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平常心」的心理學解讀
·····本系列禪宗「平常心」的心理學解讀。老師主要是從平常心的現象學、平常心研究的合法化與必然趨勢、心理學視角中的平常心這三個方面進行問題的講解的。通過老師的講解使我們對於禪宗「平常心」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教師團隊
朱彩方 博士單位:加里福尼亞整合研究學院部門:東西方心理學系職位:博士平常心平常心,具體表現為對自己做任何事的成功和失敗的概率有準確的預測。二是既積極主動,要儘力而為,又順其自然,不苛求事事完美。有從容淡定的自信心。感受心得
做好每天要做的事情,享受生活,享受做好每一件事情所帶來的快樂,就會有足夠的力量承擔一旦到來的挫折和痛苦。平常心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出現的對於周圍所發生的事情的一種心態。有些人認為是「無為、無爭、不貪、知足」等等觀念的匯合而已。那只是表象,實際上這是對自己能力充分認識以後的一種態度,「沒有能力,爭了也白爭;沒有能力,貪也貪不到」,對於自身能力的判斷,需要在成功與失敗之間長期實踐才能做到充分認識。任何一個人都可具備平常心。平常心應該是一種「常態」,是具備一定修養才可經常持有的,因為它屬於一種維繫終身的「處世哲學」。佛教語錄佛教所指的平常心即是在一切環境當中不起分別執著(一相三昧),在一切行為當中不起分別執著(一行三昧)「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閑恬靜,虛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於一切處,行住坐卧,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凈土,此名一行三昧」。
相關佛謁無門慧開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平常心是道最早是馬祖道一提出來的。從南泉普願傳到趙州從稔手上,更是發揚光大,成為他獨特的宗風。所以,學人向趙州從稔問道時,他常常就順手從眼前的平常事物拈來回答,舉幾個著名的公案:僧問:「學人迷昧,乞師指示。」趙州云:「吃粥也未?」僧云:「吃粥也」趙州云:「洗缽去!」其僧忽然有省悟。僧問:「萬法歸一,一歸何所?」趙州云:「老僧在青州,作的一領布衫重七斤。」其他像吃茶去、大道通長安都是膾炙人口的禪語。
平常心,是指眼前之境就是真心的顯現,當下就是真理,不需要到遙遠的地方追尋。這首偈子,表達了「平常心是道」的境界。若無閑事掛心頭,一年四季各中不同的天氣都各有各的好,全是佛性千變萬化的遊戲,悟道者一概笑而納之。難是難在,「若無閑事掛心頭」不是口頭說說即得,而是必須痛下功夫,才能到達的境界。無門慧開評道:「趙州縱饒悟去,更參三十年始得。」雖然趙州明白「平常心是道」,卻也花了三十年的實踐工夫,才達到知行合一、理事圓融的境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