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齡化的中國如何走向富裕?
老齡化的中國如何走向富裕?
王豐, 清華-布魯金斯中心主任
新華網2010年9月21日 —
新華網華盛頓9月20日電(記者王豐豐)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人均壽命不斷提高,人口結構也在發生巨大變化。新任清華-布魯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人口學專家王豐認為,中國政府、社會必須儘早行動,才能應對快速老齡化帶來的一系列經濟、社會等問題,引領中國走向富裕。
王豐說,中國在50多年時間裡,實現了國民預期壽命從大約35歲到70歲的飛躍,是個了不起的成就。不過,這同時也對尚處在經濟發展初級階段的中國構成一大挑戰,經濟增長潛力、社會保障體系以及家庭結構都面臨壓力。
「中國人現在的預期壽命和美國相差不了幾年,但人均收入大概只有美國的十分之一,」在啟程前往北京就任清華-布魯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前,王豐日前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家中通過電話告訴記者。
首當其衝的是中國的經濟發展後勁。王豐說,中國在快速步入老齡化社會,75歲以上的高齡老人迅速增多,同時,20歲至24歲的年輕勞動力逐漸減少。這將導致本可用作投資的資金用於支出消費,對經濟會產生「不可避免的長期消極影響」。
中國政府顯然認識到了這樣一個問題。國務院新聞辦公室9月10日發表中國第一本專門闡述人力資源狀況和政策的白皮書。發布這本白皮書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新聞發言人尹成基說,中國在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面臨著「巨大的就業壓力和快速進入老齡化社會挑戰這樣一個兩難的局面」。
除影響經濟發展潛力外,老齡化也在衝擊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首先就是養老金。王豐說,若不及早行動,養老金「空賬」問題可能越來越嚴重。
此外,醫療系統與醫療保險體系也會受到巨大衝擊,全社會的醫療開支會迅速上升。根據美國研究人員對醫療保險機構賠付支出的相關研究表明,老年人的醫療費用高於年輕人,投保人生命最後一年中花費的醫療費用更佔到醫保機構支付醫療費用的20%左右。
王豐說,從發達國家的情況來看,醫療費用已成社會開支的一個重大負擔。他打算在清華-布魯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組織力量,多做一些相關研究。
王豐認為,老齡社會其實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對整個人類社會而言有很多好處。能活得更長讓人們更願意投資和學習,推動了20世紀的社會經濟發展。對21世紀而言,面臨的挑戰在於人們沒有經歷過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社會上出現如此多的老人。
對中國而言,這個過程進一步縮短,其他國家用100年積累出來的老齡化問題,中國只用了50年。而且在中國,伴隨老齡化社會出現的是大量獨生子女家庭。因此,除了給政府收入和支出帶來壓力外,老齡化還對中國的傳統家庭結構帶來巨大影響。
王豐說,人口的成長需要時間,應對老齡化帶來的問題不能等,「如果等到所有問題都發生的時候再來處理」就已經晚了。他提出,要想確保老齡化的中國走向富裕,加大在教育方面的投資是個不錯的起始點,但要做到這一點,政府、社會和家庭的參與缺一不可。
「儘管撫養人口和被撫養人口的比例在變化,但如果每個工作者的生產效率能更高,就能增加個人收入和政府財政收入。提高勞動生產率首先涉及的就是教育投資,」他解釋說。
加大教育投資還可以為老齡化社會到來儲備人力資源。王豐說,老齡化社會到來以後,中國會需要更多醫護人員,但現在中國的家庭護理和家政服務往往「不分家」,家庭護理人員缺乏相應的專業培訓。
王豐說:「應對老齡社會是個長期性的挑戰,不是一下子就能有一個結論。我們應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創新。」
王豐認為,中國目前的養老、醫療等保險還不是一個全國統一的制度,覆蓋面亟待提高。只有減少「後顧之憂」,才有可能鼓勵國民不再存下一大筆錢養老防病,而是將其用於消費。
中國政府目前正在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健全社會保障制度,並開始試點新農保制度,但城鎮非就業老年居民仍然沒有基本養老保障制度,同時各項社會保障制度之間還缺乏順暢銜接的機制,補充性的社會保障制度發展也相對緩慢。
王豐說,除了在制度上拾遺補缺外,還應鼓勵制度創新和推動技術進步。他舉例說,在醫療方面,就可以根據老齡社會的特點,推動長期護理保險作為醫療保險的補充。除此之外,還應鼓勵技術進步,將醫療費用降下來等。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推薦閱讀:
※GDP與老百姓的富裕和幸福有多大關係?
※《我不是葯神》-窮,是一種無葯可醫的病。
※腰形看貧窮富裕:從腰形看一個人貧窮富貴吉凶
※陳思進:走向富裕從儲蓄開始
※《我不是葯神》:對不起,我犯了法,也救不了你的窮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