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孝行文化及劉琪孝子的人文價值
劉琪孝子十四尋親的故事在畢節(今七星關區)可謂家喻戶曉。劉琪孝子故居在何處,至今還鮮有人知悉。原來劉琪孝子故居就在畢節中華北路祖家龍門,它位於春秋祠左側10米小巷,石板路步入即為故居大門。大門石制,凈高2.78米,寬2.2米,厚85公分。梁坊上是土坯接砌的短牆,白石灰糊平,塑以邊框,中間堆塑四個擘窠大字:念切海國。門柱陽刻對聯一幅:祖武箕裘皇猷黼黻,耒聲麟鳳□□□□(接:此四字為磚頭掩蓋)。大門背面與「念切海國」相對處是一塊木匾,上書擘窠大字:至性過人。小字註:治成先生優行,知縣凌均拜題。「治成」是劉琪的字,由此可證今祖家龍門原為劉琪孝子故居。劉琪孝子家緣何住中華北路,劉氏祖塋碑有明確記述:
始祖考劉公名起蛟,字登雲,原籍陝西南鄭縣。弟兄三人:兄起龍,弟起鳳,公居次。康熙初因避兵亂,有故人在雲南,欲往投之,竭資前行至畢節,病於旅社,旋被盜。失川資不能前往,遂留畢節教讀,娶陳。祖妣生子二人,長名漢儒,字宗舒;次明儒,字人需。漢儒生子三:琨、琪、玠;琪即十四尋親孝子。
康熙年間並無「中華北路」的稱謂,彼時稱「永寧街」,因畢節向北過赤水河即為四川敘永縣;敘永縣明代稱「永寧衛」,故以道路指向命名。
劉琪四歲時,他的父親漢儒外出做生意,久之不歸,劉琪經常哭泣,渴睹父親尊榮,就問母親「吾父形貌奚若」?每次與家人談話,只要涉及父親言行的,他都牢記於胸,既而請於母親,「欲求父所在奉以歸」。母親說:「兒固孝也,然幼稚無能為,盍姑待之。」至十四歲時,劉琪又去告辭母親說:「兒外出尋父決定了。」母親亦哭著說:「哎,你父親開始說去滇中做生意,現在快十年了,不知在什麼地方,孩子你能把天下都找遍嗎?兒子你確實孝道,千萬不要離我而去。」劉琪跪著告母親:「兒子幸有兄,有弟可以侍奉母親,母親就別以兒子為念了;兒不得見父親不配當兒子,兒外出尋父就這樣決定了。」母親只好答應兒子的請求,劉琪便帶上稀微盤纏和簡易行李踏上征途。先至百濮之外,不見。又到四川、湖南、湖北,不見。又西逾桂林,北走秦隴;出入修嶺穹谷蛇虎無人之鄉,蹈不測之淵,險阻饑寒,屢瀕於死,終已不領。此時離他父親出門已經很遙遠了,他在路上得到的消息大都是傳言,但他並不氣餒,一定要找到父親所在之處。劉琪悲思凄愴,為詩四十章傳於世,冀有聞而來告者。此後又到江蘇、山東、河北,十年之後,終於在京師國舅廠(手工作坊)找到父親。原來他父親外出謀生意蝕本錢,流落到此當手工工人。見面得聞家鄉口音,問及里居姓名並家道舊事,件件相符,父子相抱大哭,過路的人也跟著流淚。劉琪返家後,勤儉治生,竭力營甘旨,孝養雙親二十餘年。不僅如此,劉琪有感於尋親途中無數善良人們的同情與幫助,越發急公好義,回報社會,善事長為。年歲不好,便拿出家中糧食賑濟飢者,救活的人多不勝數;發生火災亦如此。修學宮、書院,造橋樑、賓士道路,劉琪皆鼎力相助。劉琪以乾隆甲午年(1744)卒,享年八十有二。
劉琪十四尋親的事迹引起巨大的社會反響,清禮部尚書,文愨公、大詩人沈德潛風聞劉琪事迹,率先賦詩讚揚劉琪孝子:
聖人以孝治天下,萬里山河同歸化。
要填遠州跡近光,今如劉君迥異跨。
君年十四遭折磨,父征不復可奈何。
山復山以水復水,夜禱星辰淚成河。
客路三千塵清面,天遣遊蹤始相見。
滇南客邸護親歸,堂上雙開春酒宴。
妻子同心兄弟親,殷勤至死心肝摧。
三歲松楸星下宿,哭踴無對行路哀。
如今庭中既和樂,分形連氣化胲膜。
春風頻吹玉樹香,秋霜不零常棣鄂。
嗚呼孝友如劉君,此行當為天子聞。
天子聞,觀風使者歸朝雲,覆君姓字蟠五雲。
畢節城鄉聽說劉琪十年尋親返回故里,更是歡呼雀躍,爭睹為快。雍正時,知縣凌均恭敬給劉琪孝子送上「至性過人」的金匾。「至性」指純厚的性情。稽康《與山巨源絕交書》:「阮嗣宗不論人過,吾美師之而未能及,至性過人,與物無傷,唯飲酒過差耳。」《世說新語·德行》:「王安豐(戎)遭艱,至性過人。」
對劉琪事迹最熟的官員莫過貴州籍楊芳。
楊芳在京為官期間,認識劉琪孝子元孫劉晸昌。晸昌時為朝廷侍衛,向楊芳詳細介紹孝子事迹。楊芳聽後感慨系之,遂作《孝子劉琪傳》,後編入《清稗類抄》。晸昌還將孝子事迹報告朝廷,敕下巡撫復按,既得實,乃命有司坊其縣之康莊並祠焉。「坊其縣」 意為「在該縣建牌坊」,「並祠」即「入節孝祠」。
「關於建坊」,「坊」者俗稱牌樓、牌坊,一般以木製。凡應旌表者,經題准後給銀三十兩,建坊於其門第。⑥
關於「孝子順孫」立坊有典章專條敘述:
清制,京師暨各直省府、州、縣、衛,各建有節孝祠,祠外建大坊。凡孝順父母及祖父母應旌表者,由各直省督撫、學政會同具題,並取具冊結,送交禮部,由禮部核議題准後旌表,題名於節孝祠內設位,春秋致祭;並給銀三十兩,聽本家建立牌坊。
「康莊」意為四通八達的大道,《爾雅·釋宮》:「五達謂之康,六達謂之庄」。《晏子春秋》內篇《問》下:「異日,君過於康莊,聞寧戚歇,止車而聽之。」劉琪孝子坊就立在畢節縣城鎮南門內鎮南路與順城街交匯之處;牌坊石質,四柱三間五樓,雕工十分精細。上世紀三十年代因交通需要移至城外水井坡,「文革」期間被推倒,後挪用作地基。1989年,筆者在一家後院石牆上發現孝子坊部件,其中一石分明雕有「劉琪孝子」四字。
難能可貴的是,楊芳不僅詳細敘述劉琪孝子艱苦尋親的過程及建坊入祠的原委,而且通過比較深刻揭示劉琪孝子十四尋親的人文價值:
余觀近世孝子以尋親聞於時者,若吳人黃向堅,自為紀程一編,其事最著。若單父劉宏甲,餘杭翁運槐、運標,皆求父萬里之外,至行卓絕矣。然劉黃之父仕宦知名,其跡而求之易也。翁兄弟偕行,任有所分。且三子者,年皆以冠立。又有程萬里、黃良梧、邵宏傑諸人勇義而左右之,而孝乃獲全。未有十四幼齡,至性勃發,孑身冥行,犯危難、甘死亡,閱十年之久,訪問之路幾絕,堅持初念不少渝;天乃鑒之,俾其父子山川萬里懸絕之身,一旦忽置之覿面以濟其艱。傳曰:「孝弟之至,通於神明。」吾於先生信之矣。
黃翁三位孝子事迹誠為感人,但正如楊芳所言,他們尋父有明確方向,翁兄弟偕行,路上互有照顧,且年皆以冠立(古代男子二十歲行成人禮結髮戴冠),且有勇義之人護衛。劉琪孝子外出尋父沒有三人的條件好,但歷時最長,行程更長,經歷更艱苦。
現以同齡孝子尋父事迹比較之:浙江山陰有名劉瑾者,安徽歙縣有鮑逢昌者,均為十四尋親,然所歷年所,所經路途,所歷艱險亦不如劉琪孝子。劉琪當是全中國外出尋父為時最長,行程最長,最艱苦卓絕的第一人。劉琪事迹可謂是中國數千年孝行文化在雲貴高原結出的一朵奇葩。
我國封建社會能夠綿延兩千多年,孝行文化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最初,孝行只要求事親「居則致其敬,養在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後來,孔夫子又發現「君子之事親,故孝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矣」。「夫孝始於事親,終於事君,終於立身」。孔夫子甚至宣言:「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
統治階級巧妙地用「孝行」把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串聯起來,確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於事君如事親,亂臣賊子少了;皇帝是一國之父,又是天之「子」(天子),哪個還敢覬覦皇帝,不忠不孝呢?《明史》談及治國方略言孝行,「足以樹道教,敦厲末俗,綱常由之不泯,氣化賴以維持,是也君子尚之,王政先焉。」孝行不僅有維護三綱五常的作用,還有「敦厲末俗」的作用,所謂「敦厲末俗」就是感化頑逆,啟迪愚者;此類事例應該說不勝枚舉。筆者幼時讀過一篇故事,有個叫蔡順的少年,一天到山上採桑椹回來,半路遇一夥強盜,搜身無分文,只見兩個竹籃裝著紅黑不同的桑椹,強盜問他為什麼要把桑椹分開裝。蔡順答:「紅的沒有熟,留著自己吃;黑的已經熟了,拿給母親吃。」強盜很是感動,不僅沒有傷害蔡順,還遞給蔡順一些錢歸家養母。蔡順的事迹著實摧人淚下!筆者因想到,中華民族確實是全世界道德風範最崇高的民族。
對孝親事迹表彰及時並委以重任是封建社會孝行綿延不衰的重要原因。試看一則感化忤逆不孝之例:
姜兼,嚴州淳安人,七歲而孤,與二兄養母至孝。母死、兼哀慕幾絕。既葬,獨居墓下,朝夕哭祭,寂焉荒山中,躬自樵爨,蔬食引水,一蓑麻寒暑不易。同里陳氏、戴氏子不能事其父母,聞兼之行,慚感而悔,皆迎養焉。
言及感化猛獸,今日看來匪夷所思,不妨錄之:
洪武中,有包實夫者,進賢人,授徒數十里外,途遇虎,啣衣入林中,釋而蹲,實夫拜請曰:「吾被食,命也,如父母失養何?」虎即捨去,後人名其地曰拜虎岡。
至於「水不能濡,火不能爇」、惟好事者究研之:
劉准者,唐山諸生。父表,廬墓。冬月野火將及塚樹,准悲號告天,火遂息。正統六年旌表。
又一則記述浦江鄭氏「孝義之門」如何受皇帝褒獎與信用:
時富室多以罪傾宗,而鄭氏數千指獨完。會胡雍庸以罪誅,有訴鄭氏交通者,吏捕之,兄弟六人爭欲行,濂弟湜竟往。時濂在京師,迎謂曰:「吾居長,當任罪。」 湜曰:「兄年長,吾自往辨。」二人爭入獄。太祖召見曰:「有人如此,肯從人為逆耶?」宥之,立擢湜為左參議,命舉所知。
胡惟庸之獄處死三萬多人,實在是一樁大慘案。但近年學者將胡藍之獄捆綁戲說,把朱元璋說成嗜殺成性,得了失心病的暴君。周鄭孝子的境遇說明,朱元璋作為掌握生死予奪大權的國君,並非一切以殺人為快,他的心目中還飄浮著崇敬孝義的良知;在特定的場合,孝行使他冷靜而從善如流。孝行有如此之作用,可想而知。劉琪在世的時代及謝世後的兩百多年間,畢節民風是多麼純樸,孝養事親又怎樣蔚成風氣。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的發展為孝男孝女盡孝養之道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良好的物質條件,老人們享受著舊社會無法比擬的幸福生活。海子街李姓老年夫婦,一人享壽112歲,一人110歲,上了迪尼斯紀錄。畢節縣(今七星關區)擁有57名百歲老人,成為全國著名長壽之鄉。孝行文化在不少地區仍然得到很好的繼承和發展。我們痛心地看到,在一些地區,在個別家庭,孝行文化被拋到九霄雲外。四個兒子互相推諉,不奉養老母,老母在年三十晚上凍死的事情發生了;兒子和老媽爭家產與老媽打官司的事情發生了;還有孫孫不得水喝把老奶手背咬破吮血當水喝的悲劇也發生了……從這些悲劇中,我們看到,正確認識和科學發揚傳統孝行文化顯得尤為迫切必要。
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茅盾說:「昔賢的清標亮節,則在今世還是強心補血之劑。」封建社會的「孝行」文化是封建社會的意識形態,道德規範,它的核心就是忠君猶事親。發展到極致就是愚忠愚孝;但在民間,孝行確實是和睦家庭、和睦鄰里、促進社會安寧的有效武器。社會主義的孝行觀應該是孝養父母親並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社會主義的孝行觀應變忠君為忠於祖國,社會主義孝行觀要求孝男孝女愛崗敬業,為國為民多做好事,立身顯名,造福桑植。劉琪孝子十四尋親的故事體現中華民族的敬老孝親傳統美德,彰顯中華民族不畏艱難,百折不撓的精神標識。習總書記2014年2月17日在省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會上的講話指出:「要加強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造性發展。」為實踐總書記的講話精神,有必要把劉琪孝子事迹打造成一張歷史文化金名片;政府應把宏揚劉琪孝子精神當作精神文化建設的大事來抓,把劉琪孝子故居建成魅力四射的思想道德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此,在縣(區)文物保護單位的基礎上將孝子故居及孝子墓立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政府應組織人員,儘快完成申報程序,立於祖家龍門磚牆上的標誌牌沒有說明孝子事迹,立保原因不明,應重立標誌碑;其掉落地下的「至性過人」匾應予以修復,安回原處。將孝子故居闢為孝子事迹陳列室,陳列劉琪孝子資料實物照片,陳列史書孝子資料,配以圖畫,介紹畢節(七星關區)百歲老人的家庭孝行。開辦孝子旅社、孝子餐館。旅社使用兩百年前的木床、床板、竹笆、包穀竿、稻草、麥草之類,床上用品土布棉絮、糠殼枕頭。餐館素菜粗糧為主。還可弄點野菜、野食,讓旅客體驗劉琪當年的艱苦生活。還可將十四尋親的事迹編成電視連續劇,把「文革」期間推倒的孝子牌坊部件收集起來,修復十四尋親牌坊。結合相關舊城改造規劃,將龍蟠山和永寧街(中華路)結合起來一併打造,為維持永寧街的歷史原真性和完整性,不得再在本街修新式建築。對現存四合院及其他土木建築,以「修舊如舊」的原則予以修繕,還應修復春秋祠後殿,塑關雲長、諸葛亮神像於其中。劉琪孝子故居修復後,將成為龍蟠山歷史文化街區最具文化魅力的景點,對促進七星關區精神文明建設和歷史文化旅遊的發展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畢節晚報 文/吳長生 2016-05)推薦閱讀:
※科學人文 和而不同
※戰勝癌症的40 節經文 (Dodie Osteen) - 內在生活圈 - 社會人文 - 搜...
※法治的技術理性與人文情懷
※閱讀重在精準分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