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縣北鎮縣錦西市名勝古迹簡介
【萬佛堂石窟】 在遼寧義縣西北9公里萬佛堂村南大凌河北岸的懸崖上。石窟分東、西兩區。西區共九窟。建於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分上下兩層。下層為六大窟,上層為三小窟,下層窟與窟之間還雕有許多小佛龕。第五窟內有《平東將軍營州刺史元景造像碑》。東區共七窟,是韓貞等七十四人於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年)鑿成的私窟。在第五窟的門楣上刻有《韓貞造像題記》,明代思想家賀欽有「峭壁鑱成萬佛身,招提開創幾千春」的詩旬頌之。東區山頂上有一圓形小塔,為明成化十年(1474年)都督僉事王錯所建。塔南有石刻《塔銘》,紀建塔之經過。現石窟內的造像風化嚴重,但在我國石窟藝術中,仍有一定的地位。遺留的碑刻、題記和塔銘,是研究遼寧地方歷史的寶貴資料。元景碑的書法,堪與龍門始平公諸碑誌媲美,近人梁啟超評為「天骨開張,光芒閃溢」。 【奉國寺】 原名咸熙寺,因殿內塑有高達8米多的七尊佛像,故又稱七佛寺或大佛寺。在遼寧義縣城內東街路北。寺內主要建築為大雄寶殿,遼開泰九年(1020年)建。築於高台之上,雄偉壯觀,為國內稀有的遼代單層高大建築。前人詩云:「大雄寶殿勢威雄,今昔人稱建築崇,廟貌盛傳關內外,工程直甲郡西東。」殿為五脊單檐廡殿式,面闊九間(48.2米〕,進深五間(25.1米),高21米。前開三門,後辟一門。殿內七佛為遼塑,經後世重妝。每佛前對立兩脅侍,東西兩頭還各有天王像一尊。梁架和內槽斗拱上有遼代彩畫,四壁有元代壁畫。殿內還有石雕供器及金、元、明、清重修奉國寺石碑。後門內有明代塑倒坐觀音像一尊。此外,山門、牌樓、無量殿等均為清代建築。 【嘉福寺塔】 在遼寧義縣城內西南隅。建於遼開泰九年(1020年)。經歷代維修,保存較好。塔為磚築八角十三層實心密檐式,高42.5米。塔身每面都有拱龕,中雕一佛坐於蓮座之上。龕外兩旁各有一脅侍,身披袈裟,頭戴法冠,垂手站立,頂上均有寶蓋,上有飛天,體態輕盈,衣帶飄拂。兩飛天之中有一面銅鏡,上為第一層檐,檐下為磚雕斗拱,以上各層用磚迭澀出檐,塔頂已頹廢。塔院內原有嘉福寺,已毀,塔由寺得名。 【北鎮廟】 在遼寧北鎮縣城西2.5公里的山坡上。是醫巫閭山的山神廟。建於金代,元、明、清歷次重修。現存各殿都是明清時所建。建築群從崗下到崗頂依天然地勢排列而成,布局深遠,規模宏大,南北長240米,寬109米。廟內的主要建築為歇山式大殿,綠琉璃瓦頂,九架梁,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檐下用雙昂五跴斗拱,梁枋上有彩繪,殿內東、西、北三壁畫有星宿人物三十二個。廟內還有山門、神馬門、鐘樓、鼓樓、御香殿、更衣殿、內香殿、寢殿(後殿)等。廟內有元碑十一方、明碑九方、清碑二十五方,有的是告祭碑,有的是皇帝的題詠刻石及重修廟宇碑記,都是很有價值的歷史資料。 【李成梁石坊】 在遼寧北鎮縣城內鼓樓前。明萬曆八年(1580年)朝廷為了表彰李成梁的功績,命遼東巡撫周詠等為之修建。李成梁(1526—1615)字汝契,鐵嶺衛(今遼寧鐵嶺市)人。隆慶四年(1570年)以都督僉事為遼東總兵。他大修戰備,多次擊退外來侵擾,萬曆七年(1579年)被封為寧遠伯。石坊用青色花崗石仿木結構建造,四柱三間五樓式,單檐廡殿頂,高9米,寬13.1米。額上豎刻「世爵」二字,橫刻「天朝浩券」及「鎮守遼東總兵官兼太子太保守遠伯李成梁」等文字,還有「萬曆八年十月吉日立」年款,兩面文字相同。石坊飾有鯉魚跳龍門、二龍戲珠和四龍、四鹿、四季花卉以及人物等浮雕,中柱柱腳前後各立石獅一,都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醫巫閭山】 又稱六山或廣寧大山,簡稱閭山。在遼寧北鎮縣城西北5公里處。據《周禮·職方》記載,醫巫閭山從古代起就是幽州的鎮山。隋代封四大鎮山,以此為北鎮。唐代為五鎮之一。南北綿亘45公里,周圍約120公里。山形掩抱六重,主峰望海山海拔867米,在東北三大名山中最負盛名。金人蔡珪《醫巫閭》詩云:「幽州北鎮高且雄,倚天萬仞蟠天東」,「誰道營丘筆有神,只得峰巒兩三處」。遼、金以來,在山上修築了很多建築物,皆廢。現存建築多為清代所重建,著名的風景區在觀音閣一帶,有大石棚、聖水盆、曠觀亭、望海寺、老爺閣、古佛龕、萬年松等。1979年重建會仙亭和新建聖水橋,在山的入口處又修建了山門。山上廣植樹木,蒼松翠柏,相互掩映,並有碑碣和摩崖題字甚多。據《遼史》記載,山中有遼東丹王讀書處「望海堂」和他死後埋葬的顯陵,遼景宗的乾陵,以及遼世宗和天祚帝的陵墓等,近年在龍崗一帶發現有陪葬墓了。每當春日杏花盛開梨花競放之時,遊人接踵而至。 【崇興寺雙塔】 在遼寧北鎮縣城內東北隅。建於遼代,元、明、清歷經維修,至今保存完好。塔東西對峙,相距43米,形式相同,都為磚築八角十三層實心密檐式。東塔高43.85米,西塔高42.63米。塔座上有磚雕斗拱,曲水萬字欄板和仰蓮等。每角刻一力士,作負重狀。塔身每面中央都有拱龕,中雕坐佛,龕外兩旁各立一脅侍,上有寶蓋、飛天等。底層檐下有磚雕斗拱,為雙抄五鋪作計心造,以上各層均用磚砌迭澀出檐,逐漸內收。塔頂上有蓮座、寶瓶及剎桿、寶珠。塔北是崇興寺,清代重建,僅存正殿,塔因此得名。 【石塔】 在遼寧錦西市東北50公里的砂鍋屯村東的龍山上。建於金泰和六年(1206年)。為石築六角五級,高4.69米。用雕制的十塊石村接砌而成,置於一塊水沉岩的巨石上。基座為須彌式,束腰各面雕一門,內雕一獸,神態各異。塔身下雕有蓮座,每面正中有尖拱式佛龕,置坐佛於蓮花之上。龕上雕忍冬花花紋,飾寶蓋,上有一斗三升斗拱。各角雕圓形倚住。塔身之上用石五塊,雕成塔檐,六角翹起,逐層收斂,最上層六角攢尖,刻寶珠塔剎。檐上部雕脊、獸、瓦優,角脊前端留有掛風鐸的圓孔,每層檐間壁面相等。塔西南岩石上,刻有「泰和六年七月」六字。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推薦閱讀:
※中國歷代著名道觀、道長簡介(一) – 國學網
※越南海軍簡介 - Qzone日誌
※世界金獎童話庫作者簡介
※扒拉一下她的簡介,我震精了,原來她這麼得拉轟,你開掛了嗎?
※蔣揚欽哲仁波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