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隆·馬斯克:人類只有兩種走向,移民外星,或滅絕
創投家之《創業文摘》
博採眾家之長,精緻服務創業?
來源:博望志(ID:szszbf)|小肥人&張楠
項目商業計劃書遞交:bp@vcpr.cn
微信聯繫:vcprcn(加好友請註明:姓名·城市·項目·職務,以便備註)
文 | 小肥人
編輯 | 張楠
口述 | 埃隆·馬斯克
特斯拉2015年中國市場兵敗,前三季度分別賣出797、883、1345台車,全年數據遠低於1萬輛的預期,但下調2016年市場目標後,那台在中國的稅前售價約為22.5萬的Model 3卻快速為其扳回一城。
埃隆·馬斯克剛剛在Twitter上更新的預訂數字顯示,2018年才能在中國市場交付的「Model 3期貨」,全球已定出23萬台。
其實這不影響輿論以各種極端與頌歌的描寫方式處理他的報道,對埃隆·馬斯克來說,令人無話可說的一個優勢是,從一開始,他就以更高層級的思維方式在商業中行事,無論Tesla、SolarCity和SpaceX們成長路徑是否通暢,作為一個「偶像」的馬斯克,幾乎立於不敗之地。本文來自去年年末他在清華大學的一次分享實錄,作為對郵件文字細微瑕疵都十分介懷的「暴君」,想必馬老師不會對速記原文滿意,博望志做了精編處理與必要的刪減。壹事實上我當時並不確定要去讀大學,不知道想要幹什麼,最早離開南非之後,我是想去美國,因為那裡的技術非常的發達,商業環境也很好。所以在17歲的時候離開了南非,我當時想做一些創新性的工作,所以選擇去了北美。我當時就這麼想的,當時最頂尖的技術都在北美。我17歲辦了護照先去了加拿大。當時就是想跟上全球最先進的技術,首先我的父母搬走了,然後我也就離開了南非。當時互聯網也剛剛興起,我到加拿大之後給他們寫了一封信,但他們從來沒有給我回信。我那邊有一個叔叔,最終得到了媽媽的回信,但是那個時候已經是夏天了,我在那邊住在一個學生公寓,大概工作了幾個月,大部分是在多倫多的電腦公司。之後我決定要去上大學,不然的話很難達到我的目標。我考慮兩個可能性,一個是電腦工程,另外一個是去女王大學。我去了沃德魯,但是那個地方女生不多,所以我就想,可能沒那麼有意思吧。然後就去了女王大學,在那遇到了我的妻子,所以還不錯吧。學了很多課程,商業、數學、工程,應該說涉獵比較廣泛。之後我去了沃頓,事實上之前有很多人從女王大學去了沃頓,有些反饋非常好,所以我也想像他們那麼做,但是當時沒有錢,為了去沃頓必須得到獎學金,不知道怎麼能得到獎學金,但是我還是申請了,他們也給了我獎學金。我在第一年結束了商業的課程,但有兩年的學制,所以我想做點別的,我就開始學物理。我當時想要不要去華爾街,還是說去做工程,學理科繼續深造,所以我當時拿到了物理的學位,然後又去了斯坦福,當時決定要做研究了,所以當時是去研究電池容量方面的一些技術。當時融合了物理學、材料學比較綜合性的學科,但是我後來就輟學了,第二天就輟學了。大概兩三天我就輟學了。事實上是休學,如果沒有好的出路的話,就回去繼續上學。貳我覺得物理,或者說科學類更多是讓你了解到世界本身的本質,我們應該問怎麼樣的問題,討論宇宙的終級或者宇宙的真理,這是我比較感興趣的方面。另外我學商科是認為畢業了之後可能要給經濟學位的人打工,如果他們知道的東西比我知道的東西多,我是不利的,所以我需要知道新的東西。物理是一種最好的理解新生事物的方式,尤其是反直覺的事物。比方說量子力學它是非常反直覺的,大家可能認為現實上不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但事實上就是這樣的,很多實踐證明就是出現這樣的情況,極端的假設情況下是存在的。物理之所以在反直覺的領域取得進步,就是把所有的事物拆開,拆到最本質的核心,然後你從那個地方開始思考,我想這應該說是唯一一個當你要了解新事物的時候可行的思考方法。因為通常一般都是類推。也就是說,我們都是做別人做過的事,只是做一些稍微的調整,這是一個捷徑。事實上生活中大量存在的,不可能隨時用第一定律思考,面對新的事物的時候,這樣思考方式非常重要。如果你是推理、類推的話,它是一種演繹的方法,但它只是借鑒別人的東西。(當然)大部分時間是這麼做的,事實上必須這麼做,否則沒辦法生活。我是比較喜歡物理。但(中國物理教學)最大的問題是方法不大對,一般是教一些公式,需要背一些公式,背這個,背那個。基本的含義並沒有傳達給學生,並沒有教給學生,這些公式代表什麼,實際當中是怎麼利用的,這個公式表達或者描述現實的情況,這是非常非常美妙的一點,但是這個信息並沒有傳達給學生。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說,你是要教給大家怎麼解決問題,發現問題,而不是怎麼利用這個工具。你們可能會說把這個問題拆開,分開來看,然後再把它合在一起。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工具呢?需要一個扳手,一個螺絲鉗,各種各樣的工具,當你把工具拆開之後才理解這個工具用來幹什麼的。但是反過來,在螺絲鉗上,扳手上教一個課程,這是非常糟糕的教學辦法,而且很難記得住。大腦的演變過程其實是讓我們記住對自己有關係的東西,所以你首先要創造這個東西跟你有什麼關係,不然你很難記得住它。你要讓人們感覺得到看到物理之後大開眼界,覺得這是一個特別有吸引人的故事,而不是一堆公式,對他來說一點意義都沒有。叄當我在上大學的時候我就想,我希望參與那些能夠對人類未來促成積極影響的事業,我想有五大領域,包括網際網路、可持續能源、去其他星球生活、基因學和人工智慧,最後兩個領域我覺得好像是雙刃劍。其實我也算是考慮過它們,但不可能全部參與,後來發現我還是參與了前三項。我想參與那些對未來有大影響的領域,而不只是創造了公司或只是為了創造公司,剛開始的時候想在一個公司工作,並不是一開始就想創業的。我在大廳里晃悠跟人聊天,後來我想不知道該去哪,就創造了一家公司。我就是想成為有用之材。起源並不是為了創造公司而創造公司,2001年的時候我和幾個朋友討論,為什麼不能去火星呢?我們60年代就去了月球,肯定可以登陸火星了。後來我上美國航天局看火星計劃,發現什麼都沒有,後來我了解他們已經不把這個列入目標了,當時已經取消了登陸火星的目標。後來我想搞一個慈善活動,把溫室氣體放到火星上去,如果去火星就是我們去過最遠的星球了,這個應當讓公眾覺得熱情澎湃,會給更多的預算,也許我們可以再搞一個所謂的登陸計劃。還去了三次俄羅斯,當時想買他們用過的火箭和航空器以便登陸火星,但後來沒買成。其實我的前提是錯的,我以為人類沒有去火星是因為沒有意願,但實際上不是,後來我想應當創造一個公司來減少人們去外太空的成本。60年代以來這個技術沒有更多革新了,反而變的越來越糟,成本越來越高,這是我創造這個公司的前提,剛開始以為成功幾率最多10%,但如果沒有人做這個事情,人們不去改進火箭技術永遠上不了火星。後來我也接受了俄羅斯人的報價。我們認為當時火箭是他們因為裁軍裁下來的折扣火箭,當時不買火箭成本又會增加,只是一個短期更便宜的火箭,不會是以後一直便宜,所以我們如果可持續登陸火星的話,用俄羅斯人是不管用的。肆(我)自學學的更快,比科班學的更快。(方法是)讀很多書,跟很多人交談,還有自己做實驗,(因為)有的時候書里的東西是不正確的。這個有作用的,而且學的很快,只要願意讀書,所有信息都已經寫出來了。比如機器人學,你讀書的速度比聽講座快得多,而且你讀的速度也比聽的速度快得多,所以效率更高。物理學的基礎對我來說是最有用的,也就是說如何考慮物理學的方式,就是最有幫助的,我們通過物理學思考問題,首先第一個,學習的是它怎麼改變人們的方式,以及一段時間人們的學習方式,因為他們學到一個模型比另外一個模型更好,這對我們來說是有幫助的。最簡單的物理學就是最有幫助的,但是你一定要認真學習,因為物理學101其實是最有幫助的。還有量子物理學也非常有意思,量子物理學是最真實的。但是量子物理學非常難。非常反直覺不能用普通的思維,現實的方式考慮量子物理學,普通思維方式在其他方面很管用,量子物理學不管用,因為你的這種直覺很難學,而且需要很多數學和統計學的知識,但如果統計學學的很好的話,量子物理學可能會學的不錯。統計學很有意思,我也想學統計學,大家都應當學統計學。不然的話很可能被騙了,有一句話這麼說,丘吉爾他說有謊言,有糟糕的謊言,還有統計學,也就是說統計學是不容易被你騙的。(錢穎一:是丘吉爾這麼說的?)可能不是吧,我隨便引的。一個英國人說的。(人類上火星)我覺得大概十年。我可以上,其他人也可以上,我們有很多特別有才的人在我們公司工作,有五千人特別有才。此時此刻我覺得很有信心,可以重複使用火箭,我們兩次掉到海里了,還有一次幾秒鐘火箭爆炸,我們還是取得了很多進步的。我特別樂觀,在未來的幾個月,可以把火箭安全的進行降落。這個(上火星)是非常有可能的,90%的可能。10年後(實現)我覺得50%吧,其實要看全世界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全世界的狀態如何,如果目前的趨勢繼續持續下去的話,我覺得2025年可能就是一個人可以上火星的時機。可反覆利用很重要,物理學第一定律的分析很重要了,大家要以類比的分析來看。你看看以前怎麼樣利用空間站,比如俄羅斯的項目就上了空間站,以前不斷重複利用並沒有使得成本下降,反而使得每一次發射成本上升了,當時每年40億美元的預算,只能飛四次,所以說每一次要花10億美元來送一個火箭上太空,而且用了一次就廢掉了,所以人們就會考慮基於這一點。首先看物理學第一定律,物理學推進器是什麼,比如用新的飛機油。我們火箭推進器的成本是非常低的,但是可能火箭是要60億,推進器佔到了一半的成本,我們要改進推進器的成本,這樣能夠降低總體的成本。可重複使用這個問題通過這個降低載人的成本,但是還有維護的飛躍。如果我們實現載人航空航天的話,在火箭方面,把成本降低到與民用航空成本差不多,也許每次飛行在6萬美元左右,這是我們最終的一個目標。如果看目前的火箭技術,或者發射成本狀態,你可能會覺得這是一個正常的,我們可以普遍接受的狀態,但是如果你能夠從本質上來去看的話,看一下是不是改進一下火箭的材料,改進一下燃料的組成,當這些所有的因素髮生改變帶來你想要的結果,大幅降低火箭發射成本、維護成本和發射成本。問題是怎麼把各個方面有機組合在一起,能夠更有效率的進行工作。事實上這種可重複使用的技術占成本只是總成本很小的一部分。解決新事物必須回到本質找到解決辦法。我想人類的歷史或者走向是兩個,第一是我們去了其他的星球,另外是滅絕,這兩個都是有可能的。你知道第一種是更好的辦法,這樣的話必須在另外星球開發一個棲息地,火星是一個選擇,我們應該嘗試這麼做,事實上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對於我們來說有可能把生命帶到地球之外的地方去,不管是在長期還是短期,我想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必須儘快的行動。這就是我們目前考慮到人類文明面臨的一些威脅,這是我們比較現實的,需要考慮的問題。伍特斯拉成功的幾率,一開始是非常渺茫的。一開始美國和其他國家電力汽車發展都不是特別的好。大的背景也不好,很多公司生存都非常困難,在美國只有特斯拉和福特沒有破產,當時美國其他汽車公司都接近破產。10%的(存活)機會,我們很多時候都要破產了,特斯拉和SpaceX都是一樣,當時發射三次都失敗了,預算只夠發三次,做第四次好在成功了,否則的話我們就永遠拜拜了。特斯拉很多時候都快破產了,很多次。在2008年時候,融資基本上在最後一天,最後一分鐘完成的,如果是那個時候沒有籌到錢的話,幾天之後我們就應該破產了。非常驚險地活到了現在,而其他的公司當時的基礎比我們好很多,現在我們也好很多,因為特斯拉現在有Model X、Model S,SpaceX也有很多合同,大部分來自NASA的,還有很多的通訊公司,我們渡過了難關,但那個時候成功的幾率非常渺茫,有時候也是有點幸運的成分。未來會有1億輛車推向市場,(你)只能拿到市場份額10%,最多了,這是一個共贏的市場。並不是你死我活的局面,這並不是一個天然帶有壟斷性的行業,是競爭性很激烈,但是很難做到壟斷。所有交通都需要電力驅動的。所有除了火箭之外所有的交通都會是電力驅動的。火箭不是,我非常確定不會有這樣的事情。你用數學算一下,除非末端有推動力,否則是沒辦法升天的,這是普遍的道理。(車像寵物)你要照顧你的車,要為車做很多事情。比如「空中升級」OTA,要升級你的軟體,要停到車庫,要護理它,要投入很多時間和精力。這是很常規的做法,你買了車理所應當做這些事情。就像買了電話,買了電腦,你要給他們充電,買車之後有一些事情期望裡面自然而然要做的。無人駕駛是要發展的,我們自動駕駛的系統已經投入使用了,我們在慢慢升級這個系統。我的猜想是在三年之內會看到完全可以自動駕駛的車。我不想變成(人開車不再合法),我想可能有的轄區,或者有的地區會認為人開車在那個時候變成不安全的事情了。我支持人們開車,但是很可能未來某些地區認為人開車不安全,所以是不合法的。如果一定階段自動駕駛,無人駕駛技術夠成熟的話,那麼對人類駕駛來說問題就變成允不允許人再繼續駕車了呢?當然可能有不同利益群體判斷最後做這個結論。到底是人開車更危險,這樣的話到底是合法還是不合法。這是大家判斷的。中國這麼高的電動汽車產量非常令人印象深刻,這是很好的事情。我也看到中國二氧化碳捕捉技術,在這方面已經成為了世界的領袖。在可持續能源生產和消費方面也是世界領先的,我認為這是很好的事情。從特斯拉來看的話,我們是盡最大的努力來幫助其他的行業,我們並沒有對技術申請專利,大家都能用我們的技術,沒有任何的費用。希望這樣對全球有幫助,你都不用告訴我們用了我們的技術,你覺得有用拿去用就可以了,我想這會對中國企業有所幫助的。當我們製造新的汽車,可能也會考慮一下對於電力汽車未來發展方向是什麼樣的。可能會有很高的性能,時速會很多,加速會很好,未來電力汽車駕駛感會非常好,你的駕駛樂趣非常高,希望電動汽車比汽油車更酷,更炫,中國電動車領域發展非常興奮的,政府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未來是非常看好的。我們Model 3隻有Model X一半的價格,進口中國關稅很高,未來會在中國投產,這是長期計劃,會減少我們進口稅,降低購車的成本,最終可能會變成現在的三分之二的價格,本地投產之後你的成本大概降低三分之一,事實上續航里程會更長。五年前我跟一個朋友打賭,說20年,離現在15年之後認為所有的車都是電動車,五年過去了,現在我還是非常的自信。我認為超過一半的,在2030年有超過一半的新生產的車會是電動汽車。我是很有信心的,一個車報廢是20年左右。即便到2030年有一半的車是電動的,但是一年的產量只有1億,而目前車有20億,所以要取代整個車還是需要花一段時間,中國的份量會是最大的。中國從工業能力角度來說,中國工業能力最大,什麼東西都是最大,幾乎所有東西都是最大。不是所有行業中國最大份額了,但是在宏觀的工業產出方面中國的份額將是全世界最大的。我猜中國會在這個領域成為領頭羊的國家,當然有些小的國家可以超過,但是如果要說任何國家有可能的話,那中國一定是領頭的。(充電)這個東西比人們想像的容易,電氣化已經廣泛得到使用了,現在已經很少找到沒有電的地方了,而且大多數的電動車充電會是在家裡,有的時候是在辦公室,只有長途開車的時候在外面。所以很多人以為到處都要有加油站這樣有很多充電站,其實不是,你只需要在家,在辦公室,可能在長途的時候外面充電,有一些有些市區街上停車的話就要充電,總體人口而言是很小的比例,北京、上海這樣的地方可能你需要政府幫忙在外面充電,但是如果車在哪裡過夜的話,或者在哪裡度過白天的話,那需要充電,但是不需要在商場或者零售店,人們很可能像充手機一樣充他們的。它的確是個心理障礙。實際如果你有一輛電動車其實完全沒有問題的,當然你的里程一定要足夠長。起碼有400-500公里的里程,有這個裡程充電不是人們的問題。陸中國是最大的太陽能板的生產國。雖然有些大公司的確倒閉了,但是儘管如此中國還是光學太陽能板最大的生產國,這是很棒的事情,而且沒有政府補貼。一般規律上而言,政府干預經濟通常不是個好做法。為什麼呢?你不希望增加經濟中的錯誤,價格只是信息。如果政府的行動使得信息錯誤升高的話,這就會使得經濟受到負面的影響,大層面來說政府應當考慮如何減少信息錯誤,以及價格的扭曲。而補貼到底是升高錯誤還是降低錯誤呢?在可再生能源這方面,我覺得只要對二氧化碳定價就會減少經濟中的錯誤,我們甚至可以說現在只要造成二氧化碳的價格是高於零的話是好的,對二氧化碳定價不是一個受歡迎的做法,也就是說政府應該怎麼做呢?他應當補貼低碳的活動,比如光學、電力車,對這樣的活動進行補貼。當然不如對二氧化碳直接定價來得快。對潔凈能源,電力車進行補貼,其實就是為了企及糾正價格上的誤區,因為其他的車創造了二氧化碳,而電力車沒有,所以只要對其他的。大家都應當學物理101,這是很棒。經濟學也是這樣。大家都應當理解經濟學的原理。Solar City這個項目,太陽能的安裝能力現在很明顯的,就是那些非太陽能板的價格在總價格中占的比例太高,也就是說要設計屋頂上的太陽能板,以及把這個板裝上去,獲得許可、保養,這些七七八八的費用都是一些不是特別光明的費用,也不是技術上的費用,但這些費用,當然也跟技術相關,這也是技術一部分。比如說總體的安裝費用,佔比太高,需要更多企業家發揮創意。我的兩個表兄,很有創意的表兄在太陽能上進行了創業。(他們)一個是工程師,另外一個是做銷售,做領導的材料。當然他們都是很好的人,創造了一個公司,跟我沒關係,是為了做大型的電腦和電腦設備管理的一家公司,如果你是聯邦快遞,在全世界有6萬台電腦,如何管理這6萬台電腦呢,他們就創造了一些軟體來管理大量的電腦設備,而且是從中央位置來管理,遠程位置來管理。這個對管理數以百萬物理上太陽能板是很好的軟體,他們在做這個事情。而另外我覺得這個項目成功率比我這些公司都更高,所以我就說服他們去創造這樣的公司,而他們做的非常棒。Solar City上來說我只是老是去董事會聽聽好消息而已,這是我的貢獻。實際上功勞是他們的,這個是上市公司。我希望Solar City可以促進太陽能產業的發展速度,變成了一個經濟問題,太陽能如果人們覺得價格更低發展速度就會更快。比如產生二氧化碳的能源沒有為二氧化碳釋放受到一定的懲罰,比如說對海洋的加熱作用等等。太陽能其實還是在進步的,而且會繼續每年獲得增長,當然可能沒有我們想像的增長那麼快,但每年都會不停的增長。從長期而言絕大多數的能源生產將都是太陽能光學產生的能源,天上有個巨大的「聚變機器」叫做太陽,而且非常方便。但大家沒有理解到有多少能源到達了地上,每公里是1GW,這就是太陽照射到地球的比例。如果把所有核電廠空白地區布上太陽能板,你會發現這個太陽能板產生的電比核能產生的電要多。任何新技術發展都有共通之處。新技術的發展歷程都很類似,Paypal是一家軟體技術公司,特斯拉是做汽車的,也是做能源的。SpaceX是火箭公司,我們把工程師安排到某個項目上,讓他們達到一個特定的結果。我想這在任何一個領域做法都是類似的。柒創造公司是很難的,我可能並不會建議大家去做,總體而言要創造一家公司剛開始好像人們都很樂觀,人們都覺得無限可能,六個月之後,可能一年到頂就沒有這個感覺了,後來的幾年就是極端的痛苦,後面是失敗,這是很正常的經歷。在我看來這件事情很重要,一定要在電動汽車行業做出創新。我一開始想從PayPal的錢中拿一半出來,如果都沒有了,我還有另外一半。但是實際結果不是這樣的。這個公司就變成了我的孩子。你的孩子如果吃不上東西,你會不給他吃嗎?(讀書)我覺得歷史類的書籍不錯,很有趣。歷史當中能學到很多東西。很多例子,總的來說看歷史當中有趣的人物,他們經歷什麼樣的困難,他們如何克服,這些都非常鼓舞人心。我想閱讀本身就是很好的事情,你會看到很多傑出的作家。比如莎士比亞是我最喜歡的作家之一。很難有人不喜歡莎士比亞,有很多非常驚人的非常好的作品。本·富蘭克林,當然還有很多其他優秀的作家,他們在正確時間做正確的事情。科幻作品突破了人的極限。是在日常場景當中超脫出去的一個場景,讀起來很有趣的,會突破很多限制。很多科幻作品,都有很好的想法。我從科幻小說當中得到啟發。這些作品的想像力非常豐富,你可以大膽的想像,去探索,你會覺得這是一個非常美妙的過程,我們想把科幻變成現實。一個有用的人可能會需要創造一個公司,可能需要成為一個工程師,但是最終目的都要成為有用的人。我希望人們認為我是一個有用的人。我想總的來說是這樣,一個人做了對這個世界有用的事情。我覺得這是很好的評價,他是個有用的人。我想去火星,當然也有很多的困難,我希望空間技術的發展能夠讓更多的人去火星,也希望能夠讓人類成為一個跨行星的物種。人類變成多行星的物種為了延長人類文明的跨度,我們為了保護這個文明不受到自然災害,或者滅絕性事件的損害。比方說大火星噴發,比方說行星撞地球,內部板塊碰撞、漂移等等自然災害,那個時候人類會面臨滅絕的問題,事實上在地球上這樣的事情發生很多次了,我認為讓人類找一個另外可以居住的星球是非常有必要的。很有可能人類會自己滅亡,我希望不會有第三次世界大戰,但是可能會有,未來如果發生這樣世界大戰的話,很可能是災難性的後果,考慮到今天技術的發達程度。我覺得有一個備選星球是很明智的選擇。對於成為一個跨行星物種這件事情對我來說更多是非常激動人心的想法,也就是說如果說我們去了火星會是非常激動人心的冒險,這是我能夠想像最最激動人心的冒險,是非常有啟發性的,對於沒有去火星的人也是一樣,他們也會受啟發,深受鼓舞。也許到時候只有很少人去到火星,但是這也是很鼓舞人心的力量。對於人生來說,人生一直很苦,要解決很多的困難。捌SpaceX在舉辦學生的設計比賽,我們想做1.5公里長的測試,就在我們公司旁邊。我們會搞一個年度的比賽,大家來設計最好的超級迴路的技術,這很有趣。關於未來的發展,我想未來是有很多潛力的,基因、人機交互方面有很多的潛力,過去都是科幻,但是未來都是可能性。像交通電氣化,除了火箭以外,我們可以坐電力驅動的飛機,電力驅動的輪船,這都是有可能性。我是管道交通的大粉絲,我覺得管道也是大家過低重視的一個行業。交通其實應當變成3D才行,你可以往上3D,也可以往下3D,如果往上3D的話飛的車,這個車就會很吵,可能有東西沒搞好會掉到人頭上,但是隧道不一樣。另外飛機也會受到天氣影響,但如果隧道的話就不會受天氣干擾,沒有噪音,未來很有潛力。這是可行的,我發表的白皮書已經通過全方位的數學計算對它進行了論證,而且很多外部的機構也確認了我的計算是正確的,剛開始人們挺懷疑,但現在大家都覺得這是可行的。毫無疑問,也許可能從經濟上還是要進行更多的考慮,但從經濟上來說這比高鐵更便宜,因為每英里成本比高鐵要低,其實僅僅是一個隧道而已。起碼某些地方未來能夠看到一些隧道得以建立,其實要獲得支持,要獲得許可,技術上是可行的,技術上很簡單。我覺得經濟上也很簡單,也很可行,就是一個隧道。而且中間是一個車,有壓縮空氣的。
推薦閱讀:
※趕在特朗普就職前三天生效!奧巴馬政府新政讓職業技術移民鬆口氣
※2017年12月,移民局審案進度表出爐|EB-5快訊
※申請澳洲配偶移民須知
※好消息!父母團聚移民1月4日重開 擔保收入要求出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