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軍隊的現役火炮(一):迫擊炮篇
康熙年間攢下的一些資料,整理了一下,寫個俄軍火炮系列,先從迫擊炮開始吧,俄羅斯軍隊的迫擊炮發展很有特色,具體的,我個人總結是:輕型傳統迫擊炮發展比較緩慢樣式單一,大口徑迫擊炮多數自行化炮塔化,新式迫榴炮花樣翻新,老式超大口徑迫擊炮仍舊在發揮餘熱,對火力的追求導致營屬迫擊炮走過一段彎路,激光制導等新式炮彈廣泛應用:
本文來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ae0b700100bfox.html
科羅廖夫 2008-12-07
2B14/2B14-1式82毫米迫擊炮
2B14式82毫米迫擊炮,俄語型號為2Б14式,綽號「波得諾斯」(PODNOS/Поднос)。70年代初期,蘇軍開始要求研製一種重量比較輕便,火力比較猛烈的中口徑迫擊炮,主要供摩托化步兵、空降部隊和特種部隊使用,配屬在步兵連的炮兵排。1973年紅旗高爾基機器製造廠開始研製,但由於輕步兵武器並非急需和重要工程,進展一直緩慢,直到阿富汗戰爭爆發以後,侵阿蘇軍摩托化步兵和空降部隊發現,只有輕量型的中口徑迫擊炮才最適合連級部隊在山地作戰。這樣研製進度就加快了,高爾基工廠緊急生產100門剛剛設計定型的2B14送往阿富汗前線。剩下的定型和測試都在阿富汗進行。2B14-1是2B14的改進型,於1983年開始裝備。它可拆分為攜帶型系統以方便由4人分隊攜帶。該迫擊炮是一種前膛裝填式滑膛迫擊炮,炮管通過搖架減震器安裝在兩腳架上,炮尾與圓形坐鈑相連。最小射程85米,發射新型炮彈時最大射程可達4270米。在炮口設有一個獨特的防止重複裝填裝置,這使得2B14迫擊炮在外觀上很好辨認。瞄準系統包括K1準直儀和MUM瞄準具,它們均配裝了照明裝置以在夜間使用。系統全重41.8公斤。正常射速15發/分,最大射速22發/分。
2B11/2S12式120毫米迫擊炮
2B11/2S12式120毫米迫擊炮,,俄語型號為2Б11/2С12式,綽號為「滑雪撬」(Сани),於上世紀70年代初面世。2Б11僅僅是迫擊炮本身的型號,而2С12是整個迫擊炮武器系統的型號,這個武器系統分別由2Б11式120毫米迫擊炮,2Л81輪式炮車牽引架和2Ф510牽引運輸車(用嘎斯-66-05輕型越野車底盤改裝的)三個部分組成。很多時候,大家都會把這幾個型號搞混了,以為2С12是2Б11的改進型,其實不然。
該炮以二戰末期就開始裝備蘇軍的M43式120毫米迫擊炮(也就是我軍的55式120毫米迫擊炮)為基礎改進而來。用於取代瓦西里克82毫米自動速射迫擊炮,支援步兵分隊作戰,裝備於俄軍摩托化步兵營。該炮多採用新型材料,射程較遠,射速較快,具有較強的火力威力。重量小,便於牽引和車載,機動能力較好。高射界射擊時火力死角較小。炮尾裝有拉發繩和拉發裝置,具有拉發/迫發兩種發射形式。相比我軍同樣改進自M43的64式120毫米迫擊炮,重量仍然比較大(64式為175公斤),但射程有超出(64式最大射程只有5580米)。
2Б11迫擊炮身管的精確口徑為119.4毫米。使用遠程裝葯時射程達7400米,最小射程480米,高低射界45 ?~ 80?,最大射速15 發/分鐘。殺傷爆破榴彈重16公斤。戰鬥狀態全重210公斤,行軍狀態全重297公斤。採用五人制炮班。該炮的外觀特徵是:炮口呈錐形,安裝有呈4個凹槽的防重裝保險器。安裝在炮身中部和上炮身箍上的2個減震器與身管和兩腳架相連接。座鈑為圓形淺鍋狀,外側有4個向內傾斜的提把。該炮曾裝備前蘇聯獨聯體各國,東歐國家,印度,伊拉克等等,在近十幾年的戰爭中經常碰到它的身影。(科羅廖夫編製)
2B16式120毫米迫榴炮
2B16式120毫米牽引迫榴炮,俄語型號為2Б16式,綽號「諾那-K」(НОНА-К)。該炮的研製早在70年代就開始,後來吸收改進了阿富汗戰爭的經驗,於1986年列裝,主要裝備空降兵和海軍陸戰隊。該炮實際上是2С9式/「諾那-C」自行迫榴炮的牽引型,火炮的炮身結構與2С9式自行迫榴炮上面的2А51型火炮基本相同,其內彈道性能及所配用的彈藥與2С9相同。 通常由嘎斯-66(ГАЗ-66)輕型卡車牽引,甚至有時烏茲-469(УАЗ-469)吉普車也可牽引,由此說明此炮重量輕機動性好、體積小適合於空運空投和傘降。同時兼有加榴炮和迫擊炮的彈道性能,體積小火線低,比迫擊炮射程遠、射速高、威力大。炮口安裝有4個反射隔板的箱形炮口制退器,制退效率30%。火炮採用機械式半自動裝填裝置,炮尾裝填,立楔式炮閂。液壓駐退機和液壓氣動復進機安裝在身管上方。火炮進入陣地時,炮車輪離地,座盤落地, 火炮由座盤和箱形開腳式大架支撐。兩條大架的後部裝有駐鋤,每條大架各裝有一個架尾輪。火炮兩側安裝有防盾,左防盾略高於右防盾。方向機和高低機位於火炮左側。行軍時大架合併鎖住,火炮的炮口向後轉動,炮身與大架併攏。
基本數據(這個是從炮兵手冊上扒下來的):
口徑 120毫米
初速 3 OΦ 49式殺傷爆破彈 367 米/秒
3 OΦ-50 式殺傷爆破彈 367 米/秒
3BK-19式破甲彈 560 米/秒
最大射程 3 OΦ 49 式殺傷爆破彈 8.85 千米
3 OΦ-50 式殺傷爆破彈 12.85 千米
最小射程 3 OΦ 49式殺傷爆破彈 15 米
3 OΦ-50 式殺傷爆破彈 125 米
3BK-19式破甲彈 40 米
射速 8 ~ 10發/分鐘
身管長 24.2倍口徑
內膛結構 40條等齊膛線
後坐長 400毫米
高低射界 -10 ?~+80 ?
方向射界 ? 30?
配用彈種 殺傷爆破彈、反坦克殺傷爆破彈、火箭增程彈、發煙彈等
炮長 5900毫米
炮寬 1790毫米
全重 1200公斤
最大牽引速度 80千米/小時
炮班人數 5人
2S9式120毫米履帶式自行迫榴炮
該炮 70年代研製,於1985年5月在莫斯科閱兵式上首次出現,北約稱之為M1981式。主要以間瞄射擊進行火力支援,必要時也能進行直瞄射擊,主要用於殲滅和壓制敵有生力量和火器。該炮於1981年開始裝備前蘇聯陸軍師和空降師,用以取代M1943式120mm迫擊炮、D-30 式122mm 榴彈炮等。 曾使用於阿富汗、車臣和南奧塞梯戰場,主要用於對步兵分隊實施伴隨火力支援。
性能特點:
①兼備加榴炮和迫擊炮的功能。
②體積小、重量輕、戰略機動性好,適合空運與空投,即可機降、也能空傘降,還可利用車上的噴水推進裝置在水上行駛。
③配用彈種多,可執行多種射擊任務。識別特徵:
①火炮身管光滑,無制退抽氣裝置,靠近炮塔處略粗。
②炮塔低矮,四周光滑,防彈外形較好,位於車體中部。
③底盤為Б TP Д,履帶式傘兵裝甲人員輸送車的底盤。 6對負重輪,並有托帶輪 , 車首呈船形,首上車體發動機散熱窗。
基本數據:
口徑120 毫米
初速3 OΦ 49 式殺傷爆破彈:109 ~ 367 米/秒, 3 OΦ -34 、3 OΦ -36 式殺傷爆破彈:119 ~ 331 米/秒
射程3 OΦ 49 式殺傷爆破彈:850 ~ 8850 米 3 OΦ -34 、 3 OΦ -36 式殺傷爆破彈:430 ~ 7750 米 3 OΦ 50 式火箭增程彈:12.8 千米
直射距離1 ~ 1.5 千米
最大射速10 發 / 分鐘
持續射速4 ~ 6 發 / 分鐘
炮膛結構40 條等齊膛線
最大行駛速度
公路60 千米 /小時 水上9 千米 / 小時
最大行程
公路500千米 水上75 ~ 90 千米
爬坡度32 ?
越壕寬1.9米
行軍戰鬥轉換時間 30秒
戰鬥全重8.7 噸
高低射界-4 ?~ +80 ?
方向射界? 35 ?
配用彈種殺傷爆破彈、破甲彈、火箭增程彈、發煙彈
攜彈量25 發
乘員人數4 人
2S23式120毫米輪式自行迫榴炮
2S23式120毫米輪式自行迫榴炮是諾那120mm迫榴炮系列中的最新型,1986年開始研製,1990年列裝,該炮主要為空降部隊、海軍陸戰隊以及輕型裝甲部隊提供機動火力支援。
性能特點:
①該炮採用輪式底盤,機動性較高,公路行駛時速達80千米,依靠噴水推進裝置,水上時速可達10千米。
②行軍狀態和戰鬥狀態轉換快速,可以伴隨被支援部隊迅速投入和撤出戰鬥。
③配用彈種多,可執行多種射擊任務。識別特徵 :
①身管光滑,無炮口制退器和抽煙裝置。
②炮塔低矮,四周光滑,防彈外較好,頂置 12.7mm 機槍。炮塔兩側有兩組各 3具煙幕彈發射器。
③炮塔採用全焊接鋼製雙人炮塔,座圈直徑 1850mm, 前左側有 1具潛望鏡,左右後側有一個炮長指揮塔。
④車體是在БТР-80輪式裝甲車底盤基礎上改進而成,為全焊接鋼製裝甲結構。
基本數據(與2C9式大體相同):
2S31式120毫米自行迫榴炮
俄文型號2С31式,綽號「維娜」(Вена),該炮1997年列裝,系統採用BMP-3履帶式步兵戰車改進型底盤,新型炮塔外形低矮,車內空間大,武器系統戰鬥全重19.5噸,最大公路行駛速度70千米/小時,最大行程600千米,水上最大航速15千米/小時。火炮還裝配有先進的車載計算機火控系統、車載自動測量與定位定嚮導航系統、激光測距機、晝/夜光學瞄準監視和目標指示系統等。該火炮配用新設計的2A80式120毫米低膛壓薄壁線膛單管炮,身管長度比2S23迫榴炮明顯增長,殺傷爆破榴彈射程可達13千米,新的自動化裝填系統可使火炮射速達到8~10發,分鐘,彈藥基數為70發(包括10發。捕鯨者」制導炮彈),攜彈量30發,可發射包括子母彈在內的多種彈藥。發射新型120毫米榴彈的最大射程為18千米,發射破甲彈的有效射程為40~800米.破甲彈的破甲厚度達到600毫米。
吃完花酒,趁著酒勁上腦想像力豐富,再寫幾個,明天繼續。。。
2Б9/2K21式82毫米速射迫擊炮
前蘇聯60年代開始研製2K21式82毫米速射迫擊炮,1970年裝備蘇聯陸軍。列裝陸軍摩托化步兵營,用於支援摩托化步兵山地作戰,提供比較兇猛的火力支援。裝備以後才發現,除了射速快以外均無優點,過於笨重機動緩慢,精度很差浪費彈藥,威力渺小可靠性低。這種迫擊炮只是4發的爆發射速快,其他持續射速並不比普通迫擊炮好多少。後來蘇軍沒辦法,重新研製了2Б11式120毫米迫擊炮來裝備摩步營。(關於這個,我以後會單獨寫個作文來詳細論述) 該炮在80年代就開始逐步淘汰退役,現在俄軍里現役數量及其稀少。中國也一樣,記得我早先曾經說過一句話:中國軍工在武器項目上,即研製最新的先進武器,也同時研製最新的落後武器。中國在90年代重新撿起這種被淘汰的來研製,很大程度是為了出口創匯,而不是用來自己裝備的。西南149師特戰營的那幾門速射迫擊炮,也是整幾門玩玩的,我認為不必當真。真正應該注意的是54軍裝備的120迫榴炮,那個才是我軍真正想要的東西。
2K21式是整個武器系統的型號,綽號「瓦西里克」(Василек)。2K21式迫擊炮武器系統,由2B9式82毫米自動迫擊炮及2Φ54運輸車組成。迫擊炮由自動機部分(炮閂、液壓緩衝器、解脫裝置、輸彈機、分離裝置、再裝填裝置、緊定機構等)、上架部分(方向機、高低機、平衡機、調節機等)、行走部分(下架、大架、鎖定裝置、千斤頂、減震裝置等)等組成。採用殺爆彈,並帶遠射程附加裝葯,每炮還配有24個可連裝的4發彈匣裝置。最大安全射速40發/分,彈重3.1公斤,有效直射距離400米,最大射程4270米,戰鬥全重622公斤。
阿富汗戰爭期間蘇軍改裝的瓦西里克,裝在BMP1步戰車上:
伊拉克戰爭中被美軍摧毀的伊拉克軍隊瓦西里克自動迫擊炮,應該也是自己改裝的:
中國仿製的瓦西里克迫擊炮,命名為W99,從型號名稱看就是外貿定型的:
2S4式240毫米自行迫擊炮
這種前蘇製造的240毫米超級迫擊炮,由彼爾姆設計局於1967年開始研製,69年開始靶場鑒定,71年設計定型。70年代中期裝備部隊,用以替換M43/53式160毫米(也就是我軍的56式160毫米牽引迫擊炮)和240毫米重型牽引迫擊炮。該炮是目前世界上口徑最大的自行迫擊炮,通常由前線指揮部或最高指揮部直接掌握,主要裝備集團軍屬獨立重迫擊炮旅,每旅下轄2個重迫擊炮營,每個營配備12門。該炮總建造數量大約400門。
該炮射程遠,威力大,配有自動輸彈機,相對於其龐大口徑,射速比較快。經常在特殊的城市戰中被使用,例如車臣戰爭中,這種重迫擊炮就被俄軍用於轟擊叛軍據守的城鎮據點和堅固工事。另外該炮還有少量出口,例如前民主德國,捷克,伊拉克和黎巴嫩等國有少量裝備。
2S4式是240毫米自行迫擊炮武器系統的型號,俄語型號2С4式,綽號「鬱金香」(Тюльпан)。火炮型號2B8(2Б8),能夠使用原240毫米牽引迫擊炮的炮彈,並具有相同的彈道特徵。採用尾裝填。除炮尾與座鈑相連外,還有液壓懸臂將身管與座鈑固定連在一起。該炮能發射核炮彈(當量2000t級)、Ф86-4式榴彈,也能發射化學彈和摧毀城市建築物的混凝土破壞彈。除少量彈藥裝在火炮上外,另備有彈藥補給車,使用一個小型吊臂來上彈。滑膛身管的240毫米迫擊炮最大射程9500米,最小射程800米,實際射程大約7000米,高低射界45~80度,,左右射界8度,最大射速3發/分鐘。炮彈重130公斤,戰鬥部裝葯21公斤,比較適合城市作戰中破壞嚴密防護建築物等堅固結構目標。
該炮口徑240毫米,全重25噸,安裝有518馬力柴油機引擎,採用PM3裝甲布雷車底盤,但作了多處改進。例如把原來的7個托帶輪減為6個,取消了原有的布雷裝置。座鈑裝在車體尾部,發射時將座鈑放置在地面上,軋制輕裝甲能防禦炮彈破片和輕武器射擊。行軍時炮身與座鈑擱置於車體上,戰鬥狀態則自動放在地面射擊。公路最大行駛速度62公里/小時,最大行程500公里。乘員7-10名。
為延長240毫米重型迫擊炮的壽命和使用效能,蘇軍在1983年推出了240毫米1K113式激光制導炮彈系統,全系統包括3Ф5式激光制導炮彈,1Д15激光指示器,1Д20測距儀,1Ф35К和1А35И同步器,Р-107М/Р-108М/ТА-57通信指揮系統。該制導炮彈系統使用半主動動激光制導原理,目前已經裝備於俄羅斯武裝部隊。它的彈道修正系統比較獨特:在炮彈距離目標400米處才開始啟動。炮彈頭部微型火箭按控制信號分別點火,對飛行中的彈丸進行修正,並將彈頭導向激光束指向的目標。最大射程上的精度偏差小於23米。
3Ф5式240毫米激光制導迫擊炮彈的作戰示意圖:
車臣戰爭中俄軍240種迫擊炮旅在轟擊叛軍的陣地: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推薦閱讀:
※什麼是化學迫擊炮?
※這家迫擊炮廠製造了首台國產汽車,比一汽的解放牌早25年
※一碼口徑迫擊炮「小戴維」
※對越反擊戰教訓之一:步兵連長不懂怎麼用60迫擊炮打仗
※兩千迫擊炮頂不上一個周恩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