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對河流隨意動手術

將河岸、河堤、河床「水泥化」,俗稱「三面光」,但這種治河方式或許並不是最佳的方案,生態治河的要義是———不要對河流隨意動手術

城市中自然河道 全景/圖

河床鋪上中空的生態磚

石籠網在生態治河中被普遍使用

今年7月21日,北京突降暴雨,整個城市成了水城。朝陽區北苑家園望春園小區西門積水嚴重,一名外國男子乾脆在積水中游泳。CFP/圖林靜1「為參觀者而美」的治河思路不可取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小城市,幾乎無一例外地加大了治理內河的力度。這是因為:隨著城市人口的急劇膨脹,工業廢水排放量的與年俱增,許多內河排洪、泄洪的功能已漸漸消退,更明顯的是河水變黑變臭。經過一段時間的整治,河道確實「舊貌換新顏」,變直、變寬、變漂亮了。但需要指出的是:就像國外一樣,我國的不少城市,由於缺少經驗,在治河過程中也走過不少彎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包括———▲面對「黑河臭水」,我們不少城市的早期河道治理往往只是簡單地等同於城市美化運動或城市化妝運動,這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就無異於「作秀」,做的是「表面文章」。用清華大學俞孔堅教授的話來說,當年「我們治河的典型特徵是唯視覺形式美而設計,為參觀者而美,為城市決策者或者設計者的審美取向為美,強調的是展示性」。於是硬化河床片面地成了治河的主要功課,包括花大力氣清除河底淤泥,再花大錢在河床上鋪以石塊甚至水泥、在河岸上砌上磚塊或石板,考究的還蓄以肥土栽上花草……如此這般一鼓搗,表面看上去一派風光,可是由於沒有從根本上考慮水源問題,結果投入大量財力、物力、人力之後,水質卻並沒有得到根本改善,還有的內河漸漸變成了半干乃至全乾河。▲有的城市降雨量大,常常發生洪災,在治河時往往過分強調內河的泄洪量,於是一律將河岸、河堤、河床「水泥化」(俗稱「三面光」),殊不知被水泥窒息得難以「呼吸」的死河又會帶來一系列內河生態問題。人工製造的「三面光」,阻隔了水的滲漏,破壞了地下水的補充。由於水體與土地的交流、接觸被全面阻斷,大自然賦予的生態修復功能漸漸喪失。最終,內河中的魚蝦等水中生物大量減少,更糟糕的是某一生態鏈的斷裂還可能引發一連串的惡性循環,甚至使得水質再次變黑變臭。旅美學者薛涌回憶說,北京的發展,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湖泊沼澤越來越少,農地越來越珍稀。連護城河都已經填得差不多了。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東北護城河的一個河段終於被保留,但整個河體竟是鋼筋混凝土的,河底根本不透水,大概是考慮到北京水少,要保住水位吧。結果河水發臭,河底淤積。80年代我大學畢業剛參加工作時,還參加義務勞動為河底清淤。▲還有的城市片面地為使內河在洪水來臨時能順暢快速、「一瀉千里」地排洪,還將河道越修越直、越挖越寬、越掏越深,卻忽略了河道的其他種種功能,致使原來蜿蜒曲折、具有蓄洪能力的河道,變成難以緩衝洪水的危險的「直通道」。2生態治河是一種先進理念生態治河是一種先進理念挫折和失敗教訓了我們,使得我們漸漸接受了「生態治河」的先進理念。所謂「生態」,是指適合生存的狀態,但這種生存狀態既需適合於人類,同時也需考慮到適合於多樣化的動物、植物。對於河流來說,要提供這樣一種生態環境———首先,水質必須是無毒、乾淨的,這是保證動植物生存的基本條件。其次,其流勢必須是「自然而然」原生態的,即既有淺灘,也有深潭;既有波濤洶湧,也有靜水流連;既有蜿蜒曲折之纏綿,又有大河東去之豪邁……此外,河中要有供植物紮根的土壤,河岸要創造保持空氣、水分流通和交換的環境,以利於植物生長。同時這種多生物形態的河道還必須能夠抵禦洪水的沖刷,完全沒有防護功能的天然河道當然也是不可取的。其實,「生態治河」理念並非是「新生事物」,而是古已有之,儘管先人們並沒有將這種實踐活動戴上「生態」這一19世紀才出現的「光環」。據史書記載,中國早在周代,已有在溝渠堤岸植樹的制度;戰國時,《管子》主張「大者為之堤,小者為之防……樹以荊棘,以固其地,雜之以柏楊,以備決水」;明代劉天和總結堤岸植柳經驗,歸納為「植柳六法」。20世紀早期,我國已利用捆紮的樹枝穩固斜坡的技術,控制沿黃河的洪水和侵蝕。在歐洲,德國可謂一馬當先,其生態治河(主要是生物工程技術)的運用,已有150多年的歷史。美國有記載的生物工程的運用,則始於20世紀20~30年代,常用於穩固河流堤岸,伐木道和修復斜坡,在技術上別樹一幟。其它領先國家還有日本、澳大利亞、法國等等。3讓河流自然流淌要充分發揮河流的生態功能,就是要盡最大努力保持或恢復其原生態,其中包括盡量讓河流自然彎曲,兩岸除了人工植樹造林、栽種花草外,還理應給更多種的野生植物的繁殖生長提供良好空間。這樣,水中的水生物與岸邊的植物、蟲、鳥類等才能形成天然的生態環境,繼而促使河水自我凈化。實際上,河流的流動過程,就是一個修復和自凈的過程。要知道,水自身是有潔凈、修復能力的,在空氣暴氧過程中,它會接納很多能量,並進行一些能量交換。無怪乎有的河流在前一段很臟,而到了後一段卻變得清凈了,水質的優劣竟有天壤之別。實際上,根據河水的流速、流量等數據,專家們已能精確地計算出一條河的河水流到什麼地方時可以完成自身修復。為了讓河流更「自然」地流淌,各種各樣的生態概念,已被植入到今天的生態治河建設中:尊重河道的自然形態,改變早期治河採用的單調劃一的河道「直通」模式,具體來說即是儘可能保持河流的原來的自然彎曲形態,盡量不對河道作「裁彎取直」的「修正」,並利用各種手段再造急流、淺灘、深潭、濕地等多樣化的水環境,以便為各種水中生物創造多樣化的「宜居」的棲息環境。讓魚兒重返河中,讓各種業已絕跡的野生植物迎來新生。從國外引進的「生態鋪砌」技術在國內已被廣泛採用。時下,我們的許多城市明智地擯棄了以往的「水泥盔甲」,轉而採用生態磚、條石等材料取而代之:不夠平坦的河床先用碎石填平,再鋪上長約一米的條石,條石之間都有足夠的間隔。借鑒了澳大利亞技術製作的生態磚則中間鏤空,孔洞足有兩個成人手掌大小。在河床、河堤上作這般「生態鋪砌」後不但能滿足水利、防洪排澇所需的高強度,而且兩棲動物可以潛伏在磚塊中間的孔洞裡面棲息,水草也可以在裡邊茂盛生長,而磚塊之間留有足夠的空隙還能為水生動植物的生長提供方便、寬敞的生物通道。「石籠網」則是我國技術人員的首創:整體呈長方形結構,籠子內填充石料,構成結構靈活,具抗沖刷力強、透水性強的優點,用以加固河道和岸坡,不僅可防止河岸遭水流、洪水、風浪的侵蝕,而且其「透氣」屬性還特別有利於促進天然植物的快速增長。在一些條件許可的地區(如降雨量或洪災偏少地區),最好避免對河道進行硬化護砌,即保持天然軟底,讓流水和土壤直接「親密接觸」,以有利於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順暢交換;恢復自然界原有水系統的循環功能。這樣河水和地下水互相連通了,地下水位提高了,同時河水的自凈能力也增大了。採用鄉土植物恢復、物種引入技術和生物工程措施,不僅有利於改善小氣候,還可減少河底堆積淤泥,促使河水更自在地流淌。4「生態堤岸」優點多多在生態治河的建設中,除了河床,整治河堤和河岸同樣重要。「生態堤岸」這一概念,也開始擺上了桌面。眾所周知,大自然有一定的抗干擾和自我修復的能力,藉助大自然本身的能力來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是生態治河的根本思路。生態堤岸的設計方法不同於慣用的用人工的結構和形式來取代自然的方法,而是用自然的結構、形式來順應自然。其優點包括:將河岸與河道在生態上結成有機聯繫,實現物質、養分、能量的高效交流。植物根系可固著土壤,抵抗流水沖刷,從而起到保護堤岸、增加堤岸結構的穩定性、凈化水質、涵養水源的作用,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作用被不斷加強,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利用植物護岸歷史悠久、經驗豐富。其自然的屬性容易與環境取得協調,最終實現「人水和諧」。建設成本較低,維護管理費用也較少。生態堤岸的最大貢獻是有助於幫助恢復河流原有的生態功能,包括棲息地功能、景觀功能、源匯功能、過濾功能、屏蔽功能、通道功能等等。如「棲息地功能」,即是說生態堤岸可將水域、陸地和水陸過渡區域等不同的環境連接起來,於是水域里生活的魚類和昆蟲,陸地上生活的鳥類、昆蟲類、哺乳類動物類、爬蟲類以及在水域和陸地都能生存的兩棲動物各據一方又相互依存,組成了無比豐富的生態系統。其次,生態堤岸還具有強大的「景觀功能」。由於水中、水面與水邊,靜水域與動水域,深水域與淺水域的植物形態和動物種類各不相同,構成的景觀便可能各有千秋、豐富多彩。此外,生態堤岸的另一「特異功能」是具卓越的凈化功能,其植物天然凈化系統(因地制宜地引入具吸附水中有害物質、凈化水體功能的蘆葦、香蒲、水草、荷花等的水生植物),和動物天然凈化系統(選擇引入同樣能凈化水質的田螺、河蚌、魚蝦等等)合力一處、相輔相成。但須重申的是,生態堤岸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堤岸的防護能力較差,遇到特大洪水時,往往難以抵抗高強度、持續時間長的流水沖刷,因此常需和其他設計方法協調使用。5從口號看時代和觀念進步近年來,隨生態治河理念的日趨深入人心,我國各地也推出了琳琅滿目的「綠色治河」口號,從中我們不是能清晰地體味到時代和觀念的巨大進步么?請看:讓河流更像河流!尊重河流的原生態就是尊重大自然!不要對河流隨意「動手術」!河流應是人與動物、植物和諧共處的大花園!讓河流自由、順暢呼吸!讓魚蝦和水草成為市民的朋友!讓城市裡的一條條綠色內河成為一根根綠色琴弦!給河流脫去水泥盔甲!給河流鬆鬆綁!讓河中的蝦兵蟹將活得更歡快自在!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我愛了,你隨意
花生瓜子不能隨意亂吃
蒙城「牛肉湯妹」男女聲隨意換 達人秀上技驚黎明
保健品行銷實驗的弔詭與科技教育 @ 食品張老師的~家 :: 隨意窩 Xuite日誌

TAG:手術 | 河流 | 動手 | 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