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健康又環保 素食更安心

《專題報導》健康又環保 素食更安心

紐約客萊斯寫出「我成為素食者的101個理由」及組織「素食者自豪大遊行」,大力推廣素食。(萊斯/提供) slideshow

哈佛畢業生朱冠豪加入慈濟後開始吃素。(韓傑/攝影) slideshow

華埠佛菩提素菜館提供素冰淇淋和乳酪蛋糕。(韓傑/攝影) slideshow

保護動物協會提倡素食。圖為該協會志願者做的全素熱狗。(AFP/Getty Images) slideshow

紐約慈濟午餐提供四個素菜、一湯和糙米飯,保證營養。(韓傑/攝影) slideshow

素食者成為一個新的市場。新罕布夏州推出素食小籠包。(美聯社) slideshow

韋琪說,吃素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圖為她在推廣素食活動中發言。(韋琪/提供) slideshow

此為梅乾菜炒麵腸。麵腸的成份是麵筋,含有植物蛋白。(紐約慈濟/提供) slideshow

此為雙菇炒山藥。除了山藥、菇類外,還放有枸杞子等。(紐約慈濟/提供) slideshow 心臟病是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第一死因。最近出版的美國臨床營養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發表一篇令人吃驚的報告:與肉食者相比,素食者(vegetarian)可以減少心臟病的住院率和死亡率達32%。報告披露,牛津大學研究者對4萬5000名成人進行11年半調查後,發表此一結果。一名調查人員解釋,「最主要的原因是素食者的血壓和血脂較低」。

紐約心臟科醫師梁緯納說,他全家吃素,而且建議他的每個病人都吃素。美國人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問題很嚴重,吃素可以解決這個問題。「許多毛病是吃出來的」。吃素不會有高膽固醇,患中風的人少了,心臟病人也少了,還可以減少大腸癌。「吃高纖維的食物可以降血壓和血脂」。

不過,有的醫師卻持另外一種觀點。紐約家庭醫師陳海帆表示,他對素食議題有三個原則。一是不鼓勵、不反對。「從結構和功能上來說,人體需要澱粉和肉食,因此不鼓勵素食」。但是, 如果覺得素食好的人,可以吃素。二是循序漸進。人體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吃素也要慢慢來,讓身體逐漸適應。三是適當補充食物的不足。許多營養素需要動物脂肪才能吸收,如維他命B12、維他命D和維他命E。素食者需要補充這些東西。紐約市皇后區復健中心營養師葉詠華不反對吃素,但關鍵要保持營養均衡,在吃素前應該諮詢專業人士。

目前,素食者佔美國人口的3%,近千萬人。美國衛生總署(NIH)網站對素食者的定義是,素食者依靠植物食物生存。這些食物包括水果、蔬菜、豆類、穀類和堅果。素食者按照所吃食物不同而分為以下幾種:全素食(vegan diets)沒有一點肉類;奶素食(lacto vegetarian diets)包括奶製品;蛋素食(Ovo vegetarian diets)裡含有蛋類;蛋奶素食(lacto-ovo vegetarian diets)裡有雞蛋和牛奶。衛生總署認為,素食者必須吃下多種食物才能滿足身體對營養的需要。「素食者需要注意蛋白質、鐵、鈣、鋅和維他命B12的攝取」。

◆「吃素 對身體有好處」

紐約華人邱平壤說,他以前是個「有葷不吃素、有肉不吃魚」的人,酷愛吃肉。「我尤其喜歡紅燒肉、糖醋排骨之類」。今年63歲的他表示,隨著年齡的增長,健康出現問題。他有脂肪肝,膽固醇和血脂很高。「過去每次體檢,醫師就告訴我幾個指標到了臨界點」。

邱平壤在上海長大,後來去黑龍江建設兵團勞動,從小到大沒有吃素的概念。他經常要商業旅行。2011年7月7日,他乘機從紐約飛往舊金山途中看到一本小冊子。小冊子呼籲為了拯救地球,應該吃素。「書中的一個資訊引起我的注意:吃素對身體有好處」。他受到這句話的觸動,下了飛機,就找素菜館。

出差回家以後,他就堅持吃素,引起太太的懷疑。「太太以為我要出家當和尚」。他的素食是蛋奶素,包括雞蛋和牛奶。吃素之前,他每天早晨主要吃果仁粉。他選擇的果仁包括黑芝麻、核桃仁、葵花子、松子、杏仁、南瓜子等八種,然後磨成粉,出差也帶在身邊,每天早晨吃上一勺。吃素以後,這個習慣沒有間斷。

他說,他是基督徒,吃素與宗教信仰無關,也不是保護動物的組織成員。他吃素是為了保持健康。他說,吃葷的人對吃素有兩大疑問:一是否會造成營養不良?二是否體力是否足夠?他也沒有感到體力減退,反而覺得精力充沛。「我過去每天做40個俯臥撐,現在朝50個邁進」。

吃素一年多後,他感到身體明顯的好了。「我感到神清氣爽」。他的頸子上過去長脂肪瘤,現在有的消失了,有的減小了,體重從168磅減到148磅。他的體檢發現,「各項指標都正常」。

◆慈濟義工 齋戒表敬意

朱冠豪2010年畢業於哈佛大學社會學系,今年24歲,他說,他在北加州出生長大,從小就想幫助社會,解決社會問題。畢業時,他希望在一家非營利組織工作。他認為,他的理想與慈濟的創始人證嚴法師相近,於是加入紐約慈濟基金會。他說,他十多年前就接觸過慈濟。「我的父母來自台灣,也在當地慈濟做過義工」。

來到慈濟後,他每天早餐和午餐都在慈濟完成,都是素食,晚上才吃一頓葷。但是,從記者採訪的前一周開始,他正式齋戒,準備持續108天,然後到台灣面見證嚴法師,表達對她的敬意。

他說,吃素在美國主流社會也比較流行。他的一個朋友正在讀醫學院。這名朋友告訴他一個故事。有位醫學教授問學生一個問題:如何才能保持健康?學生們的回答五花八門。有的說是多運動,有的講是戒菸戒酒。但是,教授的回答出乎他們的預料:吃素。

他已經登記參加今年5月在紐約市舉行的自行車比賽。「從1月底到5月初,還有幾個月的時間」。他認為,盡管自己吃素,仍有體力參加這個比賽。「我過去吃了很多肉,吃素菜很少,媽媽總是勸我多吃菜」。現在,他常常出去宣傳吃素的好處。他說,如果吃牛肉多,養的牛就多。牛吃草和糧食,會增加地球表面的二氧化碳,污染地球的環境。

慈濟基金會紐約分會行政秘書黃文達說,從去年開始,慈濟開始大力推廣素食,並要求慈濟職工更要吃素食。他說,佛教信奉不殺生,因此不吃肉,但蛋奶不包括在內。

◆醫師吃素 病人受影響

梁緯納說,他1984年自香港來紐約州立大學醫學院攻讀醫學博士學位,畢業後經過三年內科住院醫師和兩年心臟科醫師訓練,1989年獲得醫師執照,然後開業做心臟科醫師。「我做心臟科醫師已有24年」。

他在大學時代就開始吃素。他吃的是奶類素,只吃奶製品,不吃雞蛋和魚。「我吃素不是為了健康,而是與佛教有緣」。結婚以後,因為太太不吃素,他也停止吃素。五年後,他恢復吃素。他感到奇怪的是,他的一女三兒都在五歲左右開始吃素。「不是我讓他們吃素,而是他們自己要求吃素」。

由於他和四個孩子都吃素,他的太太後來也開始吃素。目前,他的大女兒已經從醫學院畢業,成為住院醫師。他的三個兒子都在醫學院學習。他認為,吃素比較健康。走路輕快,體質比較好。他說,許多素食者缺乏維他命B12,而他不缺。

他說,病人對素食比較容易接受,因為他們不要吃藥了。他估計,很多病人由於他的建議改變飲食結構,很多人吃素了,「但我沒有統計數字」。他認為,預防疾病比治療疾病要好,改變生活習慣,既健康,又可以少吃藥,或減低藥量。

他是佛教徒,經常向病人送素菜食譜。「現在素食譜已經送完,我今年還要訂購送人」。他認為,有孩子的家庭更應該吃素食。這些孩子在外邊吃的葷菜太多,回到家裡吃素,可以平衡他們的飲食。

◆101個理由 轉發20萬次

萊斯(Pamela Rice)是一位紐約知名的素食實踐者和推廣者,已經連續五年組織紐約市「素食者自豪大遊行」(Vegetarian Pride Parade)。這些素食者從格林威治街與第九大道交口出發,行至聯合廣場。他們在聯合廣場舉辦系列講座,宣傳素食理念,鼓勵民眾吃素。

她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表示,她於1990年夏季聽到北美素食者協會(North American Vegetarian Society)演講後,覺得很有道理,從1991年改吃全素,不吃雞蛋和牛奶。丈夫也受其影響,成為素食者。她最有影響的工作是撰寫一篇「我成為素食者的101個理由」(101 reasons why I』m a Vegetarian)。她畢業於芝加哥的羅斯福大學歷史專業,利用自己知識收集101份資料,起草出這篇文章。「我修改了九遍,每次都加入新的資訊」。她的文章放在自己的網站上,被轉發20萬多次。

這篇文章引用的資料來源廣泛,主要說明:吃素有益健康,節省能源;吃葷容易生病,浪費土地和資源,導致對動物的殺戮,而且導致環境污染。例如,其第二個理由是,英國和德國的主要研究顯示,素食者發生癌症的可能性比葷食者要低大約40%。哈佛大學研究顯示,葷食者患上結腸癌的風險是很少食肉者的三倍。這是因為肉類富含飽和脂肪和動物蛋白,沒有纖維,病含有一定的致癌物質。

其理由之一為,美國的飲食標準使得8100萬美國人患上心血管疾病。僅心臟病每年就花費5000億元以上。研究顯示,改變成低脂肪、低加工的素食後,82%的人可以完全改變他們的心血管症狀。實質上,所有的心臟疾病是由動物飲食和加工食品造成的,也包括瓶裝的植物油。

她承認,在美國推廣素食比較難,「我要做很多工作」。從2008年開始,她開始組織「素食者自豪大遊行」。有人對素食非常支持,主動向她捐款,「一捐就是上千元「。過去,只有紐約舉行這類遊行,有人從其他地方趕來紐約。現在,芝加哥和洛杉磯也有類似的活動,人數少了一些。

她表示,「中國移民和印度移民對她的理念比較認同」。在第一次遊行時,亞裔參與者達到50%。近年來由於美國主流社會對素食的關注,亞裔在遊行隊伍中只佔30%。她認為,美國本地出生的人對肉食比較依賴,因為他們找不到很好的素菜館,而「許多亞裔餐館的素食很好吃」。

◆素食婚宴 成青年時尚

紐約市唐人街的素食餐館「佛有緣」經理朱宏發現,過去,吃素食的都是老人家,現在有很多年輕人來吃。在平時,外族裔的客人要佔60%,華人是40%。而且,外族裔的客人越來越多。在素食者中,醫師、律師和政府工作人員較多。「許多客人在市政廳工作」。許多華人喜歡在農曆初一、十五來吃素食。「在這些日子裡,九成的客人都是華人」。吃素的華人主要是香港人、台灣人和馬來西亞華人,中國大陸剛剛興起吃素,因此吃素的大陸人不多。

青年佛教通訊中心月刊總編韋琪說,青年佛教通訊中心於1984年成立,1990年開始推廣素食,就是每年舉辦素宴。「一開始,參加者只有200多人。在2000年,出席素宴的人已達1000人,共有100桌,在社區造成很大的影響」。她說,素食現在成為潮流,願意吃素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去年,一對年輕人結婚,在千人素宴上開了十桌。她表示,一些醫師也是素食者。

由於每年都舉辦素宴,許多華人養成吃素宴的習慣,甚至打電話詢問何時舉辦素宴。一開始,每年春季舉辦素宴,後來又推遲到秋季。2012年的素宴時間是10月27日,地點在唐人街的金峰大酒樓,共有800多人出席。「時間很湊巧,素宴過後第二天,超級風暴珊迪來了」。

她曾經與一位波蘭籍鋼琴家交流,得知這名鋼琴家也不吃肉。問其原因,這位鋼琴家說,波蘭有一年出現饑荒,總理號召波蘭人民節衣縮食,大家都吃素食,結果五年內生病的很少。「波蘭人從饑荒中知道素食的好處」。

來自香港的她表示,過去由於生活困難,在香港都是過年過節才有肉吃。華人傳統上講究菜肉比例平衡,來到美國後,菜和肉比中國多,因此食肉較多。她說,她吃全素食已經20年。她大力推廣素食有三個原因:慈善、環保和健康。

◆觀念改變 最喜歡天然

邱平壤說,吃素以後,他的味覺發生變化。過去,他喜歡吃口味重的食物,現在則喜歡原味的食物,感到天然的食物最好。「青菜用開水燙一下就吃,這樣接近自然」。最明顯的變化是,大便不臭了。

他說,英國規定60歲以上的人可以減免車票,他也提出申請。英國人不相信他到了60歲。「我拿出美加的快速通行證給他們看,他們才相信」。2012年他從倫敦回來,海關反覆檢查他的證件,沒有發現什麼不對。「最後,他說了一句,你看起來比較年輕」。

吃素後,他的觀念也發生變化。過去,他去華人超市買魚,指著魚缸內的一條活魚就說要這條,賣魚者就將活魚撈出一棒打死。過去,他不覺得打死魚有什麼不妥,但現在感到心裡不好受。「我不再去市場買活魚了」。

佛有緣的朱宏認為,素菜館的客人與其他餐館的不同。他們看起來要斯文一些,有愛心,不吵鬧,人很好。許多客人都是熟客,一周來吃幾次飯,在這裡吃了十幾年。「我本人也吃素,也要求餐館員工吃素」。

◆營養均衡 補充堅果、豆

營養師葉詠華表示,素食者如果營養不均衡,年齡大了會出現問題。並非所有的素食都健康。因為素食用了很多蔬菜,食客吃了不經餓,所以素食店放進很多油,油太多對健康不好。

她說,素食者主要依靠豆類提供體內所需的主要氨基酸(蛋白質)。每一種豆類含有不同的蛋白質,因此一份素食要至少包括三種豆類,加上糙米、五穀雜糧。華人喜歡吃黃豆,但僅靠黃豆是不夠的。素食者要吃不同的豆類,可以按照顏色分類,如黃豆、綠豆、黑豆、白豆、花豆等,每天要換著不同的豆類吃。

同時,堅果也是素食者的蛋白質來源。「這種蛋白質對心臟很好,但不要多吃,如每天只吃十粒,吃多會發胖」。有人吃素是為了減肥,堅果吃多了就瘦不下來。如果諮詢營養師,營養師會根據個人情況,計算出需要多少蛋白質和熱量。

她認為,素食者面臨的一個問題是維他命B12缺乏。因此,他們可以每天吃一粒維他命B12。藥劑師會告訴每粒的含量是多少,但不要購買高單位的維他命B12。如果吃奶製品更好,因為奶裡有鈣,人體容易吸收,也可以吃酸奶。如果不吃奶製品,就需要補充維他命D和鈣片。

如果吃奶類素,要注意奶中的脂肪,因為這類脂肪屬於壞的膽固醇。20歲以上的成人最好喝脫脂奶,20歲以下者可以喝脂肪含量為1%和2%的牛奶。由於許多華人缺乏乳酸菌,要把牛奶熱了再喝,同時一口一口地喝,讓牛奶與口中唾液混合,幫助消化。

◆推廣素食 常鑽研食譜

邱平壤說,他經常出差在外,少則三四周,多則兩個月。由於素菜館不多,出差在外很難吃到素食。一到外地,他就到處去找素菜館,找不到素菜館,他就找自助餐。「這樣,我可以挑選素菜和豆製品」。如果只有西餐,他就把漢堡中的肉取出,只吃素菜。如果是中餐館,他就要羅漢齋,因為裡面有蘑菇、木耳、油麵筋,等於什錦菜。「沒有羅漢齋,我就請廚師炒素菜」。

紐約華人洪女士從1990年開始吃素,至今已有23年。她說,她的先生當時患有十二指腸潰瘍,潰瘍就在血管附近,一發病就是大出血。「先生吃素以後,病就好了」。從此,全家開始吃素,包括兒子和女兒。她說,吃素食也存在不便。一開始,吃肉的同事不理解她為何吃素。「他們講我是飯桶,說我飲食不健康」。時間長了,這些同事也適應了。「有人去唐人街看到素食店,還帶素食給我吃」。

韋琪說,吃素是一個觀念問題。她說,一般人不相信素食會對身體好,因為人們已經習慣飲食中有菜有肉。同時,素食請客也存在問題。「請客要有葷菜,如果都是素菜可能就會引起誤會」。

素食餐館「禪味」經理黃瑞琴說,素食難以推廣的一個原因是很多人不會做。因此,她常常舉辦免費的素食製作講座。華人比較講究飯菜的味道,首先要好吃,不在乎是不是素食。他們計畫,先把中華素食推入主流社會,賺了錢後再回到華人社區。她透露,為了推廣素食,禪味原老闆虧了幾百萬。「但他仍然相信,地球災難太多,唯一的解救方式就是吃素」。她說自己也有使命感,就是全力推廣素食。

朱宏說,他的素食一部分來自台灣,其他的都是廚師自己做。他認為,做素食比做葷菜難。做葷菜,做出本色就行了,但素食要做得像葷菜一樣。例如,素雞原料是豆腐,要做得像真雞。素叉燒吃起來像肉叉燒,但是用麵筋做的。素食製作看起來很簡單,做起來相當複雜。廚師也是邊做邊學,還發明許多素食,如素蝦餃等,引起許多人模仿。

黃瑞琴說,她原來是法拉盛素食餐館「天心園」的老闆,後來受到禪味老闆的感召,決定加入「禪味」,來到曼哈坦發展。在曼哈坦三個月的實踐證明,只要素食健康、好吃,就能獲得主流社會的認可。她發現,主流社會許多人具有健康意識,認為素食不僅對身體好,而且對社會和地球也有好處。禪味的經營理念是,做出健康的食品,適合一般大眾的口味。

紐約市唐人街的「佛有緣」已經開業30年了,並於16年前在附近又開了一家同名的餐館。朱宏說,在紐約市唐人街目前有三家素菜館,生意不錯。美國媒體報導過,甚至日本的報紙也來報導。他透露,唐人街至少有20家佛堂。「這些佛堂也提供素食,吸引信徒前往吃齋念佛,因此來餐館的人數減少」。

◆靈活多樣 搭配有講究

紐約慈濟志工劉桂珍負責職工每日午餐的烹飪。她說,慈濟職工有20多人,每天在慈濟吃飯。「我們吃的是蛋奶素」。她表示,有人認為素食就是吃青菜、喝淡湯,感覺頭暈,腳無力,這是因為他們「吃的不對」。

她表示,如果要吃全素食,需要蛋奶來過度。有人不能吃牛奶,可以換豆漿,補充蛋白質來源。素食每天要吃紅、綠、白、黑和黃五種顏色的食物。例如,黑色包括黑豆、木耳和香菇;紅色有胡蘿蔔、草莓、火龍果等;黃色包含木瓜、哈密瓜、香蕉等、白色有花菜、梨子等;青菜就很多了,包括各種蔬菜和水果等。她每天做的菜都不同,都根據菜的顏色進行搭配。她舉出最近兩天做的四菜一湯作例子。

一是梅乾菜炒麵腸。麵腸的成分是麵筋,含有植物蛋白,「從市場上買的」。她一般使用玉米油,燒熱後放入香菇,然後放梅乾菜,加上料酒,再加香菇粉,最後放麵腸。「香菇粉用來提味,代替味精」。這樣炒出來的菜有營養,味道也不錯。

二是雙菇炒山藥。原料除了山藥、菇類外,還有枸杞子。炒菜要用玉米油,放上薑,山藥炒好後,呈現白色。「不要放醬油,不然會把山藥染成醬油色」。快熟時加枸杞子,最後放上麻油。這份菜炒好後,香氣撲鼻。

三是栗子炒牛蒡。牛蒡要橫著切,切出的牛蒡呈圓形,寓意「圓圓滿滿」。先用麻油炒薑片,放進牛蒡和龍眼乾,再放醬油和水,蓋上鍋蓋燜。等到龍眼乾出汁,再放蒸好的栗子。她說,牛蒡有清血,可以防治大腸癌。

四是炒豆包。豆包都是買回來的半成品。先把豆包解冰,把水擠乾。鍋裡放玉米油,把豆包放在油裡煎,兩面呈黃色即可,然後拿出。油炒蔥薑蒜,加五香粉,加點素蠔油和水,放入豆包,蓋上鍋蓋燜,燒熟後拿出切開。「如果請客,可以在邊緣放點綠色菜葉」。

她說,她做過很多湯,但是人們最喜歡她做的蓮藕花生湯。把花生和蓮藕放進鍋內,加上紅棗、鹽巴、香粉,大火燒開,調成小火慢燉,持續四個小時。她做的泡菜是西蘭花梗泡菜。把西蘭花梗切成片,鹽醃十分鐘,用水沖掉,放進瓶子裡,再放一勺糖、一勺醋、一勺醬油,把瓶子放進冰箱存儲,第二天就可以吃了。

◆循序漸進 讓身體過渡

邱平壤說,吃素好不好,只有試過才知道。中國有句俗話,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要嚐一嚐。如果想吃素,最好是漸進式,每次吃飯先吃素菜,再吃葷菜,這樣可以少吃葷菜。「我是突然斷掉葷菜,對其他人不太合適」。

洪女士說,吃素是個人的選擇,如果選擇吃素,也要慢慢來。如果有興趣,可以先初一和十五吃素,合適以後再增加天數。如果認為素食健康,就開始吃素。

馬友診所(Mayo Clinic)認為,規劃好的素食也可以滿足人們對營養的需求。「這樣的素食能夠滿足所有年齡人群的需求,包括兒童、青少年、孕婦或哺乳期婦女」。這裡的關鍵是了解你的營養需求,然後設計一種飲食去滿足這個需求。

馬友診所建議,在吃素餐之前,要向醫師和營養師諮詢。如果你想嘗試一下,可以按照下面方式進行。一、逐漸過渡。每周增加無肉飲食的次數,像義大利麵加番茄醬或者素炒。二、學習替代。例如,炒辣椒不放碎牛肉而加上黑豆。用豆腐代替雞肉做菜。「你也許會覺得這些菜很有味道」。三、另闢蹊徑。你可以上網尋找素菜食譜,或者購買素食烹飪書。你到少數族裔餐館品嚐美食。「你吃進的素菜品種越多,越能滿足身體的需求」。

推薦閱讀:

品茗新主流 自慢堂玻璃茶器創五感新體驗 | 獨家報導
自愈法中英文電視、錄像、報導彙編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最新之癌症研究報導
最新癌症研究報導

TAG:健康 | 素食 | 專題 | 報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