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實踐中的迷思

文/上海閔行區古美路街道辦事處 蔡郁【整理編輯:時英平】

為什麼社會工作者(社工)在實物中應該利用理論,理論是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指導社工如何看待和幫助個人、小組、社區和社會。理論有助於預測、解釋和評估情境和行為,並且為社工如何反映與介入具有獨特歷史、問題及目標的案主提供合理解釋。模式是指社工在幫助案主完成任務和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利用具體技巧和方法。理論可以告訴社工哪一種類型的模式最適合案主。社工基於心理學、社會學以及社會工作的理論(個人覺得理論中包含工作中對案主服務的實踐值)為案主提供幫助(包括評估和介入)的工作人員(協助與督導者)。

作為理論與模式的相互聯繫的概念,按照哪種模式進入介入?

實物理論介紹與使用

案例:sam是一名16歲的女孩。她最近離家出走,住在青年旅社。現在既沒有上學,也沒有工作,家庭未知,等等都是未知,假設你是其社工會運用什麼方法呢?具備什麼方法呢……

1、社會工作專業一直被定義為「通過助人以及響應環境的方式來支持人類的成長、健康和社會功能恢復」。社會工作實物的基本職責是將人與環境聯繫起來思考,也就是我們最熟悉的「人在環境中」。社會系統理論和生態視角在兩種情況中:1)社工通過預估和詢問個體的社會情境或環境因素對TA的影響,最後選擇聚焦個體的干預;2)社工對個體的環境做一個全面的評估,並且結合 環境考慮不同的目標作為干預重點。後一種情況就是將個人放到環境中看待,也是社會系統理論和生態視角提倡的觀點。這兩個相關的理論為社會工作情景評估提供了框架並且幫助社工辨識眾多目標系統中哪一個是可以的干預的!社會工作系統理論和生態視角旨在人在環境中,通過對個人、家庭、小組或社區的整體性評估探索案主可能需要干預的系統,在利用這兩個框架時,社工必須「對案主與不同層面的社會與地理環境的互動有全面的理解,將案主的問題歸因為這些互動中」。

2、優勢視角是一種與案主一起工作的模式,社工不再聚焦於案主的問題、不足以及標籤,取而代之的是關注案主在互動過程中所呈現出來的優勢、能力、資源以及成就。優勢視角的理念聚焦於個體的優勢,而不是個體存在的不足與局限,這是治療進度的標誌。優勢視角是一種尊重人類潛能的社會工作理論與模式。作為一種工作模式,優勢取向也沒有忽略案主的問題,而是通過聚焦優勢來幫助案主解決問題並走向自我定義的美好未來。

3、賦權和語言的運用。很多案主不斷努力,試圖保持自己生活的不同方面的權利,社工常常要和他們一起工作,達成目標。為了對抗權利缺失的狀態,或個體無法獲得滿足自身所需資源的狀況,社工參與到賦權的過程中。社工可在預估中運用以賦權為本的方法,立足個人、人際及社會政治層面,探尋賦權、失權、優勢與資源內涵。社工同案主合作挑戰壓制,專業介入可以針對其中一個或多個系統展開,幫助案主達成最終的目標,即動機提升、心理舒適、自我導向、系統解決技巧獲取所需資源。

4、社會構建主義。現實是指實際存在的事物所呈現的狀態以及其可觀察和可理解的一切,包括人民如何看待和理解周圍的世界,如何感知自我,以及他們所看待的、所感覺到的和所相信的真實——個體是如何創造知識和感知周圍世界的,以及如何構建現實和自我意識。社工採用社會構建的框架通過對話以及案主使用與理解的語言探索案主對現實的看法並理解這一現實。該理論提倡相互合作,並要求社工在與案主一同工作時將所有(專業的或個人的)假設放在一邊,可滲透於其他理論模式中,如:優勢視角,尋解治理,人本治療以及敘事治療,在互相發現的過程中探索對方的現實並且建立工作關係,共同走向由案主認同並且富有意義的目標。

5、女性主義理論和實踐。女性主義理論聚焦於男女兩性的權利不均衡、不平等與生態視角一致,強調人與環境相關聯繫、相互依存的關係。1)結束父權制;2)賦予女性權利;3)關注人與環境的關係(個體的即政治的);4)改變結構性的性別不平等,提高婦女的社會地位,並把這個作為社會的一個整體意識。

6、人本視角。以人本理論斷言,人類希望成長並發現真是的自我;環境的力量、對環境影響力的心理反應,經常擾亂個體發現其真實自我,扼殺他們的心理成長。目標包括:1)能夠發現隱藏在每個個體內部的自由能力,該能力能夠幫助個體選擇如何生活;2)認識到每個個體都要對自己生活的負責。3)個體具有能夠做出重要決定意識。

7、動機式訪談。幫助案主解決矛盾情感促進行為的改變。「以案主為中心的,通過探索和解決矛盾情感,促進內在動機改變的直接方法」。社工角色就是傾聽案主的矛盾情感並對他們的意願、能力、原因和需要做出回應,來幫助他們為改變找到內因。社工開始會談可以使用開放式問題,量表、決策平衡和回顧/期望作為有效技巧,堅持動機會談的基本原則(表達同理、發現異常、消除阻力、支持自我效能感)利於積極行為改變。

8、認知行為療法。該方法是以行為理論中經典和操作性條件反射模型以及認知理論中的社會學習模型為基礎。認知行為療法高度結構化:預估、干預、評估。應對應激事件、回應該事件的信念體系和態度以及情緒和行為的積極、消極結果。在整個治療階段不斷地回顧和記錄問題的輕度、持續時間和頻率。

9、尋求治療。聚焦干預案主做錯的事情,擁有優勢視角的尋解治療,聚焦於案主做對的事情。尋解治療是這樣一種實踐範式,鼓勵案主多做有效地事情(例外情況)。

10、任務中心模式。聚焦點是最初的問題和目標,和案主的工作過程是通過一系列漸進的步驟即任務,確定問題到制定期望到達的目標。這個方法被認為最普遍性的實物方法,能和其他理論或方法結合起來用於解決不同情境中的不同問題(個體、家庭、團隊、社區)。選擇一個或兩個(最多三個)干預焦點,確立解決或減少問題的目標,發展有助完成目標的小人物。

11、危機干預。是一種簡短的干預,著眼於調動案主的優勢、資源和應對機制試圖克服面臨的危機以及提高案主的應對水平、信心和解決問題能力。危機干預建立在危機理論基礎上,目標幫助於個體、家庭和社區返回平衡穩定狀態,通過運用現有的和新發現的優勢、資源、和應對機制能應對挑戰、壓力或危險事件。

方法尋求也是這本書《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的內涵,將工作方法稱為我們每個社工的工具,樂助自助。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揭開祛斑七迷思 外敷內服速祛斑
糖尿病飲食十個常見的迷思
 腳跟與腳掌的迷思
《維摩詰經》講記-48 大虛法師《指月真髓》十二因緣的迷思
團體迷思——切勿著了團體凝聚力的道

TAG:工作 | 社會 | 社會工作 | 方法 | 理論 | 實踐 | 迷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