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新媒體影響下社科學術話語權的流失

論新媒體影響下社科學術話語權的流失

楊清虎

(安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貴州安順561000)

摘要: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高速發展,新媒體以前所未有的優勢在哲學社會科學話語權方面產生著重要作用,然而,也是由於新媒體的出現,導致社會科學出現誤傳誤信等消極問題,以至於存在失去學術話語權的危機。面對種種問題,相關從業者應該轉變觀念,主動迎接變革,才能正本清源,堅守學術話語權。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互有優勢,相輔相成,只有取長補短,才能取信於民,為哲學社會科學奠定良好的話語權基礎。

關鍵詞:新媒體;數字技術;社會科學;學術;話語權

中圖分類號:G1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當前社會政治經濟平穩發展,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期,大力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是當前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與此同時,社會科學研究與傳播在各種新媒體的發展影響下,出現了諸多新問題和新挑戰。一方面,新媒體的發展成為社會科學發展的助推器和強大動力,促使哲學社會科學迅猛發展;另一方面,社會科學發展借力新媒體也暴露出一些隱患,嚴重影響了社會科學的健康發展,引起了決策者和眾多學者的關注。哲學社會科學如何在在新媒體和數字技術背景下守望燈塔,不迷失方向,是哲學社會科學當前需要警惕的一個問題。

一、新媒體引起社會科學研究的誤傳誤信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王偉光教授審時度勢地認為:網路新媒體發展方興未艾,積極適應新形勢運用好網路新媒體。[1]新媒體對傳統社會科學的研究與傳播產生影響是必然的,因而出現消極影響也是必然的。網路資源魚龍混雜,諸多的新媒體公司在信息時代充當了推動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生力軍,為了達到宣傳和推廣的目的,諸多網路公司對傳統文化斷章取義,任意曲解,甚至打著宣揚文化的旗幟,充滿了文化元素。然而,那些看似韻味十足的文化派,卻是扭曲和顛覆傳統文化最鮮明的代表,什麼「一網情深」、「晉善晉美」、「騎樂無窮」、「草尼瑪」等等,惡意綁架文化的文化牛皮癬層出不窮。21世紀是信息時代,傳統文化在網路時代被誤傳的現象應該給予重視。

號稱是最懂中文的某搜索引擎,在誤傳文化信息時卻最具代表性。例如,搜索關鍵詞不能區分簡體和繁體字,所有的繁體字進入搜索以後,都會被系統自動轉化為簡體。眾所周知,歷史上很多地名、人名、很多簡體字不能囊括的文字是不能隨意被替換的,既不尊重古人,更是對文化的踐踏。諸多搜索引擎網站,太多的內容和鏈接留在了自己網站內部,百科、文庫、新聞等資料魚龍混雜,極具誤導性。在搜索引擎里檢索「建安七子」的「徐幹」時,發現該詞在搜索結果里居然存在多個版本,分別是徐幹、徐幹、徐斡、徐韓等,而且都是言之鑿鑿,各有依據。「涓蜀梁」一詞,本應作「涓濁梁」,結果通過搜索引擎檢索,居然只有錯誤的「涓蜀梁」,網路上誤把「濁」的繁體「濁」寫成「蜀」。2009年,首都師範大學數字文獻研究所尹小林老師曾經就搜索引擎誤傳文化知識一事撰文警示,提到網路誤把「懸針長豎」傳為「懸針長堅」,但此種情況一直沒有受到重視。由網路延伸的影視劇對傳統文化誤傳更是可怕,「朝歌」一詞的讀音糾正了很多年,都沒有能夠完全糾正過來。

如果說非學術機構的網路公司不懂文化,誤傳還情有可原,那麼學術機構誤傳文化知識,則影響要可怕的多。某學術期刊網是國內較大的論文下載基地,但是在文獻數字化的過程中,卻大量使用OCR識別,導致文字錯誤頻出,以至於以訛傳訛。「神祗」一詞原本並不存在,但是由於OCR中文識別能力有限,神祗的說法就蔓延開來,學生根本分不清「神祇」還是「神祗」,以至於有教師不斷撰文給予更正,學生還是雲里霧裡。某專業書刊索引網站亦是如此,許多重要的人名、書名都會弄錯,比如「周桂鈿」寫成「周貴鈿」,「著」、「著」不分。很多雜誌學報,發表論文時,參考文獻一定要與理工科格式看齊,導致了不少笑話,也讓人產生了不少疑惑。中國古代書籍是分冊、卷、章的,大部分書籍都是編或撰的,談不上專著,但是雜誌社一定要按國外期刊雜誌排版,書名後加註[M],讓文科生盲目是從,害人不淺。

信息時代,現代人喜歡享受文化快餐,「韋編三絕」就變成了一個古老的傳說,今人讀書囫圇吞棗,稍微有些韻味和深意的文字都讀不進去,以至於《紅樓夢》,《儒林外史》,《鏡花緣》等小說都成了晦澀難懂的東西,魯迅、巴金、郭沫若的文章現代學生也都看不懂了。與此相反的,光怪離奇的武俠、言情、穿越、玄幻等小說卻大行其道,備受大中小學生追捧。以至於,老學者不得不大聲疾呼,中國文化亡矣!

哲學社會科學既要研究高高在上的雅文化,也要發現社會生活中觸手可及的俗文化。雅文化是需要長期積累和研究才能有所發現的高深學問,不是隨意就能拿出來掉書袋,四處炫耀為自己貼金的資本。俗文化長期根植於民間社會,反映的是切切實實的社會生活,不容半點扭曲。在當前網路等新媒體的影響下,雅文化研究被低俗化、庸俗化、市場化,以至於失去了學術的公信力;俗文化的研究又脫離大眾生活,傳統在人們身邊漸漸消失卻有置若罔聞。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不能因為新媒體的出現而斯文掃地,既喪失了顏面和尊嚴,又流失了話語權。

二、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如何有效應對新媒體的衝擊

合理借力新媒體傳播哲學社會科學,廣大學者要有時代精神,要有勇於適應新媒體的能力和自信。新媒體、新技術不是洪水猛獸,不是神秘力量,只要我們敢於探索,就能熟悉它,摸透它,最終讓它為我所用。

首先,要轉變觀念,有適應哲學社會科學的能力和判斷力。面對網路媒體的衝擊,面對無數的新事物、新現象、新名詞,我們要迎難而上,加強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的學習和吸收。很多學者,尤其是年齡大的老學者,還片面的認為,哲學社會科學的傳播與研究是雜誌期刊,是傳統平面媒介的事情,只要在權威雜誌上發表一些新觀點、新言論,就能立言立說。然而,現實情況並非如此,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不是閉門造車,不是墨守成規,更不是抄抄寫寫,不利用新媒體吸收新問題,就不知道別人想的是什麼,再新的觀點也是別人吃剩的東西。另一種嚴重的情況是,國內許多「專家」,喜歡利用自己掌握的外語優勢,翻譯甚至誤譯一些國外學術的隻言片語,就宣傳為理論前沿。中國的社會科學研究如果走上這兩個極端,必將在新媒體衝擊下完全喪失話語權,以至於大多數所謂的「學術」都淪為文化垃圾。網路媒體發展迅猛,信息傳播速度極快,傳統媒體的言論哪怕是以最快的速度發表印刷出售,到讀者手裡時早已是明日黃花。現代微博、微信技術能夠在數秒鐘的時間內把一個事件或話題傳遍全世界,這種速度傳統傳媒是無法比擬的。哲學社會科學傳播如果放棄這塊陣地,不轉變觀念,固守舊學術知識渠道,社會科學研究不僅停滯不前,甚至還會倒退。

其次,要加大制度建設、制度規範。信息時代媒體傳播應該重視制度先行,沒有良好的制度規範,哲學社會科學在新媒體的衝擊下必將失去標準。新媒體衝擊下,諸多相應的法律法規制度沒有建立,容易出現鑽政策空子,利用法律盲點從業者。懲前毖後,優良的職業道德與科學的管理制度結合,才能保證社會科學的純潔與規範。特別是新聞、學術、教育從業者應加強職業道德培養,避免出現相關從業人員違背道德底線,乃至觸犯國家法律等問題。近些年來,社會上出現的諸多新聞記者、編輯、教師、律師等社會科學從業者,為了某些利益,跨越職業道德底線,甚至把自己當做特權階層,把個人意志凌駕於科學之上,不得不說是一種很社會科學傳播的悲哀現象。

再次,加大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和傳播的信息化投入。新媒體傳播哲學社會科學,單依靠部分專家和教育部的投入是遠遠不夠的。對哲學社會科學信息化的投入是全社會和各行各業的共同事業,信息化發展了才能為新媒體傳播哲學社會科學持續發展奠定基礎。一方面,要加大硬體方面的投入,網站、程序、帶寬、網路安全、網路管理等硬基礎都必須跟進;另一方面,也要加大軟體方面的投入,一是培訓大量能夠熟練掌握新技術又了解文史哲工作的複合型人才,二是搞好各種技術交流,促進整個行業的發展和進步。本世紀以前,信息傳播主要靠紙質文獻,圖書館是最豐富的學術寶藏。這個時代,信息傳播對網路的依賴越來越強,圖書館開始走向數字化和網路化。數字出版、電子圖書、數字報紙、數字期刊、手機報刊等新載體在社會科學研究和傳播中,愈加顯示出了突出地位,成為媒體傳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

最後,創新學術的話語體系。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要加快話語體系的改革和創新。在國際文化交流中,中國文化有著無與倫比的深厚底蘊,但是西方自由主義的話語體系仍然佔據上風,如何有效地打破西方文化壟斷需要發揮中國文化的智慧。事實證明,西方現代性依然沒有取得所謂的勝利,中國應該拿出自己的聲音和話語體系。新的社會發展中,我們將馬克思主義結合中國發展道路,走上了「中國道路」,積累了「中國經驗」,說到底,走自己的路就是中國在構建自己的學術話語體系。在國內,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正遭受前所未有的新媒體衝擊,如果不能創新學術話語體系,勢必落後於人,喪失學術乃至各個領域的話語權。

三、新媒體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應解決的問題

當我們意識到哲學社會科學話語權的重要,懂得如何構建哲學社會科學的話語權,但是在當前複雜的人文社科研究背景下,創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之路,並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是存在諸多問題的。

1、警惕新媒體傳播中的國內和國外相關組織的科研項目資助。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科學研究呈現出了高速、多元、自由的學術氛圍,人文社會科學開始走向了良性的發展道路。與此同時,西方某些文化力量,打著各種「援助」、「交流」、「學習」、「徵文」的幌子,通過新媒體以多種名義資助國內學者,誘導從事相關方向課題的研究。某些高校研究機構、導師、研究生不解其意,欣然接受或主動尋求資助,然而這些「資助」不是免費的餡餅,幾乎所有的研究過程和結論都必須按照資助方預先設定的思路展開,否則就算違約或者不給於資助。這種看似合情合理的人文社科研究資助,事實上卻搶佔了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話語權,致使某些科研單位和個人從一開始就選擇了錯誤的研究方向,充當了科研「間諜」,最後的研究成果還被冠以「創新」、「優秀」等標籤,在新媒體的衝擊下,這種情況大有愈演愈烈的趨勢,這是人文社科研究必須要警惕的問題。

2、解決科研經費報賬矛盾。隨著中國整體經濟勢力的增漲,人文社科研究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單一到豐富,各個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與此同時,研究隊伍越來越龐大,研究條件越來越好,研究的領域也越來越廣。科研項目的增多和經費的增加,也暴露了科研經費管理方面的很多問題,跑冒滴漏、挪用亂用、腐敗貪污時有發生。由於科研經費使用方面違規問題頻出,管理部門對經費設置了許多極為苛刻的使用條件,反過來又引起了正常研究者的抱怨,科研經費管理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的管理怪圈。曾有主持過國家重大課題的教授一致坦言,自己不是課題主持人,而是報賬員。課題經費使用者與經費管理部門鬥智斗勇,科研經費的使用問題幾乎成了所有課題項目主持人最頭疼的事情。在新媒體的衝擊下,人文社科研究條件大為改善,查找資料、查閱科研動態、調查分析、出版發行都顯得相對容易,有人認為,課題經費用於學術研究不足三成,[2]但是諸多勞動都是無形的,在新媒體大行其道的今天很難再採用開「發票」的方式進行報銷,如果科研報銷忽視了佔據最大比例的無形勞動,顯然是不合理的。按照現有苛刻的報賬流程,一個大型人文課題順利完成,幾乎不會使用到任何設備,不會產生大量的費用,除了部分差旅和勞務費外,幾乎所有的可報銷經費都是「違規」的。因此,科研經費報賬問題,既要考慮到科研工作者的有形工作,也要顧及到無形勞動。建議科研管理部門加大後期資助力度,以及重視科研項目結題後的獎勵,只要課題能順利完成,經費的一定比例可以作為獎金直接發給課題組。只有從制度和人員多方面入手,既要堵住制度漏洞,又能兼顧科研工作者的勞動,才能發揮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創新和價值,才能調動和引導科研走上良性循環之路,才能從根本上掌握好科研話語權。

3、利用新媒體完善科研成果評價體系。科研成果鑒定是人文社科科研的核心和關鍵環節,搞好成果鑒定是對國家的負責和對科研工作者勞動的肯定,公平公正尤為重要。完善科研成果評價,一是要利用新媒體與時俱進,加大對論文成果的剽竊監測,防止人文社科成果的粗製濫造,保證科研成果的質量;二要利用新媒體建立便捷的評審系統和網路,形成有效的匿名評審制度,組織專家做好雙向匿名評審,加大專家對科研成果的話語權;三是取消把核心刊物作為唯一評價的評審機制,利用新媒體建立第三方科研監督和評價管理。課題申報太過於重視申報書的論證環節,忽視科研工作最起碼的時間保證,許多申報者身兼數職,家務多,教學工作繁重,行政工作應接不暇,根本無暇搞科研,課題一拖再拖。現有的科研管理,是重申報,輕過程,許多沒有科研誠信、不具備研究能力的申報者濫竽充數,後續監管問題屢見不鮮,最終成果達不到要求。

在新媒體和網路技術發達的今天,人文社科研究還存在著團隊虛假、虛構數據、移花接木等諸多問題,課題研究既要重視問題的存在,更要有效利用新媒體解決存在的此類問題。

四、新媒體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展望

有調查顯示,八成以上的學者在科學研究中使用新媒體[2],論文下載、電子書、電子期刊、專業網站、博客、微博、微信等網路世界的名詞走入學術研究視野。尤其是大部分中青年學者利用各種資料庫下載論文,查閱論文更是司空見慣,只要少部分65歲以上學者不懂電腦操作,接觸新媒體較少。可以大膽遇見,隨著科學技術的更快速發展,新媒體在學術研究中所起到的作用將越來越顯著,效果將越來越明顯。

傳統平面媒體在信息時代暴露了大量的問題和缺點,比如出版周期長、受眾範圍窄,但也有明顯的優勢,比如語言規範、內容權威、版權清晰、容易保存、專業性較強,這是新媒體無法比擬的。正是因為如此,傳統媒體在信息時代還將穩定存在,不會被新媒體完全取代。事實也是如此,社會科學學術研究方面,大量的理論前沿、學術動態、權威論文都是發表在以傳統媒體為核心的紙質期刊雜誌上。

新媒體的特點是多、快、廣,內容信息量特別大,傳播速度非常快,受眾範圍特別廣泛。新媒體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一個學術觀點,一個全新的理論知識,只要打開網站就能搜集到所有相關的信息,並且隨時可以查閱或者列印。然而,新媒體也存在著很多消極方面,諸多新媒體概念只是風靡一時,難以以一種穩定的形式維持下來,前幾年網路非常流行的博客,近幾年就偃旗息鼓,大量博客主頁死亡,仍存在的博客也逐漸冰封。互聯網雖然內容豐富,信息量極大,但是就中文信息而言,重複的垃圾資源信息太多,符合社會科學研究的資料文獻少之又少。微博速度傳播雖然非常迅速,但是一旦謠言四起,就會出現難以預料的社會負面效應,產生非常不良一系列連鎖效應,影響惡劣。因此,新媒體有著代謝快、垃圾信息多、言論隨意大的缺陷。

面對新媒體不可阻擋難以抗拒的魅力,社會科學研究應該取長補短,有效地結合兩者。社會科學研究不能在新媒體的衝擊下喪失學術話語權,一方面要吸收新媒體的新觀點新知識,另一方面也要緊靠傳統媒體發布權威言論,加強學術性。社會科學研究只要海納百川,廣泛利用新舊媒體,相互補充取長補短,加大改革創新,增強公信力,擴展受眾,才不至於流失學術話語權。

四、結語

新媒體發展方興未艾,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任重而道遠,科學研究不能因為新媒體的出現和發展,而被裹挾意志,喪失話語權。新媒體有著自身的優勢和存在必要,但是作為新生事物,存在諸多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廣大學者要保持清醒頭腦既要適應,更要客觀認識。傳統媒體縱然固若金湯,始終佔據著社會科學研究的制高點,但是面對新媒體的強大攻勢,也應該有危機感,人們也要認識到存在問題,不保守,不冒進地客觀批判傳統媒體。

參考文獻

[1]王偉光:借力網路新媒體傳播哲學社會科學[N].人民日報,2014-04-17(007).

[2]鄧華寧,俞儉等:課題經費用於學術研究不足三成[N].經濟參考報,2015-3-23(005).

[3]呂莎,吳婷:審視新媒體時代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4-23(001).

(原載於《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2015年第3期)


推薦閱讀:

【學術訊息】2016年刑法學研究新進展
唐君毅:倫理道德與尚學術文化之自由及重世界和平之精神
孔子與上古學術源流
正解《周易》 - 哲學 - 文史哲 - CNKI學術論壇
一般學術專著出版有哪些要求

TAG:學術 | 科學 | 媒體 | 新媒體 | 影響 | 話語 | 話語權 |