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古玉界:中華玉器仰鬼斧—玉從琢磨來

千古玉從琢磨來,這一琢、一磨在漫長的幾千年里演繹出了無數巧奪天工之玉。自古就說「鬼斧神工」,以形容工藝之精妙,但這藉以成神工的「鬼斧」到底是什麼呢?此事當得仔細一說。現代琢刻機不在本書範圍之內,從民國往前看,這個「鬼斧」在歷史上有三個:離我們最近的是水凳;再往前是鉈具;而追溯到最初的「鬼斧」卻只是人的雙手,是遠古玉工的一雙巧手。玉器的製作脫胎於磨製石器。所謂磨製,實質就是一種「減料成型」:根據自己的意願和設計磨掉一部分石頭,讓剩下的石頭呈現想要的模樣。但玉畢竟要比石頭堅硬得多,就如同比武,只有武藝更高的才能把武藝高的打倒,要找到比它還硬的物質才能在玉上實現減料成型。這個物質一經選定,幾千年來未再改變,一直使用到幾十年前,這個東西就是砂,被形象地稱為「解玉砂」。

一、玉與砂

砂礫是細小而易滑動的,只有讓它在玉料上滑動的速度下降,它為了前進才能認真去對付玉料殺開一條道路。這個道路殺開的結果就是磨掉了它面前的玉料,自然就留下了一道痕迹,這些痕迹最終能實現減料成型。因此就要加大它和玉料之間的摩擦力,以讓它降速,方法是加水讓解玉砂變濕。加了水的解玉砂具備了在玉料上開路的戰鬥力,問題是它自己是不會動起來的,而且一旦動起來也將是無規則流動,因此需要有給它提供動能和約束它行進路線的力量。於是,最早由人手使用簡單工具來給它提供動能,並規定它怎麼運動。後來有了用手提供動能的鉈具,再後來有了用腳來提供動能的水凳。這就是所謂制玉工藝的本質,以及中華制玉神工所仰仗的「鬼斧」。

二、遠古的神工

史前時代製作玉器,最基本的就是三種工藝:片切割、線切割和管鑽。當然這都是按照現代工藝學給古代工藝命的名,不過上古玉器的工藝確實沒有文字記載可資考證,也只能依靠對實物上所留的加工痕迹進行復原、鑒定了。

所謂片切割就是使用刃部平直的工具,如石刀、竹刀等,加上蘸水的解玉砂來切割玉料。這樣的切割痕,多半是直直長長的,待器物成型後會將其磨去。比如玉管這種物件,唐宋以後的玉管是規矩的圓柱體,放在桌子上是會滾動的。而高古玉管,比如某些興隆窪或紅山的玉管,外壁上隱約留著寬條形的平面,使得整個玉管的外表略帶方形,放在桌子上甚至都不會滾來滾去。這就說明它們的製作,最初是採用片切割將玉料剖成長條形,鑽孔後再滾磨外表,但不可能滾得渾圓,於是就會留下「方」的感覺。良渚文化也用片切割製作器形,常在玉鉞的柄端看到兩面片切,接合處再經敲擊掰斷的痕迹。

史前時代玉料片切割示意圖

線切割是用麻繩或者皮條壓在蘸水的解玉砂上,用手來回拉動帶動解玉砂磨去玉料。可以把這種組合想像成一種原始線鋸,只要堅持不懈,它自然可以在玉料上磨出一個口子,如同被鋸開一樣。當然這種「鋸口」就不會是平整的,最著名的就是興隆窪文化的耳飾玦,它的缺口部分明顯就是七八千年前的先民使用線切割技術製作的。這樣的缺口,兩邊的器表就略作凹凸對應,一面凹進去的地方,它的對面就相應地凸出來,這也成了從興隆窪文化到紅山文化玉玦的重要鑒定特徵。

興隆窪文化耳飾玦

從有玉器那天起,孔洞就是玉器的標配。不管是玉璧正中的大孔,還是玉琮中間的大洞,還是穿系絲繩的小孔,甚至是某些玉人的眼睛、臂彎都是使用管鑽工藝來完成的。它最原始的方式是:直接用手捏著石頭或骨頭做的實心的圓棒,或空心的小竹管,壓在蘸水的解玉砂上,交替地從玉坯的兩面鑽動以磨去玉料,最終從兩面各磨出一個洞然後打通,形成一個通孔。隨著弓箭的誕生和應用,也開始採用弓弦套住鑽孔的圓棒,再來回拉弓帶動圓棒旋轉來鑽孔。不管是使用石棒、骨棒還是竹管,它們的硬度與解玉砂相比總是相差太遠,因此很容易被磨薄,反之,玉上的孔反映出來就是越深則越小,因此,高古玉的孔被形象地稱為「喇叭孔」。

紅山文化雙聯璧 此器兩大孔為最典型的原始管鑽「喇叭孔」

紅山文化雙豬首三孔器

此物三個大「喇叭孔」,亦是原始管鑽的精心之作,依稀可直接看到管鑽痕

我們可以相象,不管是片切割、線切割,還是管鑽,幾千年前的先民製作一塊玉器會是多麼的艱難。一個玉璧從整塊玉料上用片切割開出一個片狀的坯子恐怕就要花上幾十天的時間,用管鑽鑽通中央的大孔只怕又是數月,這個光素無紋的上古玉璧從開坯到完成很可能耗去一個玉工一年的光陰。在遠古那個平均壽命只有三十來年的時代,一個玉工一生又能琢出幾個玉璧呢。沒有對神靈的深深敬畏和無限膜拜,又有多少人能忍受這枯燥而煩悶的勞作。這確實是在用生命琢玉,更遑論紅山玉人、良渚玉琮那些遠古的煌煌巨制。因此,高古玉器,雖然它們和今天的玉器比,工藝算不上精到,但總能讓人感受到靈性四射。在這些上古神器里,每一個都不知道負載著多少玉工的生命之光。

三、鉈具帶來的飛躍

在上古玉器上還有一類紋飾,它們是一種廣義的淺凹槽,被稱為「陰線」。最富盛名的就是良渚玉器上的陰線,特別是良渚大神徽上的細陰線,刻畫得神人鬚髮畢現,精細如絲。這些細陰線在當代琢玉機下,在用電機驅動的轉速達5000~6000 轉/分鐘的合金鉈具下,刻畫出來都需要極高的工藝水平,更不要說在史前時代。現在,考古學界普遍認為這些細陰線是良渚人手捏小金剛石類的東西在玉器上直接劃刻出來的,委實嘆為觀止。另外一些較粗的陰線,也就是那些更像淺凹槽的陰線,學者們則認為是用原始砣具琢制的。

良渚神徽細陰線圖

砣,石字旁,顧名思義為一種石器,它是一種圓盤形的工具,周身是刃、可薄可厚。最原始時,可能是玉工用手拿著厚砣推磨瓦溝紋,或者拿著薄砣刻繪線紋。後來,人們在砣的圓心上垂直地加裝一根木軸,只要設法讓木軸旋轉就會帶動砣旋轉,這樣只要用砣壓住蘸水解玉砂,旋轉木軸就可以琢玉了。於是,砣與木軸就組合成了一種劃時代的琢玉工具——原始砣具。叫它原始砣具是因為它還是石器,硬度不夠,自然磨損較快,效率還達不到一種飛躍式的提高。由此也可知,原始砣具的產生時間必然和玉璧同步,因為它的形狀分明就是一個石制的薄刃璧。這種琢玉工具真正給玉器製作帶來質的飛躍要等到金屬時代到來,這種薄刃璧的材質從石頭變為金屬,「砣」字也就變成「鉈」字,於是使用至今的主要制玉工具才正式誕生,就是鉈具。

鉈具示意圖

金屬鉈具出現於何時至今尚存爭論:一種觀點認為最晚於商代就已經出現,也就是青銅鑄造技術出現,它就應該出現;另一種觀點認為商代和西周都應該還未出現金屬鉈具,是在春秋後期才產生的。總的說來,本人比較傾向後一種說法,因為在中國玉器史上,戰國確乎是一個形成了飛躍的時代。雖然西周、東周皆屬周,但西周、戰國之玉器比對就猶如陝北窯洞比之蘇州園林,如果沒有一種技術上的突破存在似乎很難解釋。金屬鉈具產生給制玉工藝帶來了極大的提升,因為它的硬度更大,可以更小更薄,也就意味著可以將玉器的紋飾琢刻得更為細膩;也意味著可以實現鏤雕、出廓、透雕等一系列更為精巧的藝術設計。可以說,金屬鉈具的出現,是琢玉成為頂級手藝的必要條件。不過,帶動金屬鉈具轉動的動能,在很長的時間裡依然是人手。這就必然造成鉈具的轉速極慢,極慢的轉速就意味著效率低下,以及某些更精密的工藝還無法實現,或者即使可以實現但廢品率極高。這些問題的解決要留待制玉史上的另一個里程碑工具出現——水凳。

四、劃時代的水凳

水凳,是用圓轉鋼刀安上輪子,以繩牽引,腳蹬使其旋轉,來開玉石。因開玉石必須用解玉砂加水,所以稱水凳。它的準確產生年代尚不可考,但因為最早記載它的是宋應星的《天工開物》,而宋應星是明末人,因此理論上此物的產生不會早於明中期。水凳的結構是一個長方形的木架子,上面有一根水平縱向安裝的卧桿。卧桿下安有接水槽,旁邊可插一木杆,上掛水桶,用於磨玉時冷卻。卧桿前端有圓孔,可用熱塑性的紫膠將砣子粘在其上。卧桿的後部是有粗細變化,其上有皮革條纏繞二三周,皮革條兩端接踏板。工作時,人用雙腿蹬動踏板,扯動皮條轉動就會帶動卧桿轉動,同時也帶動砣子轉動。玉工用雙手握玉料,在砣子的下端進行研磨。移動皮條在卧桿後部的位置,可利用卧桿後部粗細不同來改變傳速比,但轉速的調整範圍是有限的。如此,則水凳的動能原理與腳踏式縫紉機相似。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如何識別「後加款」? | 鑒藏講座 | 中華博物
中華道藏14_1---6
中華養生智慧 順四時
對賭將中華英才推向深淵
中華民國時期的黃帝祭祀

TAG:中華 | 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