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與日全食有關的七個科學認知

1

日全食為何極其罕見

當月亮繞著地球轉時,恰好走到太陽前面,遮住了射向地球的太陽光,就會形成日食。按理說日食現象本不應罕見,但由於月亮運行的軌道與黃道(太陽看上去在星空中走的路線)有5°多的夾角,所以月亮在太陽前面經過時,常常不是偏上就是偏下。

就地球上一個地方來說,平均5年左右才有機會看到一次太陽被部分遮住的「日偏食」;至於太陽全被遮住的「日全食」就更罕見了,平均250年才有機會看到一次日全食。在古代,日全食的發生可是一件天大的事情。即便對於現代人來說,日全食也是普通人翹首企盼的壯觀天象,科學家們更是珍惜這難得的天象觀測和天文研究的機會。

2

發現太陽大氣

在古代,觀測日食主要用於確定初虧、復圓的時刻以修改校正日、月運行歷表,日偏食就足夠了;對日全食,除了觀賞價值之外,人們不知它還有什麼「用途」。人們早就注意到,日全食發生時,黑黑的月輪外面總有一圈銀白色的光暈,但一直沒有意識到這圈光暈有什麼意義,或者誤以為是地球或月球大氣造成的。

西班牙天文學家何塞·華金·費雷爾通過觀測1806年6月16日發生的日全食,發現這個光暈其實是太陽大氣的影像,並將其命名為「日冕」(在拉丁語中是「皇冠」的意思)。短短几分鐘的日全食成了天文學家研究太陽大氣的寶貴機會。特別是在月輪完全遮住日輪或日輪剛好要露出的一剎那拍攝的太陽大氣光譜尤為珍貴,被稱為「閃光光譜」。

3

破解日冕高溫之謎

太陽表面溫度在幾千攝氏度左右,而太陽大氣的最外層——日冕區溫度能達上百萬攝氏度。為什麼離太陽中心越遠溫度反而越高?為什麼溫差會如此之大?日冕高溫之謎已困擾了科學界很多年。

有科學家猜測,其中的奧秘或許就在太陽表面的熱等離子體噴發上。日全食期間是觀測日冕的絕佳機會。在最近的這次日全食橫貫美國之時。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天文學家就放飛了兩架噴氣機,以捕捉從日冕噴射出的一縷縷明亮物質的移動。

4

發現「太陽元素」

在1868年8月18日發生的日全食期間,法國天文學家皮埃爾·讓桑利用分光鏡觀測太陽大氣層,發現了太陽光譜黃色部分中一條未知的譜線。後來,英國天文學家洛克耶也在太陽光譜中發現了這條黃線,他認為這是太陽上一種特有的元素的譜線,並將其命名為「氦」(來自希臘文「太陽」)。

太陽光譜中,最明亮的黃色輻射是由氦原子發出的,氦是最先發現於太陽「閃光光譜」中的元素

再後來,英國化學家拉姆塞從釔鈾礦的燃燒光譜中同樣發現了這條黃線,證明了地球上也存在氦。「太陽元素」——氦是迄今唯一一種先在地球以外發現的元素。

5

證實廣義相對論

1919年5月29日發生在南美、大西洋、非洲一帶的日全食令愛因斯坦一舉成名,因為科學家通過對此觀測,驗證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預言,當恆星的光從太陽表面掠過時,太陽的引力場會使光線的路徑發生彎曲,偏折角度為1.75角秒,是牛頓萬有引力理論所預測的兩倍。

太陽耀眼的光芒使人們不可能觀測到太陽旁邊的星星,只有等日全食的時候拍下太陽周邊的恆星,再與太陽不在時同一星空的照片比較,才能確定星光是不是真有偏折。通過英國天文學家愛丁頓等人的觀測,得出星光偏離1.64角秒的結論,接近愛因斯坦的預言。

6

其他行星能看日食嗎

地球並不是太陽系中唯一能夠看到壯觀的日全食現象的星球。在其他行星上看日全食要滿足幾個條件:首先需要存在一顆衛星,這就排除了水星和金星;其次衛星要足夠大,能夠完全覆蓋太陽盤面,同時,行星與太陽處於同一個平面。

火星雖有兩顆衛星,但它們體積太小,只能形成日環食,難以形成日全食現象。木星、土星、海王星和天王星都存在日全食現象,因為它們擁有體積較大的衛星,並且由於太陽距離遙遠,顯得體積較小。不過,它們又都是氣體行星,人不可能像在地球上那樣觀看。

7

日全食是一種永恆現象嗎

日全食出現在當行星、衛星和太陽排列在同一個平面,衛星處於行星和太陽之間,完全阻擋了行星的入射陽光。科學觀測發現,月球正在緩慢地遠離地球。也就是說,從地球上看到的月球體積將逐漸變小。因此,在遙遠的未來,月球會變得不足以完全覆蓋太陽,故無法產生日全食現象,只會是日環食。科學家推測,地球將在6億年後最後一次觀看到日全食。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無處不在的調度演算法:如何科學地管理自己的時間?
農業增產靠科學
科學養豬成功十二方案
科學有盡頭嗎,為什麼?
神馬!科學發現,喵星人高冷是因為笨!

TAG:科學 | 認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