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戲曲的遊園里淺吟低唱(青春熱線·傳統也「拉風」④)
演唱崑曲《遊園驚夢》。黃攀偉攝「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賞心樂事誰家院……」周五中午12點,在北京大學京昆社的每周崑曲班上,一曲纏綿婉轉的崑曲《牡丹亭·遊園驚夢》唱段打破北大藝園活動中心的沉寂。亮相,運眼,吐字,行腔,歸音,指導老師在前一招一式地教,一群年輕後生在後亦步亦趨地學,長長的水袖輕輕一揮,便揮出一個嫵媚的楊玉環;雌雄寶劍微微一舞,又舞出一個凄艷的虞美人。「崑曲太美了,和它結了緣,就不想再鬆開。」儘管已畢業離校一年多,但每次京昆社有活動,只要時間允許,盧曉和她的夥伴們都要趕來參加。戲曲,對這群年輕人有著磁石般的魔力。看戲「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盧曉和戲曲的緣分,源自2008年觀看青春版《牡丹亭》的一場演出。那時,正值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紅遍海內外,在各大高校巡演。盧曉喜歡古典文學,一本湯顯祖的《牡丹亭》翻看了很多遍,卻一直沒怎麼看過舞台上的《牡丹亭》是什麼樣。「青春版」三個字引起了她的好奇心。當時票很緊缺,沒有票的她只好坐在地板上觀看了這場演出。「我當時就坐在離舞台不到3米的地方,台上杜麗娘的一顰一笑盡入眼帘,服裝、燈光、布景都美輪美奐。」盧曉說,在「三生石上三生路,但使相思莫相負」的唱詞中,杜麗娘倚梅回首,華麗萬千,讓她平生第一次感受到那令人震撼的美。「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盧曉用《遊園驚夢》中杜麗娘的這句經典念白形容自己當時被驚艷到的心情。「傳統戲曲里有滿園春色。我以前也以為戲曲是老一輩人的娛樂,但真正看了一次戲才知道,這種儀式性表演中蘊含著驚世駭俗的古典美。」盧曉說。與盧曉的「半路出家」不同,現任京昆社社長杜雪從小就耳濡目染京劇的魅力。杜雪自小生活在北京,「小時候,和姥姥姥爺住在一起,每天電視里都在放京劇,我就跟著一塊兒看。」而隨著慢慢接觸到《牡丹亭》等古典戲曲作品,她逐漸對崑曲中的詞句和意境也產生了興趣,在上高中的時候,她就想著要考上北大,加入京昆社。「其實,戲曲的魅力是多元的,它是一項綜合的藝術,融合了唱腔、身段、舞台表現、劇本、曲詞、音樂、美術等,每個人可以選擇從自己喜歡的角度切入。」杜雪說,即便是第一次看戲,只要能投入進去,就能發現它的美。所以,對於沒有戲曲基礎的人,只要有興趣,京昆社也都照收不誤。「很多人最開始來看戲的時候,都是出於好奇,知道藍臉的竇爾敦盜御馬,紅臉的關公戰長沙,黑臉的張飛叫喳喳,覺得很有趣。」盧曉說,「而一旦你進入了戲曲的世界,東方的神秘晦澀與古典的優雅繁瑣便如同被解開鳳頭釵的黑髮,絲絲縷縷,如瀑瀉下,招魂幡一般攝人心魄。」學戲「京昆太美,這輩子都學不完」每周五中午,京昆社都要在北京大學藝園五樓開設一節兩小時的崑曲課,沒有學分,也不拘形式,只要有興趣,誰都能來學一段。為了讓學員們得到更專業的指點,京昆社常常請專業演員來授課。江蘇省崑劇院的國家二級演員顧預就是這裡的常客,她主要來教授崑曲的唱法和身形。在顧預的指點下,盧曉堅持學習了三四個學期,「《牡丹亭》的戲學會了幾段,《玉簪記》的朝元歌也會。有一次顧老師說要教水袖,我還特意去前門買了褙子和水袖。」除了每周的崑曲課,暑假和寒假還有「暑訓」和「寒訓」,平時還有京劇和崑曲的沙龍、講座……在北大,學習戲曲的機會有很多。2009年12月,台灣著名作家白先勇開始與北大合作,啟動「崑曲傳承計劃」,該計劃第一階段計劃用5年時間,從「學研」「新知」「推鑒」三個方面入手,在北京大學開設崑曲公選課,舉辦崑曲文化周、優秀崑曲項目展演,推動數字崑曲工程,成立百位名人崑曲倡議大聯盟,建立崑曲傳承扶持基金等內容。2011年3月,以系列講座為授課形式的北大「經典崑曲欣賞」課堂迎來其發起人——自稱「崑曲義工」的白先勇,引發轟動。課上,他從青春版《牡丹亭》與《玉簪記》的製作講起,剖析古典美學與現代意識的關係;又談到推廣崑曲需加強兩岸合作,「台灣有一流觀眾,大陸有一流演員」。並讓青春版《牡丹亭》主演俞玖林、呂佳在課程現場示範。課後,不少同學圍上講台與白先勇交流,其中不乏「票友」級別的專業問題。本是8點半結束的課,直到9點後人才散開。「現在年輕人的內心中有強烈的文化認同的渴求,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分子,他們的DNA潛伏著傳統文化因子,一旦有了啟發就容易產生共鳴。」談及開設崑曲的初衷,白先勇曾這樣說。北大校方也希望藉此「在大學裡恢復傳統文化教育,讓大學生重新親近傳統文化,發掘傳統文化之美。」而崑曲作為一門結合了文學、音樂、舞蹈、戲劇等的綜合藝術,具有極高美學價值,是最好的啟蒙教程。「京昆太美,這輩子都學不完!」盧曉感嘆,大學裡開設這樣的課程可以說是功德無量。在她看來,「大學教育不只是職業培訓,更應該塑造完整的人格。」而崑曲課的這種美育教育,恰恰是完整人格的塑造中極重要而又極易被忽視的。悟戲「生旦凈丑,在戲裡品味人生」看得多了,學得多了,這些年輕後生們也嘗試著自己演繹戲中的角色。「在台下看戲是一種看古人的方式,在台上表演是一種做古人的方式,這是兩種不同的體驗。」杜雪說,一旦有機會,大家都會踴躍嘗試。為此,京昆社每年都會舉辦一些自娛自樂的小型表演,比如上學期就與北大的教工京劇隊共同舉辦過一個京劇清唱會。「大家都是業餘玩票,唱得好不好沒有關係,重要的是感悟這種氛圍。」盧曉說,自己有時候唱著玩,也會被所扮演的角色所打動。比如唱到京劇《鎖麟囊》的《春秋亭》一折,那種可體味又體味不盡的傷懷中帶著惆悵,惆悵中帶著溫暖的人生況味,讓人禁不住落淚。「生旦凈丑,戲曲里的角色也是世間百態的映射,戲裡人生百態,戲外離合悲歡。在一招一式的演唱中,也對人生有了更深的體悟。」盧曉說,而傳統戲曲宣揚的這種「忠孝節義」的價值觀也讓人在浮躁的社會中增添一份穩重和平靜。如今,京昆社成立已有23年,據杜雪介紹,目前京昆社的活躍人數已達數百人,在北大比較活躍的也有100多人。隨著年輕人口味的變化,京昆社也在慢慢改變,嘗試用更易於被年輕人接受的方式來傳播戲曲文化。比如開通人人小站、微博、微信群等等,讓年輕人了解戲曲的渠道更多元、更便捷。「其實,京劇、崑曲本身也在不斷地創新、變革。」盧曉說,青春版《牡丹亭》之所以這麼多年長盛不衰,感動大批年輕觀眾,除了《牡丹亭》本身美學價值高,有青春氣息外,也在於它的表演藝術「反映了這個時代的美學特徵」,以它符合現代人審美觀的美感動了觀眾。「當然,創新也需要先守正再創新,要在保持傳統的前提下融入現代的元素。」盧曉說。「戲曲一行又稱『梨園』,其實傳統戲曲藝術就像是一座遊園。」盧曉說,在這座「遊園」里,有文學,有音樂,有美術,有舞蹈,也有人生況味,任何一項都值得細細品悟,慢慢感受。「一個冬天的午後,我們正好在學《遊園驚夢》,一字一句,聲音細嫩而纏綿。一抬頭,窗外正下了雪,飄飄渺渺,影影綽綽,那一刻突然覺得心裡非常靜,一下子就領悟到了什麼是『良辰美景、賞心樂事』。」盧曉說。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推薦閱讀:
※戲曲卡拉OK
※【戲曲欣賞】京劇經典:325《狸貓換太子》{四版}
※朱王秧歌戲曲集 3
※關良戲曲人物作品精選集(2)
※豫劇皇后陳素真二三事,自評對豫劇「犯了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