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喝了三個月中藥都沒效,可能是煮葯的方法不對

中藥湯劑是最為常用的一種製劑形式,自商代伊尹以來沿用至今,經久不衰。湯劑質量的優劣直接關係到臨床的治療效果,因此我們必須掌握中藥湯劑的正確煎煮方法,從而最大限度發揮其治療效果。

煎藥器具

煎藥器具以砂鍋、瓦罐為好,搪瓷罐次之。現在最常用的是砂鍋,砂鍋屬於陶器,陶器具有導熱均勻,化學性質穩定,不易與藥物成分發生化學變化,並有保暖的特點。切忌用銅、鐵、錫等製成的器具,因為鐵、銅、錫本身也是中藥,不僅與病情不合,而且金屬元素易和中藥中的化學成分發生反應,輕則降低療效,重則產生毒副作用。

煎藥用水和中藥的浸泡方法

古人煎藥喜歡用長流水、井水、雨水、泉水、米泔水等煎煮,現在多用自來水、井水、蒸餾水,總之葯保證水質清潔、新鮮。煎藥前用清水浸泡中藥,有利於有效成分的煎出。浸泡時間是30~60分鐘,水溫以25℃~50℃為宜,用水量以高出葯面為度。一般中藥煎煮兩次,第二次加水量為第一次的一半左右。

煎煮火候和時間

煎煮的火候和時間,要根據藥物的性能而定。一般藥物先用大火煮沸後,再用小火煎煮30分鐘左右。但解表葯、清熱葯宜大火煎煮,時間宜短,煮沸後再煎5~10分鐘即可。而滋補藥需用小火慢煎,時間宜長,煮沸後仍需煎煮40~60分鐘。

特殊煎煮方法

某些藥物因其性質、性能及臨床用途不同,所需煎煮時間不同。有的還需作特殊處理,甚至同一藥物因煎煮時間不同,其性能與臨床應用也存在差異。

先煎。先煎的目的是為了增加藥物的溶解度,降低藥物的毒性,充分發揮療效。礦石類藥物,因質地堅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必須先煎。如生石膏、寒水石、代赭石、海浮石、牡蠣、石決明、珍珠母、龜板、鱉甲等,需打碎先煎30分鐘。有毒的藥物先煎、久煎能達到減毒或去毒的目的。如烏頭、附子、商陸等等,要先煎1~2小時。

後下。一些藥物因其有效成分煎煮時容易揮散或破壞,而不耐煎煮,所以後下。

氣味芳香的藥物含揮髮油多,如薄荷、藿香、木香、豆蔻、砂仁、草豆蔻等均應後下,一般在中藥湯劑煎好前5~10分入葯即可。某些特殊藥物,如鉤藤、大黃、番瀉葉等,久煎會破會藥物成分,所以也要後下。

包煎。粘性強、粉末狀及帶有絨毛的藥物,應先用紗布包起來,再和其他葯一起煎。細小種子類藥物,粘性強,如車前子、葶藶子、青葙子等,包煎可以防治藥物粘鍋,葯汁也容易濾除:某些藥物容易溢出或沉澱,如蒲黃、青黛、海金沙、灶心土等,包煎可以防止焦化或糊化;有絨毛的藥物服後會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嘔吐等副作用,如旋覆花、枇杷葉等,包煎後容易濾除。

另煎:貴重藥材為了更好的煎出有效成分,應單獨另煎。如人蔘、西洋參、冬蟲夏草、鹿茸等,宜單煎2~4小時,充分溶出有效成分,避免浪費。

烊化:膠質藥物和粘性大且宜溶的藥物,為避免入煎粘鍋,或黏附其它藥物影響煎煮,可單用黃酒或水將藥物加熱溶化後,用煎好的藥液沖服。如鹿角膠、阿膠等,不宜和其他一般葯共煎。

沖服。某些貴重的藥物用量輕,為防止散失,常研成細末製成散劑,用溫開水或藥液沖服。如人蔘粉、牛黃粉、羚羊粉、三七粉、麝香粉、全蠍粉等,需將葯末沖服。

煎湯代水。一般體積龐大吸水量較大的藥物,宜先與水煎煮,取上清液代水再煎他葯。如絲瓜絡、灶心土、金錢草、糯稻根等。

推薦閱讀:

《話說中藥的寒熱溫涼》 轉貼
兒童慎用中成藥——《可致肝癌的感冒藥、藥酒與小兒咳喘顆粒》
價格低廉的「替身」進補中藥|神經衰弱|失眠
雌雄異株中藥大全, 雌雄異株中藥

TAG:方法 | 中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