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馬克思主義理論在20世紀遭遇到的三大挑戰
意識形態是人文社會知識的一種主要表現形式。從社會結構的存在形式上劃分,世界上只有兩種意識形態:一種是辯護性的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另一種是批判性的、為被統治階級利益辯護的意識形態。現實中存在的各種理論體系、思想觀念,在原則上都是可以劃分到兩種意識形態之一的。馬克思考察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後,發現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始終佔據社會意識形態的統治地位,處於一種顯學狀態,而被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始終沒有獨立的形態,處於隱性狀態。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就是建立在這一發現基礎之上的。
作為無產階級意識形態的馬克思主義,其基本特徵有二:一,馬克思主義是批判性的理論體系;二,馬克思主義的主旨在於勞動解放,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是被統治階級的「代言人」。馬克思主義是人類思想史上的一次「革命」,在它產生之後,統治階級意識形態獨尊的局面被深刻地改變了,形成兩種意識形態鬥爭、對峙的局面。自從《共產黨宣言》發表後,馬克思主義始終是被統治階級意識形態的傑出代表。然而,在20世紀尤其是蘇東解體後,世界範圍的關於馬克思主義的種種爭論此起彼伏,對馬克思主義的性質和歷史作用產生質疑,馬克思主義受到前所未有的來自「統治階級」意識形態的攻擊。馬克思主義作為被統治階級意識形態傑出代表的地位遭到挑戰。這種挑戰主要來自來三方面:蘇聯式的馬克思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西方「馬克思學」。
一
「蘇聯式的馬克思主義」是對「列寧主義」的一種異化。列寧主義作為一種革命理論,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性和批判性,充當了蘇聯勞動群眾爭取勞動解放的意識形態的功能,這是被歷史鑒證過的事實。然而,在十月革命後尤其是在列寧逝世後,列寧主義逐漸演化成「蘇聯式的馬克思主義」。這一理論體系的特徵表現為:教條化、悖論化、虛構化、形式化。這一演變是蘇聯執政黨集團演變成社會的特權階層造成的。取得政權的蘇聯執政黨集團是由無產階級及其代表構成的。然而,進入政權體系的無產階級或勞動群眾終歸是少數,絕大多數勞動者依然是社會結構中的底層。這一特徵,顛覆了列寧主義的關於工人國家的概念。
1936年蘇聯的新憲法宣布建成社會主義之後,與無產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實際上被消滅了。從那時起,「無產階級」在蘇聯只是一個理論概念,「無產階級專政」實際上只是蘇聯實際的執政集團藉以維護其統治的一個名義。這裡的悖論是,馬克思主義作為無產階級爭取解放的意識形態,在「無產階級」作為一個實際的階級存消失之後,在蘇聯已經失去了現實依據。然而,在蘇聯時期的各種文件和宣傳中,馬克思主義依然是蘇聯的主流政治意識形態。赫魯曉夫時期,提出「三和兩全」的口號,顯然蘇聯的執政黨集團已經看到理論與實踐的悖論,提出「全民黨」和「全民國家」的概念,試圖削除這一悖論。執照列寧主義關於國家的理論,工人國家政權應當與人民大眾的利益完全一致,在消滅了資產階級之後,提出「全民國家」的概念是完全合理的。
然而,蘇聯的執政階層實際上已經演變成蘇聯社會的一個特權階層。這個特權階層很不幸是由過去的一部分「無產階級」演變而來的。這些「無產階級」在取得政權之後,失去了被統治階級的身份。這種身份的改變,導致他們思想意識的改變。當這些由「無產階級」轉化而來的執政階層產生維護自身利益的意識的時候,借用傳統的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或西方現成的統治階級意識形態就成為一種必然的選擇。這個時候,馬克思主義對他們來說實際上已經成為一種累贅。從這個角度來理解,蘇聯的解體有其必然性。
在蘇聯時期,蘇聯執政集團為了維護自身特定利益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了改造。他們從三個方面改變了馬克思主義作為被壓迫階級的意識形態的性質:一,將馬克思主義打造成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對這個體系的任何的質疑就被看成是反馬克思主義的。其實,檢驗一個政黨、一個國家是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性質方法很簡單,那就是要看一看這個政權制定和執行的各類政策、措施和法規是不是有利於本國人民群眾的利益,是不是有利於世界上最廣大的被壓迫的人民群眾的利益。把馬克思主義看成是一個封閉的思想體系,這種做法本身就是違反馬克思主義精神的。蘇聯執政階層的這個做法,實際上是將馬克思主義當成一種招牌或形式,用來證明自己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並以此來打擊內部政敵。
這一做法嚴重傷害了馬克思主義作為勞動者的意識形態的地位;二,將馬克思主義做實用主義的利用,使馬克思主義成為維護特權利益的工具。顯然,這是一種機會主義的態度。機會主義的特徵就是為了實現特定集團的特殊利益,沒有原則、不擇手段。馬克思主義在他們那裡已經不是一種指導思想,而是他們手中實現特權利益的工具。當他們發現這個工具不能再用來維護他們的利益時,他們就毫無顧忌的予以放棄;三,盜用馬克思主義的名義,販賣自己的貨色。蘇聯時期所宣傳的馬克思主義實際上已經改變了真正馬克思主義的特定內涵。將是否維護特權利益當成是檢驗是否是馬克思主義的標準。他們的這一做法在理論界造成嚴重的思想混亂,在實踐中嚴重敗壞了馬克思主義的名聲。
蘇聯時期,教條主義盛行,這種教條主義態度不僅不是馬克思主義而且是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主義之所以不是馬克思主義,不只是因為他們抱著馬克思主義的教條不放,而是他們堅持的那些教條本身就不是馬克思主義的,充其量只是馬克思主義名義下的抽象的名詞概念。打著馬克思主義旗號反馬克思主義比直接的反馬克思主義危害更大,因為它的欺騙性更大,而且更容易使馬克思主義政黨內部發生思想混亂,從而消弱馬克思主義力量。整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充斥了馬克思主義與非馬克思主義的鬥爭。
二
西方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主義的「改編」主要體現在兩點:一,強調馬克思主義的文化價值,反對馬克思主義改革世界的實踐功能。從形式方面說,馬克思主義當然具有文化價值,但如果放棄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功能,單純地從文化、哲學方面闡釋馬克思主義,勢必將馬克思主義當成一種書齋里的學問。而馬克思主義在本質上不是一種「學問」而是一種實踐的指南。離開社會實踐,離開現實的社會歷史運動,馬克思主義就會「死亡」。應當承認在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著作家裡,馬克思主義的文化意義被更深刻地闡發,但這種文化的馬克思主義只是一種「貌似」的馬克思主義,而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
二,西方馬克思主義強調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屬性,排斥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的功能。馬克思主義是人類解放的科學理論這是不言而喻的,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首先表現為是無產階級的意識形態。一些西方馬克思主義著作家認為,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功能抵消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於是為了維護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科學知識」的尊嚴,極為排除馬克思主義為無產階級利益辯護的功能,將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普世」的學問。這種做法,表面上抬高了馬克思主義,實際上模糊了作為被統治階級的馬克思主義與統治階級意識形態的界線,削弱了馬克思主義改造世界的功能。
三
西方社會出現的 「馬克思學」從馬克思主義理論內部解構了現實馬克思主義的合法性。馬克思學與西方馬克思主義是不同的,西方馬克思主義是從「建設」「積極」和「發展」的方面研究馬克思及馬克思主義,而馬克思學則是從批判和解構的角度研究馬克思及馬克思主義的。如果說西方馬克思主義還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精神,與馬克思主義還有「血緣」關係,馬克思學的研究者們則與「馬克思主義者」毫無關係。他們是以一個「外科醫生」的身份對「馬克思理論」進行了活體解剖,而且解剖的目標不是為了拯救「馬克思理論」,解構本身就是目的。
這種以思想史研究的名義進行的馬克思及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對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觀感改變起到了「深刻」的推動作用。馬克思學對馬克思主義的挑戰主要是從具體的理論問題上展開的。他們秉承西方實證主義傳統,以一種「歷史的」「具體的」貌似的科學態度對馬克思主義的具體理論和歷史問題展開研究。無論他們的主觀願望如何,在實際上,他們的研究成果成為統治階級意識形態消解馬克思主義的工具。如他們通過文本研究,提出早期馬克思與晚年馬克思存在本質差別的觀點、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世界觀上存在嚴重差異的觀點、馬克思與馬克思主義不是一回事的觀點等。
馬克思學提倡價值中立,主張去除政治立場,但是卻將馬克思理論推上「最高倫理道德價值」的神壇,在這方面他們不吝嗇溢美之詞,造就了一個倫理的馬克思主義。倫理的馬克思主義被認為是馬克思理論的本質。馬克思學的研究者們,也許他們在主觀上是真誠的,並沒有為壟斷資本效勞的主觀動機,但在客觀上,卻起到了為資本主義經濟增長和資本主義社會「穩定「和「進步」服務的作用,成為統治集團的利益共同體。在理論「深處」改變了馬克思主義作為勞動群眾意識形態的性質和功能。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推薦閱讀:
※哲學的分化 ——20世紀西方哲學新趨勢
※20世紀初:荒原和荒原狼
※《阿爾貝·加繆》:20世紀兩大思潮的痛點折射
※20世紀百年攝影經典,你偏愛哪些? [一點資訊]
※20世紀以來天安門究竟掛過哪些人的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