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重脾胃 防寒有原則
雨水防濕寒 遵循四大原則
原則一:勿過早減外衣 「燥寒凍肉,濕寒入骨」。由於春氣涌動,身體偏熱的人從感覺上欲減外衣。體熱外泄,濕寒交換於內,易骨關節致病。
原則二:年老體弱者勿用冷水 按中國五行學說,水對應腎。雨水時節年老體弱者用冷水洗臉、洗手,濕寒易侵入關節,又無充足的陽氣驅寒於外,濕寒滯留於手,指易酸痛,重則變形,濕寒滯留於頭,頭易疼痛。
原則三:洗頭及時吹乾 洗頭之後應及時用熱風機吹乾。否則,水滯留於髮際中變涼「同氣相求」使濕寒聚於頭,由表及裡深入顱內,導致頭痛。如毛髮未乾又被冷風吹過,易出現「偏頭痛」之症。
原則四:吃食物以平性為宜 「倒春寒」容易使人內臟鬱熱 因此不易吃燥熱食物「火上澆油」。鬱熱令人「貪涼」,過於食涼,又會「同氣相求」使濕寒傷及臟腑,引起畏寒、胃涼、腹瀉之類的失衡癥狀。所以,飲食保持中庸,吃熱飯熱菜,但不吃慎吃辣椒、不喝少喝白酒等性溫、性熱的食物為宜。
「雨水」的來臨表示冬天最寒冷的時節已經過去,而人體相應的就是陽氣開始浮動,但這會導致一些人的身體根基不穩,中焦空虛,小兒多會表現出體虛的病症。因此應根據「春夏養陽」的養生原則,注意養陽、養脾胃。
養生專家建議,雨水至驚蟄期間可於每日上午10時前後及晚上睡前做下列運動,以此來提高腎、肝、脾臟腑經絡功能。
漱口吞津 每日上午10時前後,用舌體攪拌口腔,產生唾液後慢慢咽下,每日36次,可以清除大部分有害物,有益健康。中醫認為,唾液在體內化生為精氣,為生命須臾不可缺少的物質,具有強腎益腦等作用。現代醫學證實:唾液除具有滅殺微生物、健齒助消化等功能外,還發現唾液含有能促進神經細胞生長和皮膚表面細胞生長的神經生長因子和表皮生長因子;唾液能消除從氧氣和食物中產生的對人體有害的自由基,唾液還有很強的防癌效果。
撮穀道 即做收縮肛門的小動作。其具體做法概括歸納為「吸、添、撮、閉」四字訣。即「放鬆全身,將臀部及大腿用力夾緊,配合收氣,舍舔上顎,向上收提肛門,稍閉氣,然後慢呼,全身放鬆。」每天堅持收(提)縮100次,每次1-2分鐘,若大便後應延長2-3分鐘,可以促進肛周血液循環,防治靜脈淤血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內痔、外痔、肛瘺、慢性腸炎等;同時對治療和預防冠心病、高血壓、下肢靜脈曲張等慢性疾病有顯著效果。
揉腹 即用手來回擦或搓介於胸和骨盆之間。最佳時間為每日上午10時前後以及晚上睡前。每次先用右手大約在胃腔按順時針方向揉120次,然後下移至肚臍周圍120次,再用全手揉全腹120次,最後逆向重複一遍。
中醫認為,腹為人體「五臟六腑」之宮城,陰陽氣血之發源。「脾胃居中,負責主運化水谷精微和統攝精血神液來充養敷布全身,令五臟六腑常壯無恙。通過揉腹,可以收到調理脾胃,通和氣血,培補神元等功效。現代醫學證實,揉腹有強健脾胃、腸和腹壁機,提高消化系統功能和減肥作用,還有治療中老年性便秘、胃潰瘍、周期性失眠、遺精、心血管疾病等疾患的功效。至於揉腹次數可因人而異,但飽食或空腹或腹部患有炎症,腫瘤等則不宜施行。
春與五臟肝相應,同時,肝過於旺盛將使脾胃虛弱。因此,雨水經絡養生的核心是保持肝腎脾三經臟腑,經絡的氣血、精液運行通暢。其方法是,在雨水前、中、後三天晚上睡前,用溫水浴足同時,用兩手大拇指或中指點按兩側太沖穴、三陰交穴和湧泉穴各36次,可達到疏肝、健脾的功效。
相關鏈接
雨水節氣常做三種運動
按照中醫養生學理論,雨水節氣時應注意調養脾胃和腎臟。養生專家建議,雨水節氣常做三種運動有益身體健康,感興趣的讀者朋友們不妨一試。
養脾胃「揉足三里」
常按揉足三里穴,可以起到調虛、養脾胃的作用。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是強壯身心的大穴。中醫認為,按摩足三里能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現代醫學認為,按足三里對腎上腺皮質系統功能有雙向調節作用,可提高機體防禦疾病的能力。
疏肝氣 推搓兩肋
年初工作比較繁忙,對於壓力較大的工薪階層而言,難免會有肝氣鬱結的時候。怎麼辦呢?試試疏肝的運動——推搓兩肋法。即雙手按腋下,順筋骨間隙推搓至胸前兩手接觸時返回,來回推搓30次。以雙肋部位有溫熱感為佳。
活腎水 暖暖腰部
中醫養生講究天人相應,到了雨水的節氣,也應該注重腎水(中醫認為腎主水)的調養。只有活動的水,才更有利於健康。怎麼通過運動來建腎呢?中醫認為,腰為腎之府,要護腎千萬別忘了護腰,直到有溫熱感為止,每次約200下左右,呼氣時,,加強縮肛運動,吸氣時放鬆,反覆進行30次左右,都能起到健腎的效果。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推薦閱讀:
※夏季防暑,老中醫教您正確吃綠豆養生粥
※潤燥生津 秋季養生首選五汁飲
※人體九大養生保健穴位★★★
※六款養生食譜 保你一整年不生病
※秋季養生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