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概述(二十九)——東晉(二)

淝水之戰後,東晉統治者內部又發生了一系列矛盾衝突,而與此同時,由於長期積累的社會矛盾,又爆發了由孫恩、盧循領導的農民戰爭。在戰亂中逐漸成長起來的北府兵將領劉裕,憑藉對桓玄叛亂與孫恩、盧循起義的鎮壓以及對外的北伐勝利,最終奪取了東晉政權,建立了南朝(420-589年)的第一個政權。

桓玄之亂

謝安在淝水之戰後,遭到會稽王司馬道子(晉孝武帝同母弟)的排擠,為晉孝武帝所疏遠。司馬道子的勢力逐漸膨脹,成為東晉有名的權臣。謝安死後,司馬道子領揚州刺史、錄尚書事、都督中外諸軍事。

太元十七年(392年),東晉朝廷命殷仲堪為都督荊、益、寧三州諸軍事,荊州刺史,出鎮江陵。時桓溫之子南郡公桓玄(369-404年)在荊州,因桓氏在荊州經營數十年,為東晉朝廷所忌,不得重用,與司馬道子矛盾也很深。殷仲堪不能控制桓玄,反倒對桓玄有敬畏之心。

隆安元年(397年),鎮守京口的王恭起兵反對司馬道子,並約荊州殷仲堪進兵。次年,王恭第二次舉兵,為部下劉牢之背叛,被殺。這時,楊佺期、殷仲堪、桓玄的軍隊也逼近了建康。此時司馬道子與其子司馬元顯專權,聚斂無度,即將走向崩潰的邊緣。桓玄擊敗殷仲堪、楊佺期,奪取了西軍大權。元興元年(402年),司馬元顯畏懼桓玄的勢力,出兵討伐,很快失敗。桓玄迅速掌握了東晉朝政,並打算廢晉自立。

元興二年(403年),桓玄正式廢晉自立,國號楚。次年東晉大臣共推舉北府兵將領劉裕為盟主,收復建康,後溯江而上,迅速消滅了桓玄,安帝複位。桓玄死後又過了幾年,其部下才漸被消滅。

1982年版《中國歷史地圖集》東晉圖 淝水之戰前

桓玄之亂使得東晉的統治陷入巨大的危機。淝水之戰後,東晉統治者內部的鬥爭逐漸激化,而社會矛盾也日益尖銳。在桓玄之亂的同時,孫恩、盧循相繼領導的農民戰爭,也沉重打擊了東晉在東南地區的統治。

孫恩、盧循發動的農民戰爭

王恭起兵時,孫泰在三吳憑藉道教召集軍隊、聚集資金,意圖推翻晉朝,後被司馬元顯誘殺。孫泰之侄孫恩(?-402年)逃到海島上,依靠道教來發動百姓。

當時,荊州等地由桓玄勢力控制,江北則為北府兵控制,東晉朝廷能夠直接控制的只有江東地區。隆安三年(399年),司馬元顯將江東由奴婢免為客的百姓發配建康充兵役,號稱樂屬,這使得原本就受到東晉朝廷盤剝的江東百姓更加痛苦,社會矛盾迅速激化。孫恩由此再度起兵。

孫恩攻打會稽郡(治今浙江紹興),殺內史王凝之。八郡(會稽郡、吳郡、吳興郡、義興郡、臨海郡、永嘉郡、東陽郡、新安郡,約當今江蘇東南部、浙江大部地區)百姓應者雲集,十數日間,起義軍達到數十萬之眾。東晉對這場突如其來的暴動十分畏懼,加之江東是其當時的根本,因此迅速派北府兵等軍隊前往鎮壓。北府兵是東晉勁旅,因此孫恩很快撤退到海島上。隆安四年(400年),孫恩再攻會稽郡,殺東晉官吏謝琰。次年六月,孫恩率軍十餘萬、樓船千餘艘,由海上溯江進至丹徒(今江蘇鎮江),建康大震。不久孫恩又被劉牢之、劉裕等人率領的北府兵所擊敗,退走海島。大亨元年(402年)三月,孫恩進攻臨海郡(治今浙江台州椒江北章安鎮)兵敗,投海而死。

孫恩死後,其部下推舉他的妹夫盧循為首領。盧循受到劉裕的打擊,自海上南渡,元興三年(404年)十月攻佔番禺(今廣東廣州)。這時桓玄之亂剛被平定不久,東晉尚無力鎮壓,暫時任盧循為廣州刺史。

義熙五年(409年),劉裕北伐南燕,徐道覆建議盧循趁機北上進攻建康,盧循猶豫不決。次年,盧循、徐道覆率軍北進。東晉朝廷急召劉裕回朝。由於盧循缺乏決斷,坐失戰機,被劉裕擊敗,次年春南逃龍編(今越南河內東),最終戰敗,投水自殺。至此,前後長達十三年的農民戰爭最終失敗。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歸園田居》 東晉/陶淵明
加速東晉滅亡的腳步——桓玄之亂
集功臣與亂臣於一身的東晉宰輔
東晉衛夫人《筆陣圖》
六十華嚴(1-20)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TAG:中國 | 歷史 | 中國歷史 | 東晉 | 概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