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生活,期盼「精神呵護」
編者按:隨著社會老齡化越來越快,老年人問題也越來越突出。據統計,「十一五」期間,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持續增長。到2010年,80歲以上高齡老年人將達到2132萬,占老年人口總數的12.25%。80歲以上的老年人,平均生活自理程度不足50%,平均每個人到他臨終的時候大概有1.99年要卧床度過,27%的人有明顯的焦慮、憂鬱等心理障礙,0.34%的人則有一定的精神分裂癥狀存在,0.75%的人患有老年痴呆症。
記者近日採訪中看到,在江蘇,因為出台了全覆蓋的基本保障機制,溫飽已不再是老年人的主要煩惱,而精神慰藉、權益保障等成為時下較為普遍的老年人問題。本版采寫的一組報道,就是為了讓全社會都來關注老年人問題。
人到老年,怎一個煩惱了得 老年人,最是孤獨難耐 目前我國約有2/3老人的家庭出現了「空巢」,家中沒有兒女、親人相處;有的老人身邊雖有子女,但由於子女忙於工作、家務、教育孩子,常常忽略了老人。孤獨,正在成為當今損害城市老人身心健康的最大殺手。
[個案一]八旬老人在澡堂消磨時光
在82歲的李爺爺眼中,越來越多的城市高樓大廈使都市人際關係日益疏遠、淡薄。走家串戶簡直就是奢望!因為不習慣高樓的生活,李爺爺多次要求兒子送他回農村去。
李爺爺原本生活在蘇北農村,兒子在南京工作。老伴去世後,兒子便將他接到了城裡。可是,白天,兒子、媳婦都上班去了,與鄰居又不認識,老人的生活孤單無比。後來,家人發現老人喜歡上了泡澡堂。可是,前不久,李爺爺又一次到澡堂去時,不小心腳下一滑,把大腿的骨頭跌傷了,至今還躺在床上。就在兒子抱怨他不該常去澡堂時,老人含淚說了一句令人唏噓的話:「那裡好歹有人啊!」
[個案二]老伴去了,孤獨一人日難挨
今年初,家住南京河西的馮阿姨老伴突發心肌梗塞去世了。攜手走過30多年,突然之間,失去了相依為伴的人,這種痛苦令馮阿姨夜不能寐,每天都要吃上幾片安眠藥,才能睡上片刻。
「老伴死後,我活得很痛苦,家已經變成了一個不想呆的地方。這樣活下去真是太可怕了。有時我真想去死……」過度的悲傷和痛苦,一直在打擊她脆弱的神經。前不久,她被南京腦科醫院鑒定為抑鬱症,正在進行治療。
[專家點評]省社科院研究員張衛:社會學上說,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老人需要一個「大環境」、一個多種聲音共生的空間與他們相伴,「孤島式」的生活狀態危害很大。因為一旦失去交流,也就失去了生活的鮮艷色彩。
「蹭老」、「啃老」,
讓老人無可奈何
由於就業難、房價上漲、年輕人承受壓力能力減弱等客觀原因,在一些家庭中,老年人反而變成「支撐」。一些子女早就將敬老、愛老拋諸腦後,樂當「啃老」一族。
[個案一]「兒子結婚,我是取款機」
小舟(化名)大學畢業工作3年後,準備在江北買一套30萬元的期房。父母把大半輩子積蓄10萬元交給小舟付首期。小舟月薪3000元左右,每月除了支付2000多元的房貸,工資就所剩無幾了。自己的飯錢只有「吃」父母的退休金。
記者調查發現,近幾年,大學畢業後工作不到兩年的年輕人都考慮貸款買房。在隨機採訪的一些市民中,一半的子女都是靠父母的錢買房,或者由父母出首付。
[個案二]「養兒為防老」竟成「養老要防兒」
江寧76歲的刑老太早年喪偶,帶著兒子改嫁,含辛茹苦將兒子拉扯大。2003年3月,她家的老房面臨拆遷。刑老太的兒子聞風而動,叫老太把補償款交給他保管。刑老太想:「自己老了,財產早晚都是兒子的」,便將拆遷補償的事一古腦兒交給兒子去辦了。
令刑老太沒想到的是,兒子在拿到補償金後,就再不見人影。更令老人心寒的是,政府每月發給她的200元過渡費也被子女冒領侵吞。悲憤不已的刑老太拄著拐杖找到了江寧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尋求幫助,終於從兒子那裡獲得了贍養費。她說「養兒防老」的話靠不住,現在「養老要防兒」,幸好還有好心人幫忙,今後的日子只想一個人清閑地過下去。
[專家點評]南京師範大學教授朱迎春:現代社會裡,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明晰自己的權利和義務。贍養父母是做子女的義務,像帶不帶孫兒、買不買房這些都是老人的權利。權責不分,就會給家庭帶來不應有的矛盾甚或衝突。「蹭老」、「啃老」吃掉的是老人的心、長幼之間的親情!
情感需求,
期待子女共鳴的「心弦」
幸福的「黃昏戀」會使老年時光充滿無限美景,有利於老年人互助攜手共老。但現實生活中,很多老年人的黃昏戀卻遭受了阻礙與挫折——
[個案一]面子與錢,反對父母再婚的主要原因
70歲的楊老先生老伴去世20年了,一直單身,雖然兒孫滿堂,卻沒有一個人來管管老人的生活。如今,楊老先生住進了養老院,看中了一個老幹部的遺孀。可等楊老先生將「新娘」領回家時,家裡頓時掀起了風暴,子女要趕老太走。最後,他們得知老太尚有幾萬元存款時,態度才有所改變。兩年後,當老太的幾萬元存款已所剩無幾時,他們最終把老太趕走了,老人又回到養老院孤寂的生活中。
據了解,兒女反對父母再婚的原因,一是觀念上的,認為父母再婚丟面子;二是經濟上的,擔心父母再婚後影響了自己的繼承權;三是贍養關係上,認為父母再婚後會增加自己的負擔。
[個案二]金錢糾紛難解,勞燕終分飛
杏林新村社區居委會主任丁慧介紹,有對老夫婦,也是半路夫妻,結婚8年了,感情一直很好。兩人還合夥買了房子,老頭掏錢買房,老太太掏錢裝修。沒事的時候老兩口商量,說百年之後這房子歸誰啊?老頭說我買的房子當然歸我的兒女,老太太說那我還掏了裝修錢呢!老頭說,那好,我把你那份還你。老太太一陣心寒。就這樣,子女們還沒說什麼,兩個老人先吵起來,結果可想而知——勞燕分飛。
省老齡委統計,目前全省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達1117萬,占戶籍人口的15%。其中很多老年人往往是通過親戚朋友介紹「閃電」結合,而忽視了對方情感上的需求,導致婚姻生活走進了「短」(認識的時間短)、「平」(感情平淡)、「快」(分手快)的怪圈。
[專家點評]南京市老齡委辦公室主任程曉認為,老年人有自己的需求,不光是吃飽穿暖就行的。如果有個情投意合的老伴相互照顧,老人過得開心,兒女也可以少煩神,何樂而不為呢?不過他提醒說,「黃昏戀」應該以雙方的真情實感為基礎,再婚最好要考慮各方面的因素,謹慎處理,如果過於輕率反而會影響自己的晚年生活。
渴望「精神贍養」,最迫切的訴求
[採訪手記]傾聽老人所言,記錄老人所行,分析老人所思,讓我們感觸良多。老年期是人生旅途的最後一段,也是人生的「喪失期」,例如「喪失」工作、喪失權力和地位、喪失金錢、喪失親人、喪失健康等,這些改變讓老年人心裡難以接受。對於大部分老人來說,他們從長期緊張、有序的工作與生活狀態突然轉入到鬆散、無規律的生活狀態,心理落差較大,一時很難適應,從而產生了一些不良的心理情緒。「生活切換」之後的老年人,最害怕的是孤獨,最擔心的是健康。渴望「精神贍養」,這是老人的最誠摯而迫切的訴求。 杭春燕 唐悅 曾力瑩 親老善舉多多益善 記者在采寫老人生活諸多煩憂的同時,也欣喜地發現,為排解老人們的困苦,許多地方紛紛推出的種種親老善舉,凸現了一幕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生動景觀。 「愛心時間銀行」——讓老人支取快樂的地方
蘇州吳江市區鱸鄉二村開了一家「愛心時間銀行」,首批志願者都是自己社區的老人,他們互幫互助,談心、聊天、陪病人,為愛心銀行存入一筆筆「資金」。
最先加入「愛心時間銀行」的志願者——58歲的田阿姨說,她的服務內容是為自家對面一幢樓的80多歲高齡老奶奶幹家務,讀讀報、聊聊天,有時攙老人下二樓散步、去診所掛水等等。
社區負責人說,目前報名的都是50歲到60歲的居民,他們今天服務多少小時,就在「銀行」「存」起來,將來可以享受其他志願者為他們提供同樣多時間的服務。
「樂齡午餐」——一起吃飯嘮家常
蘇州葑門街道,目前有近7萬人口,其中近百名獨居老人的吃飯問題被「樂齡午餐」機制包了。
蘇州葑門很早就開展「居家養老」,凡是參與進來的老人,都配備一名社區家政員。後來,一名家政員服務幾戶老人,早晨就先到各家轉一圈,問問老人想吃什麼,然後回自己家燒,做三家的飯,再一家一家送過去——這就是「樂齡午餐」的雛形。後來,「樂齡午餐」開始為鄰近社區的老人提供午餐,成立了小飯堂。既幫老人入了伙,還為老人提供了每天一次的休閑聚會。小食堂實行分餐制,一個個托盤。老人們每天聚在一起,吃飯、聊天。如今,雙塔社區、百步街社區等5個社區,已發展到了40多位老人一起吃飯,受到老人們的熱烈歡迎。
「安康通」——老人們的「貼身保姆」
1993年,宋奶奶患腦梗塞差點沒命,搶救過來以後,經常會犯糊塗。獨居的老人成了居委會的心病:「萬一發病,倒在家裡都沒人曉得。」居委會想給老人請個鐘點工,老人卻不願意生活被人打擾。這樣的煩惱,一直到去年夏天才解除——居委會上門,給老人裝上了一台「安康通」緊急呼叫援助系統。
作為一項政府「惠民」工程,從去年起,南京開始為六城區部分獨居及空巢老人送上「安康通」。同時由市、區兩級財政為每位老人承擔每月20元的使用費。目前,全市受益人群已達1246戶。
「養老服務網」——政府為老人送溫馨
87歲的獨居老人宛懷琴生活比較困難。一天,一位陌生人走進了宛老太的家裡,她叫蔣雲霞,是鼓樓區「居家養老服務網」的服務員。小蔣進門便燒起熱水為老人洗頭、洗澡,清洗衣被。老人不知所措,「這如何是好?我可付不起你工錢啊!」小蔣笑道,「您老就放心吧,政府已經代你付過錢了。」老人感嘆:「這是政府在為老人辦實事啊!」
如今,鼓樓區的「居家養老服務網」已經為1308名獨居老人免費提供居家養老服務。 老年人,要善於設計自己的生活 當前,養老機構、設施還跟不上快速擴容的老年隊伍。在這種情況下,老人如何給自己找樂子,讓晚年生活豐富多彩? 老年游市場火爆,退休後不妨「出去走走」
重陽節後,送完最後一個老年旅遊團,南京康輝旅行社逸仙橋店經理衛子鳴喜上眉梢。從3月到10月,每月做了四五個團,跑的全是長線游,成都、昆明、張家界、海南……目前,南京已有希望、世陽、北寧、黃河等5家旅行社開掘老年旅遊市場。
老年人外出喜歡細走慢游,不喜歡緊趕,天數比正常時間長30%,但價格低30%左右。因為老年游一般錯開節假日,長線游坐硬卧,住宿安排在郊外。此外,許多景點憑老年證免費。今年鐵路提速後,5月15日開出第一趟桂林老年游專列,15天報名就全滿了。老人只要有穩定的退休金,一年參加兩三次旅遊,還是能承受的,不要總是把自己「限」在家裡。
傳統養老觀應改變,養老院中有親情
儘管住房寬裕,兒女繞膝,南京的一些老人還是搬進養老院。
在玄武區蘭園敬老院,好幾個老人把家裡房子出租,住了進來。69歲的王翠萍老人,5年前老伴去世,一直獨居,雖然兒女孝順,但工作忙,不能總陪在身邊。老太太喜歡熱鬧,但600多元的退休金不夠,就把房子租出去,就足夠支付在敬老院的生活費了。在敬老院,王老太和同伴們打打牌,嘮嘮嗑,飯菜現成的,起居有了照顧,生病了有保健醫生,啥都不煩,比在家守著空房子有意思多了。逢年過節,她到子女家;平常,孩子們有時間就過來看她,比以前更親密了。
老人進養老院,傳統觀念中是子女不孝的表現,這種觀念亟待改變。社會生活節奏加快,社會養老是個選擇。尤其對那些「卧床型」、「熱鬧型」的老人,呆在家裡更不適合。老年人更需要精神慰藉,渴望被關注。孝敬老人不在於形式,重要的是讓老人感到快樂。
居家養老,也要外出「動起來」
居家養老,把個人融入社會,找到興趣,照樣有一個豐富的晚年生活。對於身體、精力尚好而經濟條件一般的老人,一天當中,送孫子上學,去綠地廣場散步,跳舞,老姊妹們聚在巷口擇菜、閑聊,去社區活動室下棋、打牌……怎麼都行,就是不要讓自己無事可做,「躲進小樓成一統」。對那些業餘愛好廣泛、經濟條件好的老人,參加各種「興趣班」、上老年大學等,都是不錯選擇。南京某老年大學校長稱,感情必有所寄,然後能樂。人到晚年,如能給平淡的生活添上一些情趣,如種花養鳥、旅遊垂釣、集郵集幣等,那麼,退休後的生活就會變得有滋有味。
不斷地開拓晚年的人生情趣,就會擁有一個充實、快樂的精神世界。顧巍鍾 願所有老人健康快樂 江蘇是全國老齡化最明顯的省份之一。目前,我省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達到1066萬,佔全省總人14.3%,並且以每年超過3%的速度遞增。 一位人口學家指出,我國的老齡化是在養老社會保障機制不健全的條件下到來的,養老問題面臨重重困難。發達國家是在人均GDP達到5000—10000美元時步入老齡化社會,而我國則是在人均GDP尚不足1000美元之際一腳踏入了老齡社會,即便在富裕的江蘇,這個數字也不過剛剛突破了3000美元。
衰老是不容抗拒的人生規律,贍養老人是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表現。隨著工業化社會的發展,我國的家庭結構快速形成了「421」格局,即一對夫婦要供養4個老人和撫養一個獨生子女。但由於社會化養老還難以滿足普遍的需求,大多數的老人仍需居家養老。因此,家庭是養老的「基站」。
年輕人要破除一個認識誤區,認為是自己在創造財富,給老年人養老。其實,我們想一想,在我們尚未創造財富之前,享用的一切是誰創造的?當我們年華老去,是不是同樣需要後來者的贍養?善待老人,其實就是善待我們自己。破除這個誤解,有利於我們形成養老的整體社會合力。
但我們要看到,「421」的家庭結構讓一對夫婦處於倒金字塔的底部,負擔沉重,而同時,教育、醫療、住房等方面也帶來不小的壓力。家庭結構的變化,要求社會必須承擔起照料老人的責任,老年服務的社會化勢在必行,老年產業呼之欲出。因此,養老不是一個家庭的問題,也不單純是一個道德問題,它是一個社會的系統問題,需要我們全社會都重視起來。可喜的是,目前的社會化養老機構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並紛紛湧現,朝著我們樂見的產業化方向邁進。
美國著名的社會學家英卡爾斯,曾將老年人參與社會活動作為衡量社會現代性的最重要指標之一。其實,家有老人的家庭對此感受最深:老人健康安樂,家庭會和樂很多,而家庭和諧,社會也因此才能更加穩定和諧。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推薦閱讀:
※出了圍城或再入困境 ——關於審理老年人離婚案件的思考
※老年人的營養處方
※老年人養生要學會「放」
※運動手指讓老年痴呆「躲」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