989年,中蘇關係實現了正常化。蘇聯軍方主動提出,願對華出售先進戰機。這使中方再度把引進先進戰機的希望,投向剛修好的昔日盟國。

  藉助蘇-27

  中國戰機「井噴」式發展

  整個90年代,中國引進了數以百計的蘇霍伊戰機及其生產線(只有發動機俄方堅持由它出口),總花費差不多100億美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金額最大的武器採購。有人計算,這甚至超過了解放後國家對航空工業的總投資。但如全面分析,這筆錢還是花得值得的。那時,國內航空科研部門和製造業大多還停留在30年前蘇聯援華時的水平,在得不到西方技術而自己研製又非短期能奏效時,只有引進俄方航空技術才是捷徑。

  令俄方驚訝的是,中方引進戰機後,不再像1950年代和1960年代那樣只是照葫蘆畫瓢式仿製,而是消化其技術並在借鑒基礎上創新。

  這個跨世紀的宏大項目,不但滿足了中國空軍升級戰鬥機的急迫需要,也為自行研製殲-10戰鬥機贏得了時間,同時為發展第四代戰鬥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蘇-27、蘇-30的引進,成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空軍的第一次現代化躍進後,空軍歷史上第二次現代化的重要起點。

  不出幾年,沈飛從仿製蘇-27開始,邊組裝、邊改進,推出了新型號殲-11B。該機作為航程遠、載彈量大的重型戰鬥機,與2004年開始服役的殲-10輕型戰鬥機一起,正好可以實現輕重搭配。美國參謀長聯席會主席佩斯2007年春在鞍山機場參觀殲-11B型機後評價,該機氣動外形與蘇-27相同,但內載電子設備和所用材料已大有過之。俄方試飛員飛過殲-11B後也感嘆:「這完全是一種新的飛機。」

  為了彌補無法製造高性能發動機這一關鍵性缺陷,中國引進蘇-27的同時,開始了國產發動機的研製。經10年努力,終於在2006年推出了「太行」發動機,從而有效地醫治了中國戰機的「心臟病」。

  近兩年,中國航空裝備出現了西方以「井噴」一詞來形容的飛躍發展:第四代隱形戰機相繼試飛、殲-15艦載機在航空母艦上起降成功、被稱為「大運」的運-20也研製成功。國際航空界公認,中國自行研製的戰鬥機水準已僅次於美俄,而且預警機等技術已超過俄羅斯。

  當然,由於中國航空業起步晚,目前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中俄之間繼續進行軍貿仍有必要。不過,雙方已經改變了當年單純的買與賣的關係,變成合作研製,例如在重型直升機項目上便是如此。

  今天中國航空業的巨大成就證明,1990年代對蘇-27的引進,堪稱當代世界上非常成功的軍售案例。打破封閉的觀念,引進外國先進技術,並與自主創新相結合,這正是這一中國軍購史上金額最大的項目的啟示。

  不要米格-29,要買最新的蘇-27

  國際間的武器銷售,從來帶有濃厚的政治性。中蘇關係正常化時,正逢蘇聯國內發生了嚴重的政治經濟危機。但這場危機卻成為了中方的機遇。

  1990年4月,中國總理李鵬訪問蘇聯,雙方簽署了合作紀要,其中包括恢復軍工合作。9月,中國軍事代表團在相隔29年後,再次來到莫斯科城郊的庫賓卡空軍基地,參觀米格-29的飛行表演。

  米格-29在80年代是蘇軍裝備部隊和出口的主要戰機,是一種空重8噸、作戰半徑只有500公里的輕型戰鬥機。由於米格飛機是中國空軍的老夥伴,蘇聯軍方起初認為,中方會選擇米格-29作為新一代主力戰機。中國軍隊一些人也有這種想法。

  不過這一情況報到中國國內,以江澤民為主席的中央軍委卻要求看一下蘇方並未安排的蘇-27重型戰鬥機。

  蘇-27是蘇霍伊設計局於1970年代後期設計的重型戰鬥機,1985年才裝備蘇軍。蘇-27戰機1989年在巴黎航展上首次亮相,便以「普加喬夫眼鏡蛇」等一系列高難度飛行動作轟動世界。該機空重達17噸,可載彈6噸,作戰半徑在1000公里以上。可以說,該機空戰性能遠超中國當時所有的殲擊機,載彈量和作戰半徑也超過中國的輕型轟炸機。美國和西歐軍界都承認,蘇-27在1980年代末堪稱世界上最先進的戰鬥機之一。

  此前,蘇聯從未向任何國家出口過這種飛機,中國軍人也只是耳聞其名。中方提出參觀要求之初,未獲同意。

  讓中國軍事代表團多少感到突然的是,雙方經過座談,並在宴會上共同懷念過去的戰鬥友誼,似乎都動了感情,蘇方人員隨即招待中國參觀了蘇-27戰鬥機,還爽快地同意出售。

  其實,這樣重大的帶有戰略意義的舉動絕不可能是感情用事。事後知道,此舉是蘇聯國防部長亞佐夫力主,並得到蘇共總書記戈爾巴喬夫同意。

  亞佐夫當時是堅決反對「民主派」的代表人物,後來成為試圖挽救蘇聯政權的「八一九事件」的發起人之一。此時蘇聯軍界不僅希望通過對華軍售獲得收入,一些人還希望在維護蘇聯政權時得到中國支持(實際上此時中國已嚴守不干涉他國內政的原則)。而戈爾巴喬夫此時也自感處境不妙,同樣有在政治上向中國示好的需要。

  這同1957年赫魯曉夫因蘇共黨內危機同意對華提供核彈、導彈技術援助的情形有些相似。由於有這種政治背景,才出現了中蘇剛恢復軍事關係,蘇方就同意銷售先進裝備的情況。

  1990年12月,中蘇雙方在北京簽署了軍售合同。中國首批購買26架蘇-27(其中2架為教練型),總價30億元人民幣。當時的中國還缺乏外匯,合同金額的大部分以「以貨易貨」的方式支付。

  1990年,中國軍費開支不過290億元,扣除維持生活的「人頭費」和日常費用外,一年的武器採購經費不足100億元。蘇-27軍購項目,是當時單項金額最大的一筆開支。

  事後證明,中國在經費困窘時仍不買相對便宜的米格-29,而採購較貴的蘇-27,是有遠見的選擇。

  中國選擇蘇-27作為新一代主力戰機,是高起點的選擇,為加速本國航空工業,尋求到了一條捷徑。

  首批蘇-27進駐安徽後,蘇-30呼之欲來

  1991年2月,蘇聯派出蘇-27,來到北京南苑機場進行了精彩的飛行展示。與中國現役飛機相比,其一流外形設計及超機動性能,至少高出了一個時代。

  此次飛行表演,更使中方感到,採購的決定是正確的。

  但江澤民強調,要全面引進技術,不能只限於買成品。中國空軍此前沒有裝備過世界上第三代噴氣式戰鬥機,也沒有此種訓練,便選拔飛行員到蘇聯培訓。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1991年8月,蘇聯發生巨變,同年12月,蘇聯解體。引進蘇-27的合同能否履行,一時成為疑問。

  幸好,中國貫徹了鄧小平提出的以國家利益而不是意識形態定親疏的原則,沒有介入蘇聯的內部爭端,因此,葉利欽主政的俄羅斯聯邦仍承認中蘇武器銷售合同有效。

  俄羅斯經濟危機,使得軍方多年間幾乎不訂購新戰機,蘇霍伊公司面臨被收購的危機。主要靠中國的訂貨,該公司才維持了生存,並有了研製新機的資金。據當年俄方報道描述,來自中國的新訂單簽下後,俄羅斯共青城(蘇霍伊公司所在地)竟是全城徹夜歡呼慶祝。

  1992年6月27日,由俄羅斯共青城飛機生產聯合體出產的首批蘇-27戰鬥機飛抵中國安徽,裝備了曾在朝鮮空戰中有過光榮戰績的航空兵師。

  蘇-27的機載設備在出口時雖有些「縮水」,(蘇聯出口武器的慣例),但比當時中國空軍的主力戰機,卻差不多先進了20年。

  1992年12月,俄羅斯總統葉利欽首次訪華。蘇聯瓦解後,俄羅斯融入西方的想法並未實現,還遭受北約進一步打壓,因此,俄羅斯國家戰略利益的需要使他在這次訪華後宣布,俄中兩國是友好國家。4年後,雙方進一步發展為「戰略合作夥伴」。

  中國空軍通過使用蘇-27的實踐,深感其性能優異,認為在國產殲-10未定型前,可作為「拳頭」武器裝備軍隊。1995年,中國同俄方談判商定,在瀋陽引進蘇-27生產線。

  1996年葉利欽再次來華訪問,在氣氛熱烈的宴會結束後向中方宣布:「我們已經決定向你們出售最新的蘇-30。」該型機是在蘇-27的機體上改進而成,其設備更好,且更適合對地、對海攻擊,正好適應了中國在東南沿海軍事鬥爭準備的需要。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中國網路文學產業該反思下了
牛奶竟是健康天敵?95%的中國人不能喝!
中國養老金的近憂遠慮
中國謹防「誘錯」式批判

TAG:中國 | 飛機 | 蘇27 | 回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